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燦 朱湘虹
基金項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引領高質量發展
的路徑研究”(22JD710030)。
摘? 要: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實施的背景下,教育質量的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與拓展都與縣域教育的發展息息相關,而縣域教育發展的困境在于保障不足、師源和生源流失以及家長觀念固化,
四方協同發展來突破縣域教育發展困境。通過政府的制度保障、學校留住師源和生源、教育既要扶智也要扶志,追求達到以分配正義和承認正義相組合的拓展的教育正義,以期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為縣域社會發展賦能。
關鍵詞:教育正義;縣域教育;教育發展
一、教育正義是縣域教育發展的追求
羅爾斯認為,社會的基本善,包括權利和自由、權力和機會、收入和財富等,都應該被平等地分配。[1]1971年,羅爾斯出版了《正義論》一書,書中強調
了在資源等物質
方面如何分配的問題,并提出兩條原則——平等自由原則以及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和差別原則的結合。德國著名社會理論家阿克塞爾·霍耐特則在《為承認而斗爭:論社會沖突的道德語法》中提出了承認正義。
他以黑格爾的承認學說為靈感,提出“為承認而斗爭”,
認為承認是人類自我實現和社會正義的關鍵,除
資源分配以外,文化、身份上的不平等也是值得被關注的。
兩者的正義論作為社會正義的兩種進路,前者
的理論
為正義論的基礎,是一種規范性的建構,側重理論建構;后者則側重理論批判與社會分析。將兩者的理論相結合,探究一種健全的、同時包含規范建構和社會分析兩個重要維度的社會正義理論,并運用于教育領域來追求教育正義是有意義的。
教育正義是正義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因而教育正義既具有一般正義的通性,又具有教育的特性。哪種正義是教育所需要的,教育對正義的追求應該指向哪里。正義的核心指向應該始終是為人服務。
長期以來,教育正義被看作是在平等和自由基礎上的教育資源、制度方面的分配,這種分配模式下的教育正義,只關注物質的分配,主要解決教育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和占有問題,分配正義在全面論述“作為公平的正義”的同時對功利主義作了
全面而深刻的批評,但缺陷是
并不尊重人際差異,使得教育內部更具活力的活動顯得“被失語”。在教育生活中,也許分配的結果或資源是平等的,但是在分配的過程中
可能存在非正義的分配方式或程序,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分配正義沒有關注到的。“完整的教育正義理應是分配正義與承認正義的復合觀念,以使對正義的追求既體現在制度的正義性中,也體現在交往的正義規范之中。”[2]正義的關鍵是人的平等,而不是物質的平等。霍耐特的承認理論
涉及方方面面,但綜合來看,“蔑視與反抗”或“為承認而斗爭”是霍耐特承認理論的主題。“承認正義指向關懷、尊嚴和心理影響等不可分配的資源,旨在避免蔑視和羞
辱”[3],它所關注的不僅包含物質
方面
的不平等占有,也包括非物質
方面,比如人際交往中的羞辱、欺凌等不平等問題。承認正義作為多元教育正義論的一元,彌補了分配正義
的不足,有利于促使對教育正義的關注回到人本身。“與承認正義相關,教育公平必須是相互承認的公平,因而也是切身感受到的公平。”[4]合乎正義的學校生活不僅要在物質上分配合乎正義,還要在非物質上
得到承認與
獲得
尊嚴,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單純以分配正義為范式的正義并不能實現真正的正義,必須建立一種拓展的正義論,
包含分配正義和承認正義。這種拓展的正義也是縣域教育發展應該追求的正義。
縣域是一種空間范圍,在這個空間范圍內,將包含縣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管理范圍內的學校組織作為主體來探究教育正義是十分有必要的。縣域作為諸多社會功能的承擔者,又處在教育的一線位置,因而將縣域作為認識、分析教育正義問題的一種特定的研究空間是其知識地位的體現。同時,追求教育正義并實現教育正義是當前縣域教育破除所面臨的發展之困需要堅持的基本追求,也是縣域教育邁向更加公平和更高質量的基礎和保證。
