熊偉 劉陽
摘 要:檢察機關是參與市域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在構建新型法治化社區治理格局進程中,檢察機關以提升社區治理水平、維護社區治理秩序、創新社區治理方式為目標與價值導向,檢察機關立足“四大檢察”職能依法一體履職、綜合履職、能動履職,運用大數據搭建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深度參與社區治理,著力推進市域社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社區治理法治化 數字檢察 檢察監督
市域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在市域范圍的具體實施,在國家治理中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注重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調處社會矛盾,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防控社會風險,從而構建系統完備、集約高效的市域社會治理法治體系,是進一步提升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保證。在整個市域社會治理體系中,城市社區是基礎單位,提高社區治理進程中的法治化程度,能夠不斷滿足社會公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現實需求。在城市社區治理體系中,基于政府職能部門、社區組織、社區群眾等參與主體都處于不同的角色定位,掌握不同的社會資源,擁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需要確立以法治為中心的各方利益協調與問題處置機制。在已經具有公示公信效力的法律規范和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社區自治章程框架下,檢察機關通過參與多元主體共建共治,有利于提高城市社區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當前我國社區治理法治化運行的基本情況
在我國城鄉二元發展進程中,不同地域、城鄉、社區之間的人員流動、人口密度的差異化,由此引發了社會結構深刻變化,利益格局深度調整,民生訴求全面升級,尤其是新的網絡傳播技術全方位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一些社會問題愈加尖銳地暴露出來[1]。特別是涉眾型經濟犯罪、金融犯罪、網絡犯罪日益突出,影響社會安全穩定。
現行運行的社區治理模式是由傳統的以“單位制”為主、以基層地區管理為輔的管理體制發展而來,主要以相互關聯的區、街、居三級組織形式構成。政府在社區治理體系中主要承擔著社區治理的規劃、設計、提供公共服務、指導社區自治的職能[2]。在這種模式下政府與社區組織之間的實質關系還是無法擺脫社區管理的本質[3]。
我國目前的社區法律服務機構模式尚處于初級階段,人員少、規模小,專業化程度和社區的全面覆蓋率較低?,F有社區法治服務基本上是依托于政府司法部門建立的臨時性服務平臺或者是法治宣傳活動,在活動經費、人員規模、內容形式、受眾范圍等方面對政府職能機構還有很強的依附性。在新時代多元主體參與治理的格局下,社區居民及相關群體遭遇糾紛需要司法給予確定評價時,不會預先通過社區法律服務平臺尋求幫助,而是傾向于向專業職業機構或徑行向司法機關尋求權利救濟。
二、檢察機關參與社區治理的價值與目標
“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規范手段,與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存在密切的聯系,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推動社會變遷,要求法律作出回應?!保?]檢察機關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實踐者,也是依法治國的推進者和保障者。檢察機關的司法屬性決定了在構建新型社區治理格局體系中具有獨特優勢。檢察機關參與社區治理強調以解決社會問題為導向,注重搭建與公眾更廣泛的對話平臺,從源頭解決社會矛盾,促使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背景下的社區治理依序而治、循法而行。
(一)提升社區治理水平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具有法律賦予的監督權。通過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可以更好地行使這一權力,保障社區治理的各個環節符合法律規定,促進社區治理的規范化和法治化。具體而言,在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過程中,檢察機關以法治的眼光,不斷優化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違法失信懲戒制度,以剛性的法律和制度規范,為多元化社會主體的行為是否失范劃清底線邊界,以法律監督者的角色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檢察機關深度參與社區治理,加強與社區居民的聯系和溝通,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同時引導和促進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維護社區治理秩序
