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燦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提出“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的閱讀教學要求,既是本單元閱讀教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指向,也是課堂教學創新手段、高效落實的重點。關于詞語教學的學段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第二學段的要求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而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閱讀教學語文要素表述為“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和“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由此可知,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材編排和要素提示,既明確了詞句教學的學段要求和培養目標,又有單元間要素的梯度推進,這不僅是新課標教學統整理念的新體現,還是學生語文學習能力進階提升的新要求。以新課標要求為統領,關注課堂教學問題,做好詞句要素主題教學的研究,落實單元素養和提升學生學習能力顯得極為必要。
一、關注課堂實例,探析程式化教法問題
公開觀摩課上,一位骨干教師執教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秋天的雨》一文,對“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作了這樣的教學設計:
學生自讀第2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這些顏料有哪些顏色呢?這些顏色又分別給了誰?(學生自讀第2自然段,從文中獲取相關語句)秋天的雨有這么多顏色,在你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述說感受)請你說說“五彩繽紛”的意思是什么。(學生用自己的理解述說詞語的意思)秋天的雨,顏色真豐富啊,我們再來一起讀讀這個優美的語段!你還能理解哪些詞語的意思呢?……
在落實“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難懂詞語的意思”這個單元語文要素來組織教學,其教學方法的程式化和設計方式的單調性問題是顯而易見的,概括地說,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
1.多樣鋪墊欠缺
執教教師既缺少了前后單元語文要素的鋪墊引領,也沒有設定好單篇教材蘊含的素養指向重點,直接引文理解詞語意思,單調的課堂程式較為明顯,學生思維也是跟隨文句而走,缺少多樣化理解思路。
2.多元引導不足
執教教師指導學生隨文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缺少了對學生綜合閱讀學習的多元引導,教學過程有針對性的鋪展與發散明顯不足,及未能有效夯實學生對詞句的關注、理解、想象、表達和運用。
3.多層遞推缺位
在理解了“五彩繽紛”一詞的意思后,執教教師立即拋出“你還能理解哪些詞語的意思”的問題,讓學生出現茫然之感,部分學生也表現出不知所措的學習狀態,思維遲滯的現象也較為明顯。究其原因,缺少了必要的在關注優美詞句基礎上展開想象,也缺少了對詞語意思理解、句式表達和語段情境運用的環環相扣及多層遞推的有效安排。
二、梳理教材脈絡,重構多層次遞推設計
由上述教學實例引發思考,結合課堂教學實際,詞句教學中屢次出現的教法程式化問題,教師需要引起高度重視。因此,貫徹落實好新課標要求,破除“程式化”教學設計弊端,架構單元統整下“承接模式”來探索詞句教學的提質途徑,應作為課堂實踐中研究的重點。
以上述教學片段為例,其教學預設可以重構為:
1.關注詞句入手
熟讀課文第2自然段,找出你關注到的有新鮮感的優美句子,想想這些語句為什么吸引你。圈出你有疑問或難懂的詞語。
(設計意圖:繼續第一單元要素重點,以關注優美語句為主,設疑自讀,引發高質思維參與學習。)
2.要素共研展開
(1)交流學生關注到的有新鮮感的優美語句,板書有疑問或難懂的詞語,打“?”標記。思考:這些有新鮮感的語句為什么引起你的關注?
(設計意圖:承接第一單元“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要素重點,激發學生研讀有新鮮感優美語句的興趣,促進學生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運用好處的思考。)
(2)研習文本內容,豐富想象,提升表達:當綿綿秋雨飄飄灑灑來到校園,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怎么樣的畫面?預設畫面并表達訓練:校園里的銀杏葉黃了,黃黃的銀杏葉就像? ? ? ?;校園里的楓葉紅了,紅紅的楓葉像? ? ? ?;看吶,花壇里的菊花仙子顏色就更多了,有? ? ? 、
、? ? ? ?;當綿綿秋雨飄飄灑灑來到田野,田野像? ? ? ?;來到果園,橘子? ? ? ?,柿子? ? ? ?。秋天的顏色? ? ? ?!
