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行宇
摘? 要:陶行知的教育小說《古廟敲鐘錄》集中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932年連載這部小說的《申報》和陶行知在影響力上相互成就,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表達和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從《古廟敲鐘錄》的文本載體來看,小說系統地反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借助詩歌更為廣傳;從接受理論上考察,《古廟敲鐘錄》在20世紀30年代促進了大量工學團實踐的興起,在如今也有著重要的參考指導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陶行知;《古廟敲鐘錄》;工學團
在中國近代,“文學(小說)在內容題材方面注重對于當時教育界情形的反映與描繪,乃是一種文化的自覺,也是教育、文學兩界互動關系中最主要的形態之一”[1]。作為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影響力甚巨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除了通過時評、專論、演講、詩歌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教育思想外,還發表過一部教育小說,即1932年5月21日至8月15日在《申報》上連載的《古廟敲鐘錄》。
此前,學界對《古廟敲鐘錄》的關注并不多。而仔細研究,則會發現它作為陶行知生平所寫的唯一一部小說,不僅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教育思想,更是直接孕育出著名的工學團教育模式和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教學方式。小說主人公鐘兒隨著情節推進而逐漸成長的過程,正是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想一例。本研究具體分析了《古廟敲鐘錄》的社會背景、文本寫作方式和接受實踐,嘗試探求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表達路徑。
一、陶行知與《申報》的聯動
所謂“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申報》的辦報方針開始向民主、進步轉變,其愛國、直言的態度和1932年4月30日創刊60周年的契機,使得《申報》“于1931年到1935年間達到鼎盛時期”“報紙發行量達到全國最高”[2]。這一時期,陶行知筆耕不輟,在《申報》發表大量時評,使《申報》更具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反過來也極大地推動了《古廟敲鐘錄》的傳播。
向來關心教育事業的《申報》積累了一大批關心國家、關注教育的讀者。為進一步引發讀者對教育的關注,陶行知抓住一切可行的形式,以小說為載體再現教育之實踐便是他的一大創舉。1932年5月21日,《古廟敲鐘錄》開始連載,陶行知開篇便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一是重新使用1932年1月后便不再使用的“不除庭草齋夫”筆名;二是以敲鐘工人鐘兒的第一人稱敘事,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鐘兒鄉下工人的身份也頗能貼近人心,博得讀者的同情。此外,開篇還提到即將連載的故事是由鐘兒“從里寫到外,從底寫到頂”寫在鐘上的,這一設定也使小說更具傳奇性,增加了口口相傳的可能。這些因素均促成“《古廟敲鐘錄》在《申報》連載了近三個月,在朋友、學生和教育文化界中,引起強烈的反響”[3]的盛況。
二、意味深長的小說文本
小說作為重要的文化載體,在教育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教育小說不僅能呈現作者頭腦中的教育理論,而且能因其便于流行而擴大教育理論的影響力。有學者認為,“小說家筆下的‘教育總是與社會、人生構成三維的立體畫卷,時代的精神、社會的特征和人物的成長環境總是為人的‘教育提供開闊的視野和深廣的內容,從而具有‘大教育的內涵”[4]。
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說”認為,文學是以作品為中心,由作品、世界、作者和讀者四個要素構成的。在《古廟敲鐘錄》里,作品文本因包含作者系統的教育思想而意味深長。教育理論和通俗小說的融合盡管可能會影響小說文學性的發揮,卻能使讀者更為直接地領會作者意圖?!豆艔R敲鐘錄》集中體現了陶行知當時的教育思想,成為他開展教育研究的一個坐標。
陶行知著墨最多的鐘兒和朱先生這兩個人物形象幾乎成為了陶行知本人在小說中的投射。作為一個從沒出過村子、此前一直在和尚手下敲鐘的敲鐘工人,鐘兒不僅有隨手寫下《古廟敲鐘錄》全文的能力,還有悲憫工人“無飯吃”的意識。他能設計出一套“每夜敲鐘的鐘點都因星行方位而規定”的敲鐘系統,而且在翻了“一位青年游客”贈送的小冊子后,便能向全村人介紹民主開會的方法;朱先生則更有過人之處,在平民教育、科學教育、教育管理等方面造詣匪淺,初次登場時便借陶行知此前發表的《教師節(二)》一詩告訴鐘兒等村民教師的定位應該是什么,還將3月15日(曉莊師范學校紀念日)定為古廟學校開學的時間。這兩個人物的存在本身就反映了陶行知對鄉村人才輩出的想象,也體現了他將自己化身為筆下人物、宣傳其教育思想的努力。
本文以細讀的方式考察小說,從以下兩個維度深入解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重視鄉村教育、發展鄉村學校
