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炎紅
摘? 要:明清更代,深受朱熹華夷觀影響的朝鮮士人對清朝并不認同,這種局面至18世紀后期才有所改觀。一批具有實學思想的朝鮮士人先后出使北京,在深入觀察清朝社會后,對清朝產生了認同感,促使朝鮮“北學派”產生。樸趾源作為“北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熱河日記》形象地展示出他在康乾盛世影響下從排斥清朝到以清朝為師的思想轉變過程。追根溯源,這反映的是朝鮮士人對中華儒家文化的追求。
關鍵詞:樸趾源;“對清觀”;《熱河日記》;“康乾盛世”
朝鮮王朝以程朱理學立國,朝鮮士人普遍接受朱熹的華夷觀,認為“貴賤之位,華夷之判,皆天之所為也……君臣之義,賓服之禮,皆理之常然也”[1]。因此,明亡之后,朝鮮國內高舉“尊周思明”的大旗,以“小中華”自居,并將自己塑造成“中華正統”的繼承者。不過,這種局面在18世紀后期開始發生變化。一方面,清朝不斷對朝鮮施恩撫慰,通過主動裁減貢物、賑濟朝鮮、優待朝鮮國王與使臣等[2]舉措拉攏人心。另一方面,朝鮮國內實學思潮興起,一批具有實學思想的士人陸續出使清朝,他們對清朝社會進行了細致觀察,比較深入地了解了清朝的現實情況,從而使他們的“對清觀”發生變化。樸趾源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清五個月,曾前往燕京、熱河兩地考察,所著《熱河日記》因內容豐富廣為學界關注。
學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樸趾源實學思想的研究、對中朝文化交流的史學研究、以日記為切入研究當時社會的思想和社會風貌,以及對日記本身文學價值的分析。僅就樸趾源的“對清觀”而言,學界多將《熱河日記》與其他燕行錄一起研究,而對其個人的思想轉變研究略顯不足。
鑒于此,本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探析《熱河日記》所體現的樸趾源“對清觀”轉變過程,進而探究其轉變背后的根源。
一、樸趾源固有的“斥清思明”思想
明朝滅亡之后,朝鮮君臣感念明朝“三大恩”:朱元璋賜朝鮮國號之恩,明朝出兵助朝鮮平息“壬辰倭亂”之恩、崇禎帝發兵東援朝鮮抵御清兵之恩。朝鮮國內彌漫著濃厚的“尊周思明”氛圍,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孝宗宣揚北伐,肅宗志在崇祀,英祖、正祖時皆崇祭祀、重編史、顧明遺民。[3]在這種背景下,樸趾源的心中始終尊明朝為“上國”:“皇明,吾上國也……何為上國?曰中華也……屬邦之婦人孺子語上國,莫不稱天而尊之者,四百年猶一日,蓋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4]
與之相反,朝鮮與清朝的關系頗為復雜。女真時期,雙方已矛盾重重。女真部落長期侵擾朝鮮,糾紛不斷,朝鮮甚至曾武力討伐女真,兩方仇怨積攢已深。同時,深受華夏文明影響的朝鮮以傳統的“華夷觀”為衡量標準,奉明朝為宗主國,視自己為亞宗主國,并將明周邊的其他民族如女真等視為有“來朝”“來貢”義務的朝貢國,女真成為朝鮮理念中的“夷狄”。雖然丙子之役迫使朝鮮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系,奉清朝為正朔,但朝鮮君臣內心均不承認清朝為“上國”,僅稱“大國”,樸趾源也是如此。他說:“我今稱皇帝所在之處曰行在而錄其事,然而不謂之上國者,何也?非中華也。我力屈而服,彼則大國也。大國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5]
在朝鮮國內主流價值觀的影響下,《熱河日記》中隨處可見樸趾源所堅持的“斥清思明”思想。比如他對清太祖名諱使用“奴兒哈赤”,根據該名音譯所用漢字之意可知這是一種丑化性、歧視性的稱呼。樸趾源采用這種源于明朝的譯法,而不稱“清太祖”,體現的是對明朝“君父”之邦的延續,對自身文化正統性的標榜以及對清朝的鄙夷之態。又如他在日記中沿用崇禎年號,尊明朝為正朔,甚至直言清人斷絕中華正統,轉華為胡,反觀朝鮮“環東土數千里畫(劃)江而為國,獨守先王之制度,是明明室猶存于鴨水以東也”[6]。他認為如今胡虜占據中國,唯有朝鮮能繼承并發揚中華文化,驅除戎狄,光復昔日中華正統。這是傳統華夷觀影響下當時朝鮮國內士人的普遍認知。
