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銓 陳相雨
【摘要】在當今時代,存在著各類輿情勃發的土壤和條件。以公眾心聲為核心內容的輿情,內含政治訴求、經濟訴求、文化訴求和心理訴求等,以自己的方式聚集、形成、傳播、運行、起落。輿情研判是特定主體在對輿情所作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所作的判斷。輿情精準研判須以正確認知和深刻理解輿情為起點、為基礎。輿情和輿論聯系緊密但并不能等同。精準研判輿情有賴于走出對輿情的認知誤區。輿情是研判對象,研究、分析呈現為持續的過程,判斷是輿情研判形成的結果。進行精準輿情研判須符合基本程序,準確把握輿情精準研判的精髓,實現“研”與“判”的有機結合,就動態發展的輿情進行研判。輿情精準研判的著重點是:關注引發輿情的種種情形,進而關注影響輿情起伏的各種重要的作用力,按輿情運行規律進行輿情研判。輿情精準研判的關鍵點有:抓好對始發點、聚焦點、轉折點、引爆點輿情的研判。
【關鍵詞】精準 輿情研判 學理思考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4)5-056-10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4.5.008
2020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曾指出,要加強輿情跟蹤研判,主動發聲、正面引導,強化融合傳播和交流互動,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1]加強輿情跟蹤研判,主動發聲、正面引導,是一個普適性的重要命題,不僅適用于疫情期間,而且適用于各地各領域各時段的輿論輿情引導,適用于各類輿情的全生命周期應對。而輿情跟蹤研判,其要義和關鍵在于對輿情進行精準研判。
在當今時代,存在著各類輿情頻發、勃發的土壤和條件。以公眾心聲為核心內容的輿情,內含政治訴求、經濟訴求、文化訴求和心理訴求等各類訴求,以自己的方式聚集、形成、傳播、運行、起落。在社會輿論格局中,平臺型媒介和自媒體十分活躍,每每因某種緣由(特定人、事、現象等)引發關注度高、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大的輿情(事件輿情),每每使輿情成為牽動全社會神經的事件(輿情事件)。而億萬網民參與形成的網絡輿情,由于參與者的情況各不相同,因而對作為特定對象的同樣的人物、事件、現象往往評價殊異、眾說紛紜,披露事件時往往取舍不一、大相徑庭,因此其本身就相當復雜。在互聯網條件下,在平臺型媒介和自媒體的作用之下,國內國際輿論實現即時性交互、跨疆界聯通,網絡輿情因之而更加復雜。而網上輿論輿情經常出現的反轉現象,早已不是孤例。在平時,輿情尚且如此復雜,在重大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輿情的復雜性更是陡增。進而言之,我們現在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大變局使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變數大大增加。所有這些,使輿情精準研判變得愈加艱難。對任何單位、任何機構部門來說,精準研判輿情都極為重要。只有對輿情達到精準研判的程度,后續的輿情應對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輿情研判發生偏差甚至失誤,輿情應對就可能滿盤皆輸。就此而論,對輿情精準研判進行研究委實很有必要。
一、理解輿情:輿情精準研判的科學起點
輿情研判是以輿情為對象所作的研判。毫無疑問,精準研判輿情須以正確認知和深刻理解輿情為起點、為基礎。
1. 輿情和輿論聯系緊密但并不能等同
輿情的主體是公眾。作為民意情況,輿情涉及公眾對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的問題尤其是熱點問題的公開意見(外露部分)或情緒反應(既可能外露也可能不外露的部分)。它是社會脈動和公眾情緒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和體現。[2]作為民意的情狀,輿情和民心、民聲直接相關,是其或直接或間接的反映。通過考察輿情可以直接地了解民心、民聲及其所含的民意。而在公眾輿論的層面(社會輿論除了公眾輿論以外,還包括新聞輿論和官方輿論;公眾輿論與新聞輿論和官方輿論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一些差別),其大部分同樣是民心、民聲的反映(當然公眾輿論中的一部分并不就是民心、民聲的真實反映)。在上述方面,輿情和輿論之間存在著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即輿論離不開意見的公開表達;而輿情卻并不局限于此,公眾的態度和情緒也可構成輿情。輿情的主體是公眾,而輿論的主體除公眾外,還可以是新聞媒體和官方。由于以上論及的原因,特定主體往往可以通過關注輿論捕捉輿情和掌握輿情動態。不了解輿情,不了解它和輿論的共同之處和差異之處,會使精準研判輿情受到誤識的左右和影響。
2. 輿情精準研判有賴于走出對輿情的認知誤區
客觀上存在的對于輿情的若干認知誤區,不利于輿情精準研判,也不利于對輿情的學理把握。
(1)將輿情視為“輿論情況的簡稱”。“輿情是輿論情況的簡稱”,這是百度百科對于輿情概念的詮釋,界定不準確,其本質是將輿情和輿論視為一物,在學理上是存在欠缺的。這一認知的不足在于:沒有看到輿情有輿論所不具備的內容(例如態度、情緒等),將輿情比輿論豐富得多的內涵完全局限于輿論之中,無異于否認了相當一部分輿情的存在。這在學理上是不妥的。將此用于輿情研判實踐,會顯露出明顯不足。
(2)將輿情與輿論相等同、相混淆。如前所述,輿情和輿論有相通之處但并非一回事。此處作進一步闡述。輿論以“論”(公開發表的意見)為其內容、載體和構成要件,沒有一種輿論是無“論”的(無“論”,必定成不了輿論)。因此,只要是輿論,就總是應該有“論”。但是輿情卻并不一定包含“論”。無“論”不能構成輿論,然而卻完全可以構成輿情。和輿論相比,輿情具有如下鮮明特點:
