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貴州省省情出發,分析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必然性,而后根據現代農業發展趨勢提出貴州省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發展方向,即市場化與產業化、區域專業化與規模化、多樣化與復合化、綠色化與有機化、生態化與可持續化及電子信息化等,并提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公共服務系統、注重科技創新、加強政府宏觀規劃指導和政策扶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等發展路徑。
關鍵詞 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方向;發展路徑;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5.033
2022年1月18日,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文件,支持貴州省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要求貴州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近年來,貴州省把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舉措,針對此的相關研究也頗為豐富。有學者從金融支持的角度,有學者從互聯網電商支持角度,還有學者從發展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的角度論述貴州省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方向和措施,但對其發展方向缺少系統性、綜合性的全面論述。筆者力圖從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出發,根據貴州省省情,全面系統地論述貴州省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方向,并提出有關的對策措施。
1" 貴州省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必要性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貴州省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重大戰略任務。在鄉村振興中,產業振興處于最基礎、最核心的地位,而貴州省要想實現農村產業振興,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指在山區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積極引用現代農業技術,實施科學管理方法,充分利用山地農業資源生產優質的山地特色農產品,對其予以加工和銷售,創造較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主要特征為現代化、山地特色化、高效化,其是貴州省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1.1" 貴州省基本省情需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1.1.1" 自然條件決定需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從地形上看,貴州省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山區省份,地貌屬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1 100 m,境內山脈眾多。該省地貌可大致分為山地、丘陵、盆地3種基本類型,山地和丘陵占92.5%,而山間平壩僅占7.5%,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據2022年貴州省國土廳調查數據,該省目前有耕地336.61 hm2,其中水田占25.70%,水澆地占0.14%,而旱地占74.16%。從氣候上看,貴州省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雨量充沛、雨熱同期,各區域內山地立體氣候明顯。區域內生物資源種類繁多,生物多樣性特征明顯,植被豐富,出產各種山區特色農產品,包括果、藥、雜、林等。加之特殊的立體氣候環境,晝夜溫差大,栽培出來的產品干物質含量高、品質好。目前,貴州省開發種植出來的如茶葉、獼猴桃、火龍果、草莓及蜂糖李等產品品質和口感在省內外評價很高,享有盛名[1]。因此,從自然條件看,貴州省大規模發展糧食作物潛力不大,而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潛力較大。
1.1.2" 促進農民增收需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過去,受區位條件、自然條件、人文條件等因素影響,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農村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是我國反貧困的主戰場。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大力推進扶貧工作,但截至2012年,貴州省貧困人口發生率仍然達到26.8%。經過8年持續奮斗,2020年貴州省923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貧困縣和9 000個貧困村全部摘掉貧困縣和貧困村的帽子,貴州省農村人口全部告別了絕對貧困。但要看到,貴州省農民收入仍然相對較低。2022年,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 707元,而同期貴州省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5 505元,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 133元。貴州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城鎮居民的53.7%,為同期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8.1%,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壓力較大,鞏固扶貧攻堅成果任務較重。目前,貴州省農民增收途徑主要有2條,外出務工和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在目前就業形勢比較嚴峻的條件下,貴州省更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來促進農民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1.2" 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具備較好的基礎條件
1.2.1" 基礎設施條件
貴州省統籌各種資源力量,大力發展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已建立起包括高速鐵路、高速公路、水運及民航等多位一體的綜合交通網絡。截至2022年,貴州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8 000 km,民航和內河航運也得到大力發展。貴州省水利工程建設也取得巨大成效,建成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各縣(市、區)基本保有一個中型水庫,實現水資源的優化利用。貴州省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截至2022年上半年,互聯網出省帶寬達3.4萬G,是2012年末的44.8倍,通信網絡能力實現跨越式提升。基礎設施的改善使貴州省農村交通和通信難的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改變了貴州省農村長期以來封閉和閉塞的狀況,為貴州省農業特色產品打開省內外市場,實現黔貨出山創造了良好的交通和通信條件。
1.2.2" 產業基礎條件
