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娜 周江平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建國初湖南省冬學運動研究”(XSP21YBC109),2022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中國共產黨鄉村文化建設載體運用的歷史演進與經驗啟示研究”(22A0299)。
摘? 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冬學運動最先從華北地區發起,而后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推動下向全國普及,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農民教育運動,影響深遠。冬學運動的大力開展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升農民政治覺悟、激發農民建設熱情、提升農民生產技術、動員農民擁軍支前、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需要,同時也離不開國家的統一、黨的有力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以及抗戰以來形成的豐富經驗等有利條件。
關鍵詞:冬學運動;新中國成立初期;原因;有利條件
冬學,始于宋代,指農村在冬閑時開辦的季節性學校,是傳授文化知識、進行傳統教育的重要組織和形式。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改造傳統冬學,將其發展為一場轟轟烈烈的群眾性學習運動,教育、動員廣大農民投身于革命戰爭,有效地提升了民眾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為推動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提高生產力和增強民眾文化素質,向全國推廣冬學運動成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冬學運動開展的基本狀況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冬學運動始于華北地區。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
在原晉察冀邊區政府和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成立初期管轄河北、山西、察哈爾、綏遠、平原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這些地區恰好是抗日戰爭以來冬學運動最為繁榮的地區,許多地區有舉辦冬學的基礎與豐富經驗。新中國成立之時,這些地區也最先意識到冬學運動的重要性。1949年10月15日,華北人民政府頒發《一九四九年冬學運動實施綱要》(簡稱“《實施綱要》”),號召整個華北再次開展冬學運動。
《實施綱要》頒布后,一方面,華北各地積極響應,河北省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22日指示各縣,除受災嚴重地區外,全省每一行政村都要開辦冬學,爭取有60%
左右的青壯年入學。另一方面,其他冬學運動基礎良好的地區先后開始了冬學運動的組織工作,做得較好的是山東與東北地區。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鑒于冬學運動的重要作用,認為冬學運動不應局限于華北、東北、山東等少部分地區,而應該在全國普及開來,并指出:“中國人民解放區十余年來的經驗證明,農村冬學運動是團結教育廣大農民的有力武器之一……這種適應廣大群眾需要的與實際工作密切結合著的教育方式,今后應當在全國農村中普遍推行。”[1]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于1949年12月5日向全國發出《關于開展一九四九年冬學工作的指示》。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向全國發出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此后,冬學運動在全國各地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并取得顯著成效。1951年11月,教育部部長馬敘倫指出:“去年全國冬學入學農民已達二千五百萬人。”[2]而“一九五一至一九五二年度的冬學,入學農民四千八百余萬人”[3],到1956年11月,《人民日報》報道冬學人數達到6 200萬人。
1956年3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關于掃除文盲的決定》,強調“在農村中,應該提倡堅持常年學習,除了抓緊冬季學習以外,其他三季也要堅持學習”[4]。該文件頒布后,全國掃盲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民校工作與常年性的掃盲工作上,不再單獨強調和組織冬學運動。在此背景下,全國性的冬學運動在1956年后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冬學運動開展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形成全民共建的熱潮,需要更多的建設人才,也需要動員民眾援軍支前,冬學運動由此被重視起來。
(一)提升農民政治覺悟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許多農民滿懷期待與感激,但缺乏相應的政治覺悟。一些農民對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認識較為淺薄,因此進一步提升農民覺悟是極為緊迫的任務。1949年10月,《實施綱要》指出:“群眾中還存在一些消極因素,對于革命勝利以后國家發展的前途了解不夠,對于新民主主義建設的任務了解不夠……這些問題不僅需要及時地、個別地加以解決,更需要從教育著手,提高群眾覺悟,從思想上、政治上予以根本解決。”[5]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同時期需要向農民普及、宣傳不同的政策內容,以加深群眾的理解,以便獲得更多支持。1949年,政府主要向農民宣傳新中國誕生的偉大意義、討論恢復發展本地生產的辦法;1950年,政府主要加強抗美援朝的時事教育;1951年,除了抗美援朝愛國教育外,政府還有增產節約、愛國公約運動、土地改革教育;到1953年,政府主要向農民宣傳國家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盡管不同時期的內容不盡相同,但目的均為提升農民的政治覺悟,讓農民對政府和中國共產黨更為信服,自覺支持黨和國家的各項政策與方針。