一是輿情的內涵較之輿論更加豐富。筆者認為,就輿論中的公眾輿論而言,其本質是公眾公開表達且形成了交集的意見;而輿情則不僅包含了公眾的意見(未公開表達的意見),而且包含了公眾的態度和情緒。公開表達的意見成為輿論,未得到公開表達的意見則仍處于輿情范疇。輿情中還包含了并不能構成輿論的公眾態度。而公眾的情緒也是輿情的重要構成部分。轉發網上的某種意見,為之點贊或對此“拍磚”的網民,有時只是使用了一個符號、一種表情,盡管未置一詞,然而實際上已經或明或暗地、或直接或間接地宣示了某種態度,可視為參與了形成輿情,但這種情況似乎并不構成輿論。再說輿情中的情緒,它可以借助于特定主體的意見來表露,這時輿情和輿論的聯系異常緊密;當然,情緒也可以不借助于特定主體的意見來表露,而是通過相應符號元素或情緒的其他表達方式來宣泄,甚至還可以深藏于心底、一時并不表露、待到一定的時候借機迸發而出。如果許多公眾都是如此,那么此時,輿情中的情緒就具備了極大的爆發力,對相對穩定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秩序構成巨大沖擊,以致可能造成風險難以估量的輿情危機。
二是輿情的復雜程度甚于輿論。在互聯網時代,輿論的復雜程度遠甚于以往,這是不爭的事實;而輿情的復雜程度則遠甚于針對同樣對象的輿論。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同樣的人、事、話題,在傳統媒體時代無法構成或難以構成輿論輿情,但現在借助于網絡則可以輕而易舉地形成輿論輿情,甚至成為在大范圍內掀起驚濤駭浪的輿論輿情。再則,網絡使輿論更顯出無界性,國際輿論常常影響國內輿論,國內輿論也會匯入國際輿論洪流。當前,人類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發展局面,潛藏著很多風險和危機。前所未有的新的風險和危機毫無疑問將會使輿論輿情頻發、勃發,使之成為經常化的景觀。在當今社會中,由于社會生活內容遠比以往豐富,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相比以前也增加了很多復雜之處。加之各類先進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包括ChatGPT)、云計算等的加持,信息傳播、輿論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程度深,輿論輿情常被放大、輿情層面的態度和情緒被激化和極化的現象時有發生。綜上,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輿論輿情的復雜程度遠甚于以往。
如果將輿情和輿論的復雜程度加以比較,那么可以說,在任何情況下輿情的復雜程度都甚于輿論。在今天和今后,輿情較之輿論將持續地表現出其更為復雜的情狀。相比于輿論,構成成分復雜是輿情復雜的原因之一。輿情從構成形態上看就比輿論更為復雜。輿情中的公眾情緒包含了個體各自的情緒(這本身就已經具有相當復雜性),而眾人的情緒匯聚起來就更加復雜。進而言之,情緒還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因互相感染而疊加,影響力倍增,對公眾的心理沖擊力(無論正面負面)加大。如果是負面沖擊力,則會對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構成巨大危害。在互聯網條件下,輿情的復雜性遠超傳統媒體時代。互聯網可以輕而易舉地放大輿情,并使其所含的作用于人們心靈空間的巨大能量瞬間爆發。在特定情況下,這會給社會、給公眾帶來深重的災難。
毫無疑問,網上輿情爆發的情形,是與互聯網提供的技術條件分不開的。借助于互聯網,公眾不僅能方便地公開表達意見,而且獲得了表露態度和宣泄情緒的方便條件。輿情一旦形成,即能高速度傳播、大范圍擴散(輿論也是如此)。互聯網的技術優勢,使輿情得到了方便快捷和無遮無攔的表露,傳染和互激的作用特點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更進一步說,輿論是公眾公開表達的意見,全部都是外露的,因而都是有跡可循的;而輿情則并不是完全外露的。在通常情況下,外露的輿情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大量的輿情并未露出海面,而是深藏不露。一部分公眾深藏于心靈深處的情緒,不輕易外露的腹誹,也都可以構成輿情。這樣一種情況,是輿論所沒有的。
(3)將輿情一概判為具有負面性質,這是一種不正確的判斷。實際上,輿情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既存在具有正面性質的輿情,也存在具有負面性質的輿情。認定任何輿情都必然具有負面性質,這不符合實際情況。事實上,不少特定主體一談到輿情,就將其判定為必然具有負面性質,進而引發對一切輿情的擔憂和焦慮,這實屬沒必要。實際上,并非所有的輿情都會帶來負面影響,有些輿情充滿正能量,對特定主體的相關工作能起到推動作用。例如,淄博燒烤走紅網絡,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到淄博爭相打卡,體驗網紅美食,淄博市政府為迎接外地朋友、給游客創造愉悅的消費體驗,做了充分的準備,也為之做了大量工作。此舉不僅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也為淄博市政府贏得了廣大網民的好評,由此產生的輿情,就具有典型的正面性質。特定主體面對輿情必然產生擔憂和焦慮,本質上是對輿情缺乏科學的認知。
當然,輿情經常給人以缺乏理性、任意發泄、動輒發飆、戾氣十足的印象。對此情狀,不可回避,不可視而不見。然而,公允地說,輿情的內涵并非都是負面的。在輿情中,不乏愛國主義、維護公平正義、仗義執言、同情弱者等各種正面元素或準正面元素的體現(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或相吻合,或并不抵觸)。這是輿情中的正能量和準正能量之所在。對此,在輿情研判中必須有所關注并予以應有的肯定。
即便是面對負面成分居多的輿情,特定主體也不必過度緊張,只要引導和處置得當,應該可以“化險為夷”,將挑戰轉變為展示特定主體實力和形象的機遇。需要注意的是,在風險社會中,風險概率有所增加,加之人人都有麥克風,輿情風險的概率也會大增。這已經是一種常態。特定主體對待輿情應保持理性,尤其重要的是正確認知輿情中所包含的正負能量。
正是因為輿情中兼有正、負兩種能量,需要對其正負兩面進行厘清。這是輿情研判的重要職責和使命之一。
二、輿情研判:特定主體對輿情所作的研究判斷
1. 輿情研判的界定
