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小學語文教學雖處于基礎教育階段,但卻有大學問。太多的“為什么”等待解答,太多的“不當教學”亟待矯正,提高教學質量之路步履維艱。為此我刊特開辟“施教授診課”專欄,陸續刊發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施茂枝教授的系列文章。施教授將從一線教學的難點、痛點中,從老師們習以為常或競相追逐的教法中,精選正反典型案例,從事實和學理上揭示有效或低效的原因或奧秘,并開出療治的“處方”。希望老師們能從中獲得教益。
施茂枝
廈門東海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福建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首席專家。倡導學科邏輯與心理邏輯溝通教學觀,致力開掘學生心理特征和教學內容特點之學理,并以此為依據建構關注兒童生命成長、遵循各種教學規律、協調多重教學關系、促使多種教學要素“協同”與“和合”的教學范式及其策略。
一
本人有機會到小學時,常問老師們一個問題:學生在校憋不出幾個字,放學回家卻能順利完成作文,你們發現這個普遍現象了嗎?老師們大都頷首尬笑或直接做出肯定回答。是因為學生在校文思枯竭在家文思泉涌嗎?不是,即使有,那也是極個別現象。那么,提交的作文又從何而來?其實老師們大都心知肚明或已有所察覺,但心照不宣,師生相安無事,不然又能如何呢?當然,不能把抄襲的責任都推給學生,若非被無話可說卻又非說不可的無奈所逼迫,又何至于此!
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習作是“我的動物朋友”,期刊上有最新案例,指導環節如下:
第一步,指導寫外形特點。導入新課后,教師描述朋友家的寵物,讓學生猜是什么:先描述尾巴,學生答案各不相同;接著描述眼睛,學生頗感困惑;再描述爪子,學生猜錯;最后指出其在不同環境中會改變顏色,學生終于猜對答案。以此總結出寫法:外形特征組合寫。
第二步,指導寫生活習性。出示表現朋友家另一種寵物聰明能干的視頻,讓學生觀賞后以“我家×××聰明能干”開頭寫幾句話。學生分享后讀教師的“下水文”,再總結出寫法:習性特點分層寫。
第三步,指導寫喜愛之情。教師指出寫“我的動物朋友”必須表達喜愛之情。學生再讀教師的“下水文”,發現里面表達了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教師告知學生這是一種方法,再聯系本組課文,通過教師提醒,總結出明貶實褒和擬人的寫法。
至此,讓學生運用上述方法寫自己家的寵物或其他可愛的動物。但這樣教能讓學生擺脫無話可說的困境嗎?實不敢樂觀。根據《2017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的統計數據,該年度中國養寵物家庭占比為17.1%。截至2023年12月,這個占比上升到21.3%,但因養寵物家庭中,占比最多的是高學歷、高收入同時又單身無子女的家庭,普通家庭未達到此比例。我們最近進行小范圍調查,結果是,城區養寵物的學生家庭占比為18%左右,城郊外來務工子女養寵物的學生家庭占比不足2%。都可說明絕大多數學生并無與寵物相處的經歷,在城鎮有機會親近可愛動物的兒童也不多。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更關注童話世界,而不關注現實世界,他們不看新聞聯播和表現現實世界的電視劇而獨愛動畫片,就是明證;中年級學生剛處于觀察能力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現實世界還沒有真正開始進入腦海。本學段學生身心特點與寵物闕如的實際疊加,決定其大腦中沒有或基本沒有寵物或可愛動物的外形、習性、活動等表象儲備,即使掌握上述寫作方法,巧媳婦也難為無米之炊。深陷困境無路可走時,被迫抄襲就是大概率事件了。
有教師采用本人建議的教學模式執教,過程如下:
第一步,聚焦活動,分步觀察。(1)觀察、表達動物活動。播放鸚鵡陪主人改考卷的視頻,提醒學生觀察其頭、眼睛、嘴巴的動作。觀察后反饋,引導學生運用系列動詞說鸚鵡系列動作和自己的感受。(2)播放鸚鵡與主人爭搶紙巾的視頻,提醒學生觀察其脖子、身子、翅膀的動作或變化。做法同上。(3)播放鸚鵡睡覺的視頻。提醒學生觀察其眼睛、頭部和身子的變化。做法同上。