貴州省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并形成了包括茶葉、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業(竹、油茶、花椒、皂角等)、水果、生豬、中藥材(石斛)、刺梨、生態漁業、辣椒及生態家禽等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建立了若干特色農產品基地,如遵義市的辣椒基地,湄潭縣等地的茶葉基地,修文縣的獼猴桃基地、凱里市的藍莓基地及羅甸縣的火龍果基地等。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的辣椒城,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辣椒專業批發市場之一。貴州省涌現了一批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截至2023年,貴州省有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0.12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6.39萬家,家庭農場3.50萬家[2]。此外,貴州省創建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5個、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3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13個、特色產業集群1個、產業強鎮29個。這些農產品基地、龍頭企業、專業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及農業園區都為貴州省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2" 貴州省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方向
2.1" 市場化與產業化
市場化的含義是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建設需要以市場為導向。因此,經營者應緊盯市場需求,以農業科技為手段,依托地區優勢,充分利用和開發當地的農業資源,生產出符合消費者需求且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要摒棄過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著眼開發省內外和國內外的大市場。為實現農產品的市場化,貴州省應對農業實行產業化經營,實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發展,以農產品加工或銷售企業為龍頭,實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例如,位于凱里市的貴州凱緣春酒業公司主要生產藍莓果酒,其在黔東南州麻江縣建立藍莓種植基地,負責收購、生產藍莓果酒,并遠銷外地,帶動麻江縣上千農戶增收,這就是典型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3]。有些企業直接收購農產品,利用自己的渠道和網絡進行銷售,如貴州合力超市在貴州省擁有84家店面,超市通過“農戶+農業合作社+超市”的經營模式,在2016—2022年共收購60多億元的農副土特產品,幫助10萬農戶增收致富[4]。
2.2" 區域專業化與規模化
為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貴州省必須走區域專業化與規模化的道路,即在資源優勢的基礎上以市場為導向,建設一批特色農產品基地,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截至2018年,貴州省已經劃出26個“貴州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包括修文獼猴桃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正安白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鎮寧蜂糖李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并實施規劃建設。例如,修文縣種植獼猴桃30余年,這里種出的獼猴桃酸甜度適中、口感好,已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截至2022年,修文縣獼猴桃種植基地有1.11萬hm2,已發展獼猴桃企業169家(省市級龍頭企業7家)、合作社130家、種植戶7 000余戶。2001年,羅甸縣開始引種火龍果,引種成功后擴大種植規模。截至2022年,羅甸縣火龍果種植產業已覆蓋7個鄉鎮69個建制村,種植農戶達1.24萬戶,種植面積達0.40萬hm2,已投產0.13萬hm2,總產量9 000 t,實現產值1.4億元,平均667 m2產值達7 000元,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致富[5]。
2.3" 多樣化與復合化
為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貴州省不應只局限于生產山地特色農產品,還可根據市場需要發展以特色農產品為基礎的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即所謂的“接二連三”(“二”是指第二產業,“三”是指第三產業)。尤其是發展農家樂旅游,更是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可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并呈現多樣化與復合化趨勢。例如,近年來,都勻市大力推動當地的毛尖茶產業與螺螄殼風景區旅游業融合發展,并通過改造相關道路交通條件,輔以政策扶持,將螺螄殼風景區打造成集觀光旅游、休閑民宿、餐飲住宿、研學體驗于一體的茶山休閑度假勝地。同時,螺螄殼風景區涌現出大量中高端民宿和度假山莊,大量游客來此休閑和度假,進行茶旅體驗,使當地原來的特色茶產業與其他產業呈多樣化與復合化發展的態勢[6]。
2.4" 綠色化與有機化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因此,貴州省也要將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朝綠色化與有機化方向發展。綠色化和有機化的方向是指按照規定生產流程,生產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的農產品,既要保證農業生產環境無公害、無污染,又要保證在生產過程中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減量化,盡量使用有機農藥和化肥,控制農產品的農藥和化肥殘留量,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控制和全程監管,提升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營養健康安全要求[7]。截至2023年,貴州省已有綠色食品461個,名優特新農產品27個,在推進綠色化和有機化方面取得了較大成效。貴州省要認真做好農產品質量監測、人員培訓、質量認證等工作,繼續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實行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
2.5" 生態化與可持續化
貴州省境內山脈眾多,許多地區山高坡陡,同時境內巖溶(喀斯特地貌)發育十分顯著,喀斯特地貌面積占全省土地面積的61.9%左右。喀斯特環境是生態十分脆弱、抗干擾能力差的一種特殊生態環境。在典型的喀斯特地區,土層較薄,若長期在陡坡耕作,就會使其表層土壤大量流失而巖石裸露出來,呈現石漠化的現象,下游河流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因此,貴州省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必須堅持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的發展方向。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有耕作型的,如辣椒種植、魔芋種植等,也有非耕作型的,如火龍果種植、獼猴桃種植等。堅持生態化和可持續化的發展方向,就要對坡度在25°以上的坡耕地實行退耕,發展林、果、藥等非耕地型特色產業,耕地型的特色產業只能布局在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
2.6" 電子信息化
