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順
文明社會,但凡有點辦法,做事總得留些“底線”。一旦開始“無底線”,大抵是因為無奈了。美國最近對價值18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收“嚴厲的”關稅,透露出“無底線”的無奈。
相比于“豪氣沖天”又“折戟沉沙”的千億級別“關稅戰”,180億美元不是大數字。這180億總額中,美國人還算計得“斤斤計較”,包括了鋼鐵和鋁、半導體、電動汽車、鋰電池及部件、關鍵礦產、光伏電池、港口起重機和個人防護裝備等一大摞單子。里面細分為電動車關稅從25%上升到100%;鋰電池從7.5%提高到25%,2026年起實施;橡膠手套從7.5%提高到25%,2026年起實施;天然石墨和永磁體從零提高到25%,從2026年起實施;等等。
毫無疑問,這是美國濫用貿易關稅手段,對中國商品進行無理打壓。為此尋找的理由,也越來越離譜荒唐,越來越“無底線”。先前還用看上去冠冕堂皇說辭,如今直接用上了“產能過剩”,這種毫無底線、毫無常識的說辭,用的人還罩著“經濟學家”光暈。這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分:你們的導師們情何以堪啊!
試想一下,貿易的實質,就是互通有無、賣多買少的交易。因為有了“過剩產能”,甲方才有多余產品可以跟乙方交換賣出;也是因為有了“過剩產能”,乙方才有多余產品跟甲方交換賣出。中東石油“產能過剩”,賣給了需要石油的人;美國大豆“產能過剩”,賣給了需要大豆的人;日本汽車“產能過剩”,賣給了需要汽車的人。撒哈拉人民不可能賣大豆給美國,美國也不可能賣稀土給中國。
自古以來,特殊情況之外,買賣要能成交,基本都是因為彼此“產能過剩”。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它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彼此“過剩產能”間的平衡物。
美國人是最沒有資格說“產能過剩”的。100年前,美國因為制造業發達“產能過剩”,盎撒大哥英國競爭不過,使手段算計它,搞英國版“大院高墻”。1932年,英國利用殖民地遍地優勢,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集各自治領、殖民地開會,搞“帝國特惠制”,帝國內部關稅優惠、帝國之外高額關稅。“大院高墻”把美國搞得苦不堪言。
這還不算狠的。美國剛獨立不久,英國就熱戰冷戰打壓它。在靠大西洋的美國東海岸外,英國人在巴哈馬、牙買加、特立尼達、圣盧西亞等島域上,逐步建立軍事基地,成為環繞美國的“第一島鏈”。
雖然是盎撒一母同胞,但英國人也無奈啊,除了“無底線”,又能怎么辦?
美國人蠻記仇的。二戰開始倫敦岌岌可危,美國一口價,用50條老舊驅逐艦,把外海八個島十幾個軍事基地99年合約全部租回來,英國的島鏈轉眼成了美國的前哨。1941年8月,美英在紐芬蘭灣英國戰列艦后甲板上,簽署《大西洋憲章》,里面悄咪咪藏著一句話:“促成所有國家在經濟領域內最充分的合作。”有這句話打底,半年后,1942年2月趁英軍在東南亞大敗,羅斯福逼丘吉爾取消了“帝國特惠制”。大英帝國的“無底線”,就此瓦解。
一個世紀過去了,英國回到了孤島,美國活成了當年自己討厭的模樣。但放眼未來,美國有幾成把握能一直“無底線”?
從絲綢之路到“世界是平的”,貿易使人類揚長補短、互通有無、合作共贏,貿易興則人類幸。任何非正常的貿易限制,都會損害人類共同的利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表明,如果各國使用關稅打貿易戰,可能讓全球損失7%的GDP,相當于德國加日本經濟的總和。拜登當年說過:“任何經濟學大一學生都能告訴你,是美國人民在為增加的稅收買單。”從特朗普加稅以來,這張賬單已經超過了2300億美元。
經合組織的數據表明,2023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占世界總量的35%,超過了西方總和;增量占世界的29%,與西方相當。
這是任何“無底線”,都只能無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