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曉 李海濤 孫 璐
(1煙臺市福山區福新街道生態環境中心,山東煙臺 265500;2煙臺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煙臺 264001;3煙臺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煙臺 264001)
生態果業的建設和發展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企業、果農等多方共同努力。加強生態果業建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煙臺是中國現代蘋果的起源地,蘋果種植有著150多年的歷史,品牌價值高達150多億元,連續14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近年來,煙臺市一直把生態果業發展作為增加農民收入、農村集體征收和現代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工作,多方位采取技術推動、政策規程引導、產業鏈帶動、多渠道資金扶持等措施,大力地促進了煙臺市生態果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進程,生態果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生態果業是煙臺市農業、農村經濟的重要主導產業,是農村集體增收的重要途徑,更是農民經濟收入的重要來源。目前,煙臺市蘋果種植面積16.53萬hm2,年產量560萬t,占山東省的3/5、全國的1/6。蘋果出口量60萬t,占全國的1/2。
根據煙臺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適時制定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推動生態果業發展。2019年,煙臺市委、市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2020—2022年)》。2020—2022年,煙臺市共投入省市縣各類項目資金2.3億元,用于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經過3年的集中攻堅,煙臺市蘋果產業“樹老、品種老”問題得到基本解決,“土地散、種植散”等要素制約因素逐步改善。2023年,又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煙臺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2023—2025年)》,從9個方面和26條內容,描繪出未來三年煙臺市蘋果產業的宏大藍圖:到2025年,蘋果產業標準化和規模化程度大幅提升,蘋果的品種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向縱深推進,蘋果產量穩定在每年560萬t左右,確保優質果率達92%以上。
“十三五”期間,“煙臺蘋果”獲批創建千億級國家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近年來,大力實施蘋果產業更新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把8萬 hm2老舊果園作為重點改造對象,通過“三減三改”(減密度、減化肥、減農藥,改品種、改樹形、改土壤)、伐老建新兩種模式,計劃連續3年每年改造2.67萬 hm2。
一是建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煙臺市通過蘋果、大櫻桃兩個產業規劃資金的推動,建成市級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52個,爭取8個項目縣承擔農業部水果標準園建設項目,建設國家標準化示范基地面積超過667 hm2。二是抓好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蘋果產業項目示范縣建設,爭取省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蘋果產業項目縣5個,省財政連續3年投資10 350萬元,建設現代栽培模式示范園2 667 hm2、郁閉園改造示范園4 000 hm2、“畜—沼—果”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667 hm2。三是抓好苗木產業建設,煙臺市建成苗木繁育基地26.7 hm2,每年向社會提供苗木300萬株。
探索多種形式,從種植端轉變投入品的應用形式,保護和保持果園生態,大力減少果業面源污染,多措施全面保障果品質量安全。一是實施農藥化肥減量施用工程,截至目前,煙臺市累計實施測土配方施肥127萬hm2次、水肥一體化技術1.1萬hm2;推廣應用殺蟲燈1.3萬臺,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比例達到80%以上,實施專業化統防統治5.3萬hm2次。二是實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發展“畜-沼-果”循環農業,各級財政累計投入1.2億元用于農村沼氣建設,發展戶用沼氣池16萬個,建設大中小型工程沼氣1 475處,總池容達到140萬m3,年產沼氣8 000萬m3、沼液120萬t,減排二氧化碳30萬t。