什么是輿情研判?有論者認為:輿情研判可劃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個層次的研判。外部研判是指針對社會輿情的研判,從意識形態和事件發展兩個層面展開:從意識形態層面而論,輿情研判是對社會輿情內含的公眾情緒、價值判斷和利益訴求的分析;就事件發展層面而言,輿情研判就是對某一具體輿情事件發展進程的預測,通過兩個層面分析的結合,來研判輿情事件產生的根由、發展變化的趨勢,評估可能出現的結果和造成的影響。內部研判是指對行政部門輿情應對能力的研判,包括對應對資源、應對措施和應對成效的研判。[3]
以上論述既有一定的啟迪意義,但也存在著有待推敲之處。這位論者所說的輿情的“內部研判”,系指對行政部門輿情應對能力的研判,這其實這應當屬于對輿情研判及應對能力和成效進行評估的范疇,而非輿情研判本身。事實上,嚴格意義上的輿情研判,是不含此處所說的這類研判的。故所謂輿情的“內部研判”,此說不妥。而輿情研判,也并不只是行政部門之所為,其主體應遠遠超出行政部門的范圍,而從意識形態和事件發展兩個層面展開的社會輿情研判,很難說就是輿情的外部研判,因為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事件發展,都處于輿情系統之中(意識形態內容是相當一部分輿情所蘊含的);事件發展是輿情的基礎,是其生成、演變、運行所倚,不應該被歸于輿情外部。而這一部分的輿情研判,是否在意識形態和事件發展兩個方面(而非層面)展開即已足夠,似乎也還有待斟酌。實際上,輿情研判涉及的內容,并不僅僅限于意識形態和事件發展兩個層面(方面),而還應包括關涉國計民生的大事、百姓的喜怒哀樂等感受以及其他諸多內容。進一步論之,能否把輿情研判分為外部和內部“兩個層次”(應為兩個方面,“兩個層次”的說法不夠準確)是有待商榷的。總之,以上論述可以引發對于輿情研判的深思。
其實,輿情研判是由特定主體(黨政機關的相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及為用戶提供輿情監測服務的相應商業機構等)對輿情所作出的研究、分析和判斷,以供輿情應對和相關決策之用。精準輿情研判表現為就輿情進行理性研究判斷的科學過程。
2. 輿情研判須合乎基本程序
輿情研判有基本程序,進行輿情研判須合乎基本程序。有研究者指出:“輿情研判是有基本程序的,首先是對信息進行甄別,其次是進行信息分類處理,再次是對趨勢和走向進行初步判斷,而后是形成對策意見,進而是總結規律,最后是矯正與糾偏。”[4]
這位研究者對輿情研判的基本程序進行了研究,這是很有意義的,涉及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環節,見解很有啟發性。但其對于輿情研判基本程序的標列,似有缺失。
對于輿情研判基本程序而言,首先進行的并不是“對信息進行甄別”,而是對輿情信息的搜集爬取、全面占有。這是整個輿情研判的基礎。離開了對輿情信息的全面占有和掌握,輿情研判就很難做到精準。從某種意義上說,搜集爬取、全面占有信息,是對輿情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在互聯網時代,憑借相應的技術條件,已經可以實現占有網絡全源輿情數據和信息,為精準研判輿情提供有利條件和奠定堅實基礎。
在由上述研究者給出的輿情研判的基本程序中,似乎缺少了對輿情信息的深入分析這一不可或缺的程序。而對輿情信息的深入分析,實質上是輿情精準研判中的極為重要的一環。有些輿情,雖然引人注目,但它們僅僅是表象,須通過深入分析,認識其內里和本質。進行因果關系的探究,也是輿情分析的重要內容之一。輿情的起與落,背后總有其原因。把輿情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找準、找對、找全,對精準研判輿情來說非常重要。在輿情應對的過程中,就可以通過改變或者消除某些原因的方法,而使得輿情逐漸歸于平靜。
在精準研判輿情的過程中,還需要研究各種相關因素對輿情發生作用的情況。具體說來,要分析輿情受到哪些因素的作用,這些因素是怎樣各自影響輿情和形成合力影響輿情的。輿情的影響因素,并不是單個地、孤立地發生影響作用的,而總是綜合地、立體地發生作用的。
綜上,輿情研判完整的基本程序應該是:掌握輿情信息和數據—進行歸類和甄別—認真加以分析研究—作出預判和預測—提出應對策略和建議—對輿情研判的成敗得失進行評估。
3. 準確把握輿情精準研判的精髓
輿情精準研判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有其精髓所在。不識其精髓、與此相去甚遠,則無法保證所作的輿情研判是精準的;精準的輿情研判,其前提必然是:能準確把握輿情精準研判的精髓。
(1)與精髓相背離的認知和做法大量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有:
一是將輿情研判僅僅理解成輿情羅列。在實踐中,一部分輿情研判實際上僅是對輿情信息和輿情數據的羅列,即使進行了分類編排,也僅是對所羅列材料的文字描述和圖表呈現。表面上,有數據、有圖標、有文字描述,事實上只是材料的堆積和羅列,沒有多少干貨,更談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見。輿情研判當然需要列出若干重要輿情信息和數據并仔細梳理輿情素材;然而,僅僅停留于輿情羅列、只有輿情堆砌和描述而沒有深入精到的分析,這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二是將輿情研判處理成了輿情匯總。有的輿情研判,其呈現方式實際上只是一段時間內的輿情匯總,相對比較全面但缺少分析、缺少思考、缺少發現;僅停留于瀏覽面上的輿情,而缺乏對重點事件輿情的密切關注,缺乏對輿情的機理和規律的探析,缺乏對具體輿情的深入分析和精準把握。這樣,就不可能交出輿情精準研判的令人滿意的答卷,不可能為正確應對輿情提供實質性的幫助。事實上,此舉還會使特定主體的輿情研判陷入形式主義泥淖,即將報送輿情匯總材料等同于輿情研判本身,致使輿情研判和應對錯失良機,造成甚至擴大負面影響。
三是將輿情研判等同于主觀臆測。輿情研判既然是一種研判,那么就總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進行輿情研判并不能主觀臆測。在輿情研判中進行主觀臆測,基于主觀印象、主觀認知、主觀意愿、主觀偏好進行研判,就沒有輿情研判的精準可言。換言之,輿情研判要建立在事實和數據及其所反映的客觀情狀的基礎之上,否則輿情研判就只能是主觀臆測。