二、縣域教育發展之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也特別強調:“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5]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的背景下,教育
質量的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與拓展都與縣域教育發展息息相關
,因此,振興縣域教育極為重要。但是
受到
地理位置、經濟發展以及大城市虹吸效應等多種因素影響,縣域教育
正在走下坡路,師源、生源流失等問題成為困擾縣域教育發展的“死結”。
(一)縣域與城區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縣域教育陷入“保障之困”
首先,城鄉
之間本
就
存在政府政策、資源分配、制度保障、財政支持以及環境等差異,這造成了
城區和縣域教育
發展不平衡
的現狀
。其次,城區優質中學組成的教育集團、
優質高中開辦的民辦學校、倚靠房地產商的民辦中學、高校附屬中小學、跨區域組建的各種教育集團以及各種教育集團掛牌學校
的現狀
使大中城市中小學對縣域師源、生源的虹吸效應日益突出。
再次,“掐尖”招生等現象屢禁不止,
使得
縣域內原有教育發展格局被打破。最后,教育事業
回報期長,地方政府要在財政上大力支持,但很多地方財政難以支撐其更好地發展,這造成城區與縣域教育差距越拉越大,縣域教育陷入政策、資源、資金等的“保障之困”。
(二)師源、生源流失,縣域教育陷入“師源、生源之困”
首先,較城區來說,縣域的
教學
環境、發展平臺和發展機會較差,應屆畢業師范生、年輕教師等大都傾向于在城區就業,不會把縣域作為
就業地的首選。同時縣域本身在軟環境及基礎條件上缺乏相對優勢,因而對優秀教師來說,吸引力不夠,這就造成了城鄉教師資源不均衡。其次,
縣域
教師待遇保障不夠,教師發展成長空間不足,生源質量較
低、學校管理制度的
不健全
都會導致已有師資的流失。
考慮到師資、升學率、校園條件等因素,家長傾向于為孩子尋找更好的學校,縣域內有條件的家庭都會考慮尋求縣域外優質教育資源。因而,生源困境讓縣域教育在升學競爭中輸在了“起跑線”。
(三)家長觀念固化,縣域教育陷入“觀念之困”
家長觀念固化,一味地追求縣域外優質教育資源,導致
只想為孩子爭取最好的教育資源而忽略了本身教育需求。另外,
相比城區家庭,縣域家庭的教育試錯成本更高,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出錯,縣域家庭將無力承擔試錯
后果,因而縣域家庭為其子女可提供的機會和
可后退
的空間明顯
有限。“缺乏教育后退空間和試錯機會的廣大縣域家庭事實上很容易在同質化競爭的教育期許中形成對教育核心評價標準——‘分數的單向度膜拜,但這種膜拜對于絕大多數縣域家庭而言,卻又是風險最低且最符合縣域家庭實際需求的最優教育選擇。”[6]就縣域教育系統
而言,“村里讀小學,鎮上讀初中,縣城讀高中”的發展格局被打破。這是對整個教育生態系統的破壞,社會弱勢群體向上流動通道堵塞后會造成階層固化。而縣域作為為城鄉輸出勞動力的重要樞紐,一旦塌陷,為縣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的動力也會不足,進而加劇貧困代際傳遞和階級固化。
三、破除縣域教育發展困境的對策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教育的塌陷會導致整個縣域社會經濟發展失衡,因而縣域教育
的
質量,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跳出縣域看縣域教育,教育將縣域教育放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現代化的大格局中,明確其在國家治理、社會經濟發展和教育現代化中的戰略地位。只有從國家、社會和經濟、教育等多元綜合視角和多維關系中對縣域教育展開探究,才能破解縣域教育困境,全面振興縣域教育。
(一)制度保障是基礎
“正義首先需要制度保證,如果期待僅依靠道德和覺悟,那就是烏托邦主義。”[7]從分配正義的視角來說,要走出縣域教育發展的困境,
政府
要加強
教育經費統籌,完善教育財政經費分擔機制;要加大資源統籌力度,通過政策的優化與干預,對教育資源配置進行合理化
調整,以此整體
改善
縣域學校辦學條件;要推進
學校
完善招生制度,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
縣域高中
可以設置專門性的制度安排,
有
偏向性地分配高等教育機會。在當前的教育管理體制下,
學校
也可以尋求外部力量支持,以革新的方式
提升辦學活力,如與企業合作,引進市場教學管理體系,規范學校管理,這是一個可供借鑒的模式。
