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奧杰 初映雪 趙安琳 魏姿芃 華錦欣 錢逸凡 王一丹 劉道平*
(1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華東調查規劃院,浙江 杭州 310000;2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華東森林資源監測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3杭州市林業科學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濕地是城市珍貴的自然資源,對于小氣候調節、水質改善、環境提升、洪澇調蓄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作用(蘇美蓉等, 2012; Woodward et al., 2001)。濕地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與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能有效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內涵品質(Tong et al., 2007; 王瑞紅等,2018)。2022年《濕地公約》第14次締約方大會發布《武漢宣言》,提出加快濕地保護全球化進程,全面增進濕地惠民福祉(常晉等, 2023)。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已成為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重要抓手,是中國履行《濕地公約》大國擔當的重要體現(馬梓文等, 2015; 雷光春等, 2022; 王瑞卿等,2022)。目前,我國共有13個城市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占全球首位(史丹等, 2023),我國城市發展與濕地保護的共生融合仍顯不足。杭州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重要城市,國家林草局明確提出支持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本文以杭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例,從濕地資源特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舉措、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可行性進行全面分析,提出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對策建議。
杭州素有江南水鄉之稱,江、河、湖、海、溪并存。杭州位于長三角南翼,杭州灣西端,水系隸屬于以新安江、錢塘江為干流的錢塘江流域和以運河、小溪為主的太湖流域,境內有錢塘江、西湖、西溪、運河和千島湖水庫等為典型代表的濕地,濕地類型多樣,生態區位重要(田曉輝等, 2020)。
根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和實地踏查,杭州市濕地總面積為134 306.40 hm2,濕地率8.0%,其中,森林沼澤115.07 hm2,灌叢沼澤32.13 hm2,內陸灘涂1 323.20 hm2,沼澤地43.90 hm2,河流水面49 175.45 hm2,湖泊水面1 970.08 hm2,水庫水面55 186.16 hm2,坑塘水面24 494.56 hm2,溝渠1 965.85 hm2。8 hm2以上濕地面積115 389.25 hm2,小微濕地面積18 917.15 hm2。
杭州有西溪濕地國際重要濕地1處,蕭山湘湖濕地、余杭三白潭濕地、淳安千畝田山地沼澤濕地、杭州錢塘大灣區、淳安千島湖金竹牌庫塘水面、富陽陽陂湖省級重要濕地6處,發布11處縣級濕地名錄(吳偉志等, 2021)。
截止2023年初,杭州市受保護濕地面積85 611.60 hm2,濕地保護率63.74%。受保護的濕地包括2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178.61 hm2;3處風景名勝區濕地面積55 533.18 hm2;1處省級地質公園濕地面積27.09 hm2;18處森林公園濕地面積8 442.29 hm2;2處濕地公園濕地面積1 668.05 hm2;18處濕地保護小區濕地面積10 633.02 hm2;飲用水水源保護區40處,濕地面積9 129.36 hm2。
2.1.1 規劃引領全域保護格局堅持規劃引領,多規合一,杭州市本級和所轄13個區、縣(市)結合自身的濕地資源條件和保護目標,在全國率先開展“十三五”和“十四五”兩輪濕地保護規劃。杭州市國土空間規劃明確提出加強濕地保護,構建以千島湖及其匯水地區構成的生態涵養核心為藍心,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基底為綠底,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為三江,白際山—天目山、千里崗—龍門山為兩脈的“藍心綠底、三江兩脈、綠稧融城”的生態安全格局。