輿情精準研判,是以對輿情的深入調查為基礎的。輿情調查的方法和渠道,包括:在網上自主搜尋相關輿情信息、獲取相關數據,借助于輿情信息平臺搜索相應輿情的全網信息和數據;發現由熱點事件引發的輿情,跟蹤重大輿情從苗頭初起到演變發展的全過程;關注相關事件的輿情曲線和詞云圖;注重公眾在網絡空間中流露的情緒及其波動;在關注相關輿論的同時把握相應的輿情;等等。如果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見微知著、追根溯源和相關性研究,根據數據并結合輿情內部因素和外部各相關因素對數據進行分析解讀,借助于人工智能建模并用于輿情風險預測,那么,輿情研判就不可能淪為主觀臆測。
(2)對輿情精準研判的精髓進行正確把握。應該說,輿情精準研判是有其精髓的,主要包括:
其一,對輿情主體保持足夠的敬畏。這是理念方面的精髓。然而在輿情研判實踐中,這一重要之點常常被忽略。必須指出:輿情的主體是公眾。進行輿情精準研判,須對輿情主體保持足夠的敬畏。1957年,鄧小平在《共產黨要接受監督》一文中告誡全黨:“共產黨員謹小慎微不好,膽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黨,二怕群眾,三怕民主黨派,總要好一些。”[5]“怕群眾”,也就包含了對人民的敬畏。敬畏的本意是指敬重和害怕。輿情的主體,確定無疑是社會公眾,是人民群眾。輿情,就其實質而言是民聲及民聲背后的民意、民心。敬畏輿情主體即敬畏人民,是指敬重和推崇人民,又害怕愧對人民,敬畏人民所具有的強大力量。這是共產黨員應該具備的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也是一種良好的精神狀態。對輿情主體的敬畏,即對人民的敬畏、對民意民心的敬畏。不能把輿情研判理解成、處理成敵情研判,既不應有這樣的明確意識和潛在意識,更不應有這樣的實際作為和具體操作。通常人們所說的輿情風險,從本質上說并不是完全由敵對力量所帶來或造成的風險,其中的相當一部分來自民意民心本身,其間存在著與“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相同的道理。綜上,對輿情主體保持足夠敬畏,此為輿情研判的基點之一,同時也是其真諦之一。
其二,密切關注公眾的所期和所盼。這是底蘊方面的精髓。輿情精準研判是有其深厚底蘊的,此即密切關注和深入了解公眾的所期和所盼。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公眾的所期所盼具有與此相聯系的共同性,例如對居住環境、教育公平、醫療服務等的更高質量的需求,但具體到特定區域特定人群卻往往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特定主體在線上、線下圍繞公眾所期和所盼進行調查研究。不能坐在辦公室“拍腦袋決策”。通過各種方式仔細傾聽和了解民意、民聲,知曉公眾之所期和所盼的內容,精準把握他們的訴求和需要,這構成了輿情研判的經常性的重要工作。密切關注公眾的所期和所盼,其中包括:了解公眾想要知曉的信息(包括關于特定事件的應該公開的重要信息,體現了真理性的認識,官方的權威性的意見,專家學者和各方面精英的真知灼見等),公眾近期的主要訴求和愿望,亟須解決的難點、痛點、問題,日常生活中的疾苦,等等。以上所述,即為做好輿情精準研判工作必須具備的重要底蘊,涉及輿情精準研判內涵方面的真諦和精髓。
其三,設法獲取網絡全源數據。這是數據獲取方面的精髓。關于某一人物、事件,如果輿情風起云涌,那么就此類對象引發的輿情進行精準研判,從網上獲取全源數據是十分必要的。全源數據是網絡空間中的量大且齊全的數據(全樣本數據),比小數據、局部數據(均為不完整的數據)更能反映輿情的全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使特定主體有辦法獲得并快速有效地處理全源數據。獲取網絡全源數據,是精準研判輿情必要的前提和不可或缺的基礎。在缺乏全源數據的情況下進行輿情研判,難免以偏概全和捉襟見肘。這就要求特定主體擁有獲取網絡全源數據的設備和技術,通過強大的算力來實現對全樣本數據的掌握和處理。有實力的特定主體根據自身需要購買這樣的設備和技術,并組建能夠駕馭設備和技術的隊伍;沒有實力或實力相對偏弱的特定主體,可以和第三方進行合作,借助其設備、技術和人才,來實現對網絡輿情全源數據的獲取和處理。
其四,對輿情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監測。這是輿情監測方面的精髓。不僅要從網絡空間中獲取關于輿情的全源數據,而且要對網上輿情進行全方位和不間斷的監測。全方位,包括所有網絡空間,不分傳統媒體、新興媒體(包括平臺型媒介和社交類媒體等);不間斷,是指不舍晝夜、全年無休。在這樣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監測輿情,才能確保不遺漏重要輿情數據和信息。對網上輿情進行全方位和不間斷的監測,這樣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和模型去執行、去完成。全天候監測可以保證不留死角,不間斷監測有利于避免因跳躍而出現疏漏。存在死角和疏漏,都可能影響輿情研判的精準度。
其五,密切關注現實輿情的狀況及其走勢。這是輿情探究方面的精髓。輿情精準研判,有賴于對輿情進行深入探究。輿情研判不是輿情的簡單描述和數據的拼湊羅列。生成詞云圖、展現輿情曲線、掌握事件輿情的聲量等,對于輿情研判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更為重要的是,須探究輿情曲線背后發生影響作用的各種因素及其形成的合力作用。這種尋因探源的工作,尤其需要在輿情的轉折點結合此前、此后的情況進行,探究曲線何以升、為何降。如果輿情曲線后續再次出現升或降,就須進行前后對比,細析再次升降背后的因由。
4. 實現“研”與“判”的有機結合
已有的相關研究對輿情研判有一定涉及,如“對于獲取的互聯網數據,可以從兩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一是對網絡傳播的信息內容進行研究,利用內容分析法發現重要輿情內容;二是構建網民間的社會關系網絡,利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網絡結構特征。”[6]這一論述對輿情研判可以有所啟發。