檢察機關具有監督、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法定職責。檢察機關依法對直接參與社區治理的政府部門履行行政職權的行為進行監督,也是檢察機關監督法律實施的過程,從而督促社區治理主體依法履職,為社區治理提供更為良好健全的法治環境。完成多元社會主體矛盾治理的根本性變革,需要在治理模式的選擇上逐步擯棄人治,走向法治。法治治理的實現離不開司法機關對公眾利益關系、行為方式進行法治層面的調控和規范。檢察機關在依法履行法律監督職責過程中不斷結合自身優勢延伸觸角,積極能動履職,不斷激發社會參與主體的生機和活力,有助于消除一定程度的雜亂、無序的社會失范現象,實現社會治理共建、共享、共治的應然狀態。
(三)創新社區治理方式
檢察機關對刑事犯罪、民事糾紛、虛假訴訟、信訪積案的司法調控本身就是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方式。檢察機關在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密切關注群眾訴求和社會熱點,不斷完善工作方式方法,更加高效地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
1.實現訴訟監督層面的治理。一個穩定的法治環境對于社區治理至關重要,進行社區治理需要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以維護社區的和諧與穩定。刑事、行政訴訟監督可以起到預防犯罪和違法行為的作用,通過對案件的審查和監督,可以發現和糾正執法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的問題,防止濫用職權和違法行為的發生,這有助于減少社區內的犯罪和違法行為,提高社區的安全性。通過對刑事和行政案件的公正處理,能夠平息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防止矛盾升級防止冤假錯案的發生,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
2.實現社會公益層面的治理。檢察機關通過提出檢察建議、提起訴訟和支持起訴等方式履行公益訴訟檢察職責,促進社會治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注重社區居民“頭頂上的安全”——防止高空拋物監督,也關心“腳底下的安全”——窨井蓋治理監督。既注重“舌尖上的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督,也關心“耳根邊的清凈”——噪聲污染治理監督,通過依法實施法律監督,讓發展更有序,讓社會更和諧,讓生活更美好,讓人民更幸福。
3.以數字檢察參與推進社區治理。建立社區治理檢察大數據平臺,收集和分析社區治理相關的數據,發現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風險,為社區治理提供決策支持。檢察機關結合自身職能和職責定位,持續化解重大風險,實質性化解社會矛盾,在社區治理過程中不斷下沉檢力,設置檢察室流動站,持續開展檢務公開、檢務宣傳、公開聽證等多項活動和舉措,不斷推進社區治理法治化。
三、檢察機關深度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思考
依法辦案是檢察機關參與、融入社區治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5]。檢察機關“四大檢察”職能幾乎涵蓋了社區治理中的不同層面,基于構建新型法治化社區治理格局,可通過在具體個案中發現社區治理中普遍性、根源性、基礎性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融入檢察監督職能進行深入研判,共同推進訴源治理,促使問題解決,實現“三個效果”的有機統一。
(一)新型法治化社區治理格局中的檢察職能融入
一是有效預防社區犯罪。犯罪預防是社區綜合治理的重要環節。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有條件、有優勢通過辦案發掘案件背后的社會問題,對于影響社區生活品質類犯罪,由檢察機關通過加強與社區聯絡、整合社區司法力量推動犯罪預防[6]。二是創新社區治理機制,回應公眾期待。在社區治理“聯動融合、增強合力、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發展趨勢下,黨政機關并不是社區治理的唯一主體。檢察機關可通過社區前端數據整合與治理風險防控、法律監督職能的動態融合形成社區治理前端和末端銜接的有效閉環治理模式,積極回應社區民眾的強烈需求。三是提升檢察公信力。一直以來,普通公眾對檢察機關的職能直接觀感和感觸有限,檢察機關在參與社區治理過程中,通過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的動態融入,與社區居民能夠直接互動,大幅度提升民眾對檢察工作的感受度和滿意度。
(二)完善治理格局,提供檢察公共產品
一是建立社區檢察工作室或工作點。比如四川省檢察機關設立基層檢察工作點,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聯合聯動化解矛盾糾紛、注重社區矯正、開展刑事和解,開展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工作、開展被不起訴人幫教工作等[7]。將法律監督的觸角延伸向基層,對于檢察機關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提升有較為明顯作用。二是建立健全社區矯正檢察監督工作機制。社區矯正一直是一個司法難題。檢察機關對社區矯正的監督,一方面依托法院社區矯正工作室,進行全程監督。另一方面積極構建全面覆蓋的監督體系,做到逐人、逐項與實地走訪,對脫漏管等進行專項檢查,從嚴監督減刑、矯正級別升降等問題,對社區矯正實施常態化監督。三是對社區特殊人群管理機制的積極探索。檢察機關通過調研預警、審查監督、跟蹤監督和聯合矯正等方式,對在社區的監外執行人員和刑滿釋放人員等特殊群體建立個人檔案、提供法律幫助等,實現對社區特殊群體的精準管理。