第七至八章中,在古廟和尚與喪偶村姑的奸情敗露后,鐘兒提出將古廟改為學校的處理方法。重視學校、強調教育的主基調自此便在小說中確立。鐘兒對于學校的構想,隨著小說情節的推進而日益充盈:第二十章中,朱先生說服了鐘兒等村民,闡述并在日后實踐了何謂“教四萬萬國民起來拿民權,保民族,厚民生……以創造出一個平等的、自由的新世界的是國民之師、人類之師”[5],建構了教師的新形象;第二十五至二十八章中,鐘兒陪著朱先生從古廟逛到鐵匠鋪、砌墻處、趙家菜園、萬松嶺,產生了“古廟學校必是一個有生命的學校”[6]的觀點。這不僅生動詮釋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慕逃枷耄矠槲磥淼墓艔R工學團劃定了廣闊的天地,讓書中人物和書外讀者都眼前一亮,對古廟的教育前景產生期待;第六十九章至第八十四章中,鐘兒和朱先生經過討論,一道取了“古廟工學團”這一名字,并在接下來的交談和思考中構想了工學團從特殊到一般的可能性。凡此,便構成了《古廟敲鐘錄》中陶行知構建鄉村教育發展路徑的歷程。
(二)反對舊教育、提倡新教育
在《古廟敲鐘錄》中,朱先生旗幟鮮明地反對舊教育,提倡并開發新教育。所謂舊教育,有如第三十章中提到“傳統的學校是一個鮑魚罐頭公司……偽知識便是裝在罐頭里的臭魚”[7],并借此批判“知是行之始”的傳統學校教育方法;有如第四十一至四十二章中朱先生說“老鼠鉆進牛角筒便是中國傳統教育之小影。成千成萬的學生是向著這牛角筒里鉆去”[8],以此諷刺傳統考試制度之荒謬??偠灾\如陶行知在《活的教育》演講中所說,“初等教育是要人讀死書;中等教育是要人死讀書;高等教育是要人讀書死”[9],《古廟敲鐘錄》反對的便是封閉式的、培養書呆子的、先知后行的舊教育。
何謂新教育?陶行知在小說中給出了答案:第三十章中,朱先生說“我們是要在行動中追求真知識……今日之學校是行以求知的地方”[10],強調行動和實踐的重要性;第三十三章中,朱先生提出“師傅教大徒弟,大徒弟教小徒弟”[11],在教學方法上進行了創新,這也正是“小先生制”的雛形;第六十一章中,朱先生系統地提出了“六大訓練”,將軍事訓練、生產訓練、科學訓練、識字訓練、民權訓練、生育訓練(也稱“人種改造訓練”)并列,將新教育的具體內容綱舉目張;第六十三至六十七章中,古廟兒童和青年分別制訂年度計劃的情節,強調了教育要有規劃和預見性。概而言之,《古廟敲鐘錄》所提倡的新教育,就是先行后知的、即知即傳的、相對全面發展的教育。
三、作為思考載體的詩歌
據統計,《古廟敲鐘錄》正文中有22首詩歌,這對于一篇中篇小說來說分量不輕。文中的詩歌不僅反映了陶行知正值其詩歌創作的高峰期,也使得小說的流行范圍更廣、讀者印象更深,且更活躍而有生氣地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這些詩歌并非全是在1932年5月21日至8月15日小說連載期間寫就,最早的可追溯到1929年寫的《鄉下先生小影》。而在正文之外,《古廟敲鐘錄》1933年3月版單行本的扉頁上還收錄了陶行知于1932年4月30日創作的詩歌《獻給自由世界之創造者——〈申報〉六十周年紀念》,詩曰:“做人只做自由人,敲鐘只敲自由鐘。眾生共走自由路,海闊天空路路通?!保?2]這說明在小說正式連載之前,陶行知已對《古廟敲鐘錄》的主旨大意胸有成竹,對工學團所可能締造的美好社會有了暢想。
中國自古便有“詩言志”的傳統,陶詩亦如是。如第二十八章中,鐘兒在思慮之后對著朱先生吟出“靜默如地下的種子。自由如空中的鴿子。猛勇如斗虎的獅子”。該詩在1933年收入《知行詩歌集》時被命名為《活的教育》,其旨趣正合陶行知1921年在金陵大學暑期學校演講的《活的教育》。而在鐘兒說出這番話后,朱先生“歡喜極了”,又補充了三句:“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是陶行知寫于1931年秋天的詩歌《三代》。在第三十章中,朱先生和鐘兒就前述的兩首詩進行討論后,對知識和行動的關系問題進行了理論總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边@番理論及其論述過程,和1927年陶行知在曉莊師范學校寅會上的演講《行是知之始》如出一轍,也正是陶行知深刻貫徹的人生信條。從陶行知在小說連載前寫下的《鄉下先生小影》《香姑的表姊說上?!贰督處煿潯分?,我們不難看出他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都市燈紅酒綠的厭棄、對理想中教師職業的想象和對行動之價值的高揚。
陶行知一以貫之的教育思想參與了小說主旨的建構,并在小說中反復被強調和呼應。而在小說連載完結后,陶行知也沒有停止相關主題的詩歌創作。1934年2月16日,在《生活教育》創刊號上,陶行知發表了詩歌《工學團》:“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13]這儼然是陶行知對《古廟敲鐘錄》中誕生的工學團模式的總結。除了這首《工學團》,陶行知還創作了《工師歌》,寫作了《怎樣培養普及教育的人才》《經費》《山海與蕭場之實驗》等文章,這些都系統地整理在《古廟敲鐘錄》所總結的工學團模式經驗中。由此可見,在陶行知工學團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中,詩歌發揮了重要的載體作用。
四、教育思想的接受實踐
以讀者為中心的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一旦離開作者筆下,其教育功能便要在讀者的閱讀中實現——這也是尋常文學研究范式里的最后一環?!豆艔R敲鐘錄》問世后,不僅在20世紀30年代初轟動一時,引發各地實踐工學團模式,于今天的教育界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早在1932年6月,《古廟敲鐘錄》連載還未過半之時,陶行知便已開始起草《鄉村工學團試驗初步計劃說明書》,籌備創立將“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的工學團。而在7月,他便已派戴自俺等人分頭物色創辦工學團的地點。9月11日,他派人赴寶山一帶選址,15日更是親自前往察看工學團落成地點。10月1日,山海工學團成立大會便已召開。[14]11月14日,《光華半月刊》第3期發表了陶行知兼具總結和計劃性質的文章《對于鄉村教育的一個新建議——鄉村工學團之試驗》。率先垂范、信之行之,陶行知成為工學團教育思想第一個接受者和實踐者。
