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忠良 嚴三九
【摘要】文章提出出版企業運營的用戶連接力戰略問題,利用復雜網絡和空間理論等分析工具,從重塑連接力角度出發,論證信息技術革命環境下出版企業發展用戶連接力戰略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邊界。文章認為,用戶連接是形成連接力的必要步驟,是經由媒介形塑的;用戶連接是一個動態、用戶關系再生產的空間,形塑用戶連接關系空間中的媒介、內容(或服務)、時間、空間、情感及行為等因素都應視作連接的重要因素;而出版企業連接力的形成則應是在用戶連接基礎上,探索其可塑造、可擁有的用戶連接技術能力、連接運營能力、連接服務能力等,進而形塑出版企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關鍵詞】連接 邊界 用戶 出版企業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5-050-06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5.007
2023年,ChatGPT的火爆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新的思考。毋庸置疑,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將進一步加深社會媒介化進程,加劇出版業數字化、平臺化、智能化進程。面對未來發展的種種不確定性,出版企業如何確立應對戰略?從某種程度上看,在萬物互聯時代,回到經營原點——用戶連接上,探尋企業運營戰略,也許是一種好的方法。本文擬基于深度媒介化社會事實,運用復雜網絡分析及空間理論等工具,探討出版企業用戶連接力戰略問題。
本文所言的出版企業用戶連接力,包含兩個層面含義,首先是用戶連接的概念,它是形成用戶連接力的前提,其內涵包括以下五點:一是連接首先是經由媒介而形塑的(用戶連接的媒介化);二是連接是根據產業、市場、技術等環境變化,不斷變遷、迭代的用戶關系網絡(如讀者的增減引發連接變化),它是不斷發展的;三是這一動態關系網絡渠道,是一個個用戶關系再生產的空間,形塑每一具體用戶連接關系空間中的媒介、內容(或服務)、時間、空間、情感及行為(如交互)等因素都視作連接的重要因素(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可能);四是每一具體連接空間是由出版企業與用戶(即強調用戶在連接中的主體作用)共同建構的;五是本文論述的出發點是以人為中心的連接,至于萬物互聯時代“物—物”連接不在本文考量范圍。以此理念出發,生產、消費、社交、營銷等所有用戶連接路徑及其方式,均包含在用戶連接這一范疇內。其次是用戶連接力概念,其建立在用戶連接基礎上,指的是用戶連接渠道的開發能力及效率,具體體現在出版企業可塑造、可擁有的用戶連接技術能力、連接運營能力、連接服務能力以及連接盈利能力等,它是出版企業發展用戶連接的目標所在。
一、出版企業為什么要重視發展用戶連接力
沃頓商學院戰略學教授尼可拉·斯格科曾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文章中說,企業要想獲得長期競爭優勢,就不能等著用戶來找自己……要主動出擊,通過“連接策略”,發現用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降低運營成本。[1]對于出版企業來說,其用戶連接力發展戰略的意義也在于此。具體來看,出版企業發展用戶連接力的必要性有以下幾方面。
1. 用戶連接力是出版企業運營的基本前提
首先,無論是出版企業品牌認知、資源獲取,還是圖書生產、銷售、用戶關系培養等,都必須建立在相應的與用戶連接以及互動渠道上。其次,用戶連接渠道的回報率也是出版企業需要考慮的,出版企業要適時根據市場、技術和媒介變化,依據成本回報原則,淘汰無效、高成本的用戶連接,發展高效、低成本的用戶連接。如2021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的讀客文化,就適應新技術變化,打造了新的用戶連接。“書單來了”“影單來了”“讀客熊貓君”等新媒體賬號運營得當,新的用戶連接使其2019年新媒體增值業務收入超過1500萬。[2]伴隨AIGC及移動化等技術的發展應用,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等新技術很快重塑出版業的基礎設施,屆時將會有一批新的連接渠道誕生,因而,研究并探索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并迭代用戶的連接方式,建立“用戶在哪里,連接就到哪里”的用戶的連接策略,不斷耕耘新的連接,培育新產業環境下持續穩定的用戶關系,提升用戶連接價值,對于出版企業來說,不僅有必要,還十分迫切。
2. 用戶連接力是出版企業競爭的核心要素