筆者認為,輿情研判,須在“研”的基礎上進行“判”。輿情研判,尤其重要之處在于“研”。深入、細致的“研”,是精準、科學的“判”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而如果未“研”即“判”,那么“判”就難免發生偏差,甚至會因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精準的“判”從哪里來?從深入、細致的“研”中來。深入、細致的“研”,是對輿情總體態勢之“研”,是洞察輿情背后的真因之“研”,是對影響輿情走勢的各種因素及其關系有著正確把握之“研”,是不為表象所惑、透析輿情的本質和奧秘之“研”。在這樣的基礎上的“判”,方能夠正確抓住研判中的重要關節點,能扼住輿情的咽喉,化解關鍵性的問題。
但在現實的輿情研判中,常常存在未“研”即“判”或有“研”乏“判”的現象,勢必難以及時正確地應對輿情。輿情研判,“研”是必不可少的進路(尤其重要的是研究公眾的心聲),其目的是為了“判”。“判”從“研”來。有“研”而乏“判”,“研”未形成“判”之果,不落地、不管用,形同虛設。這樣的輿情研判無法用于及時地、正確地應對輿情的實踐,結果是浪費了時間、空耗了資源,違背了輿情研判、輿情應對的初衷,難獲良好的輿情應對效果,甚至出現南轅北轍、匪夷所思的結局。
5. 就動態發展的輿情進行研判
輿情研判,不應是靜止的研判,不能僅僅對輿情進行靜態研究,而應該時時關注輿情的發展演變,致力于輿情的動態研究,對輿情發展中一些重要節點上的輿情進行深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當前,不少輿情分析多為“事后諸葛亮”,盡管分析得頭頭是道,研判得也較為精準,但它是靜止的分析,只能供事后反思之用,而對當時情境下的輿論輿情引導和處理難以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這并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輿情研判”。精準輿情研判,意味著實時分析、動態研判,始終關注和注視著輿情發展的軌跡和走向,對每一個節點產生的新變都不放過,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動態研判(將在下文詳細論述,此處從略)。
三、輿情精準研判:著重點和關鍵點
輿情研判,達到精準的程度方才能夠正確、科學地進行輿情應對和指導輿情應對。在輿情精準研判的過程中,存在著若干不可忽視的著重點和關鍵點。
1. 輿情精準研判中的著重點
(1)重點關注引發輿情的種種情形
輿情精準研判,重要的一點是要認真研判引發輿情的種種情形。在筆者看來,引發輿情大致有如下幾種情形:
在引發輿情的過程中,具有震撼性的事實被披露(自媒體往往擔當披露震撼性事實的角色,而且難以阻遏),往往會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這時,輿情是緣事而生、“從天而降”、突如其來。引發輿情大潮的事實本身及相關人員對事實的披露是否真實,是首先應該了解清楚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披露的“事實”未必完全是事實,它也會引起輿情。多數人并不具備核查事實的條件和手段,往往被輿情夾裹著往前走,甚至有些人在不知不覺中助推了輿情的激化和極化。而當事實真相被披露時,輿情又會出現反轉;但在這一過程中有關當事人卻受到了傷害,或付出了本不應付出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講,由事實引起的對輿情的應對,與維護、還原事實真相密切相關。用事實說話,是研判和應對這類輿情的有效之道。
如果說披露具有震撼性的事實是設置議題的一種常用方式,由此會引發相應輿情的話,那么,提起公眾關注的話頭也常能引發輿情的浪潮。它同樣也是設置議題的一種重要方式。這類話頭通常都觸及了社會敏感的神經,直擊公眾的疾苦或突破了公眾的心理容忍底線,因而能產生異常強烈的反應。因此,輿情精準研判和實時應對,有賴于平時優質的實際工作,應做好的功課是:深切了解并努力消除公眾的疾苦憂患、痛點難題,不能讓百姓的疾苦憂患、痛點難題日積月累并不斷向程度更深的方向發展。
謠言和不實傳聞往往也會引發輿情。謠言和不實傳聞,常常直擊人們的心理“軟肋”,因人們心理恐慌而生(人們懼怕什么,造謠者就造什么謠),使急于知情而又得不到權威信息的人們被解除了思想武裝,選擇信謠傳謠,從而助長了負面性的輿情。而部分手中握有公權力的人,可能平時已經陷入塔西佗陷阱而又毫無覺察。公權力落入塔西佗陷阱后,謠言由此而獲得了更適合其滋生的土壤和更廣闊的傳播市場。在應對輿情中應對謠言,須實行政府信息和各類重要信息的公開,使謠言止于信息公開,這是一個重要方面;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要非常謹慎地維護好公權力的公信力(并做好這一方面的日常功課),避免公權力掉入塔西佗陷阱。
(2)關注影響輿情起伏的各種重要的作用力
輿情的動態變化呈現為曲線。而輿情也總是有起有伏的,不可能始終是一條直線。輿情曲線的背后,是各種力量在發生作用。這些力量包括:政治的力量,經濟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以及社會心理的力量(但并不限于這些),等等。
政治的力量。其中包括意識形態的力量。意識形態的力量,是通過相應的觀念(體系性的觀念)對人們心靈世界的占領并發揮作用而體現出來的。主流意識形態體現了正面的力量;敵對意識形態則具有負面性。不同意識形態之間不斷進行較量、博弈,各自體現出對于公眾心靈世界的影響。尤其在當前,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主戰場,敵對意識形態無孔不入地進行滲透,借助互聯網同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爭奪話語權,企圖占領國人的心靈空間,摧垮人們的心理世界,采用的是釜底抽薪的手法。敵對意識形態借助數字技術和利益代言人,在輿情演化中將我國發展中的問題歸結為制度問題,并試圖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維護和鞏固社會秩序的功能。這樣一種情況,使輿情在一定的時空中具備了相應的底色和內涵。當然,不能說所有的輿情都包含意識形態的內容、都具有意識形態的色彩,但在輿情中意識形態是一種客觀存在,特別是在敵對勢力活躍的領域,意識形態在輿情中的影響尤為明顯。就此而論,意識形態對輿情的作用和滲透是無可否認、不可回避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很多輿情事件的產生在根子上其實是經濟問題。經濟的力量未必表現在所有輿情中,但在輿情中不可避免會時時有所體現。經濟利益、經濟訴求,往往是輿情初起、勃興、高發和持續的重要的內在驅動力,是其重要動因。輿情發生所基于的事件一旦與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那么經濟因素就不可能與輿情主體沒有廣泛的聯系。當前,我國人民群眾的訴求仍然集中在經濟利益層面,這與我國特定的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從現實情況來看,輿情在特定地域和特定時段大起大落往往與輿情主體的經濟利益被大面積觸及和深度受損密切相關。因此,在輿情精準研判中,不能忽視經濟力量的存在和它客觀上所起的作用。