(二)激發農民建設熱情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亟待恢復與發展。尤其是建國初期,在農業作為國家根基的情況下,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尤為重要,冬學運動正好能高質量完成這一任務。1949年發布的《關于開展一九四九年冬學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冬學要“使全國人民真正意識到自己是中國的主人和創造者,自覺地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奮斗……如何克服生產中的各種困難,應當成為冬學的重要內容之一”[6]。各地也紛紛在開辦冬學的文件中予以強調,如察哈爾省規定1949年冬學的方針與任務就是要“經過冬學運動,達到提高群眾政治覺悟,啟發群眾生產情緒的目的”[7]。
(三)提升農民生產技術的需要
形成生產建設高潮并取得重大成果,僅有熱情還不夠,還需要有生產技術。1949年10月,《實施綱要》指出:“華北戰爭結束,人民生活安定,建設時期開始……群眾迫切地要求學習,要求文化,要求進一步提高生產技術的客觀條件。”[8]由此可見,提高生產技術是解放后農民自身的迫切要求,而生產技術的提升是生產發展的必然需要。1950年,教育家李曙森曾說:“今年冬學一般仍應以文化學習為主……如果農民不首先識字掌握學習工具,獲得讀寫算的基本能力,就不可能作到政治上有系統的提高,不可能有系統地吸取先進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就不可能使祖國農業生產沿著科學方面發展。”[9]由此可見,此時冬學的重要目的仍是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從而達到促進農業發展的目的。
(四)動員農民擁軍支前的需要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0年10月持續到1953年7月,將近三年的時間,作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與精神支持,動員農民成為獲得這些支持的最重要的途徑。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有三年的冬學都將抗美援朝的政治與軍事動員作為重要內容。1950年,《人民日報》文章指出:“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已成為全國人民當前中心斗爭任務的今天,今年冬學運動的開展,較以往任何一年更具有重要的意義。”[10]各地的冬學也紛紛落實了這一方針。1951年,在河北涉縣的冬學計劃中就強調:“在以識字為主的方針下,加強政治思想教育,進一步開展抗美援朝運動,深入貫徹抗美愛國的經常化教育。”[11]全國各地都強調冬學運動中要將抗美援朝教育作為重要內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冬學運動的開展有利于廣泛動員群眾擁軍支前。冬學運動深入到廣大農村地區,經常將農民聚集在一起開展時事政治教育,對于動員廣大農民擁軍支前起到顯著效果。
(五)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冬學運動雖然在一些地區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全國整體文盲比例依然較高。許多地方的農村中文盲占絕大多數,1949年,“在全國5.4億人口中,文盲占80%
”[12]。導致無論是看文件還是宣傳政策都有較大障礙。有些村缺少識字人口,給政府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農民也認識到冬學是他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正如河北涉縣在1951年冬學計劃中所說:“隨著生產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學習文化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青年男女更為迫切,農民也認識到識字教育是農民文化上的大翻身。”[13]而在當時的農村,只有冬學能滿足群眾對學習文化的需求。
三、新中國成立初期冬學運動開展的有利條件
新中國成立后的冬學運動,已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三個階段的冬學運動。國家的統一、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以及抗戰以來冬學運動的經驗都為冬學運動的繼續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一)國家的統一為冬學運動提供了政策支持
抗日戰爭時期與人民解放戰爭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冬學運動僅在部分地區延續下來。因為戰爭原因,冬學運動開辦的地區相對有限,一般來說集中于北方的根據地或解放區。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年雖然是華北人民政府首先發出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但最終由中央教育部主導,頒布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號召全國開展冬學運動。此后幾年,國家都有相應的文件頒布,使得原先僅在北方開展的冬學運動,也得以大量出現在南方。據記載,1950年“湖南省參加冬學的農民有84.5萬”[14],“1951年達到207萬”[15]。冬學運動在祖國大江南北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其根本原因在于國家的統一為這種政策增添了更多的權威性與號召力。
(二)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為冬學運動提供了重要的組織保障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解放軍的不斷勝利,地方各級人民政權迅速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政權日益鞏固。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對冬學運動的領導。黨和政府不僅頒布關于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而且還要求各縣人民委員會必須遵照國務院指示的精神,把冬學工作列入工作日程。在此基礎上,各地成立掃盲工作委員會或冬學工作委員會。許多地區的掃盲工作委員會,要求“委員會人選由政府首長任主任,吸收各有關部門(如黨委宣傳部、農村工作部、青年團、婦聯會、人民武裝部、文化科等)負責人為委員,教育行政部門為經常辦事機構,以便各縣安排掃除文盲工作”[16]。各地往往要求幾個部門聯合起來組織開展冬學運動,高層領導負責統籌與協調。這種組織領導方式得益于中國共產黨獨特而強有力的組織結構,冬學運動也因此得到重要的組織保障。