從某種意義上看,出版業市場競爭的關鍵要素之一就是用戶連接力的競爭。這種競爭不僅體現在出版企業基于成本效益原則適時打造或迭代用戶連接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對連接渠道的立體開發:一是用戶連接的產品能力,指的是能夠連接多少產品,如打造連接產品超市,提供給用戶生活類+娛樂類+服務類書籍等,這些連接既可以提升用戶黏性,又能為出版企業收益來源創造多種可能;二是用戶連接的技術能力,指的是提供適合的多種便捷連接渠道,如打造連接媒介矩陣,發展APP、微信、抖音號等連接渠道,為用戶隨時隨地連接提供可能,又如快速安全的交付連接技術可以提升產品銷售率,這些措施均可為出版企業商業運營提供必要的前提;三是用戶連接的服務能力,指的是連接渠道能提供多少服務及服務水平高低,如用戶連接渠道能夠快速回應用戶需求以及個性化要求、減少用戶精力時間耗費、提升用戶連接互動的滿意度等,可為出版企業留住老用戶、獲取新用戶等帶來優勢;四是用戶連接的商業能力,指的是用戶連接能夠開拓多少商業及盈利能力,如開拓書店+咖啡+培訓+電競+直播等用戶連接渠道,提供多元渠道多元收益,從而既可開辟新的盈利渠道,又可避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浙江新華書店集團近年來不斷開拓線上用戶連接渠道和連接力并獲得成功,其通過整合旗下基層書店店鋪群,開辟浙江新華天貓專營店、“錢塘鴻書”線上門店等連鎖平臺及建構新渠道運營新體系,使其2023年前三季度,除黨政圖書發行外,一般圖書銷售同比增長55%以上,線上板塊銷售同比增長60%。[3]
3. 用戶連接力是衡量出版企業價值的指標
從經濟學角度看,發展用戶連接力符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經濟規律。根據網絡經濟理論“梅特卡夫定律”(“齊普夫法則”),節點的價值是由其連接節點數及其回報率決定的。也就是說,一方面,互聯網時代一個產業的價值是與其內容(或服務)產生連接的網絡節點數成正比的,即連接節點越多,可能帶來的網絡回報越大;另一方面,基于連接的節點及開發才是連接力最主要的內涵,也對出版企業的經營最為重要。如2013年開通的文學出版類公眾號第一名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目前已擁有近百萬粉絲,其通過微信公眾號連接渠道開發,有效提升了出版社的品牌和效益。此外,提升出版企業用戶連接力對于企業的重要性還在于,其一,通過對用戶連接過程產生的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可以描述、診斷、預測企業運營狀況,了解用戶需求和市場變化,為出版企業優化配置資源、精準施策和精準服務提供重要基礎,從而既可提升企業經營效率,也為出版企業創造更多商業模式提供了可能。其二,用戶連接力的開發可以提升品牌效度。傳播學者尼克·庫爾德利在其新著《現實的中介化建構》中提到,現實是通過(連接)媒介中介建構的。從出版企業層面來說,通過與用戶連接互動,可以塑造其品牌認知,影響用戶接觸、認知、情感、態度、行為等過程,建構企業發展的文化氛圍。“在世界各地不同的語境中,新的互型連接使得‘新興的社會和文化系統能夠以新的方式在新的空間安排基礎上重新配置人力和資源。”[4]其三,用戶連接力對于出版企業在品牌危機公關中的作用也相當重要。當前,在技術革命帶來的大變革環境下,出版企業可能面臨的風險很多,這些風險除一些經營性風險外,更多地表現為輿情危機,而用戶連接渠道的作用就在于危機到來之前或之后,通過暢通的互動消除不確定性風險。南京樂府文化出版公司危機公關就是一個正面典型案例。2023年年初在公司出現經營困境時,創始人涂涂(網名)通過小紅書、微博、豆瓣、微信朋友圈等連接通道,對外公開發布了一封求助信,希望通過眾籌新書方式幫助企業渡過經營難關,求助信發表后的第四天,樂府文化就宣布危機解除。[5]
二、出版企業如何發展用戶連接力
出版企業想發展,就需與時俱進地發展用戶連接和提升用戶連接效能。在數字經濟不可逆轉的趨勢下,尤其要考慮開拓線上新媒體連接渠道及其效率問題。從某種意義看,出版企業發展用戶連接力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1. 樹立資源化、數據化、生態化理念,探索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的連接渠道系統
資源化理念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對用戶連接力作用的認知上,將連接力視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如新東方公司遭遇舊的用戶連接困境時,新的連接資源“東方甄選”重塑了企業新的連接渠道;二是體現在對用戶連接力內涵的認知上,也就是出版企業判斷某一具體用戶連接力的認知框架。從經濟學角度看,資源內涵的認知就是VRIO框架,即Valuable、Rare、Inimitable、Organization。出版企業可依據此框架進行分析。第一層面要思考的是某連接渠道有沒有價值,即價值性,如是否開設直播賬號,考慮的是價值即成本收益問題。第二層面思考的是某連接渠道是不是稀缺,即獨特性。如果某一用戶連接渠道有投資價值但不獨特,競爭對手也有,這就不能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第三個層面思考的是某連接渠道是否可模仿,即考慮用戶連接渠道的不可替代性,用戶連接渠道有價值且稀缺(如網紅編輯),并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還有可能被競爭對手模仿或替代。第四層面思考的是某連接渠道組織,也就是執行力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當某一用戶連接渠道具備上述特點時,能不能發揮作用還要靠具體的執行環節,出版企業需要優化配置要素,在執行力環節充分利用好每一連接資源,最終確保企業具有持續競爭優勢。