2.1.2 分級分類強化用途管控實行濕地分級保護管理,2022年杭州錢塘大灣區、淳安千島湖金竹牌庫塘水面、富陽陽陂湖申報為浙江省重要濕地。出臺《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創新提出對一般濕地細分為市級濕地、縣級濕地和其他濕地,并提出對應的管控要求,初步建立國家(國際)重要濕地—省重要濕地—市一般濕地—縣一般濕地—其他一般濕地的分級分類保護體系。
2.1.3 系統實施濕地保護行動以西溪濕地、西湖濕地、苕溪濕地和錢塘江沿線濕地等為重點區域,系統實施西湖、西溪綜保、運河和良渚綜合保護工程,開展濕地保護修復,采取生態清淤、建設生態緩沖帶和“水下森林”等措施,提升濕地水質。重點推進錢塘大灣區濕地公園建設,進行微地形改造,營建適宜棲息地,開展增殖放流,提升濕地生物多樣性。
2.2.1 強化組織領導杭州市高度重視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借鑒學習常熟、海口等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經驗,杭州市、縣兩級均成立了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杭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杭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工作任務清單和相關指標的通知》等文件,落實創建工作任務。
2.2.2 筑牢法制保障構建完整的濕地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出臺《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杭州市淳安特別生態功能區條例》《杭州市西湖水域保護管理條例》等17部法律法規,依法護航濕地保護。
2.2.3 夯實制度建設完善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實行最嚴格保護,將濕地面積、濕地保護率、濕地生態狀況等保護成效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林長制、生態文明等考核制度體系。圍繞濕地保護、濕地生態補償、小微濕地等方向,制定《杭州市濕地保護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杭州市濕地生態保護補償實施辦法》《杭州市濕地保護小區建設實施方案》《杭州市重要濕地生態預警技術方案》《進一步加強小微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夯實濕地保護政策制度基礎。
2.2.4 組建濕地機構組建市縣兩級濕地管理機構,成立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明確濕地管理主體和職責。健全杭州市濕地保護智庫機制,成立杭州市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提升杭州濕地保護、管理、經營和研究的科學性和先進性。
2.3.1 繁榮生態產業依托杭州濕地資源特色及產業優勢,堅持以兩山理念經營利用濕地,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游業”“濕地+生態+種植業”“濕地+生態+養殖業”“濕地+生態+水飲料”等產業,培育高品質、多樣化的濕地生態產品體系,構建深綠經濟體系,提升居民收入,拓寬兩山轉化通道,實現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有效發揮(張偉等,2017; 相晨等, 2019)。
2.3.2 共建共享綠色空間結合海綿城市示范建設,創新提出建設生態保育型、鄉村旅游型、環境整治型、自然教育型、景觀生態型、生態產業型的小微濕地保護管理模式,打造130處示范小微濕地;通過合理布設濱水濱岸綠道,合理布局親水便民配套設施,提升城鄉居民15分鐘親水圈覆蓋率。
2.4.1 聚焦濕地科研監測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在杭州西溪濕地和千島湖設立濕地生態系統研究站,完善濕地科研監測平臺建設,加強濕地生物多樣性、濕地水環境、濕地水文節律、濕地生態系統價值服務等方向科學研究(姚興達等,2021; 李雪等, 2021)。開展全市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全球新物種苕溪鱲(Zacco tiaoxiensis)。針對全球瀕危物種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種群動態和擴散行為及其保護對策進行研究,掌握海南鳽在千島湖的主要分布區域和種群動態(鄭新建等, 2023)。在西溪濕地試點建設濕地智治中心,打造全國國際重要濕地數實交互的數據中心和孿生平臺,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監測研究。
