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創新性地運用了行動者網絡理論與服務設計理論結合的思路,在鄉村振興語境下對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設計進行深入討論,并進一步搭建出“數字化+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服務系統。力圖協助解決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系統中存在的公共服務共性問題,兼顧村民在日常接觸體育文化服務中存在的個性問題,使得數字化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在全面可靠的規章制度約束下提供服務,形成平臺、政府與公眾三方的“耦合”,實現精準高效服務。
關鍵詞:行動者網絡理論;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服務設計;數字化路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項目(JY2022A01);現代設計與文化研究中心項目(MD20E024)研究成果。
公共體育文化服務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2022年,中央網信辦等10部門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中明確了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目標,提出要堅持深化改革、創新驅動,堅持以人為本、內生驅動的發展指導。《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工作要點》提出,到2022年底,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超過60%。在大數據時代,科技是公共文化服務的后盾,利用數字化科技,公共文化服務可以拓展服務半徑,并驅動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能夠更好提升服務效能,體育文化的普及服務更精準,能夠有效推進設施標準化、資源共享化、服務網絡化、運行一體化、參與便捷化,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由設施建設為主向效能建設為主的轉變[1]。其中,“數字化+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是今后一段時間內實現科技與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相融合的重要途徑。
一、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需求與現狀
“村BA”經過幾十年發展成為貴州省黔東南州苗族的傳統民俗活動,它有別于傳統的籃球賽事,該賽事規定的參賽者為當地的農村戶口村民,比賽級別從村級開始,逐步晉升至市州級。“村BA”之熱,折射的不僅是當下中國鄉村籃球賽事的火熱,還是全民健身蓬勃開展的真實寫照。民間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不僅因為村民們有充足的時間成本和豐富的精神生活,還依賴于村民們對身體健康的追求。
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概念是在農村社區地理范圍內,公共組織為供給主體,以農村人口為參與主體,為滿足農民(農村)公共體育文化健身需求而提供的有形或無形物品總稱。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可知,我國鄉村體育服務的研究主要圍繞服務主體、政策法規、服務路徑創新等維度和主題,這為研究鄉村公共體育服務的數字化建設提供了思想借鑒[2-4]。閆石供給機制研究了互聯網環境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路徑,指出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創造新的公共文化發展生態,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的重要途徑。O.Lee 提出在建設大型公共數字文化項目過程中應該以公眾的需求為導引。陳德旭研究了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的建設與運行,提出要注重政策法規頒布的連續性,在鄉村頒布符合實際的法律法規,梳理體育組織機構權威性,確保人人享有參與體育的權利。姚磊研究了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體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創新路徑,指出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多元主題協同供給,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分層供給機制,充分發揮鄉村資源進行城鄉融合服務治理是創新農村體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重要途徑。齊超研究了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下的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政策變遷,指出決策層網絡回應力度不足、政策響應的機會主義傾向明顯、政策支持層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提出應該將引進新的政策成員并細分原有的網絡結構,運用新的互動行為觸發新一輪的政策變遷。