樸趾源初入清朝時,隨時隨地感嘆明朝的消逝。如途經康世爵隱居之地,聯想到其父祖為抗清所做的犧牲,認為康世爵不臣清朝而奔向朝鮮是明智之舉?!爸性方^,不如東出朝鮮,猶得免薙發左衽?!保?]自古中原文化中就將“薙發左衽”視為“蠻夷”的文化特征,樸趾源批評清朝強制推行的剃發易服政策不僅與中華正統文化相違背,也是對朝鮮文化的不尊重。清朝戲臺上“演劇者蟒袍、象笏、皮笠、棕笠、藤笠、鬃笠、絲笠、紗帽、幞頭之屬,宛然我國風俗。道袍或有紫色而方領黑緣,此似古唐制也”[8],古代伶人地位低下,如今清朝伶人服飾與朝鮮服飾相似,在樸趾源看來這無疑是對朝鮮的一種恥笑。朝鮮士人自視為傳承華夏衣冠,當看到明朝衣冠只能出現在戲臺上,成為伶人之服,其內心的感慨可能與此前出使清朝的另一位使臣金昌業相同,即“夷狄亂夏,四海腥膻,中土衣冠之倫,近入于禽獸之域”[9]。
樸趾源所處的時代距離明清更代已有百年之久,其觀念中對清朝的排斥卻未曾減弱,而對明朝的思念愈加濃厚。但隨著樸趾源對清朝社會的深入接觸,其觀念也隨之發生轉變,尤其康乾盛世的現實景象對其原有認知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二、樸趾源對清朝社會的細致觀察與深入思考
樸趾源隨使團前往清朝時正值“康乾盛世”,朝鮮國內流傳的“胡無百年之運”的說法早已不攻自破,并且樸趾源所見之景象與朝鮮國內宣揚的蠻夷形象大為不同,現實帶來的巨大震撼促使樸趾源開始思考其中的原因。
(一)政定邊寧的政治景象
樸趾源入清是為乾隆祝壽,因此得見一場盛會。既有六世班禪、蒙回王公、四川土司、臺灣少數民族首領等人來賀,也有越南、琉球等國的使臣攜禮前來,特別是六世班禪萬里來朝,乾隆極為重視。樸趾源在沿途已聽聞臣民議論,在熱河祝壽時又親見乾隆與班禪“兩相搐搦,相視笑語”[10],共同接受滿漢蒙臣民、各族首領及外國使臣的慶賀。[11]雖然對黃教缺乏了解,但他深諳中國歷史,自漢代以來少數民族一直侵擾中原王朝,而康乾盛世下的民族關系顯然比朝鮮尊崇的“中華正統”的明朝更為穩定、和諧。對此,樸趾源肯定了清朝的“制四方之術”,一針見血地提出邊防憂患的重點在于北方,領悟到熱河行宮的作用:“宿留蒙古之重兵,不煩中國而以胡備胡,如此則兵費省而邊防壯,今皇帝身自統御而居守之矣。”[12]同時他也認識到清朝扶持黃教以鞏固西部邊防:“皇帝循其俗而躬自崇奉,迎其法師,盛飾宮室以悅其心,分封名王以析其勢。此清人所以制四方之術也?!保?3]這讓他感受到清朝強大國力下的民族凝聚力的同時,也扭轉了清朝在他腦海中只知掠奪的蠻夷形象。
(二)富庶康寧的百姓生活
入清之前,樸趾源認為清朝百姓大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沿途經過的邊地市井鄉村卻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稛岷尤沼洝分羞@樣描繪:酒館“皆整飭端方,無一事茍且彌縫之法,無一物委頓雜亂之形,雖牛欄豚柵莫不疏直有度,柴堆糞庤亦皆精麗如畫”[14];村落“柵內閭閻皆高起五梁,苫草覆蓋,而屋脊穹崇,門戶整齊,街術(巷)平直,兩沿若引繩然,墻垣皆磚筑。乘車及載車縱橫道中,擺列器皿皆畫瓷,已見其制度絕無村野氣”[15]。百姓的娛樂生活也頗為豐富,“趁上元、中元設此簟臺,以演諸戲。嘗于古家鋪道中,車乘連絡不絕,女子共載一車,不下七八,皆凝妝盛飾。閱數百車,皆村婦之觀小黑山場戲,日暮罷歸者”[16]。此外,還有各種迎神賽會、地方戲曲、游藝等活動。至于京城,則“百貨盈庭”,品種繁多、制作精美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珍寶“磊落宛轉于履屐之間,令人足踖如也,心怵如也”[17]。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景與樸趾源最初的想象完全不同,這是清朝統治者改善民生所取得的成效。
(三)承襲儒韻的文化風俗
