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農業產業化是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為探究襄陽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分別從基礎條件、經濟效益、農業結構和產業規模4個方面共選取11個指標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權TOPSIS模型對農業產業化水平進行評價,并分析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2011—2021年襄陽市農業產業化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從影響因素來看,農業產業化水平主要受到科技、交通及產業發展水平的影響。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熵權TOPSIS模型;評價指標體系;影響因素;湖北省襄陽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5.032
農業產業化既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農業產業化發展可有效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加快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中的應用,并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形成主導產業,充分發揮區域農業特色。同時,農業產業化也能夠促進農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程度,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從而助力鄉村振興[1]。
從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趨勢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呈現良好態勢,農業產業化領域不斷拓寬,規模也逐步增大[2]。對于農業產業化水平的定量分析和評價,已有較多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究,主要圍繞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評價方法的應用展開研究。劉旸等建立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基礎條件、人均規模化、市場化及產出績效[3]。閆磊等主要從集約效應、市場效應、結構效應、規模效應和資本效應5個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4]。李建紅等則從經營規模、發展效益和一體化水平3個方面建立了邢臺市農業產業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了實證分析[5]。在評價方法的應用上,曾令秋等結合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對四川農業產業化水平進行了綜合測評[6];田晨笑等則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重慶市農業產業化效率進行評價,并對影響因素進行探究[7]。王梅娟等則運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保定市農業產業化水平[8]。由此可見,目前對于農業產業化水平評價的研究仍在不斷豐富。
湖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襄陽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其糧食生產、畜牧業養殖及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發展均在省內具有明顯優勢[9]。因此,為更好地促進襄陽農業產業化發展,充分發揮區域農業生產優勢,有必要對襄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進行評價。鑒于此,在構建襄陽市農業產業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利用熵權TOPSIS模型對農業產業化水平進行評價,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從而為促進襄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和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提供依據。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對2011—2021年襄陽市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進行分析和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襄陽市統計年鑒》和《湖北農村統計年鑒》。
1.2" 研究方法
1.2.1" 指標體系構建
農業產業化水平評價是對多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因此,在建立指標體系過程中遵循綜合性、可操作性及科學性原則[10]。綜合性原則即要求選取的指標應能從多個方面反映農業產業化水平,有效反映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可操作性原則即在選取指標時需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同時,指標能夠進行量化分析,各指標間便于對比。科學性原則即要求所選取的指標均具有明確的含義且具有代表性,能夠客觀反映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情況。
根據襄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從基礎條件、經濟效益、農業結構及產業規模4個方面共選取了11項指標建立襄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基礎條件包括農村總用電量、有效灌溉面積、機電排灌面積和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村總用電量是農業機械化和生產規模化的必要條件,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基礎保障,而有效灌溉面積和機電排灌面積則是實現土地集約利用,提高農業集約化程度的基礎;農作物播種面積則保證了農作物的年產量,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基礎保障。經濟效益主要包括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農產品加工產值和主要農產品產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體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和農產品加工產值則體現出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對于區域內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主要農產品產量則是衡量農業產出的重要指標。農業結構主要通過林牧漁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來衡量,合理的農業結構可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與合理配置,有效促進農業經濟增長,同時,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也可為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保障。產業規模包括農林牧漁業市場主體總量與農林牧漁業增加值,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需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從而調整和優化農產品的銷售與推廣模式,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則體現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深度。
1.2.2" 評價步驟
采用熵權TOPSIS模型對襄陽市農業產業化水平進行評價,通過熵權法分析指標的離散程度及所提供的信息量進行權重計算,能夠較好地解釋所獲得的結果[11],TOPSIS法是一種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根據評價對象與理想化目標的接近程度進行排序[12],應用熵權TOPSIS模型可進一步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其具體計算步驟如下。
1)標準化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業產業化評價結果
利用熵權法對各指標權重進行計算,由表2可知,基礎條件、經濟效益、農業結構和產業規模4個二級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405、0.321、0.087、0.188。在基礎條件中,農村總用電量的權重值最高(0.185),表明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電力的供給為農業機械化生產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障。在經濟效益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較大,由于農業產業化可為農村居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因此,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也是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體現。從農業結構看,由于農業產業化發展會推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所以農業結構也是農業產業化水平的重要體現。在產業規模中,農林牧漁業市場主體總量的權重值較高(0.104),表明市場需求和規模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等過程影響較大。