(設計意圖:結合文本內容及常見的校園景物,借助優美詞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加深印象,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3)明確方法達成學習目標:秋天的顏色真是多啊,我們能用文中的一個詞語來表達,就是
!現在,誰能來解釋“五彩繽紛”的意思?讀書的時候,遇到不理解的詞語,我們就可以依據文章前后內容來理解,這樣的方法就是“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你能用這樣的方法來理解其他詞語嗎?理解“你擠我碰”等詞語。
(設計意圖:綜合學習方法,明確文本學習重點,培養學生自主理解難懂詞語的意思和善學善思的能力。)
3.遷移表達深化
在學習中,我們除了運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等方法來理解難懂的詞語,還可以用哪些方法來幫助我們學習?預設師生互動:(1)聯系生活經驗,理解“頻頻”“勾住”等詞語。(2)采用正反詞義、尋找近義詞、詞語擴展組詞法等理解“炎熱”“涼爽”“清涼”等詞語。(3)運用句式指導寫話。學習句式“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下。
(設計意圖:遷移運用,發展多元學習能力,夯實學習成果,落實單元語文要素。)
三、統整單元要素,架構互聯共通承接模式
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閱讀教學是要解決好“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句子中難懂的詞語”這個教學重點,習作是指導學生學會表情達意。因此,要立足教材單元重點及單元核心素養,在教學中有效互聯“關注—理解—想象—表達—運用”能力層次,架構好單元統整下承接式的教學模式,以落實并強化單元核心素養的生成和發展。
1.承接單元重點,根據文章靈活學
課內教學是指導學生學習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有效落實單元核心素養生成發展的根本。統籌承接大單元語文要素重點,依據單篇文本抓重點、尋契機、靈活學是主要途徑。如教學《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時,教師可依托文本重點內容,以點帶面、深入淺出地做好教學設計,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厚植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靈活理解難懂詞語的能力。
(1)關注語段沉浸學。通讀全文,感受優美的語段,沉浸式熟讀。用讀書記號進行標注對你有幫助的詞語和句子,思考這些語句為什么讓你產生了新鮮感,分別用“!”和“?”標出有興趣的和不理解的詞語。
(2)隨文尋詞比較學。交流文中讓你產生新鮮感的詞句,說一說比喻、擬人和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好處,抓住“規則”和“凌亂”、“熨帖”和“平展”等重點詞語進行比較理解。
(3)動作演示感悟學。結合語句意思,抓住“一步一步小心走著”“一片一片仔細數著”指導學生動作演示文義,幫助學生理解作者對梧桐樹葉和秋天美麗景色的喜愛之情。
(4)豐富想象寫話學。豐富學生想象力,借助文本優美的詞語指導學生寫話練習。思考:從“這是一塊印著落葉圖案的、閃閃發光的地毯……”這句話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優美的語句把它寫出來。
2.承接不同載體,隨文拓展學
運用不同載體拓寬學習面來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和語句。
(1)感知語句意境,拓展想象。關注詩句“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結合課件播放畫面,指導學生想象童年歡樂的意境,讓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寫一寫自己感觸的美景。
(2)借助不同資源,主動探究。學習《秋天的雨》一文,關注好課后閱讀鏈接《太陽時鐘》(節選),課后要求學生認真閱讀資料,并結合互聯網資源,尋找素材,把自己的學習收獲用漫畫、文字等記敘下來,也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做課件,以自主學習的成果方式在課堂上展示,既能理解詞語意思和詩文內容,又能拓寬知識面,提升學生自主探索、主動發現的學習能力。
(3)依照文本特色,設置任務。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符合其特色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做好相應課時學習。如教學《古詩三首》時,教師可采用設置學習任務群的方式來做好教學預設。
任務群一:多樣化自習古詩。熟讀背誦古詩;運用摘錄、查找、詢問和聯系上下文等多種方法,理解字詞句和古詩內容;標記自己的理解和疑惑處。
任務群二:拓展式研習古詩。指導學生利用不同途徑,查找詩人身份和寫作背景等資料,深度了解詩人及創作情感;補充詩人其他相關主題作品及不同詩人同一主題作品對比閱讀學習,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情感共鳴;嘗試用現代文、現代詩或歌詞形式改編古詩內容。
任務群三:學習成果分享會。①交流共學環節。分組交流,學生代表共享學習收獲。②答疑解惑環節。學生互相答疑解惑,不能解決的問題尋求老師幫助。③成果展示環節。設定好重點,區分好主次,用學習成果單、收獲書簽、漫畫配文字以及PPT制作等,采用紙質稿書面展示、書簽展閱、成果交流會、說唱式才藝和其他作品展示,豐富學習方式和成果表現形式,提升綜合學習能力。
3.承接課外實踐,生活聯系學
夯實單元語文要素,豐厚學生語文素養,適時聯系課外生活實踐來豐富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有益手段。
(1)結合場景,互為承接理解。如《聽聽,秋的聲音》一文中,對“歌韻”“掠過”“遼闊”“匆匆”等詞語,學生難以理解透徹。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季節場景、環境場景和生活場景等互為聯系,相互承接幫助理解。
(2)區別補充,多義承接理解。適當補充課外知識,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區別、比較或替換等方法來幫助理解相關詞句。如學習《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映著一角小小的藍天”這句話,數量詞“一角”和數學中的概念是不同的,是需要區別理解的。因此,教師適當補充課外知識,用“一方”和“一角”比較學習,引導學生感受小水洼映照出藍天的面積小而畫面美。
(3)請教詢問,協同承接理解。指導學生在課前學習和課后自學時,遇到一些難懂詞句的時候,也可以請教詢問他人一起協同觀察相關生活情景,或是影視劇相應劇情,以及特定對應景物來幫助理解。
4.承接應時應景,緊扣主線教學
課堂教學中有著許多預設時未能窮盡、靈活多變、即時應景的環節,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中發生的隨機現象,抓住有利契機,以優秀的教學智慧和充滿藝術性的思維方式來隨機點撥、指導,緊扣課堂主線和文本主題,去粗取精,夯實教學重點繼續引領學習。在教學《秋天的雨》中“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這個自然段時,有學生突然說道:“我也會吹小喇叭!”課堂一下子熱鬧起來。教師可先停頓一分鐘左右冷處理這個教學意外。等稍許安靜后,再采用隨機點撥學習的方法,要這個學生說說小喇叭的外形及自己吹小喇叭的方法,對照文本內容,你和秋天的雨吹奏小喇叭有什么不同,課文的哪些語言文字描述讓你產生了濃厚的新鮮感。回歸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抓住“金色”一詞朗讀語句,探究重點詞句,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綜上所述,落實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這一語文要素,做好有效的詞句教學設計,既要把握單篇課文的文本特色,也要統領單元多篇課文要素重點的互聯共融,以收獲優質高效的教學成果。
(作者單位:蕭山區任伯年小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