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和道德觀念的重要體現,是判斷某文化是否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樸趾源作為儒家學者,對清朝儒學保持高度關注。入清前,他已知清朝國內大興科舉,士人皆讀“四書五經”、習程朱理學,但他認為清朝此舉是出于“鉗天下之口而莫敢號我以夷狄”[18]的目的。入清后,隨著與清朝文人廣泛交流,他深切體會到清朝所遵行的程朱理學并非徒具虛名,清朝亦多有飽學之士。在熱河,他結識了舉人王鵠汀,與之筆談后非常欽佩其才學,“縱橫宏肆,揚扢千古,經史子集隨手拈來,佳句妙偈順口輒成,皆有條貫,不亂脈絡”[19]。同時他也看到儒家觀念依舊主導著民間風俗,如女子出嫁沿襲了明朝的“攝盛”制度,“女子出嫁時有髻無笄,無論貧富。民婦無冠,惟命婦有冠,各隨夫職。簪釵有品,如頂帽之制”[20];所見“喪制皆遵朱子”“喪人據椅碧紗窗下,身披一領綿布衣,頭發不削,長得數寸,如頭陀形,不肯與人酬酌。前置《儀禮》一卷”[21]。這些都表明清朝延續并發展著儒家傳統文化,承繼歷代“故常”。
一個落后的蠻夷文化能否轉變為先進文化,樸趾源認為衡量標準在于這個文化能否富民強國。雖然樸趾源沒有獲得具體的經濟數據,但他從親身體驗與觀察中看到了清朝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安穩。因此他認為康乾之世已比肩漢唐,“今升平百余年,四境無金革戰斗之聲,桑麻菀然,雞狗四達。休養生息乃能如是,漢、唐以來所未嘗有也”[22]。由此他一改對清朝全面鄙視的態度,萌生了向清朝學習的想法。
三、樸趾源“北學”思想的萌發
樸趾源“北學”思想的萌發始于他對清朝先進生產工具與技術的關注。作為實學家,樸趾源重點關注了清朝的各類生產工具,并贊嘆這些工具的精巧與高效,如灌溉田地的工具有“龍尾車、龍骨車、恒升車、玉衡車”[23],各式車制結構精密、灌溉科學高效;紡織布匹的工具有“機動而輪旋,輪旋而籰轉,交牙互齒,不疾不徐,慢慢抽引,不激不濁,任其自然”[24]的繅車,所生產的紗線更加粗細均勻、光潔明潤;加工面粉的工具有“大牙輪二層,以鐵軸串之,立于屋中,設機而旋之”[25]的轉磨,微動卻功巨。這些生產工具的構造比朝鮮的工具更顯精妙,相較于朝鮮手工勞作更能提高生產效率。為此,他積極探尋并記錄這些工具的操作方式和原理,如他將看到的救火水車“略錄其制,將歸諭我東”[26],并希望朝鮮有識之士能將這些技術在朝鮮推廣應用以改善本國民生,即改變“吾東生民之貧瘁欲死,庶幾有瘳耳”[27]的現狀。
樸趾源對清朝先進生產技術的認可,推動了他“北學”思想的形成,促使他逐漸承認清朝是中華文化的繼承者。樸趾源認為,技術不論出處,只要有實用價值就可以吸取?!盀樘煜抡?,茍利于民而厚于國,雖其法之或出于夷狄,固將取而則之?!保?8]因此,他提出為促進民生發展而利用“夷狄”之術并不恥辱,并以南朝時期陳慶之之語為理論依據,“吾始以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鄉,比至洛陽,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所及也,奈何輕之”[29]。樸趾源與陳慶之兩人雖所處時代不同,但思想經歷類似,陳慶之自北魏回還后“特重北人”[30],樸趾源此次燕行之后也開始“特重清人”,這代表著他對清朝的觀念發生了嬗變。既然北魏之洛陽可被稱為“中原”,那么清朝之景象也確實繼承了中華傳統,“中華之城郭、宮室、人民”“正德、利用、厚生之具”“崔、盧、王、謝之氏族”“周、張、程、朱之學問”“三代以降圣帝明王、漢唐宋明之良法美制”[31]均未消亡。日記中的這些肺腑之言是樸趾源承認清朝保留了“周官舊制”,承襲中華文化的直接證據。
樸趾源的“北學”思想更直觀地體現在他為學生樸齊家的《北學議》所做的序言中。首先,他痛心朝鮮對清朝的偏見:“今之中國,非古之中國也。”[32]他抨擊朝鮮將清朝山川、百姓、語言貶低為腥膻、犬羊、侏離的錯誤做法,批評朝鮮排斥良法美制的愚蠢行為。之后,他肯定了清朝為漢唐宋明的繼承者,指出百姓生于中土是中華遺民,認為“茍使法良而制美,則固將進夷狄而師之,況其規模之廣大,心法之精微,制作之宏遠,文章之煥赫,猶存三代以來漢唐宋明固有之故常哉”[33]。最后,他指出向清朝學習的必要性,朝鮮“日趨困窮,此無他,不知學問之過也。如將學問,舍中國而何”[34]?若是舍棄向先進文化學習,故步自封,只會導致國貧民弱。由此而言,樸趾源實現了對清朝從“鄙夷”到“師夷”觀念的轉化,并進一步主張學習清朝先進的技術文化以利用厚生。
四、結語
