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榮 張釗赫
摘 ???要:我國對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在本科教育體系中設置知識產權專業是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但如何讓學生在本科階段完成復合型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對我國大學教育體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經過近十年的探索,我國高校雖然已經對培養知識產權本科人才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在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中仍存在著學科定位模糊、教學方式固化、培養模式創新不足、本科培養難度大等問題,導致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供給存在結構性缺陷。基于此,文章探討了培養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性,總結了我國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優勢及不足,為完善我國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建議。
關鍵詞: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6-0049-04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了有關科技創新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體現了高等教育、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工作在我國現代化方面的重要地位,而黨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要求,也成為新時代我國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的重要指南。
2017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知識產權人才“十三五”規劃》,特別強調了完善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建設,此后我國高校對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已取得一定成效。面對新時代的變革,《知識產權人才“十四五”規劃》進一步指明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我國高校對知識產權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仍須完善。本文以市場人才需求現狀為基礎,深度解析了我國高校在培養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過程中的難點,指出了完善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的重要意義,為高校科學調整與選擇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合理建議。
一、我國知識產權人才的供需情況
(一)我國國內知識產權人才需求現狀
《2022中國知識產權年度調研報告》發布的數據表明,我國有近30%的企業在專利項目的利用當中獲得了資產價值;約40%的企業有關于專利案件的涉訟,近五年涉訴金額達到了千萬元級別,營收百億以上的企業平均配置22名專業專利人員;近50%的企業專利和研發人員配比約1∶50[1]。很顯然,在知識產權領域中專利產業占據了較大部分的市場,專利人才在全國各大企業供需緊張一定程度反映出市場經濟對知識產權人才的急迫需求。而專利人才需求量的顯著增加,愈加要求其與研發人員接駁融洽,能在企業專利研發與管理中形成更大效益的工作模式,這需要專利人才運用更多對應學科理論與實踐來消除與研發型人才之間技術信息的隔閡。在這個要求下,可以推定知識產權未來的就業前景,把我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目標導向復合型人才培養方向,這一點已經在社會市場中達成共識。這就要求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不止于法學理論與法律實務方面,而是法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與經濟學等學科相融合的系統培養。
《2022年中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分析報告——市場全景評估與發展定位研究》中明確表示,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我國專利、版權、商標等授權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我國已成為了知識產權大國[2]。這樣的美好發展前景下,我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穩步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也呈現增長態勢,為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能力提供了服務保障。目前,我國市場中的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數量有了明顯的增長,2015年,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為3.7萬家,截至2020年底,增長到7.3萬家,數量增加了近一倍。從專利代理機構方面來看,2015年我國專利代理機構數量為1 256家,即使是在新冠感染疫情全球蔓延的2020年,我國專利代理機構的數量也達到了3 200多家。而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業從業人員也從2015年的44.2萬人增至2020年的86.5萬人,行業在市場中變化巨大。在相關從業人員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到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高達75.4%,證明在知識產權服務行業招聘中企業更加傾向于高素質人才。