煙臺市農業農村局等主管部門先后組織果業龍頭企業在國內外50多個大中城市舉辦煙臺蘋果推介會、展銷洽談會。每年舉辦中國國際蘋果節,重點宣傳推介煙臺蘋果、福山大櫻桃、萊陽梨等果品品牌。探索建立煙臺果業質量追溯體系,支持引導農業龍頭企業、縣級以上農業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統一使用“煙臺蘋果”“煙臺大櫻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同時率先進入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目錄、入選國家地理標志運用促進重點聯系指導名錄、籌建首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獲批創建國家千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品牌的打造離不開品質的保證,截至目前,煙臺市“三品一標”認證企業314家,認證面積40多萬hm2,認證產品577個,涵蓋了煙臺蘋果、葡萄酒等特色產業,綠色食品理念深入人心,近20家果品企業通過了GAP認證。在全國全省果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中,煙臺市蘋果監測合格率均達到100%。伴隨著標準化、品牌化的提升,煙臺蘋果正引領全國蘋果產業闊步前行。
開發建設生態休閑果園觀光旅游業,建成一批“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在《煙臺日報》宣傳推介29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基地。目前,規模以上生態果業觀光基地全市有70處,品種涉及蘋果、梨、大櫻桃、獼猴桃等,增加農村就業崗位5 000多個,產業鏈帶動能力逐步增強,年接待游客量超過100萬人次。
煙臺市生態果業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容忽視。一是新興果品產區近年來異軍突起,煙臺果業一枝獨秀局面被徹底打破,煙臺地區果園普遍樹齡較大,樹勢衰退,郁閉較重,逐漸進入大面積更新換代時期,而連作障礙等關鍵技術攻關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與新興產區相比,各級對果品產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二是果品產業組織化、規模化建設滯后、水平不高,果農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規模效應不強,影響了果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三是化肥農藥過量施用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果園土壤酸化、農藥殘留等面源污染沒有得到根本扭轉,果業生態環境持續受到損害。五是果業品牌建設尚需加強,有的地方對統一使用“煙臺蘋果”、“煙臺大櫻桃”等品牌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在品牌宣傳、資源共享、品牌保護、品牌文化建設等方面缺乏統一行動。
以做大做強生態果業為中心,發展一批輻射帶動能力強、生產工藝先進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生態優、效益好、質量高的生態示范園區,培育一批品牌化營銷、企業化管理、技術先進的優質苗木繁育場,壯大一批資源集約、品種優良、管理先進的標準化果業生產基地,完善一批功能完善、設施配套的批發市場。
突出生態安全、節本增效,在果業全面實施水肥一體化、果園生草技術和測土配方施肥的基礎上,大面積推廣應用以殺蟲燈等為代表的果樹蟲害物理防治技術。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眾對農業污染治理的認識和參與度。創新采用“生物炭+豆科綠肥還田”模式,大力發展“畜-沼-果”等生態循環型農業,逐年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
依托國家、省、市的大項目實施,集中力量攻克制約果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技術,加快果業標準化基地建設,扶持苗木產業,推動新一輪煙臺果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爭取實施國家果業提質增效項目,加速改造老劣果園,推廣現代蘋果寬行矮化密植栽培技術,建設生態蘋果標準園。全面提升果業標準化生產水平,推動果園精細管理、農情監測、溯源、存儲流通與質量安全管理等領域加速融合,在數字果業方面實現重要突破。
深入開展煙臺蘋果宣傳推介洽談活動,積極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在主要新聞媒體宣傳煙臺蘋果,拓展宣傳推介的廣度與深度。著力強化“煙臺蘋果”“煙臺大櫻桃”等拳頭品牌,有效扭轉果品品牌雜亂、各自為政的局面,凝心聚力,使煙臺蘋果品牌大放異彩。
一是在煙臺蘋果、萊陽梨、福山大櫻桃等品牌基礎上,研究開發具有煙臺特色的風味果品、藝術果品、健康果品等特色果品,發揮煙臺旅游資源優勢,實現生態果業與文化旅游、營養保健、民俗文化等功能有機結合。二是結合煙臺文化旅游特點,做好融合文章,大力發展生態果園休閑旅游活動,讓全國各地游客在觀光旅游的過程中了解煙臺生態果業發展,熱愛煙臺生態果業。三是投資建設煙臺蘋果文化博物館,深度挖掘煙臺蘋果文化內涵,推進產業文化、文化旅游和產業經濟同步發展,拓展蘋果產業在休閑、旅游、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
爭取國家資金,重點加強市、縣兩級農產品檢測中心能力建設,擴大檢測范圍,提高檢測水平。加強農業投入品特別是農藥監管,在全市推行農藥經營備案制度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出臺加強煙臺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意見,進一步提高果品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