這些研究關注了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具備的技術屬性、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創新路徑探索。但是將“行動者網絡理論”與“服務設計”聯合應用,建設數字化的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路徑研究較為缺乏。鄉村公共服務要扎根鄉村、打破固有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建設創新、具有生命力的數字化鄉村文體公共服務道路,涵養和厚植鄉村的文體土壤。
二、行動者網絡視域下的鄉村文體關系模型
(一)行動者網絡理論
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 ANT)又被稱作“轉譯社會學”,是由Michel Calon、Bruno Latour和John Law等學者提出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該理論主要用于研究行動者(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異質性網絡。行動者網絡理論源自“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而現在的行動者網絡理論則在批判前者內容基礎上提出了重要原則——廣義對稱性原則。這是ANT最核心的理論主張,即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對科學知識有著同等的解釋能力,并且認為行動者網絡通過其特有的轉譯過程形成科學知識,行動者網絡理論在哲學層面上打破了傳統科學研究中將自然和社會以及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劃分,把宏觀和微觀研究結合起來,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思路與方案[5]。該理論中的轉譯過程是ANT的核心,包括了五個環節: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征召、動員和異議。由關鍵行動者將異質利益取向和行為方式的行動者關注的對象問題化,將其中核心問題聚焦為所有核心行動者的“共同強制通行點”(Obligatory Points of Passage, OPP);不同的行動者們基于各自的角色互相界定通過“共同強制通行點”,采用不同的策略對策賦予行動者各自相應的利益,使得行動者通過利益追求和角色定位實現“征召”進入網絡;關鍵行動者與行動者之間互動交流,對聯盟其他行動者行使權力,并吸引更多行動者加入網絡。結成網絡聯盟后,與聯盟成員共同維護網絡穩定,達成“動員”;異質行動者利益的不斷轉譯可能會影響網絡的穩定性,需克服轉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異議”。
(二)行動者網絡構建分析
根據行動者網絡理論,不同的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在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會從不同的角度影響其發展。本文將參與到鄉村文體公共服務建設的行動者分為核心行動者和主要行動者,形成了以相關政府組織、鄉村的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為核心,村民為主體的結構。其中人類行動者包含了相關政府組織、鄉村自治組織、社會組織、村民;非人類行動者則分為物質要素與概念要素兩部分。
構建行動者網絡的第一步是問題呈現,行動者分別提出為達到自身利益目標所需解決的問題,核心行動者找出解決以上問題需要通過的強制通行點(OPP),讓網絡中的各參與者形成一致性的目標,通過一定的協調機制推動網絡發展。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目前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基礎之上,為鄉村文體公共服務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具有生命力道路。在發展過程中,不同主題也面臨不同問題。相關政府組織面臨的問題是政府內部動力缺失、缺乏有效約束機制、難以精準收集到村民對公共體育服務的愛好及其分布;鄉村的自治組織面臨的問題是由于其半官方的性質,實施決策過程中出現了自治與頂層意愿的矛盾沖突,導致其創新能力被壓抑;市場組織面臨的問題是與政府的合作不足;體育文化面臨的問題是項目豐富度低,運動項目的參與度不足;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是創值低下、缺乏符合當地情況的發展道路;硬件設施面臨的問題是其數量和質量仍有不足、許多公共設施的維護與管理被忽視;發展愿景面臨的問題是人力資源缺乏、目標迷茫。為了擺脫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的發展困境,相關政府組織、相關自治組織、社會組織聯結了多個行動者,將“建設鄉村文體公共服務”作為強制通行點(OPP),共同參與網絡中,在實現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發展基礎上,實現各個行動者的既定目標(如圖1)。
在利益賦予階段,作為核心行動者的村自治組織通過賦予利益穩定其他行動者,以便通過后期征召強化各個行動者的角色與行動。在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行動者網絡構建中,相關的村自治組織就是網絡的核心行動者,需要立足全局、統籌發展,兼顧多個行動者的利益;各個行動者需要承擔起各自對應的責任和義務。在征召村民方面,需要政府與村委組織不斷努力,還可借助“互聯網+”進行線上宣傳,提供更多便捷體育服務,讓更多村民能夠深入了解體育文化,最終讓村民對體育文化的積極態度轉化為參與體育活動的動力。
動員是行動者網絡構建及轉譯的最后階段,動員順利完成代表行動者網絡的成功構建。動員是指在對行動者進行征召后,行動者參與到網絡的系列行動,并一定程度解決自身發展的問題或障礙,同時認可核心行動者作為行動者網絡的代表,由此穩定了行動者網絡的穩定與運行。