在輿情中,文化也是一種重要的影響因素。文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且往往在公眾尚未有所覺察時已經進入其心靈和血脈,其發生影響作用的方式多半是滲透式和彌漫式的。西方思想文化向發展中國家滲透,這是不爭的事實。西方思想文化中的優質部分,是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對此不應排斥。從文明互鑒文化交流的維度來看,不能否定西方思想文化所蘊含的積極成分和有益養料;但也不能將所有西方思想文化理解成人類文明和人類文化最好的和最終的形態(對其中屬于糟粕的部分,沒有奉之為圭臬的理由)。西方思想文化的產生有其歷史背景和社會土壤,對之應持科學理性的態度。中國的輿情中常常會有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子,這已經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一些不明就里或有特殊目的的輿論領袖,往往高舉西方思想文化大旗,推動輿情的演化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因而不能忽視和輕視西方思想文化對我國輿論輿情的影響。再則,文化中的科技文化,隨著先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輿情的生成和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和有效手段,已產生了引人注目的影響。輿情突發、廣傳、擴散,鋪天蓋地、排山倒海,今日輿情的情狀及作用力和影響力已非往昔可比。這一切,背后都有科技文化所起的作用。
此外,不能不提及的是社會心理的力量。社會心理能有什么力量可言?答曰:這方面的力量大得驚人,絕不可低估。公眾認同、信服特定對象,就會心向往之,就因人心向(而非背)和聚(而非散)而產生心理向心力,這時輿情的正向神奇力量就會油然而生并廣為傳遞;如果公眾對特定對象不予認同、不愿信服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就會因人心背、人心散而產生心理離心力。這時,輿情的負向力量也會以出乎人們想象的方式顯現出來。
上述多種力量,不僅各自深度影響輿情,而且在發生交互作用后以形成合力的方式施影響于輿情,從而會使輿情產生起伏和曲折。
(3)按輿情運行規律進行輿情研判
在關于輿情的研判和研究中,還很少有人談到過輿情的運行規律;但正確把握輿情規律,對于輿情精準研判來說極其重要。輿情規律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輿情規律大致包含如下內涵:
其一,由進入公眾關注視野的人、事、話題引發輿情。這是輿情之緣由。無緣無故不會引發輿情。引發輿情的,或是人、事(在社會生活中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影響),或是話題(能引起熱議、附議,引起他人興趣,人們愿意接茬、互論,產生共鳴),無論是什么情況,都以能進入公眾的關注視野為前提。如果有人披露關于人物事件的信息、提起相應的話頭然而無人理睬,則不可能引發輿情;某網民的一句牢騷話能引起輿情風波,說明此話具備攪動公眾心靈世界的潛在能量。
其二,輿情發展演變的內動力來自公眾的內心世界。輿情有其外在表現,但其發展演變的內在動力無不來自公眾的內心世界。外部世界中關于人、事的信息及相關話題,激起公眾在意見表達、態度秉持、情緒宣泄方面的欲望并使他們有所行動(由內而外),如果這樣的公眾人數眾多,就會形成相應的輿情。如果公眾對人、事、話題無動于衷,那么,一則無形成輿情一說,二則更成不了輿情波瀾。
其三,輿情的運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制約。每一個事件的輿情都處于社會系統之中。整個社會系統對于事件輿情有著籠罩作用,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相對于事件輿情而言屬于外部因素),對輿情更是會發揮直接影響作用。而輿情的內部,其各個構成部分(態度和情緒及尚未公開表達的意見)之間,則互相作用、互相感染,并極易形成互振效應。
其四,輿情的運行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事實信息。事實信息在輿情運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輿情運行的一個規律。而判斷事實信息是否確鑿,則是輿情精準研判的要義之一。事實信息確鑿對于精準研判和合理應對輿情至關重要。在現實生活中,輿情反轉已不是孤例。其根本原因是引發輿情的事實信息一度不真實、不確鑿,之后相對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信息得以公開披露,于是就出現了輿情反轉;但人們發現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信息仍然存在不盡真實之處,在更接近真相的信息被公開后,輿情又會出現再反轉。輿情反轉,不是輿情研判主體所能掌控的;但輿情研判不應該因輿情反轉而反轉,應防止被可能出現反轉的輿情牽著鼻子走的情況。在進行輿情研判時,應當對相關重要事實的信息進行查驗、核對、多源求證,防止被不實信息迷惑。
2. 輿情精準研判中的關鍵點
輿情發展中的關鍵點主要有:始發點、聚焦點、轉折點、引爆點。精準研判輿情,必須特別留意上述四種點。