(三)依托大數據賦能,建立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
數字檢察是檢察機關貫徹新發展理念、適應信息化時代新趨勢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法治體系建設。在構建新型社區治理格局進程中,檢察機關可充分運用大數據建立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通過案件辦理與檢察職能延伸,采用要素篩查、數據碰撞、關聯分析、異常統計等方法綜合研判社區治理過程中反饋的監督線索,精準發現制度性和機制性的缺失和漏洞,通過檢察建議促進相關領域建章立制。與此同時將業主滿意度、街道(鄉鎮)社區黨組織、公安、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等多元主體納入檢察監督評價指標,定期向當地黨委報送專項白皮書,最終形成“檢察履職--社會參與--線索反饋--監督評價”的社區治理功能閉環,成為社會治理大格局背景下檢察機關能動履職,主動融入、促進市域社會治理的最佳切入口。筆者試以人民群眾普遍關注的社區物業治理為例,探索構建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
1.數據采集。第一類,涉及社區管理、物業公司的信息,物業公司注冊登記信息,物業公司星級資質信息,社區管理問題投訴信息,社區重點特殊人群人員信息。第二類,涉及物業公司的司法涉訴信息。
2.研判分析。首先,數據匯集和清洗。將行政機關、司法數據匯集到“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擴充平臺數據資源。(1)將收集到的涉及社區管理問題投訴及各類司法涉訴裁判文書匯集到“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應用后臺。(2)精準抓取涉及社區治理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住宅小區高空拋(墜)物、消防安全、私搭亂建、窖井蓋缺損等信息,為后續數據對比打好基礎。其次,根據監督領域分類建模,一是收集住宅小區物業企業數據,建立數據表格A(調取人民政府、住建部門、12345政務服務熱線、市場監督管理局等行政機關的數據,以Excel數據表格A呈現)。二是收集涉及社區鄰里、物業服務糾紛等信息,建立數據表格B(通過調取法院或檢察院刑事判決系統社區矯正服刑人員數據,用來核查重點人員管控執行措施。通過人民法院案例庫查詢并分析涉及住宅小區侵權糾紛、物業服務合同糾紛集中多發類型及區域,以Excel數據表格B呈現)。
3.分析編程,導入數據碰撞、比對。將涉及物業服務企業投訴等源于行政機關的信息Excel數據表格A,與司法涉訴的物業公司Excel數據表格B,一同導入數據分析軟件,碰撞出小區居民反響強烈、小區管理環境隱患突出、物業公司服務不到位的重點區域。
4.動態閉環評價。將“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同步接入智慧城市治理、網格社區治理系統,同時設置舉報監督入口,實現數據接口聚合、分類歸檔、數據展示等,匯聚所有案件數據、文書卷宗等。在此分類建模的基礎上對聚合形成的待查社區物業單元,即案件組進行得分計算。根據不同模型特征、檢索方式以及抓取關鍵信息點,匹配檢察機關“四大檢察”每個案件組與模型的契合度,進行案件組與模型相似度打分計算,根據計分結果劃分社區物業管理風險等級,完成對案件組(線索)的分類,通過平臺同步反推至對應的行政主管部門,提高后續線索利用率和調查核實工作效率,并對后續行政主管履職情況與履職效果進行動態評價,形成管理閉環。
依托社區治理動態評價模型,檢察機關可在對城市社區基礎末端的信息反饋與不同社區參與主體治理模式的實證樣本分析的基礎上,將“四大檢察”職能融入社區治理,促使相關職能部門不斷健全工作機制,有助于形成防管控一體法治化新型社區治理格局,對于推進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意義重大。
*本文為河北省人民檢察院2021年度調研課題“發揮檢察監督職能,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階段性成果。
**河北省衡水市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二級高級檢察官[053000]
***河北省秦皇島市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副主任、一級檢察官[066000]
[1] 參見周振超、侯金亮:《市域社會治理法治化:理論蘊含、實踐探索及路徑優化》,《重慶社會科學》2021年第8期。
[2] 參見陳天祥、楊婷:《城市社區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為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3] 參見袁博:《社區治理的多元轉向與結構優化》,《理論探討》2018年第3期。
[4] [美]瓦戈:《法律與社會》,梁坤、邢朝國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48頁。
[5] 參見賈富彬、孫吉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地方檢察實踐與思考》,《中國檢察官》2021年第17期。
[6] 參見陳斌、沈杰、馮昌波:《檢察機關參與犯罪預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民主與法制時報》2018年第12期。
[7] 參見傅鑒、羅杰文:《四川成都:330個檢察工作點(室)提供特色法律服務》,《檢察日報》2013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