數據化理念指的是要認清數字經濟時代“一切的核心皆數據”的現實,在提升出版企業用戶連接力時,建立出版企業用戶連接關系再生產(包含每一連接空間中內容或服務、媒介、時間、空間、情緒和行為等)數據化,將其塑造成生產、加工數據并獲得價值的發展模式。從企業系統連接層面看,通過用戶連接互動數據的收集、挖掘與分析,實現市場洞察、了解客戶需求、預測未來、管控風險、個性化服務等功能;從企業單一連接層面看,通過對用戶連接的KPI、交易行為等數據的分析,可評估用戶連接渠道,以及每一次用戶連接互動效果,即可預判用戶連接動態演化趨勢,優化用戶連接相關要素配置,提升連接效率及價值。如通過數據評估出版企業某網紅編輯連接渠道推廣書籍的價值和效果等,以決定是否再使用這個連接渠道。數據化的理念表明,相比用戶連接渠道,用戶連接渠道的數據開發(連接力開發)更重要。
生態化理念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生態化思維導向。首先,在頂層設計方面,要以服務連接力為目的,摒棄“你死我活”的競爭思維,樹立“共生共榮”理念。從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率角度,以開放、合作為前提,以互利和共同進化為目的,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用戶資源,使每一個用戶連接渠道價值創造達到最優化,以此來應對不可預測的變化。如加強與京東、當當網等平臺以及頭部腰部社群、KOL(關鍵意見領袖)、KOC(關鍵意見消費者)等用戶連接渠道合作,構建作者、譯者、闡釋者、讀者等和內容間高度連接交互、共創共贏的產業發展方式。[6]其次,在競爭理念方面,出版企業的發展潛力并非完全取決于其是否擁有一條或幾條富有競爭力的渠道,而是更看重其擁有的用戶連接系統生態有多強大。長遠來看,企業競爭力比拼的是綜合實力。最后,生態型用戶連接系統具有動態進化性。也就是說,出版企業構建用戶連接力體系,要隨著時間、空間、市場、媒介等改變而改變,要隨環境改變重新設計自身用戶連接渠道以及與他者用戶連接渠道的關系框架和開發思路,以完成用戶連接關系網絡和運營模式的進化、迭代。
二是生態化發展周期。中外大量的企業實踐案例顯示,用戶連接力體系生態化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構建連接渠道矩陣,搭建多條用戶連接關系網絡,構成相互關聯、相互交錯、相互作用的用戶連接群鏈(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全國新聞教師QQ群、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第二階段是建立以數據流動為中心的連接平臺,構建以數據、資金、服務等為支撐的多元內容、多元主體、多元服務用戶連接平臺;第三階段,建設用戶連接生態體系。當用戶連接平臺具備新陳代謝功能(合理地準入和退出),就會形成一個用戶連接力生態,用戶連接力系統生態化的作用在于為出版企業用戶連接(包含每一連接空間的相關因素)發展提供一種新的機制,能夠從成本效益原則出發,處理用戶連接力系統中主體、內容(或服務)、媒介等靈活性和穩定性之間的平衡以及取舍,從而保證出版企業用戶連接力系統具有持續強大的盈利能力。
2. 構建用戶連接力實踐
從目前的產業發展實踐看,需要關注兩個層面的問題。從宏觀層面看,出版企業需要實現三個環節用戶連接力系統協同。三個環節從出版企業產業鏈角度進行劃分,主要包括:出書環節,即生產環節,主要體現為出版企業—作者的連接,這一環節的連接力主要體現為如何高效地為出版企業提供高質量的產品或服務等;銷售環節,即營銷、銷售環節,主要體現為出版企業—用戶的連接,這一環節的連接力主要體現為如何發揮每一連接的作用,為出版企業實現價值回報;售后環節,即售后及閱讀服務環節,也主要體現為出版企業—用戶的連接,這一環節的連接力體現為如何培養用戶關系,深挖用戶資源,為出版企業發展獲得持續的動力。上述三個用戶連接力系統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第一、二個環節,解決的是能不能高效地提供高質量內容產品(或服務),以及探索內容產品(或服務)是否能滿足用戶需求,是否在與用戶進行有效匹配基礎上實現最大回報的問題。第三個環節解決的是售后以及如何幫助讀者閱讀的問題(如提供相應的講座、報告、PPT等),以便為出版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永恒的動力。這方面代表性做法是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曾聯合“小喬親子閱讀”在快手平臺開展直播活動,精選童書,幫助用戶建立科學的閱讀方式等。
