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旨在以工作室為載體,充分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業務專長、技術優勢和“傳幫帶”作用,總結推廣先進操作法,提高職工技能和綜合素質,在建設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職工隊伍中發揮重要作用。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投集團)積極打造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并通過建立和完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促進機制,打造業務精湛、優勢明顯、勇于創新、梯隊層次豐富的數字化人才隊伍,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廣西數字交通事業發展夯實人才支撐。
抓契機,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促進機制
2023年3月15日,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直屬企業廣西交通設計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西交通設計集團)首個以廣西勞動模范、廣西工匠王長海命名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正式揭牌。北投集團以此為契機,推動廣西交通設計集團建立和完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促進機制,致力通過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企業人才培養,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創造活力。
建管理機制,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一是建立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教育培訓管理規定》《績效管理規定》《薪酬管理規定》等制度,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成長激勵氛圍;二是成立了專家技術委員會,設立了各專業專家組,建立了專業技術、管理人才儲備數據庫,為人才選拔、培養、引進、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機制環境;三是建立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領銜人負責制、預期目標制、導師制,明確相關職責,確保工作室各項工作有序有效運行;四是建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年度考核和期滿評估制度,依據工作室工作表現及作用發揮等情況,對工作室實行客觀評價、動態管理,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取消命名,對工作不力、無工作實效的工作室成員,進行動態調整;五是加大對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管理與服務,為其配備相對獨立的工作場所和相應的辦公設備,妥善解決工學矛盾,確保工作室成員安心工作、專心研究。
建研學機制,提升人才質量與層次。
一是以內外學習交流提素質。圍繞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主要研究方向開展調研考察、主題論壇、沙龍研討等活動,支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成員積極參加高層次學術交流和研討,邀請高水平專家進行授課指導,以此促進人才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優化知識結構;舉辦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觀摩交流活動,建立高層次人才交流群,搭建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并在此群體中形成比學趕超、創新實干的濃厚氛圍;引導和鼓勵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與其他的各類工作室開展學術研究,在促進人才素質提升的同時,彰顯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引領示范作用和智庫作用。二是以“1+N+N”幫帶方式傳技能。“1+N+N”幫帶,即工作室領銜人才幫帶工作室成員、工作室成員幫帶后備人才,全面落實“五個一”(帶一支團隊、抓一項研究、做一次展示、形成一種特色、出一批成果)工作職責,實施分層分類“菜單式”精準幫帶及培訓,拓寬人才視野,提升人才素質。
建合作機制,促人才素質不斷提升。
一是以“政產學研用”多種合作共建模式為企業人才培養夯基礎。一方面,依托企業分別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交通運輸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政府機構、重點高校和國際一流企業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交通信息化、數字化及物聯網等方面開展深度技術合作,共同建設廣西數字交通“三中心一院”,并聯合培養數字交通方面的科技創新人才;另一方面與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以及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等國內科研院所開展“政產學研用”合作,形成由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共同組成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科技人才從中實現合作共贏、獲取創新思維、提升自我素質。二是通過科研成果成功轉化為生產力,并通過生產效果的再反饋,在促進“政產學研用”進入良性循環的同時,促進公司科研工作的再深化與再優化,促進人才培養呈螺旋式上升趨勢。
建引進機制,不斷夯實團隊競爭力。
一是有計劃、有步驟地柔性引進國內高層次人才,并通過技術引項目、通過項目(環境)引人才、通過人才再引技術,在迭代中實現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的技術進步與建設發展。二是充分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自身優勢,大力培養自治區級優秀專家、突出貢獻專家、科技創新帶頭人、青年科技英才等“高”“精”“尖”專家型人才,在技術研發、示范應用、產業升級等方面培養大批專業型優秀人才,并使其成為廣西數字交通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智慧源泉。
收實效,人才培養促進機制推進企業人才快速成長見效果
實踐顯示,在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促進機制的牽引下,廣西交通設計集團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建設與成長環境,企業創新人才不斷脫穎而出,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廣西數字交通技術創新夯實了基礎。
一是為廣西數字交通產業發展集聚了高端人才。
通過建立研學機制,推動企業形成了自主培養與引進指導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了廣西數字交通行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引進、交流,建設了多專業、高層次、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并通過各類人才主動求變、聚力攻堅,切實將人才優勢轉化為了產業優勢,使企業高層次人才隊伍成為了廣西交通運輸數字化建設的主力軍、先鋒隊。
二是促進了創新平臺建設及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通過建立合作機制,極大地促進了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在數字交通領域的學科建設和創新平臺建設,提升了承接國家和自治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能力。同時,通過“政產學研用”的合作,以龍頭企業為引領,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技術中心,針對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合作開展技術攻關,解決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并將相關研究成果推廣應用,形成數字化產業應用,提升了平臺的服務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是推動了廣西交通運輸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通過“政產學研用”多種合作共建模式,推動企業主動應用大數據、云計算、BIM等技術,充分發揮工作室依托企業集設計咨詢、技術研發、投資開發、施工建造、運營維護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優勢,實現海量交通運輸信息資源的有效匯聚、集中存儲、共享交互和挖掘分析的統一管控,助力交通工程“建、管、養”體制從“設計、建設、運維的獨立完成”向“全生命周期設計、建設、運維一體化”的跨越發展,全力打造“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數字交通產業鏈生態圈,有力促進了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與服務。
四是拓展了企業主動服務南向通道建設的視野。
人才培養促進機制建設并實施,促進了企業以戰略眼光搶抓交通發展機遇,大力夯實廣西北部灣地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與應急、安全工作基礎,加快構建以高速鐵路為骨干、國際空港為優勢、高等級公路為支撐、內河航運為特色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重點開展高新技術在交通運輸行業安全生產監管領域的技術研發與應用,著力打造省部級示范點,全面提升東盟(廣西)交通安全應急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樹立西南智慧交通標桿,助力南向通道真正成為連接西部內陸、途經北部灣港的陸海新通道。
大國崛起,匠心筑夢。建立和完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促進機制,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對人才的培養作用,是促進國有企業提升人力資源素質的一項有力舉措。北投集團通過建立和完善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促進機制,促進和加快人才培養、激發人才創新創造能力的具體實踐,為國有企業提供了借鑒和思考。
(責任編輯:若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