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雷
摘 要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助于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山東省鄒平市是農業大縣,為了促進當地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分析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現狀,指出當前仍存在農業生產方式粗放、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技術服務體系不完善、市場開拓存在困境等問題,并據此提出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建立完善的認證管理機制、加大技術研發與應用力度、拓展銷售渠道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 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生產方式;山東省鄒平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06.031
鄒平市是山東省主要的農業縣(市)之一,發展綠色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對鄒平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概況進行論述,分析了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完善綠色農產品認證管理機制等促進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的策略,以期為鄒平市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1 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概況
鄒平市位于山東半島南部,地處魯中泰沂山區與魯北黃泛平原的疊交地帶,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農業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市)。近年來,鄒平市高度重視綠色農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綠色農業取得長足發展。
具體來看,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1)積極開展標準化生產。大力推廣種植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實施水稻標準化栽培工程,推廣小麥標準化種植技術。2)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加快溫室和大棚建設進度,促進設施農業由散戶向規模化發展。據統計,2021年,鄒平市大棚蔬菜總面積達到1 300萬m2[1]。3)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帶動性的龍頭企業,形成產業鏈上下游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例如,鄒平益民食品有限公司帶動養殖農戶3 000多戶,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4)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認證步伐,鄒平市有機食品認證面積達1.33萬hm2。通過上述舉措,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標準化生產、設施農業、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逐漸擴大(見表1),為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 現存問題
2.1 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傳統農業為主
雖然鄒平市在發展綠色農業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從整體看,鄒平市綠色農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其中主要問題之一是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大量農戶生產方式粗放,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缺乏科學施肥指導。這不僅破壞了土壤環境,也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以稻作栽培為例,2021年,鄒平市每667 m2化肥施用量為24.5 kg,比標準化要求的18 kg高近40%[2]。同時,由于農戶缺乏環保意識,不規范用藥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些都與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相違背。另一個問題是缺乏配套的綠色農業技術指導和服務。目前,綠色農業技術推廣站覆蓋面有限,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及農業生產機械的推廣力度不足,應用率不高,很多農戶仍然依賴傳統生產經驗。
2.2 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
鄒平市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的建設尚顯不足,成為制約產業縱深發展的一大瓶頸。1)認證標準精細化程度不足。鄒平市在執行國家綠色農產品認證標準時,未充分結合當地地理、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細化和完善標準體系,導致認證結果有時無法真實反映農產品的綠色屬性。以鄒平市西部山區的核桃種植為例,由于缺乏針對山區特殊地理環境的綠色種植標準,即便采用了天然有機的種植方式,也可能因不符合通用標準而在認證環節受阻。2)認證流程與監管存在不足。當前,鄒平市在綠色農產品從生產到認證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全程監控和定期審查機制。例如,某知名板栗生產基地雖然已經取得綠色認證,但在后續的生產過程中,由于缺乏定期跟蹤檢測和嚴格監管,有可能出現農藥、化肥使用超標的問題,從而影響綠色認證的真實性和公眾信任度。3)認證服務資源配置不合理。鄒平市認證服務網點布局不均衡,特別是在廣大鄉村地區,農戶難以便捷地獲取認證服務。以鄒平市南部的五彩椒種植區為例,當地農戶雖然有強烈的綠色認證需求,但由于其與最近的認證服務點距離較遠,加之服務人員和技術設備匱乏,農戶在申請認證過程中面臨重重困難,直接影響了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塑造和市場競爭力。
2.3 綠色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欠完善
綠色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與服務體系的支撐。然而,當前鄒平市在綠色農業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及相關服務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短板。1)在技術研發上,企業和高等院校積極性不夠。目前,鄒平市在綠色農業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總體偏低,2020年研發經費僅占農業增加值的0.8%,一些核心技術如低殘留農藥開發、農產品質量快速檢測等仍然依賴進口[3]。由于相關政策支持不足,當地農業企業和高校也較少開展綠色農業技術開發,每年技術創新成果較少。2)技術推廣應用方面也存在短板。由于各類新技術推廣站分布分散,技術人員數量有限,導致很多綠色農業關鍵技術的推廣不充分,部分農民的綠色農業技術應用意識淡薄。例如,光伏溫室技術推廣率就只有35%左右;病蟲害防治、水肥一體化等領域的技術指導也有欠缺[4]。3)配套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當前,針對綠色農產品的儲存運輸、質量檢測、市場營銷等服務體系并不完備,缺乏公共服務平臺,給綠色農產品打造品牌、擴大銷路帶來一定阻力。
2.4 綠色農產品市場開拓不足