(三)內生式發展動力分析
根據前期的資料收集和調研,可以對鄉村文體公共服務內生式的發展動力要素進行簡單歸納和進一步分析,其動力主要由五大要素構成,分別是黨政領導因素、村民發動因素、組織推動因素、文化促動因素和情感維穩因素。五大要素的各自發力和相互作用,為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的發展提供了不同維度的推動力(如圖2)。
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領導,憑借多級政府的推動發展和各級政府之間的步調一致,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的發展才有了政策、資金、配套設施的保障。在文體公共服務的基礎建設中,鄉村公共服務的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確立村民的主體地位,采用“自下而上”的發展模式,成立具有代表性和話語權的組織,在政府和群眾間搭建高效溝通的橋梁,最大程度賦予和保障村民進行基礎自我治理的權利。通過健全基礎自主組織,能夠為村民提供多種溝通渠道,還能因為組織組成多元化而更全面地在各個領域發揮作用。隨著村民的主體意識增強,村民成為鄉村公共服務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不僅有村民在組織帶領下主動參與村內事務,還能有老村民吸引本地年輕人返鄉工作,為鄉村建設注入新鮮血液。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鄉村村民的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提升,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短板更要加快補齊。村民的鄉土情結,主要分為土地情結和家情結。在熟悉的環境下,村民之間的耦合度和信任度都會更高,對于鄉村文體公共服務的創新發展有更強的應變性。在家的情結上,村民會將鄉村發展、家發展和自我發展維系一起。村民與土地間的親緣情感,讓村民更愿意主動投身于鄉村的監督,以獲得雙方的情感維系和共同發展。隨著鄉村的物質生活質量提升,人們開始追求自身全面且健康發展,脫貧攻堅戰后,基層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也在加緊補齊。在此大背景下,鄉村體育文化興起,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也在鄉村中構建起來。
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實踐中,國家和社會不斷完善具有福利性質的文體活動設施,豐富服務內容。一些政府部門或是組織機構已經在借助數字化服務平臺,將服務內容更廣泛、便捷地呈現給公眾。數字化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平臺不僅能夠激勵政府完善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更能夠激勵村民對其自身接受的服務負責。數字化平臺增強了行動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推動體育文化公共服務中多元主體協同向整體和復合治理轉型,改變了傳統公共服務政府“一攬子”的“獨舞”服務供給模式。公共體育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將實現服務體系的重點從體育文化福利供給到滿足群眾體育文化權益實現再到體育文化治理實施的跨越,這有助于構建與形成行動者之間的互動機制,使得公共體育文化服務效果不斷接近群眾預期程度,提升服務效能。
三、數字化服務建設思路
(一)數字化服務設計分析
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核心目標是,讓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融入村民生活。在該系統中,對于村民而言,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系統要為村民與政府間建立更高效的溝通渠道,還要能夠為村民提供更多體育文化資訊和體育資源的惠民服務。對于社會組織而言,要彌補政府供給不足、拓寬村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表達渠道,與市場和政府進行良性合作。對市場組織而言,可以運用市場導向合理配置鄉村體育文化資源,為鄉村體育文化服務的發展提供更多硬件和軟件資源。對于政府而言,要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的主導作用,穩定農村基層組織,健全符合鄉村體育文化建設實際情況的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創新的管理體系。結合前文對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網絡的構建與分析,可知在為村民傳播體育文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夠把體育文化態度內化成自發力,讓服務系統形成具有內驅力的完整循環。在這個過程中,可以使用數字化服務系統,為村民們科普體育文化的同時,整合當期鄉村內各種熱門公共文化活動,開通文化活動報名、體育場館預約等功能。在交互體驗模式下,公眾通過平臺操作提交文化服務需求,而平臺根據用戶使用時間、角色等特征回應不同內容,以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初步形成了供給與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數字化服務系統構建