(三)人民當家作主為冬學運動提供了動力之源
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政權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但是,如何才能當好國家的主人?許多農民深切地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性,認識到想當好國家的主人,就必須提高文化素養,提升政治覺悟。因此,冬學無疑是農民學文化、接受政治教育最理想的場所。越來越多的農民對冬學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他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都顯著提升。
(四)抗戰以來冬學運動的經驗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冬學運動提供了有益借鑒
冬學運動發展到新中國成立之時已經有了豐富的經驗,越來越多的經驗總結出現在報刊中。如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就已經有許多經驗總結文章刊發在《人民日報》中,比較有影響的如:1946年12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辦群眾所喜愛的冬學——太行冬學轉變形式主義作風經驗》、1948年10月28日常江河發表的《太行辦冬學經驗》、1949年1月10日轉發“太行訊”的《從群眾愛聽的講起 冬學人數越來越多 退伍軍人武序祿辦冬學的經驗》、1月27日平山縣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籌委會發表的《平山縣青年團組織青年參加冬學經驗》等。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日報》繼續刊發關于冬學運動經驗總結的文章,如:1950年3月31日和4月4日分別刊發李江源等人的《山東省冬學運動重要經驗 從群眾思想實際出發,密切結合生產救災,號召群眾作學習和生產模范》和《山東怎樣解決冬學師資問題》,12月27日刊發李曙森的《今年冬學怎樣辦?》,1951年1月4日和11日刊發土光的《京郊辦冬學初步經驗》和孫曦的《黑龍江省冬學經驗》,1955年1月30日刊發余博、佟力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舉辦冬學、民校的初步經驗》等。此外,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中,均有關于冬學運動經驗總結的內容。這些文章都對冬學運動進行深入的剖析和總結、提煉經驗,如:常江河的《太行辦冬學經驗》就重點總結了3條經驗,認為舉辦冬學,一是必須結合中心工作,二是組織形式與活動方法要適應群眾生活習慣,三是農村大眾文化機構要與冬學運動配合。
這些經驗的總結與宣傳,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深入了解冬學運動,也為舉辦冬學提供了參考與借鑒,為冬學運動在全國的推廣打下基礎。
四、結語
冬學運動曾被我國教育家董純才稱贊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教育中最大量、最經常、最有效果的一種組織形式,自抗日戰爭以來成為教育與動員農民最重要的方式。新中國成立時,國家百廢待興,需要形成全民共建的熱潮,需要更多的建設人才。新中國成立后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頒布實施,需要人民理解并貫徹執行;同時,國家面臨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封鎖禁運和戰爭威脅,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需要人民的大力支持。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凝聚力空前增強,黨和國家及時抓住機遇開展了又一輪轟轟烈烈的冬學運動。這一時期,冬學運動的成就達到巔峰,參與的農民數量最高達到6 200萬人,提升了農民的文化素質
與政治覺悟,有效動員了農民積極進行生產建設與支援抗美援朝,推動了農村中心工作的開展,完善了農村社會治理。同時,冬學運動也彰顯了農民教育的重要性,積累了豐富的農民教育經驗。如今也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大力推行農民教育,這將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推動。
參考文獻
[1][6]馬敘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指示開展今年冬學工作 解釋共同綱領樹立國民新道德 提高農民群眾政治覺悟文化水平[N].人民日報,1949-12-07.
[2]馬敘倫.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關于加強今年冬學政治時事教育的指示[N].
人民日報,1951-11-13.
[3]中央人民政府國家統計局關于一九五二年國民經濟和文化教育恢復與發展情況的公報[N].人民日報,1953-09-30.
[4]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2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7.
[5][8]一九四九年冬學運動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1949-10-19.
[7]察省人民政府制定辦法 開展冬學運動[N].人民日報,1949-11-24.
[9]李曙森.今年冬學怎樣辦?[N].人民日報,1950-12-27.
[10]克林.怎樣辦好今年的冬學?[N].人民日報,1950-12-23.
[11][13]涉縣一九五一年冬學運動計劃[A].河北省涉縣檔案館,9-1-1-1.
[12]1949—2001全國主要人口統計數據[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2:486.
[14]湖南省文教廳社教科.湖南省一九五〇年冬學總結[A].湖南省檔案館,173-1-114(7).
[15]湖南省一九五一年冬學工作總結[A].湖南省檔案館,173-1-178.
[16]保定專署關于開展一九五五年冬學運動的計劃[A].河北省檔案館,1025-4-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