知識產權服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專利代理機構的逐漸遞增,代表著知識產權人才在經濟領域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而高校對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也應當符合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知識產權服務行業中以專利代理機構為例,其中大部分職位對于法律實務要求并不是非常嚴格,但是要求員工至少是在理工科領域或是經管領域有著一定的理論實踐或從業經驗,這一點在招聘要求中尤為突出,表明了新時代各行各業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特殊需求。
(二)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本科人才培養現狀
2021年,全國各地有100所高校設立了知識產權專業,同時建立起26個國家知識產權培訓基地與45所知識產權學院。到2022年,全國有105所大學設置知識產權本科專業[3]。具體數據分析表明,過去10年里我國高校對知識產權領域的人才培訓規模逐步擴大,培訓系統也迅速發展。
我國高校本科知識產權教育主要是以“2+2”的培養方案為主,理工科學習與法學理論學習各兩年;或是采用“4+2”的培養體系,四年理工科學習加上兩年第二學士學位的方案;也有少數學校采用“3+1”的知識產權與理工科結合培養模式。而在知識產權研究生人才培養中,還有其他的聯合培養模式,其中與本科培養相連接的主要是以“法學+理工科”雙學位為基礎的知識產權碩士(“2+2+3”本碩連讀)。國內也有許多以法學為優勢學科的高校開設了碩博聯合培養模式,例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上述培養模式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制度的完善,但仍有局限性,限制了學生的自主發展,也不能給其他高校提供借鑒。而在諸多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中,南京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提出的“3+1+2+4”培養模式屬于別具一格的存在。這是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對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創新探索。南京理工大學提出的創新培養模式基本上滿足了國家、市場和企業在新時代對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復合型、跨學科、高層次、高質量、國際性的需求,開創了我國知識產權人才本碩博連讀培養模式先例,是值得在各高校進行學習借鑒的范本。
當前,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越發急迫,同時對于招聘人才的要求也越發嚴格。知識產權人才在企業招聘中,要符合企業發展特點,企業需要的是不僅能處理法務工作,而且能處理管理、檢索、代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卓越實踐能力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同時,企業的日常工作更傾向于解決知識產權實務問題,而要厘清知識產權本身涉案問題與處理相應的實務問題就需要不同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不僅僅是法學,還需要理工類、經管類等學科方向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與傳統法學專業不同的是,其偏向于法學與其他交叉學科并重、互相交融,更符合現代知識產權市場的人才需求,接軌現代高層次、國際化知識產權市場,這也是由國際與國內發展的雙重趨勢所決定的。現代跨國公司與企業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從最開始的法律專業人才轉變為具有個人專業技能、多類學科思維與能力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將新時代市場需求作為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航標,引導我國高校培養知識產權本科人才傾向于強化實務實踐能力,強調多學科方向發展,接軌高層次、國際化市場,建立合理的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二、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困境
經過多年探索,我國知識產權人才的培養,本應隨著市場形勢的變化改良培養模式,但由于知識產權歸屬于法學學科的固有思維,限制了知識產權與其他學科的聯合,畢業生的實務能力無法達到企業崗位對于人才的嚴格標準,導致當代高校知識產權本科人才無法滿足市場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知識產權本科人才培養的學科定位模糊
目前,高校的培養方案中,除法學專業對于知識產權設置了必修的培養要求外,知識產權課程在大多數高校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存在。以通識選修課形式存在的知識產權課程,大多數占1~2個學分,一般是16或18個學時,并在一個學期內結束。部分高校的通識選修課是由教務處直接安排,即使學生對知識產權感興趣也無法自主選修課程。而在理工類與經管類學科中,學生對于知識產權課程以及類似的法學課程完全不了解,也不會去選課學習。即使一個學期安排了8~9周進行知識產權課程的講授,最多也只能涉及知識產權的框架與基礎概念,很難將知識產權所涉及的法學理論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他們后續將不會接觸到知識產權專業課程的相關內容,培養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也無從談起。
知識產權在法學專業中是最特殊的存在,并不能單純以民商法學科定義,而是需要結合大量理工類、經管類等學科的知識與實踐,融入法學與對法律的研究,以此不斷聯系知識產權理論與實踐的特殊交叉學科。知識產權實務不是簡單地以法律來解決理工科與經管類的問題,它需要兼顧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主要體現為學術思想的交融和系統辯證思維的完善,是以知識產權專業為基礎兼具兩種甚至更多學科的特色學科。傳統法學培養模式已無法滿足市場對現代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受到傳統思維、體制固化的影響,知識產權專業的跨學科研究與實踐僅流于表面,教學培養仍然處于單一學科的邊緣,更多是為了法學單一學科的項目研究,沒有發揮出交叉學科的復合性與創新性特點。而知識產權學科的特殊性與國際市場對該領域人才的要求決定了需要以復合性的研究思維去培養知識產權人才,結合獨特、創新的培養模式引領本科生合理規劃學習生涯。傳統法學學科定位模糊,課堂教學培養阻礙了知識產權學科與理工類以及經管類學科進行交叉相融,無法培養出現代社會經濟市場所需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