明朝、清朝與朝鮮都是典型的宗藩關系,但是受華夷觀的影響,朝鮮對明朝保持高度認同,甚至在孝宗時提出過“北伐論”。隨著康雍乾三朝的勵精圖治,清朝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發展,朝鮮對清朝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最終實現了從“北伐論”到“北學論”的轉變。[35]
樸趾源等朝鮮燕行使臣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深切感受到清朝的盛世風貌,思考起原有觀念與現實的沖突,兩者的矛盾促使洪大容等朝鮮實學家進行思想革新,提出“新華夷論”,進行重新定義:天地生養、氣血充足為人;能夠安邦定國、平定一方者謂君王;“重門深濠,謹守封疆”則是邦國;無論是章甫亦或是委貌均是中華服飾,文身亦或是雕題都是刺青,這些是中華習俗風貌的體現。[36]因此“自天視之,豈有內外之分哉。是以各親其人,各尊其君,各守其國,各安其俗。華夷一也!”[37]這是“北學派”對朝鮮傳統“尊周攘夷”的質疑和反思的結果,他們認清了傳統儒家文化已被清朝繼承的事實,強調向清朝學習先進文化和技術。“新華夷論”是對清朝政治、經濟、文化認同的現實回歸,是朝鮮舊有文化觀念對現實的妥協。樸趾源等實學家們為保守的朝鮮社會帶來新學術、新思想,期待朝鮮煥發新機,“同時也令這一時期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實質上又回到了傳統東亞的‘中華世界秩序之下,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38]。
參考文獻
[1][朝鮮]權好文.松巖先生文集:第六卷[M]//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第五十四冊.漢城:景仁文化社,1999:96.
[2]池新宇.宗藩體系下的朝鮮與琉球關系研究(1644—1842)[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1.
[3]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朝鮮王朝尊周思明問題研究(1637—1800)[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62.
[4][5][6][7][8][10][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31][朝鮮]樸趾源.熱河日記[M].朱瑞平,校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187,187,1,7,81,186,219,219,12,10,67,346,219,243,79,104,153,65,66-67,66,65,65,61,61.
[9]劉廣銘.《老稼齋燕行日記》中的滿族人形象——兼與其中的漢族人形象比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5-50.
[11]畢國忠.六世班禪熱河覲見史略[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34-36.
[29][30](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一百五十三卷[M].北京:中華書局,2011:4854-4855,4854.
[32][33][34][朝鮮]樸趾源.燕巖集:第七卷[M]//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第二百五十二冊.漢城:景仁文化社,1989:109,109,109.
[35]刁書仁.從“北伐論”到“北學論”——試論李氏朝鮮對清朝態度的轉變[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4):113-122.
[36][37][朝鮮]洪大容.湛軒書:第四卷[M]//韓國文集叢刊標點影印本:第二百四十八冊.漢城:景仁文化社,1989:99,99.
[38]楊雨蕾.18世紀朝鮮北學思想探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