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加快發展、做大做強的迫切需要。當前,軍工企業面臨著產業鏈升級、市場需求變化、市場競爭加劇等形勢,如何建設創新企業文化,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實現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推動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研究意義。筆者結合海爾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集團)創新實踐案例,淺談軍工企業創新文化建設的路徑和方法,以期為軍工企業提供有益借鑒。
海爾集團創新文化的成功實踐
海爾集團是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服務商。在網絡化發展戰略和平臺化思維的運作下,海爾集團不斷開拓創新,從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并推出了智能家居領域全球首個全開放、全兼容、全交互的U+智慧生活開放平臺。
在“雷神”游戲筆記本的產品研發過程中,海爾集團旗下雷神團隊翻閱各大電商平臺筆記本板塊用戶評論,收集了近三萬條筆記本用戶評論,通過歸納整理總結出用戶對當前游戲筆記本產品的十三類使用需求。雷神團隊堅持用戶需求導向,在整合資源生產出第一代樣機后又回到交互的第一陣地邀請用戶試玩、測評并提出改進意見,并通過用戶的體驗反饋反復改進產品設計。最終成功研發出的“雷神”游戲本,解決了用戶“卡機”“藍屏”“屏幕亮點”等難點,廣獲用戶好評。基于超值體驗,雷神游戲筆記本上市一年銷售額就達到2.5億元。
海爾集團創新平臺上已經誕生1080個產品及項目,這些產品及項目均來自于海爾集團孵化出的183個小微生態圈,它們為海爾集團經營業績的穩健提升提供了源動力。
海爾集團創新文化實踐的啟示
1984年,張瑞敏就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一職。在戰略拐點之時,他制定了名牌戰略,引進德國利勃海爾公司先進技術,僅用四年,便奪得了中國冰箱行業第一枚質量金牌。
1991年,海爾集團成立,進入多元化發展戰略階段,先后兼并國內18家虧損企業,并在兼并后將其全部扭虧為盈。經過多元化、規模化拓展,海爾集團成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品牌。
1996年,張瑞敏提出“國門之內無名牌”,海爾集團啟動國際化戰略,拉開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序幕。
2013年,海爾集團積極探索互聯網時代管理模式,提出了人單合一的雙贏模式。
海爾集團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看出,創新是海爾集團亙古不變的文化基因,是海爾集團發展過程中堅持不懈、一往無前的動力源泉。
當前,海爾集團的企業使命是創中國的世界名牌。這個目標將企業的發展與員工的個人價值追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讓每一位海爾員工在實現海爾世界名牌大目標的過程中,充分實現個人的價值與追求,從而形成了員工普遍認同、主動參的海爾文化特色。
軍工企業創新文化建設路徑探索
聚焦軍工企業,要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首先自身就要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既要制定實施科技創新的企業戰略,更要培育與科技創新戰略相適應的企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勵人,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員工特別是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筑牢軍工企業高質量發展基石。
結合海爾集團案例的啟示,筆者認為軍工企業創新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應該圍繞中心工作開展,既要創造物質價值又要創造精神價值,既要能在近期或中遠期帶來經濟效益,又要能激發軍工企業員工參與創新的熱情。
搭建全員創新平臺,打造小微創新生態圈。海爾集團搭建了開放的全流程用戶交互生態圈,讓用戶更方便參與到技術創新,以交互成果推動技術創新中來,最終憑借高質量用戶體驗實現創收。在此經驗啟示之下,軍工企業可成立面向全體員工的創新實驗室,并為其提供必要經費支持。區別于傳統的預研、基金項目,實驗室研發重點以軍民兩用價值創造為導向。如以當下“軍民融合”熱點為主題,衍生出各子主題,則每個子主題應與軍民用戶形成有效交互,從而形成一個智能的產業生態圈。如從“零”開始,將實驗室逐步打造成一個不斷為企業輸出養分的“創新源”,其后逐步壯大發展成為眾多的小微創新生態圈,每個生態圈富有各自業務領域的創新特色。這種方式有利于改變被動申請課題等傳統模式,讓員工主動參與創新。在制度保障上,賦予研發人員一定的研發和產出支配權,鼓勵研發人員圍繞用戶需求和體驗來思考和設計,讓研發產品更符合市場需求。
開展實踐活動,挖掘創新能手。軍工企業以云計算、大數據等熱點為選題方向,結合軍工企業發展需解決的技術和管理瓶頸,每年開展企業級創新實踐活動。活動面向全體員工征集富有創意的想法和方案,為每個員工提供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文化舞臺。創新實踐活動不局限于某個部門、某個專業領域或某項專業技術,而是強調“跨領域融合+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由參賽選手自由組隊參加,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各自領域優勢,為用戶提供完整且完美的解決方案。將每年的創新實踐活動成果收錄在創新實驗室的成果庫里,對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員工和團隊在職業發展方面給予一定支持,充分挖掘有思想、有魄力的創新能手。
以創新文化牽線搭橋,助推軍民融合成果轉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曾利用自身最為擅長的導彈技術,成功研發“高層樓宇滅火系統”,解決了高層及超高層建筑火災撲救難題,讓曾經神秘的航天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根據我國公安系統科技強警的發展需求研制出警用液壓自動路障車,滿足實戰需求的同時還填補了我國在車輛自動設置路障方面的空白。盡管有以上成功先例,但目前我國軍民融合發展仍有待進一步深化。筆者認為,可通過軍民融合產品成果展、產品推介會、產業峰會、技術交流會等創新文化的交流平臺來牽線搭橋,將軍用技術、創新實驗室、創新實踐活動成果等應用到民生領域,實現創新成果轉化。
營造和諧氛圍,打破溝通壁壘。創新需要一個適當寬松的環境,以便員工能夠自由思考和表達想法,這樣的環境才能夠激發靈感,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由于軍工企業內部細分領域紛繁復雜,且各領域之間存在技術壁壘,造成了企業內部部門與部門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的溝通障礙。因此要營造和諧的創新文化氛圍,重點之一就是要拉近軍工人之間的距離。可通過建立企業級的“百家講壇”或者“創新文化講壇”等學術交流平臺,擴展軍工學術圈,推動學術交流常態化。一方面,可為員工之間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促進企業內部各部門間技術交流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也能體現科研企業對學術和科研工作者的充分尊重。此外,可選擇一個固定時間,在部門內部開展創新文化沙龍、茶話會、學術交流會等,讓軍工人跳出繁雜的工作,在輕松愜意的氛圍中以更高的站位思考,交流專業發展和組織管理提升等問題。
以品牌文化建設,實現利益共贏成果共享。軍工企業的品牌文化建設可圍繞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建設兩方面開展。企業品牌建設,側重向利益相關方和媒體公眾輸出軍工企業價值觀及有效信息,樹立軍工企業對外形象。可以通過企業文化載體建設和媒體宣傳,如通過文化展廳展示、重大項目的對外宣傳、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等途徑實現。產品品牌建設的職責主要由產品研發部門承擔,軍工企業的用戶是軍工企業的產品設計師,“創造最佳用戶體驗”是產品品牌建設的定位和核心,產品研發部門通過搭建有效的交互平臺,將用戶的體驗建議以及他們對未來生活的設想注入到產品研發中,推動產品研發不斷改進和提升。最終,通過“合作與共治”,實現企業與用戶雙方利益共贏、成果共享。
(責任編輯: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