(二)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模式固化
傳統的培養模式將教育重心落在法學理論學習上,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向學生灌輸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知識,而并未將知識產權專業的實務與實踐作為培養模式的重要內容給予同等重視。這種以講授為主的培養模式更加適用于對傳統法律實務人才的培養,一味地灌輸法學知識將會抑制知識產權本科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因此,新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應更加注重理論知識的應用與實踐。
培養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不能單純以課堂講授為重心,也非學科間理論簡單地相加,而是需要法學與其他交叉學科進行學科與學科之間、學科內部與外部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相互交融。傳統的法學學科培養體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的創新與突破,而學科間的壁壘使得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固化,交叉學科教育流于表面,資源無法互通,多學科的學習占據了學生大量時間和精力,使其丟失主觀能動性以及交叉學科學習的興趣,導致無法達到學科交叉、文理相融的復合性要求。
(三)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
當知識產權的實踐與法學培養中的實習混為一談時,學生就不自覺將自己帶入法學實務人才的角度,而不是以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的視角去處理實務。現代知識產權本科人才培養中,更多的資源與設備被調配到研究與課堂教育領域,對于案例的分析與課外實踐的投入遠不如前者。結果導致學生更加趨向成為傳統法律實務人才,只能以單純的法律思維與法律理論來解決多學科問題,最終不免將法律職業資格作為就業的敲門磚,沒有從根本上打破知識產權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局限。在知識產權專業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并不能勝任企業相關實務工作,實操技巧欠缺,不符合市場對于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思維與工作方式也顯得僵化,并沒有凸顯出知識產權專業學科交叉、文理相融的特有思維方式,例如部分畢業生在工作時,會發覺自己的知識產權管理與知識產權檢索的能力非常薄弱,無法勝任工作。在現代知識產權本科培養體系中,學生應擁有更多的實踐時間、實習機會和實習基地,有計劃地按照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職業前景的需要,分別進入相應企業的法務部門、知識產權代理公司等知識產權服務行業,了解知識產權在實際實務中的運用,同時不斷增加實踐經驗,使學生不僅是在律師事務所與法院,而是在更多的行業與崗位中得到鍛煉,提升實務能力[4]。
(四)本科培養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難度大
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亟須實現知識產權人才的專業化與精英化目標。在跨學科學習知識產權專業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龐雜理論知識時,學生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不僅要學習本專業知識,還需要進行跨學科的學習與實踐,一般學生無法集中精力在兩方面同時都做到盡善盡美,復合型培養的目標也就很難在本科達成。所以,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培養需要的是在專業中表現優秀,且有興趣也有余力去學習跨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生。同時,高校師資水平也是影響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因素。專業教師對于剛剛踏入知識產權領域本科學生的引導也極為重要,而高校的師資緊缺會導致學生因為缺乏知識產權交叉學科學習的專業引導而陷入迷茫,甚至喪失后續學習的興趣,當代高校培養本科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應當從知識產權專業生源著手,精簡知識產權專業招生,對學生進行專業化與精細化教學培養,增強與后續研究生階段學習的對接,保證滿足市場行業需求,擁有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解決本科培養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難度大的問題。
三、我國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一)明確培養模式的定位
在學士學位新規下,高校實行輔修其他學科學士學位的舉措對于知識產權人才本科階段的培養來說是一個突破性的創新與發展。“知識產權+X輔修”的雙學位培養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培養能夠有效利用知識產權制度在行業領域中激勵產業創新,同時引導創新方向,保護創新并在各領域中能發揮服務創新能力的人才[5]。
“X”主要是指向理學、工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其中一個具體的專業領域或學科。輔修雙學位的培養模式一般是在大學第二年根據學生申請,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進行為期五個學期的輔修學科學習,上課時間一般安排在周末與假期。輔修模式不僅滿足了知識產權學科的復合型特點,并且能按照學生所感興趣專業對于自身未來方向作出選擇。對于知識產權專業方向的本科學生,輔修所學專業很好地彌補了交叉學科所需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形成文理相融的思維方式,且有針對性地對輔修學科與知識產權學科理論與實踐上的對接,滿足了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的知識與技能需求。