結合前期對鄉村體育公共文化服務的行動者網絡分析和服務系統分析,本文探索出面向增強公共服務效能的鄉村體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平臺構建模式(如圖3、圖4)。該模式的主體分別為4個人類核心行動者:政府、鄉村自治組織、市場組織、鄉村村民。政府通過對服務系統進行政策管理、提供資金,與市場組織協同合作,統籌管理鄉村各部門組織,協調促進了各行動者的和諧運作,在服務系統的頂層設計和規劃實施中發揮積極作用;鄉村自治組織不僅彌補了政府與市場的缺陷,還能在數字化服務系統的協助下更加便捷地獲取村民的反饋信息,增進村民的體育文化福利享受,進而創新服務管理;市場組織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加入服務系統,利用市場導向與供給側協同發展,為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系統提供相關硬件設施,為數字化服務系統提供物資和信息資源;村民通過數字服務系統,除了能夠更加便捷地體驗了體育文化公共服務,還能夠作為服務主體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系統中。利用大數據技術,匯集村民在數字平臺上的需求和意見表達信息,形成了服務對象需求表達機制,促進了鄉村自治組織以至整個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系統供給精準對接需求,實現了服務供給的需求導向。
在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系統的每個設計階段,各個部分之間都會進行一定的轉換和交流。通過網絡中核心行動者與其他行動者進行利益化聯結,并以簽訂協議等多種方式促使其參與到行動者網絡中,在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系統內,相關的各級政府、部門和市場組織等,通過行政干預的方式,參與到該網絡中,通過頒布相關政策、提供項目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和優惠政策、項目分包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等方式,明確了自身角色和責任及義務。
服務系統主要包括了“場館資源”“文化資訊”“活動申報”“意見反饋”四個模塊,整合了當期轄區內各種公共文化活動,開通了文化活動報名、場館預約、項目申報等功能。“場館資源”模塊被用于村民日常預約體育活動場館,并且有政府的資金支持,可以有更多場館和體育設施的提供,這樣就將體育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充分地交給村民,迫使補貼單位必須重視起村民的需求,提升了文化惠民的服務效能;“文化資訊”模塊被用于村民了解體育文化的服務中,村民可以在該模塊內了解健身知識、觀看健身視頻教學等,讓村民對體育健身擁有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活動申報”模塊負責村民及村中相關組織進行體育活動的舉辦申請,借助已有的體育設施聚集村民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如定期舉辦各村體育賽事,營造村內整體體育健身氛圍,滿足當前村民對身體素質提升的需求;“意見反饋”模塊讓村民的需求和反饋能夠更加高效便捷地傳達給組織和政府,為群眾與政府之間的需求溝通搭建了數字化高效渠道,同時讓政府更直觀地了解群眾需求,有助于更精準地提升政府對鄉村公共體育文化的服務效能。
四、結語
本研究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對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的行動者網絡進行了梳理,對內生式發展動力機制進行了歸納與深入總結。在此基礎上,結合服務設計研究方法,針對該網絡內核心行動者的共同核心目標“體育文化服務融入生活”,對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系統進行了系統設計分析。最后根據前期研究結果,設計出了“數字化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服務系統,以期能夠幫助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系統進行有效的資源整合,并運用數字化技術提升系統服務效能。以數字化作為鄉村公共體育文化服務的創新發展驅動力,為整個服務系統提供立體化的體育文化體驗服務,幫助村民獲得更好的體育文化體驗,有助于相關組織和政府部門更高效地管理及升級,雙向提升了管理層與村民在鄉村體育文化公共服務中的內驅力,最終實現了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閆石.互聯網環境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路徑研究[J].科技傳播,2015(22):100-101.
[2]LEE O. An action research report on the Korean national digital library[J]. Information & man-agreement,2002(4):255-260.
[3]齊超.行動者、網絡結構與網絡互動:上海市體育公共服務政策變遷[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6(5):442-443.
[4]陳德旭. 社會治理視域下我國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與運行研究[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7.
[5]黃丹玥. 基于行動者網絡理論的鄉村旅游社區內生式發展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22.
作者簡介:黃曾祺,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交互與體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