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慶
產能過剩的話題,興盛于耶倫訪華期間(其實早就在美國擅長的輿論場沸沸揚揚了,這也是美國輿論戰的慣用伎倆),而在耶倫訪華之后,美國不出所料地對中國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等加征關稅。這一輪,美國針對的是我們的新能源產業鏈。
正如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日前所說,打著公平競爭的幌子搞保護主義,真實目的是打壓中國新能源等產業,遏制中國高質量發展,撈取政治私利。這里不僅有國會議員們的政治私利,更有總統拜登的選舉政治私利。
拜登的選情并不樂觀。最新民調顯示,在美國六個關鍵州預設選舉中,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競選人特朗普在其中五個州的民調支持率領先現總統拜登,即便在拜登唯一領先的威斯康星州,拜登也僅以47%比45%領先特朗普2個百分點。與2020年相比,特朗普在年輕群體和少數裔選民中的支持率明顯提高,尤其是近期Tik Tok風波及美國高校大學生如火如荼的反戰抗議更是顯示出年輕人對拜登政府的不滿。而拜登更因為以色列政策上的尷尬處境,使得他在穆斯林選民中非議重重。在這種情況下,拜登必須通過政治手段,在其他方面找回場子,比如通過打壓中國新能源贏得相關利益集團的好感。
美國的相關產業鏈上的大公司及其背后的利益集團“功勞”也是不小。在過去的九年內,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都成功榮登了全球第一的寶座,銷量更是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達到66%。相比之下,美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卻面臨巨大的困境,這些汽車公司自然是坐不住了。而事實上,在美國這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游說大國”,幾乎所有對華經濟制裁的背后,都有相關利益集團游說的影子。將經濟問題包裝為政治議題,就是游說集團的拿手好戲。
將經濟問題包裝為政治議題,就是游說集團的拿手好戲。
而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彎道超車。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主賽道,畢竟在傳統燃油車這一賽道上,德國和日本都是十分強勁的對手,而恰好我們又在電池領域中擁有領先優勢。作為全球最大的電池生產國,中國越發明顯的優勢以及在汽車產業上對美西方形成的巨大壓力,必然使得以美國為首的國家不痛快,正面賽道趕不上,那就只好“使絆子”了。一言以蔽之,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自然只能寄希望于通過遏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來維護其自身利益了。
事實上,產能過剩并不是新鮮的話術。近些年來,但凡中國在某個領域中趕超美國,或者對美西方形成極大的壓力,它們總會找出這樣那樣的理由威脅、打壓乃至封禁我們。看看那一長串的公司名,其實又何嘗不是中國優秀企業的美國乃至美西方世界的“認證”。而美國的制裁也正說明我們做對了,所有被制裁的企業和行業,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美國擔心被中國超越甚至已經超越了的,也正是我們應該重點力挺和扶持的。
但不可否認,美西方的這套話術還是很有殺傷力的。從所謂“中國威脅論”到“中國沖擊論”,再到“產能過剩論”,美西方在構建“中國威脅敘事”的同時,也在營造一個去中國產業鏈的輿論氛圍和市場環境,對此,我們不僅要用實力打臉,更要在輿論場上爭取主動。
5月19日新華社在《中歐汽車產業鏈在匈牙利合作共贏》一文中指出,隨著越來越多中國新能源車企在歐洲拓展市場,來自中國和歐洲的汽車產業鏈上游企業也攜手布局,東歐國家匈牙利就是熱門投資目的地之一。如果跳出產能過剩這個偽命題的圈套,跳入合作共贏的藍海中,我們會發現,中國不僅在新能源領域,而且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都可以與匈牙利、與歐洲、與越來越多的國家形成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