(1)對始發點輿情的研判。處于始發點的輿情,情況多種多樣。其中,由一個帖子、一則微信、一條微博引發的輿情大潮不乏其例。有必要認真考察哪些帖子、微信、微博比較容易引發輿情,認真考察涉及哪些人、事、現象比較容易引發輿情,并作出相應預判。
那么,涉及哪些人、事、現象的帖子、微信、微博比較容易引發輿情呢?概而言之,主要有:
其一,涉及重大突發事件。各類重大突發事件,都會引發輿情;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損失的重大突發性災難事件,尤其如此。其中包括:危害程度高的自然災害,情節極端惡劣的惡性刑事犯罪案件(歹徒以極端方式報復社會、虐殺無辜),致死率極高的傳染性疾病及其他公共衛生事件等。這些事件使多人失去生命或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使人們普遍產生懼怕、慌張心理,被籠罩在緊張、惶恐的氣氛之中。這些事件一旦發生,事件信息將不脛而走,迅速受到廣大公眾密切關注,迅速進入熱搜之列,輿情即刻發生。
其二,涉及公眾群體利益。舉凡是社會生活中的痛點難題,往往只要有人提起話題,就很容易引起公眾的強烈反響和跟隨附議,公眾的情緒很容易被調動起來、激發出來。例如:局部地區農民工討薪難的問題、部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偏低的問題、在一定范圍內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健全的問題、一些地方無法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問題、部分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一些城市商品房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等等。涉及公眾群體利益的輿情,往往熱度不減。
其三,涉及貪污腐敗現象。官員腐敗,雖然只是少數人的行為,但是影響十分惡劣,往往挑戰了社會公眾的心理底線,也嚴重影響和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人們對此深惡痛絕、義憤填膺。加之有些貪腐官員傷風敗俗,那就更是會使公眾出離憤怒、忍無可忍。這類事件信息始終是社會輿情的催化劑、引爆物。
其四,涉及違背公序良俗。一些人因為存在著角色身份重要與行為舉止卑劣之間的巨大反差,因而一旦被爆出有過違背公序良俗的行為舉動和污言穢語,有關當事人就會被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其人設就會因廣受抨擊而瞬間崩潰。與此同時,相關輿情就會迸發而出、一發而不可收。以上人物信息、事件信息一旦被披露,引發輿情狂潮就會成為大概率事件。
對始發點輿情的研判,須關注可能引發輿情大火的苗頭、火星及蛛絲馬跡。在監測到可能引起蔓延的相關零星輿情信息時,須及時進行準確的輿情預判,避免措手不及。
(2)對聚焦點輿情的研判。輿情聚焦,表明公眾有共同的關注點、興奮點。當然也可能存在著激烈的爭議。需研判輿情因何而聚焦、輿情基本面的情況,例如:以正面的輿情為主,還是以負面的輿情為主;是否存在轉化的可能性;如果發生轉化,會向哪些方向轉化、呈現怎樣的轉化。聚焦點的輿情往往集中反映了“民之所呼”;那么,在輿情研判和輿情應對時就必須考慮“我有所應”,而不能佯裝不知,不能顧左右而言他,也不能三緘其口。
(3)對轉折點輿情的研判。輿情轉折點,或可能急轉直下,也可能急轉直上。無論出現哪種情況,都有其深層次的原因。急轉直上的原因包括:有人爆出了轟動性的信息,超出了公眾的容忍底線;群體性的情緒受到觸發、受到刺激,情緒由此迸發而出。如何使急轉直上的輿情停止急劇升溫、避免急速直上,是此時的輿情研判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急轉直下的輿情,也需要進行認真研判。需了解清楚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輿情的急轉直下,是否存在再度急轉直上的可能性(對此需要認真加以防范)。不能認為輿情急轉直下就可以萬事大吉。輿情反轉甚至再反轉往往就和轉折點的輿情密切相關。
(4)對引爆點輿情的研判。“輿情之所以會爆發,有很大部分原因是輿情事件激活了社會空間的情緒能量。從熱點話題中情緒的生成可知,情感既包括在個體社會化過程積攢的結構性情感中,也有社交媒體場域中的情境所激發的建構性情感因素,而這種建構性情感往往是在多元話語博弈的媒介情境中激發形成的。”[7]以上對輿情爆發與(網民)情緒能量的被激活之間關系所作的分析頗有道理。
筆者認為,輿情的被引爆,說到底是輿情層面的情緒被引爆。情緒的力量,歸根結底是公眾之心的力量,是人的心理和精神的力量。這是情緒力量的本源。而情緒的力量是能夠積累(成為積怨)和集聚(形成公憤)的,情緒經積累和集聚而能使其力量倍增;情緒的力量又是可以相互感染甚至像病毒一樣傳染的,一剎那間即可傳遍全網;瞬間迸發,無異于火山爆發。輿情被引爆后,首先受到強烈沖擊的是公眾的心靈,心理平衡被打破,心理堤壩被沖垮,社會秩序被打亂。這樣一種嚴重局面是絕對應該避免的。
結語
輿情精準研判,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實踐問題,在輿情應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學術問題。相對而言,人們對前者關注較多,這當然是應該的,然而僅僅如此又是不夠的;對后者關注較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比較大的缺漏和遺憾。輿情精準研判及其研究對于正確應對輿情、對于人心穩定和社會安定而言關系重大,因而任何時候都輕視不得!當前人類社會生活中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大大增加,輿情精準研判不僅更加重要,而且愈益艱難,特定主體須以正確認知和深刻理解輿情為起點、為基礎,走出對輿情的認知誤區,進行精準輿情研判須合乎基本程序,準確把握輿情精準研判的精髓,實現“研”與“判”的有機結合,就動態發展的輿情進行研判,重點關注引發輿情的種種情形,進而關注影響輿情起伏的各種重要的作用力,按輿情運行規律進行輿情研判,特別是要抓好對始發點、聚焦點、轉折點、引爆點輿情的精準研判。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EB/OL].https://www.gov.cn/ xinwen/2020-02/