農業產業化水平評價結果如圖1所示,2011—2021年,襄陽市農業產業化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農業產業化水平的評價值由0.219增加至0.816,與平均水平相比,2018—2021年農業產業化水平均高于平均值。
2.2" 農業產業化影響因素
針對農業產業化評價結果,從科技水平、交通條件、產業發展水平3個方面對農業產業化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所選取的指標包括農業機械總動力、公路總里程、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對農業產業化水平的評價值與歸一化處理后的影響因子的值進行相關性分析可知,農業機械總動力、公路總里程、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對農業產業化水平均具有顯著影響(見表3)。
2.2.1" 科技水平
農業生產機械化既是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農業科技水平提升的直接反映,農業機械化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具有自動化、高效化和集約化特點,能夠有效減少農業生產要素投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經濟效益[13-14]。研究表明,農業機械化水平對種植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15]。襄陽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且發展較快,為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2" 交通條件
交通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可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流通提供基礎保障,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可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其作用具體表現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要素流動效率及保障機械化設備應用等方面 [16]。同時,交通條件的改善,也促進了物流業的發展,研究表明,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物流之間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關系[17]。
2.2.3" 產業發展水平
農業產業化是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從產業結構來看,農業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保障,而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二三產業的發展又對農產品深加工、農業資源深度開發利用及農產品銷售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二三產業發展也使農業勞動力結構發生改變,并推動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18]。因此,加強產業融合對農業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其中,產業鏈的延伸是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隨著近年來襄陽市產業鏈的不斷優化,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襄陽市的第二大支柱產業[19]。
3" 結論與建議
采用熵權TOPSIS模型對襄陽市2011—2021年農業產業化水平進行評價,并從科技、交通和產業發展水平的角度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襄陽市農業產業化水平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評價值由0.219增加到0.816,從農業產業化的影響因素來看,科技、交通和產業發展對農業產業化水平具有顯著影響。
針對襄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提出以下建議:1)繼續加大科技投入,結合區域特點推動農業技術研發和創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不斷健全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以市場為導向,加強信息化建設,強化對市場信息的分析和預測。2)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保障農村地區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完善農村物流建設,提高農產品的倉儲及流通效率。3)加強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結合區域特色不斷延伸產業鏈,創新產業融合模式,持續提升農業產業化的深度和廣度,完善涵蓋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配套體系,同時,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閔茹楠.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農業產業化效益評價 [J]. 現代農業, 2021(6): 77-82.
[2] 華靜, 王玉斌. 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實證研究 [J]. 經濟問題探索, 2015(4): 70-74.
[3] 劉旸, 侯嵐芬, 邢夢昆. 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構建及應用 [J]. 技術經濟, 2020, 39(9): 126-134.
[4] 閆磊, 劉震, 朱文. 農業產業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分析 [J]. 農村經濟, 2016(2): 72-76.
[5] 李建紅, 李首涵. 河北省邢臺市農業產業化水平研究 [J]. 湖北農業科學, 2012, 51(13): 2898-2901.
[6] 曾令秋, 王芳. 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評價研究——以四川省為例 [J]. 農村經濟, 2018(11): 53-60.
[7] 田晨笑, 段俊, 張保帥. 三峽庫區農業產業化效率影響因素研究 [J]. 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 37(4): 75-82.
[8] 王梅娟, 梁山, 楊香合. 基于因子分析的保定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評價 [J]. 貴州農業科學, 2014, 42(5): 245-250.
[9] 鄭輝. 襄陽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J]. 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 21(3): 20-24.
[10] 陳浮, 王莉, 張紹良, 等. 區域農業產業化發展戰略及評價研究——以徐州為例 [J]. 農機化研究, 2013, 35(3): 29-32.
[11] 閆文周, 趙彬. 基于熵權法的生態城市建設評價 [J]. 統計與決策, 2009(2): 66-68.
[12] 鄭欣, 程艷妹, 任彩鳳, 等. 基于熵權TOPSIS模型的鄂爾多斯市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 [J]. 生態科學, 2020, 39(2): 95-103.
[13] 郭明偉, 溫輝芹, 裴自友, 等. 山西省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狀況分析 [J]. 農業與技術, 2020, 40(8): 56-59.
[14] 吳卓蒙. 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分析 [J]. 農業災害研究, 2023, 13(4): 43-45.
[15] 薛超, 史雪陽, 周宏. 農業機械化對種植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影響路徑研究 [J]. 農業技術經濟, 2020(10): 87-102.
[16] 卓樂, 曾福生. 農村基礎設施對糧食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 [J]. 農業技術經濟, 2018(11): 92-101.
[17] 羅濤, 謝如鶴. 農業產業化與農產品物流關系的實證研究 [J]. 北方園藝, 2019(12): 161-171.
[18] 史桂芬, 李梅. 農業現代化、勞動力轉移與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19(3): 1-11, 105.
[19] 王俊一. 襄陽市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影響因素及對策 [J]. 中南農業科技, 2022, 43(6): 139-142.
(責任編輯:易" 婧)
收稿日期:2023-08-31
基金項目: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文理學院鄂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課題(2023JDA07)。
作者簡介:侯雷(1993—),博士,講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E-mail:houleizd@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