出版企業宏觀層面的連接力系統協同問題,最主要是解決三個環節用戶連接力體系在實踐中發展不均衡而導致的企業經營問題。如果問題出現在圖書出版環節,就重點解決與作者連接通道及其效率問題;如果書籍銷售不出去,就重點解決營銷、銷售環節與讀者的連接渠道及其效能問題。當前,不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存在于讀書環節,出版企業需開辟“讀”的服務連接力藍海。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產品畫像、用戶畫像、場景畫像等,也提供了各種與用戶連接的媒介渠道,這為出版企業提升其用戶連接渠道的閱讀服務能力提供了多種可能,因而第三個環節閱讀服務連接效能,目前正成為出版企業市場競爭的重點,為讀者提供貼心的閱讀服務,可影響讀者的認知、情感、行為,培養用戶忠誠度和黏性。如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提出,樊登讀書希望能幫助更多人養成閱讀習慣,解決不知道讀什么書、讀書效率低的問題。
從微觀層面看,出版企業需要不斷完善用戶連接空間服務,以提升連接力。前文已提及,僅從連接上看,每一位具體用戶連接渠道都是一個用戶關系再生產空間,包括基于實體書店的物理空間生產、數字化虛擬空間的生產和符號互動空間的生產。完善用戶連接空間服務,就是要考慮每一個連接關系再生產空間中技術、媒介、內容、情緒、行為等元素,通過不斷迭代連接技術、連接媒介、連接內容等,優化連接體驗服務等,增強用戶連接效能,提高出版企業競爭力。出版企業可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第一,轉變連接角色。改變以往以企業為中心“出書、賣書”角色思維,從大知識服務商角色出發,探索新的技術條件下基于線下線上用戶連接空間的開發與服務。線下空間可采用“書店+”模式,如北京言幾又書店,開發了“書店+咖啡店+文創+食品+”等服務;線上空間可采用“閱讀+”模式,如手機橫豎屏選擇、剪輯、摘錄、朋友圈互動等,幫助讀者更好地“讀”書,如閱文集團提供的產品服務。第二,優化連接服務。提供并優化每一位具體用戶連接空間的體驗與服務。如交互連接服務方面提供社交互動點贊分享推薦等;功能連接服務方面提供相應的查找、解讀、互動、交易連接、支付連接等;空間連接服務上提供線上或線下各種場景協同、連接空間光線的調整(白天和晚上不同)、連接字體大小隨機改變等。如石家莊呈明書店提供閱讀、休閑、沙龍、做手工、聽講座等連接模式,商務印書館推出的“JUZI漢語”APP,提供拍照、手寫、語音等多種場景連接方式,全面滿足個性化查詢需求等。[7]第三,豐富媒介連接方式。在連接媒介層面上提供紙質、數字媒介(如微信公眾號)等各種媒介連接;在連接方式層面開拓在不同場景下(閱讀)媒介連接方式、不同用戶(閱讀)媒介連接模式。如在散步時提供以伴隨為基礎的有聲閱讀,刺激聽覺,為盲啞人提供盲啞人特殊的感官連接方式,開發兒童讀物時發揮文字圖片(視覺)、聲音(聽覺)、氣味(嗅覺)甚至觸覺、味覺等媒介連接手段,以此豐富兒童的感官感知等。第四,做好連接技術支撐。打造用戶連接系統三個支撐網絡,即人聯網、物聯網、智聯網。可嘗試圍繞出版企業用戶連接系統,打通線上線下空間連接通道(物聯網作用),并把線上線下交融的、每一位用戶連接空間中的人、媒介、內容(或服務)、情緒、行為等因素連接起來,再通過云、邊、端及數據、算法、算力實現資源靈活有效調配(智聯網作用),提升連接效率。[8]第五,發揮用戶再連接作用。鼓勵出版企業用戶通過社交平臺等擴散連接作用,形成“圈連圈”。鼓勵讀者等在線下線上推薦分享傳播相關書籍或品牌內容(如分享朋友圈獎勵積分優惠等),從而形成出版企業品牌或書籍在用戶社交圈層病毒式裂變連接,在提升出版企業品牌認知的基礎上,有效促進書籍銷售。[9]
三、出版企業發展用戶連接力需避免的問題
理論是簡單的,實踐是復雜的。在用戶連接力實踐探索中,出版企業應注意確立用戶連接渠道的邊界。發展迭代用戶連接的媒介、內容,豐富用戶連接的目的是提升出版企業競爭力,且須考量成本效益,也就是說,發展用戶連接力并不是連接越多越好,而是要掌握好成本收益的度。
從經濟學角度看,邊界一般是依據系統理論、以靜態角度來觀察問題的,它指的是在特定時空中,企業經營為了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經營效率,會以其核心能力或資源為前提,確立相對明確的角色定位、經營范圍和經營規模,以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這種角色定位、經營范圍和經營規模即邊界。依此邏輯,出版企業用戶連接邊界是指出版企業在運營中,據其擁有資源情況明確連接角色定位、經營范圍和經營規模。明確用戶連接邊界問題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用戶連接技術邊界
