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在環保理念下的小學美術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然環境的美麗以及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這種教學方法不僅注重學生美術技能的培養,還強調通過藝術創作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情境教學、生活廢品再利用等,引導學生關注環境保護,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此外,教師還會鼓勵學生在生活中踐行“低碳環保”理念,如盡可能地使用紙袋等可再生材料。這些實際行動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環保的意義,培養他們的環保行為習慣。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圍繞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變垃圾為寶”內容進行再創造,完成一系列的“變垃圾為寶”活動,進行階段性反思,共同解決前期活動中發現的問題,從而推動后段活動更有序地開展。這節階段交流課在整個活動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美術教學,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而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2.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在美術教學中,學生可以學習到繪畫、手工制作等技能,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力。
3.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通過美術作品創作,引導學生表達對環境的思考和感受,從而促進他們的情感發展。
三、核心素養目標
1.審美感知:(1)通過交流與互動繼續讓學生感受廢物再利用的價值;(2)通過實踐廢物巧利用加強學生環保與創新意識。
2.藝術表現:(1)通過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及資源互補的目的;(2)提高綜合運用多種方式交流和創新的能力。
3.創意實踐:(1)體驗與他人交流分享成果的快樂;(2)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激發繼續探索的欲望。
4.文化理解:了解廢品循環利用的妙處,培養勞動素養、美術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方法
1.主題式教學:教師可以設計以“環保”為主題的美術課程,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并通過創作表現對環境的思考和感受。
2.廢品利用: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利用廢棄物品進行創作,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創造力。
3.實地考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自然環境或環保設施,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問題,并引導他們通過創作表達所見所感。
4.合作式學習: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合作創作,通過集體智慧和力量完成作品,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5.作品展示與評價: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并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通過展示和評價,學生可以互相學習、交流心得,同時也可以增強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維。
五、教學過程
(一)匯報成果——成果分享創意多
1.分組——主要是圍繞著變廢為寶的形式進行研究,分為三個小組(見圖1)。教師給以上小組布置好任務,學生按照要求完成。
■
圖1
2.匯報形式富有多樣性
上課開始,教師讓每組學生進行匯報,每組學生匯報成果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動靜結合的,可以借助統計表、活動照片、活動感想等靜態的展示,也可以有口頭匯報、課件、錄像等動態的展示,還有匯報時的現場錄像(見圖2~5)。
■
圖2
■
圖3 手工作品
■
圖4 種植活動
■
圖5 敬老傳愛
通過各個小組的匯報,學生總結:活動后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廢品,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關鍵是我們愿不愿意將它們變廢為寶。綠色生活,從我做起!
3.設計意圖
(1)通過學生課下的實踐活動和課上的匯報,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即使釘子或鐵絲也可以演繹唯美的意境。
(2)讓學生學會人與人相處的時候要互相理解。
(3)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是強大的,無論是實驗還是撰寫報告,每個人齊心協力問題就不會是問題,困難也不會是困難。
(4)合作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是成功路上使我們事半功倍的方式。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集思廣益,將生活中的廢棄物變廢為寶,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環境污染,還可以有效地回收資源、節約資源,讓學生深深感受到變廢為寶是每一位小學生的責任和義務。
(二)生生互動——氛圍濃
1.上一環節學生分組匯報后,可以設計活動讓學生自由發言、互動交流。學生將活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不足提出來,師生共同根據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議(見圖6)。
■
圖6
2.引導學生分享活動中的情感體驗
教師讓學生分享在活動中自己情感的體驗,先小組內說,再組與組之間交流。
師總結:各組匯報的成果背后是同學們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也許你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困難,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此時你可以將遇到的挫折和大家交流分享。
(設計意圖:互動的環節使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懂得換位思考,學會寬容,懂得互相幫助的重要性,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
(三)反思不足——促提升
三個小組進行反思,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
手工制作組指出制作出的產品,若只用于裝飾班級,未免有些單調,提出往后會盡更大的努力創作出更好的手工作品裝飾校園,同時也可以設計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的畫作或手工制品在“世界地球日”展出。
綠色種植組提出了在種植過程中累并快樂著,倡議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公德,愛護綠植,并在每年的植樹節呼吁更多的人參與植樹并愛護樹木。
敬老傳愛組也提出了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的想法,覺得這種敬老行動應該經常舉行,因為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品德。他們的想法獲得了全班熱烈的掌聲!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使本節課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升華。學生在為班級設計綠色生活環境的同時增強了環保意識。教師對學生進行了尊老愛幼的教育,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得到了質的飛躍。)
六、教學反思
(一)學生表現
1.創意無限:學生在挑選廢棄物品時,眼光獨到,能夠發現生活中不起眼的廢棄物,如廢紙板、空瓶罐、廢舊布料等。在創作過程中,他們腦洞大開,將這些普通物品轉化為筆筒、存錢罐、掛飾等實用又美觀的作品。
2.動手能力強:大多數學生能夠熟練使用剪刀、膠水等工具,將廢棄物進行裁剪、拼接、裝飾,展現出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
3.團隊合作意識:在分組合作環節,學生能夠相互協作,分工明確,共同完成較為復雜的作品,體現了良好的團隊精神。
(二)教學亮點
1.實物展示:通過展示一些由廢棄物制作而成的實物,激發了學生的創作靈感和興趣。
2.環保理念:課程強調環保、節約的重要性,讓學生在實踐中深刻體會“變垃圾為寶”的意義,培養了他們的環保意識。
3.跨學科融合:本課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美術技能,還滲透了科學、數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物品的結構設計、測量等,實現了跨學科的有機融合。
4.學生不僅提升了美術技能和環保意識,還學會了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開展更多富有創意和實用性的美術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藝術創作空間,引導學生認識到環保與美術的結合,讓學生學會從廢棄物品中尋找創作靈感,通過創意制作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和價值,為“綠色生活”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三)教師繼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以前學生在成果匯報時展示的往往是他們成功的一面,而對于失敗總是回避,但正是這些酸甜苦辣豐富了他們的閱歷。這次活動他們交流了自己的經驗和遭遇到的困難,并把所思所想通過體會的方式寫下來,從而在不斷反思中獲得進步。
(四)教師繼續保持扶放有度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要繼續積極地旁觀,適當地點撥,適時地參與,要掌握學生的情況并及時作出評價,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我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開展,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相信他們一定會開展得很成功。
總之,基于環保理念的小學美術教學,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的創新,更是一種對未來的責任和擔當。在環保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的當下,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變得至關重要。將環保理念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創作技能,還能夠激發他們對環境保護的關注和熱情,使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接班人。
我們要共同努力,以實際行動踐行環保理念,為地球的美好明天貢獻我們的力量。在未來的小學美術教育中,我們要更多地關注環保,讓美術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創造與保護的橋梁,讓學生在欣賞美、創造美的同時珍愛我們的地球家園。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城關第一小學)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