在當時,工學團制度的誕生無異于教育界的一聲驚雷。截至1933年,“山海工學團在半年之內,不花政府一分錢,在25個村莊普及了免費教育”[15]。也恰如《古廟敲鐘錄》所盼望的那樣,工學團開枝散葉,陶行知的弟子在上海及上海周邊許多地方創辦了工學團。然而,“1937年8月13日,日軍攻打上海,工學團的學生被迫解散……抗戰勝利以后……可惜陶行知突然逝世,工學團再無下文”[16]。工學團教育思想的接受實踐因戰火戛然而止,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遺憾。
斯人已逝,但《古廟敲鐘錄》中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回應著理論與現實問題,對當今的教育實踐有著啟發與指導作用。
(一)與教育家精神遙相呼應,彰顯了教師角色應有的風范與擔當
《古廟敲鐘錄》中,朱先生希望教師能“教人做實驗之工,做生產之工,做建設之工,做創造新鄉村、新中國、新世界之工”[17],他守望著純粹的教育理想,將教育工作的根扎得極深。朱先生事必躬親,在古廟工學團里推行“生活教育”、工學團教育模式、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盡其所能地在鄉村推廣教育,這體現了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民族責任心。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出席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的各位教師,他指出,“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啟智潤心、因材施
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8]是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這與陶行知在工學團制度中建構的教師形象形成互文,體現了教師角色應有的素養與擔當。在新時代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踐行教育家精神便是題中應有之義。
(二)為新時代鄉村教育提供了可能的路徑,展望了全面發展教育的可行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實行工學團制度,不僅能推動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普及教育,還能在體育、勞動教育等方面發揮特有的作用。新時代的鄉村學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設置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從而產生育人的多重合力。事實上,如今中華大地上久久為功的陶學后人,城市、鄉村里“師陶信陶用陶”的教育實驗,也正是對先生教育思想發展的接受實踐。
五、結語
《古廟敲鐘錄》是陶行知此生唯一一篇傳世的小說,也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育創舉。其不僅在90多年前轟動一時,引發各地學習、實踐工學團模式,更是充分發揮了小說這一文體傳播教育思想的優越性,系統而生動地將陶行知的工學團教育思想和“小先生制”教學方法保留至今。研究這部浸潤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小說,是教育后學真正傳承、踐行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必由之路。參考文獻
[1]朱文華.中國近代教育、文學的聯動與互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155.
[2]何晶.簡論鼎盛時期的《申報》(1931—1935)[D].成都:四川大學,2002.
[3]周毅,向明.陶行知傳[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38.
[4]潘一禾.文學家筆下的教育——外國教育小說一瞥[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6(1):90-95.
[5][6][7][8][10][11][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5,33,35,48,36,39,17.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711.
[12][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新編本):第10卷[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351-352,360.
[14]周洪宇.人民之子:陶行知[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410-411.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6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19.
[16]蔣純焦.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121.
[18]方金奇.理解教育家精神的三個維度[N].光明日報,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