出版企業發展用戶連接技術,目的在于迭代用戶連接媒介(如新的投稿系統、直播號等)、提高用戶連接體驗(如虛擬現實等沉浸式體驗等)、優化用戶連接服務(如閱讀字體調整等)、提升用戶連接商業運營能力(如服務+商務開發等),從而提高出版企業競爭力水平。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有限公司為拓展用戶連接服務能力,基于5G、人工智能、虛擬數字等打造的閱讀元宇宙平臺,為元宇宙場景下連接提供了解決方案,也取得了一定效益。但需要注意的是,開展用戶連接新技術本身存在著一定風險,要避免不顧實際、盲目開發。新技術開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特征,要量力而行,避免讓企業陷入困境。
2. 用戶連接產品(服務)邊界
出版企業擴充、豐富用戶連接產品或服務范圍,其目的在于以此提升用戶黏性,開辟企業多元收益渠道。但是,正如任何硬幣都有兩個面一樣,出版企業要警惕多元化連接“陷阱”,因為出版企業拓展用戶連接產品或服務范圍,其發展路徑不論是內生發展模式還是外生發展模式,都可視為多元化戰略。這種多元化戰略無論是橫向一體化還是縱向一體化戰略,評判的重要標準是能否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提升競爭力,以及是否產生范圍經濟等。目前,很多出版企業在用戶連接業務多元化戰略方面有著不錯的嘗試。如入選國家文化產業發展項目庫的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不斷探索“出版+”模式,打造了集影音制作、網絡傳播、數字出版、新技術應用、專業培訓等功能于一體的融合出版工作平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取得了較大影響力。
值得關注的是,若多元化連接發展戰略沒有確定邊界,就會有經營風險。如有些出版企業用戶連接業務涉及范圍廣泛,從水平業務的連接到垂直業務的連接、從熟悉的到不熟悉的行業連接等。再如從傳統出版到“出版+”,再到“+服務+商務+醫療+教育+活動+產業”,其中有企業更是涉及交通等諸多不熟悉的垂直行業。僅靠有限的人財物資源,試圖抓住所有可能的機會,這種路徑是值得商榷的。[10]連接業務多寡與資源消耗呈正相關,連接業務多,資源消耗多,也許短期看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長遠來看可能讓出版企業在運營實踐中迷失方向,喪失作為內容產業的安身立命之本。
3. 用戶連接主體邊界
從出版企業內容生產(或服務提供)的用戶連接看,邊界問題體現為出版企業平臺如何連接作者及對待用戶生產內容(UGC)。同時,技術賦權也使得出版企業生產模式發生了變化。連接內容生產者主體增多,既會帶來多元化海量內容(或服務)、降低企業內容生產成本,也會導致內容(或服務)品質的降低,損害連接力,增加企業運營成本(如審稿壓力加大)。2021年12月20日記者佘曉晨在《界面新聞》發表報道稱,當前互聯網上大量存在成熟的垃圾信息生產流水線(如劣質的網絡文學作品),而針對垃圾信息的處理態度——對抗與縱容,已然成為網絡世界中內容生產領域永恒的兩大主題。[11]這些海量低品質內容帶來的問題,不僅會增加出版企業額外成本支出,也會造成產業與用戶信息內容處理效率及內容消費連接體驗的降低。對用戶連接末端消費者而言,要想在這些海量內容(或服務)中形成一次有效連接,找出真正有用的內容或服務,所耗費時間和精力成本將是巨大的。與此同時,生產環節連接主體泛在化會使優質內容被淹沒,注意力被侵占,造成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弱化了專業生產的效益,長此以往,對于出版企業發展環境是不利的。因而,出版企業發展用戶連接時要以提升連接力(效能)為目標,設置相應連接主體門檻,以保證出版企業內容或服務的品質,共同構建規范有序的市場,推動出版業健康發展。
結語
在萬物皆媒時代,出版企業需要與時俱進地優化、迭代用戶連接方式及其服務,不斷提升連接力,以此獲得競爭優勢。[12]當然,出版企業發展連接力時要注意設置連接邊界,立足自身資源和優勢,有定性、有限度發展用戶連接渠道,不以四處出擊的用戶連接策略作為發展方向,始終以提升連接力為目標,在戰略戰術上贏得比較優勢,為出版企業穩定持續發展創造更多平臺和空間。
參考文獻:
[1] 與客戶建立持續連接的4個策略[EB/OL].[2019-05-18].https://www.sohu.com/a/314782802_394375.
[2] 讀客文化新股上市首日暴漲18倍!怎么做到的?[EB/OL].[2021-07-19].http://www.cbbr.com.cn/contents/503/75460.html.
[3] 實體書店運營的頂層設計[N].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23-11-03(6).
[4] 尼克·庫爾德利,安德烈亞斯·赫普. 現實的中介化建構[M]. 劉泱育,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271.
[5] 南京一出版公司對外發出求助信:不到5天,“危機”解除,它做對了啥?[EB/OL].[2023-02-21].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2739070.html.
[6] 王超. 新時代新華書店該如何服務讀者[EB/OL].[2021-11-12].https://www.xinhuabookstores.cn/zixun/shownews.php?id=98.