15/content_5479271.htm.
[2] 丁柏銓. 略論輿情——兼及它與輿論、新聞的關系[J]. 新聞記者,2007,292(6):8-11.
[3] 袁遐. 如何做好輿情研判工作[N]. 學習時報,2022-11-21.
[4] 萬安倫. 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發言和輿情研判[J]. 新聞文化建設,2020(2):104-107.
[5] 鄧小平. 共產黨要接受監督[M]//鄧小平文選: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0-271.
[6] 石彭輝.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網絡輿情實證研究[J]. 現代情報,2013,33(2):27-31.
[7] 岳夢怡,王保華. 原則與路徑:融媒體視域下的輿情研判研究[J]. 新聞世界,2023,381(1):16-19.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Precise Analysis of Public Sentiment
DING Bo-quan1,2, CHEN Xiang-yu1(1.School of Humanities,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2.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8, China)
Abstract: In today's era, there are various soil and conditions for the flourishing of public sentiment. Public sentiment, with public opinion as its core content, contain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s. It also gathers, forms, spreads, operates, and fluctuates in its own way.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is the judgment made by a specific subje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ublic sentiment. Accurate analysis of public sentiment requires a correct and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act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oundation. Public sentiment and public opinion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cannot be equated. Accurately assessing public sentiment depends on overcoming cognitive misconceptions about public sentiment. Public sentiment i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and research and analysis are presented as a continuous process. Judgment is the result of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To conduct accurate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basic procedures, accurately grasp the essence of accurate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achieve an organic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and "judgment", and analyze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public sentiment. The focal point of an accurate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is to focus on the various situations that trigger public sentiment, and then pay attention to the various important forces that affect the fluctuations of public sentiment, and conduct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ng rules of public sentiment. The key points in accurately analyzing public sentiment include: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rting, focal, turning, and triggering points of public sentiment.
Key words:accuracy; public sentiment analysis and judgment; theoretical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