貴州省地處內陸山區,長期以來交通信息閉塞,許多優質的特色農產品不被外界知曉,無法進入外地市場轉化為經濟效益。而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興起,為外地市場的消費者認知和購買貴州省的優質農產品提供了重大契機。貴州省各地都在積極利用各種電子商務平臺,大力推進黔貨出山。例如,2023年8月,貴陽市花溪區山王廟村攜手網絡達人直播帶貨,僅3 h就賣出13.5 t當地的特產黃桃。利用互聯網尤其是近幾年發展迅猛的大數據技術,從事包括采購、客戶關系管理、銷售、物流及供應鏈管理等,能減少中間環節,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間的關系,有力推進貴州省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向電子信息化方向發展。
3" 發展路徑
貴州省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取得了較大成效,但仍面臨部分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不健全、科技支撐不足及農民素質偏低等問題,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予以解決。
3.1"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公共服務系統
近年來,貴州省交通和通信建設取得了較大成效,但局部地區基礎設施仍較薄弱,部分新建的農產品基地不通公路或公路等級低,通信信號弱,需要補齊短板,延伸一些公路和打通斷頭路,在信號較弱的基地建設網絡基站。為促使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良好建設與發展,貴州省還需要積極構建完善的農業公共服務系統,根據當地山地農業發展情況及戰略目標,積極引用現代化技術,如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等,構建智能化的農業公共服務系統,合理設置農業基礎統計數據庫及智能化網絡平臺,如此即可采集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相關的數據信息,予以分類、存儲在數據庫。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提取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數據信息,對其予以整合分析,從而了解山地農牧產品生產情況及經營情況,以便于經營者做出科學決策。同時,需要完善農產品的質量和原產地認證體系。
3.2" 注重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建設的關鍵要素之一。貴州省應遵循先進且適用的原則,積極構建山地特色農業技術體系,要通過與高校合作等方式儲備和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并根據山地農業生產需求,確定農業研究項目,以便通過一系列的科研,引進和開發出新的農業新品種,并推廣應用于農業生產。同時,要加強山地農業保鮮、貯藏、安全檢測等方面的技術研究,使山區特色農產品到達消費者手里時符合食品質量標準,滿足市場需求。例如,貴州省修文縣獼猴桃產業發展中,地方政府起到牽頭作用,組織多家科研院所參與獼猴桃研究,優化栽培技術、推出新品種等,促使獼猴桃產量和品質顯著提升。此外,修文縣在生產獼猴桃過程中,注重做到機械化、標準化,積極引用先進的機械設備,從前期種植到后期加工都予以科學管理,檢測病蟲害果等,推出精品修文獼猴桃。
3.3" 加強政府宏觀規劃指導和政策扶持
為實現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區域化、專業化分工布局,貴州省需要加強宏觀指導。貴州省要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農業區劃成果基礎上,組織相關科技人員根據市場發展趨勢和自然資源特色,對各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方向提供指導意見,供農業經營者參考。同時,可通過頒布相關政策措施扶持山地農業生產經營;頒布實施相關規章制度,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對存在的違規操作行為予以嚴肅處理,凈化山地農業生產經營環境,保障產業向生態化、特色化、綠色化及有機化方向發展。例如,為促進修文縣獼猴桃產業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可頒布實施稅收減免政策,鼓勵文創企業或者旅游企業能夠積極打造獼猴桃生態旅游線路,推出獼猴桃休閑觀光采摘等旅游活動,以此促進當地文旅融合發展。
3.4"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
為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貴州省需要組建一支文化水平較高、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且具備經營能力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長期以來,受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影響,貴州省部分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加之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當地農村勞動力弱化現象嚴重,制約著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因此,貴州省急需建立起一支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并遴選重點培訓對象加以培訓。在各村寨進行普遍調查,對農村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返鄉務農知識青年等人員進行普查并登記造冊,建立農業人力資源數據庫,并對其中的優秀骨干人員進行培訓。同時,根據各鄉鎮的特色產業對職業農民進行針對性培訓,充分利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平臺,科學精準地設置農業技術培訓課程,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以加快建設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參考文獻:
[1]" 韋寂祖,袁紹陽.抓發展促增收 做強產業富農民:黔南州著力打造全國民族地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樣板區[J].當代貴州,2023(3):54-55.
[2]" 劉瑩,鄧鉞潔,金忠秀.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蹄疾步穩[N].貴州日報,2023-03-12(6).
[3]" 向淳,周婷.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J].當代貴州,2023(38):36-37.
[4]" 羅秋紅,梁珍情,李政林,等.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強省[J].當代貴州,2023(13):69-71.
[5]" 伍國勇.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廣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袁鵬.“農業品牌+”加出農文旅融合好風光[N].貴州日報,2023-11-17(5).
[7]" 唐義,李娟,張榮達,等.畢節市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綠色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23(19):191-193.
(責任編輯:敬廷桃" 張春雨)
收稿日期:2024-02-03
基金項目:貴州省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項目(ZDXK202306)。
作者簡介:王昌鋒(1966—),本科,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城鎮化與農村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等。E-mail:33828701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