社會要
在教育政策指導下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為
享有受
教育權利、均衡受教育機會和增加教育投入等
付出努力。而從承認正義的視角來說,我們也要關注縣域
教育
學生資源分配中的人文關懷,以此彌補分配正義
關注
物質的弊端。
(二)留住師源和生源是關鍵
優秀教師流失后師資隊伍素質整體性的滑坡是大多數縣域學校衰敗的
原因。讓優秀教師“下得去,留得住”,使教師隊伍建設由“痛點”變為“支點”,
應是縣域教育破除困境的突破口。首先,教育管理部門可以設立縣域優秀教師崗位,完善津貼制度,提高完善教師待遇保障,提升教師教學工作
環境
與生活環境,增強教師縣域歸屬感。其次,縣域政府可以建立優質教師的幫扶機制,與各大師范院校建立合作,對口縣域學校定向培養公費師范生,
以此
來解決優秀教師流失嚴重、師資補充不足、教師隊伍素質
亟須提升等問題。
最后,在
生源方面,通過
改善校園環境、更新教學設備、提升師資標準
,如布局智慧校園、配備學習終端設備等措施來提高縣域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而從承認正義的視角來說,正義的學校還應該是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場域,因此,學校要深化育人改革方式,推進育人模式多樣化發展,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三)教育既要扶智也要扶志
梁漱溟在進行鄒縣教育改革實驗時就指出:“教育之事應當一面在事實上不離開社會,而一面在精神上要領導社會。”[8]縣域教育最基本的價值定位在于通過教育實現對縣域社會的改造。縣域教育如果不首先考慮廣大教育行動者主體素養的培育與發展,
那么
教育將難以真正引發縣域空間的社會變革。縣域教育要走出發展的困境,就要“真正做到‘以縣為本,讓縣域成為所有生長在這里的人的根基和本源,要著眼于本地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緊盯著從外部競爭中勝出,重新點燃當地民眾對教育的希望”[9]。教育不僅
要扶智,也要扶志。要發展縣域內家庭的教育,讓家庭與學校、社會更好
協同是縣域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改善家長落后的思想觀念,豐富家長現代化的教育觀念,社區要集中開展家庭文明建設,拓展教育空間。在多維的教育正義視野中,我們不僅要看到物質
方面的分配問題,也要看到非物質
方面
的教育正義。
四、
結語
要走出縣域教育發展的困境,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及家庭等多方協同。促進縣域教育的發展就要促進縣域內各級、各類教育的整體發展、協同發展和共生發展。此外,要立足縣域內自有的歷史、文化、自然等底蘊,實現傳承與創新,推動縣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從而為縣域社會的發展賦能。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62.
[2]呂壽偉.分配,還是承認——一種復合的教育正義觀[J].教育學報,2014(2):27-33.
[3]張青,孫朝霞,鄭淮.教育的價值追求:公平優先兼顧效率[J].教育探索,2020(1):1-5.
[4]程天君.以人為核心評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論的基石——兼論新時期教育公平的轉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116-123.
[5]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N].人民日報,2020-12-30.
[6]李濤.縣域教育“雙減”的公共生態及優化路徑[J].探索與爭鳴,2022(9):103-110,179.
[7][蘇]N.A.拉契科夫.科學學——問題·結構·基本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276.
[8]梁漱溟.我心中的苦悶——由本校種種缺憾所得來的[M]//馬秋帆.梁漱溟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
[9]林小英,楊蕊辰,范杰.被抽空的縣級中學——縣域教育生態的困境與突破[J].文化縱橫,2019(6):1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