綠色農產品生產離不開市場消費,否則將失去發展動力。然而目前來看,鄒平市在綠色農產品市場開拓方面也存在一定困境[4]。1)當地消費市場規模有限。作為農業大縣,鄒平市居民對綠色農產品的認知度還不高,消費群體較窄。2)對外打造區域性綠色食品品牌的力度還不足,綠色農產品運輸渠道也較為單一,導致鄒平市綠色農產品對外銷售規模有限。3)電商渠道銷售明顯滯后。當前通過電商平臺銷售的綠色農產品占比不足5%。4)缺乏統一的綠色農產品營銷機構與推廣平臺也是市場開拓的障礙。由此可見,拓展綠色農產品市場、提升品牌影響力是鄒平縣綠色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3 強化與提升策略
3.1 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實施標準化生產
為進一步推廣綠色生產方式,實現鄒平市農業標準化生產,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著手。
1)大力推廣種植業標準化生產模式。結合不同作物的特點,制定詳細的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確定適宜的品種選育、播種密度、水肥管理等關鍵技術指標,并加以推廣。以水稻為例,可在主產區大力推廣中稻6號等超高產稻種,配套推廣腐熟還田技術改良土壤、精準分蘗技術控制產量和品質等,到2025年,力爭實施水稻標準化生產面積達6.67萬hm2[5]。2)大力培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龍頭企業。制定扶持政策,通過股份合作等方式,帶動一定數量農戶實施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的標準化生產。例如,在主產蔬菜區塊指導建設100個333.33 hm2以上的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實現產業鏈集約化發展。3)建立健全標準化生產技術服務體系。加大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力度,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技術推廣隊伍。同時,建立數據化、信息化技術服務平臺,實現對主要農事活動的過程管控,為標準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4)完善標準化生產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產量和品質考核評價體系,將其作為衡量標準化生產成效的主要依據。同時,建立獎補機制及淘汰更新機制,不斷淘汰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全面實現標準化生產。
3.2 建立綠色農產品認證管理機制
為完善鄒平市綠色農產品認證管理體系,確保認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應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加強認證類別擴充、操作流程規范化及監管體系完善等。首先,鼓勵和支持如蔬菜合作社、永豐養殖專業合作社等具有引領作用的農業企業及大型家庭農場積極參與農產品綠色認證工作,力爭到2025年帶動超過2萬戶農戶參與農產品綠色認證。
其次,嚴格按照國家和山東省的相關標準,結合鄒平市特有的土壤特性和氣候條件,建立一套科學嚴謹的農產品質量和環境影響評估機制,特別強調對重金屬殘留、農藥殘留、微生物指標等關乎食品安全的關鍵參數進行嚴密監測,以確保所有取得認證資格的產品的合格率達到100%。為此,將對已獲認證資格的蔬菜合作社等關鍵生產單位實行常態化的技術監督,指派專業技術人員負責日常抽檢工作,以杜絕任何虛假標識或違規使用認證標志的現象。最后,通過與煙臺農業大學共建的山東綠色食品認證中心深化合作,系統性地培養一批掌握先進檢測技術、熟知認證標識管理規則的專業人才隊伍。預期至2025年,鄒平市將擁有至少30名專職的認證管理人員,全力推動認證工作標準化、規范化進程,以期構建起一個健全、高效的綠色農產品認證管理體系。
3.3 加強綠色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
為全面加強鄒平市綠色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必須因地制宜,著眼當地實際,從增強科研動力、擴大技術適用面、完善服務體系等方面著力。1)加大財政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吸引鄒平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聚焦綠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重點布局設施農業節水灌溉技術、設施環境控制技術、環保育種技術等研發平臺,并從煙臺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引進相關專業團隊駐場科研,預計到2025年實現10項以上核心技術取得突破。2)依托區域性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組建專業化技術推廣服務隊伍,配備無人機、物聯網環境控制系統等技術裝備,開展面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的系統化技術培訓、技術指導、數據監測與分析等全過程服務,促進技術規模化應用,年服務農戶2萬戶以上。3)整合農業技術推廣站等服務資源,新建鄒平市綠色農業技術研發與推廣一體化基地,組建高端技術咨詢團隊,及時搜集先進技術信息,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設計、技術匹配服務,孵化帶動一批綠色農業科技型龍頭企業,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保障。
3.4 拓寬綠色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
為有效拓寬鄒平市綠色農產品銷售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必須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著力培育區域公用品牌、拓展電商平臺、打造特色產業集群。1)充分利用鄒平市處于山東省藍色經濟區的區位條件,圍繞立足生態文明建設的定位,培育發展鄒平綠色海鮮等區域公用品牌,通過統一的質量認證體系擴大品牌影響力。2)依托當地海洋漁業科學研究院等平臺的優勢,建立海域及養殖環境大數據監測平臺,引入鮮蠔生態種植電商平臺,打造網紅種植戶直播帶貨等新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年交易額爭取達到3億元。3)聯合東營市培育的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示范區,打造以標準化養殖為主的海水養殖產業集群。引導養殖大戶進入海洋牧場轉型升級為公司制經營,實現工廠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年產值力爭達到15億元。
4 結語
鄒平市在發展綠色農業的過程中,農業生產方式仍以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為主,綠色農產品認證體系不健全,技術服務與市場開拓也面臨一定困境。為實現綠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采取統籌推進標準化生產、完善認證體系建設、強化科技支撐、拓寬銷售渠道等戰略舉措。只有立足鄒平市實際,系統性地落實上述舉措,才能加快綠色農業發展,保障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海霞.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趨勢探討[J].財經界,2023(33):24-26.
[2] 劉麗平.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措施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10):215-217.
[3] 亓穎.發展農村綠色農業經濟的必要性及途徑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7):58-60.
[4] 張霄遠.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經濟綠色發展轉型探索[J].山西農經,2023(8):80-82.
[5] 趙越.現代農業建設中綠色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分析[J].山西農經,2023(5):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