[7] 因應全球“漢語熱”辭書重鎮商務印書館推出《JUZI漢語》App[EB/OL].[2023-07-15].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22/12-04/9908060.shtml.
[8] 馬化騰. 騰訊構建“三張網”助力數字化轉型升級[EB/OL].[2023-07-15].http://m.xinhuanet.com/gd/2018-05/24/c_1122878202.htm.
[9] 程忠良. 數字經濟時代圖書出版網絡口碑營銷戰略若干思考[J]. 編輯之友,2023(10):21-28.
[10] 程忠良. 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出版業構建反脆弱性路徑思考[J]. 編輯之友,2021(10):5-10.
[11] 佘曉晨. 誰在互聯網上生產垃圾?[EB/OL].[2021-12-20].https://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21-12-20/doc-ikyakumx5253017.shtml?cref=cj.
[12] 程忠良. 5G時代數字出版業區塊鏈發展戰略路徑分析[J]. 出版發行研究,2020(10):62-67.
User Connection in Intelligent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shing Enterprise Operation
CHENG Zhong-liang1,2, YAN San-jiu1(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2, China; 2.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qing 246133,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strategic issue of user connectivity in the operation of publishing companies. Using complex network and spatial theory analytical tools,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possibility, and boundaries of developing user connectivity strategies for publishing compan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haping connectivity.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user connectivity is a necessary step in forming connectivity, and user connectivity is shaped through media. User connectivity is a dynamic, user relationship reproduction space, and the factors shaping the user connectivity relationship space such as media, content (or service), time, space, emotion, and behavior should all be considered important factors of connectivity. The formation of connectivity power is based on user connectivity.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publishing companies to explore and build their malleable and possessable user connectivity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connectivity operation capabilities, and connectivity service capabilities, and use them to shap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publishing company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nection; boundary; user; publishing enterpr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