(二)加強核心公共基礎課程的建設
我國知識產權相關課程設置中,仍需開拓創新,突破學科壁壘,在各類學科背景下,加強知識產權法與知識產權管理的通識教育與培養,并在適當的學科中開設相應二級學科,如管理學、經濟學、情報學等,為未來知識產權人才選拔提供各類學科領域的人力資源儲存[6]。
基于新文科建設的大環境變革中國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模式,發展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是時代大勢所趨、事業發展所向。借此契機,各高校要結合新時期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各學科理論體系發展要求,將知識產權專業與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交叉融合,助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改革,并優化知識產權本科教育教學體系,建設完備的師資隊伍,構建具有國際水平、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三)重視培養實踐能力
校外導師資源引入,可增加學生本科階段在各類企業、公司的實習機會,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產權專業在實務中的運用。知識產權專業以跨學科的理論學習為基礎,輔以研究與實踐,推進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多元化培養機制建設,形成“校內導師+校外導師”的雙軌制教學。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輔以實務案例,可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創新能力,保證培養過程中學生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的良性循環。
同時,應推動優秀的教育資源在高校間的循環交互,不宜過于藏私導致教育資源閉塞,應在高校的教育與科研間實現優勢互補,推進師資隊伍的建設,加強知識產權各領域人才對于本科階段知識產權教育的促進與引導作用。近年來,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組織領導下,我國已建立了以領軍人才、百名高層次人才、千名骨干人才和萬名專業人才為標桿的縱向格局,同時形成了以專利審查、中介服務業、企業、行政管理和執法、高校及科研院所等5類知識產權人才為代表的知識產權專業隊伍的橫向格局[7]。
(四)增強與研究生階段學科的對接
在本科階段,各高校應當精簡知識產權專業的招生,做到對選擇該培養模式的學生進行專業化與精細化的教學與培養,可以參考高考中的自選科目給優秀的本科生制定合適的培養方式,讓他們有機會提前學習跨學科知識,以便后續有更多時間來應對知識產權交叉學科內容的學習。同時,各高校在本科階段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合理的跨學科培養制度,讓其在以后的工作或者研究生學習中能得心應手。
高校需要明確知識產權本科生后續學習或者研究發展的方向,明晰復合型學科類別,特別是針對后續要進入研究生階段繼續深造的學生,要細化培養學生的理論研究與實務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迅速進入狀態,強化自身專業核心競爭力,培養出符合市場各行業需求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我國對知識產權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已進行了諸多探索與實踐,但高校在知識產權本科專業人才培育中仍存在著學科定位模糊、教學方式固化、培養模式創新不足、本科培養難度大等問題,導致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人才供需不平衡。為解決這些問題,各高校應基于“十四五”規劃以及新文科建設的良好時代背景,厘清存在培養困難的根本原因,總結我國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及其不足,改革傳統知識產權本科培養模式,在明確培養模式的定位,加強核心共同基礎課程的建設,重視校外專業導師資源的引入,增強與研究生階段學科的對接四個方面改良本科知識產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筑起人才培養與企業發展的平臺,為培育知識產權領域人才提供可借鑒的合理方案,為知識產權在我國經濟領域步入更為多元化、國際化的階段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智慧芽.2022中國知識產權年度調研報告[EB/OL]. (2022-04-28)[2023-10-02].https://max.book118.com/ html/2022/0427/8056126051004075.shtm.
[2] ?觀研報告網.2022年中國知識產權服務行業分析報告——市場全景評估與發展定位研究[EB/OL].(2022-06-16)[2023-10-02].https://www.sohu.com/a/557656504_121222943.
[3] ?IPR DAILY中文網.最新!新增備案6所高校“知識產權”本科專業(附105所高校名單及新增名單)[EB/OL].(2022-02-28)[2023-10-02].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30588.html.
[4] ?孫山,王曉爍.新文科建設與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之反思[J].石家莊學院學報,2022(4).
[5] ?賈小龍.學士學位新規背景下的知識產權本科人才培養[J].大學教育,2021(2).
[6] ?劉夏,單曉光,王欣宇.國際組織視角下的知識產權復合型人才培養路徑[J].科學管理研究,2022(1).
[7] ?邱洪華.知識產權強國建設中的知識產權教育推進機制研究[J].知識產權,2016(10).
[責任編輯 ?韓曉雨]
收稿日期:2023-10-12
作者簡介:張軍榮,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中南民族大學教研項目“知識產權本科復合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研究”(JYZD22001);中央高校研究項目“基于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的職務成果用語體系研究”(CSZ2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