2.4.2 深入挖掘濕地文化立足濕地資源特色優勢, 成立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結合“城市記憶工程”“錢塘江詩路文化帶”“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等,對杭州世界文化遺產、錢塘江沿線文化和海塘文化等濕地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挖掘,出版《西溪全書》等系列成果,豐富杭州市濕地文化內涵,打造杭州市濕地文化品牌,使濕地文化充分利用、活態傳承。
2.4.3 創新引領濕地宣教成立館校共建聯盟,創新建設“貝殼館”“蝴蝶館”“螃蟹館”“蝸牛館”“本草館”“鳥類館”6所校園博物館,開設濕地主題科研營,舉辦濕地主題繪畫大賽,編撰《西溪青少年研學讀本》。制定杭州市濕地保護志愿者制度,成立濕地保護志愿服務隊,在杭州市文明幫幫碼上設立濕地保護志愿服務活動專區,全面推廣“全民護水”小程序,創新設置公眾護水“綠水幣”激勵辦法,實行民間河長聘任制,暢通公眾參與渠道。結合世界濕地日等生態保護主題日,在校園、社區等場所宣傳濕地知識,提升公眾保護濕地意識,凝聚濕地保護的強大合力。
隨著杭州國際化的進程加快,社會經濟發展對土地要素的需求增多,部分區、縣(市)對濕地概念認知不夠深刻,認為濕地僅為《國土空間調查、規劃、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類指南》規定的7個地類,造成了區域內很多坑塘水面因土地整治或項目發展被填埋,造成了濕地面積呈下降的趨勢,對于保持全市范圍濕地面積3年不減少存在了挑戰與風險。
杭州市創建國際濕地城市活動的宣傳平臺和渠道單一,類型不夠豐富,宣傳活動場地局限,宣傳單位聯動不足,宣傳效果不夠明顯,調動市民參與創建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仍顯不足,尚未形成全民共創國際濕地城市的濃厚氛圍。
近年來,隨著對濕地重要性認識的增強,杭州市政府對于濕地保護資金投入逐漸增多,目前資金主要以各級政府財政投資為主,渠道來源單一,對于全市濕地保護而言仍顯不足,特別是濕地水生態修復工程量大,濕地生態環境監測周期性長等,資金缺口較大,難以保障杭州濕地保護的高質量發展。
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各類自然保護地內濕地、重要濕地、一般濕地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實行分級、分類管控,探索開展濕地督查和執法檢查;嚴格落實濕地保護專項規劃,在千島湖和閑林水庫等水源保護區開展退耕還水還湖;開展濕地保護空缺研究,在余杭北湖草蕩實施綜合保護工程;結合海綿城市和美麗鄉村建設等,增設一批水庫、凈化型人工濕地和小微水體,增加濕地面積,確保濕地總量不下降。
優化升級中國濕地博物館展區布設,聯合國家地理等科普雜志系統研發趣味性高、參與性強的濕地科普宣教課程與教材;整合中國濕地博物館、杭州水利科普館、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桐廬南堡省級濕地公園科普宣教館、淳安千島湖魯能勝地濕地宣教基地等,建立濕地宣教聯合會,共同開展創建國際濕地城市宣傳活動;拓寬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宣傳渠道,加強與權威報紙、互聯網新媒介合作,開設宣傳專欄,增設地鐵、機場、商場等公共場所宣傳位,彰顯“濕地水城,詩畫杭州”的城市形象,營造創建氛圍。
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力量,引導參與濕地保護工作,進一步拓寬濕地保護資金道,打通因資金投入不足造成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困難的難點和堵點。完善濕地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建立“濕地銀行”和濕地碳匯交易等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高曉龍等,2022; 張莉莉等, 2023)。增強同世界銀行、法國開發署、亞洲開發銀行、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紅樹林基金會等金融機構與公益組織合作,爭取資金支持(馬超德等, 2021)。
對照《國際濕地城市認證提名辦法》,厘清存在問題,補齊短板缺項,提升創建能力。加強與已申報成功的國際濕地城市的交流,借鑒學習先進經驗。加強與國內外濕地行業專家學者的合作,及時掌握最新的國際濕地城市申報政策與標準等,提煉杭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特色亮點,進一步放大杭州申報國際濕地城市的優勢。
杭州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的條件已具備,需進一步完善濕地分級管理體系,落實濕地總量管控,開展濕地保護修復,繁榮濕地生態產業,提升全民的濕地保意識,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讓生態本色更靚,生產底色更濃,生活成色更足。探索人水和諧、城市與濕地共生共榮的杭州模式,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展示窗口,為全球濕地保護提供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