第二步,閱讀范文,總結方法。出示并朗讀總結上述觀察與表達活動而寫就的“下水文”,學生一邊輕聲跟讀,一邊做出鸚鵡的系列動作。總結:(1)觀察方法:看、聽、想。(2)觀察順序:以活動先后為序。(3)寫作方法:用上準確的動詞,用上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鸚鵡的活潑可愛和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遷移方法,獨立觀察和動筆。(1)通過視頻觀察垂耳兔吃食、照鏡子、跳出籃子等系列活動,同桌間互相表演動作。(2)選擇垂耳兔的一個活動,用上看、聽、想的方法觀察,再按一定順序寫出活動過程;注意用上學過的詞語,特別是系列動詞;用上比喻、擬人等手法寫聯想和感受。
第四步,將動筆時的上述要求細化為評價標準,組織評價。最后布置課后任務:把三個活動寫全,再補上垂耳兔的外形特點以及開頭和結尾,完成一篇完整的習作。
本方案的實施結果是,學生會觀察,能表達,走出或基本走出無話可說的困窘,更擺脫了被迫抄襲的風險。讀者若對此存疑,不妨選擇兩個寫作水平相近的班級,分別采用以上兩種方案施教加以驗證。
二
寫作教學關涉“寫什么”和“怎么寫”兩方面,對于從何入手和孰輕孰重,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實踐中一直存在著兩種取向。上述兩種方案取向涇渭分明:前者從 “怎么寫”入手,并側重于此;后者從“寫什么”入手,并側重于此,同時適當兼顧“怎么寫”。
“怎么寫”包括詞語、句式、修辭、寫法的運用和謀篇布局方式等,概言之,是形式運用。上例第一種方案中,寫外形、習性和喜愛之情的方法就屬于此。“寫什么”包括事件過程、人物形象、景物畫面以及蘊含的思想感情、說明的事物與事理、論證的觀點與過程等。第二種方案,引導學生細致觀察鸚鵡的系列活動,獲得它種種動作的表象及其帶給人的感受,為習作提供了具體和豐富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詞語和修辭手法表達所見所感,從內容入手但沒有放棄形式。內容教學為主,形式教學為輔;內容教學在前,形式教學在后。
對于上述老生常談的話題,其實并非沒有共識,如寫作教學必須從內容入手就曾經被視為基本原則。但真正能深刻領會和正確實踐的又有幾人?如今,新課程改革風起云涌,新理念、新教法紛至沓來,但不能因此就對每天必須面對的基礎性和日常性問題與綿延不斷的痼疾、“痛點”視而不見,或超然其外,現在老話重談,其實是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筆者在高校每教一屆學生,都要詢問同一個問題:“你們覺得,自己在哪個階段更善于寫作?”沒有一人認為大學階段更善于寫作。可是,他們都已完成一門必修課“基礎寫作課”的學習,系統地掌握了寫作方法或技巧,為何仍不能更善于寫作?
有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沒有吃過肉,更不知道肉如何烹煮。一天他到集市上買了肉,屠戶給他一張寫滿烹煮技法的紙條。半路上,那人把肉掛在樹枝上,拿出紙條專心研讀。這時,飛來一只烏鴉,把肉叼走了。那人罵道:“不要臉的東西!不過,你也吃不成,紙條還在我的手上呢!”
必備的食材與烹煮技法,孰輕孰重?有肉而烹煮技法不精或缺失,固有味道不美之憾,但無肉而身懷烹煮絕技,則徒喚奈何。上例第一種教學方案,如同交給學生寫滿烹煮技法的紙條,但必不可少的肉卻不知身在何處,即使不完美的菜肴也恐不可得。第二種方案,食材在手,又有技法加持,美味佳肴就可實現。
寫作是雙重轉化的過程:把物轉化為心中的意,再把心中的意轉化為筆下的文。第一重轉化為文章提供基本的內容,第二重轉化借助語言形式實現成文。哲學普遍原理告訴我們:內容第一,形式第二;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所以,寫作教學必須從“寫什么”入手,且以此為重。
葉圣陶先生在《對于小學作文教授之意見》中指出:“作文之形式為文字,其內容實不出思想情感兩端。以言思想,則積理必富而為文始佳。”又說:“夫文無本體,必附麗于事物而后成其為文。”在《作文論》中又有精辟的論述:“思想、情感的具體化完成了的時候,一篇文字實在也就已經完成了,余下的只是寫下來與寫得適當不適當的問題而已。我們知道有了優美的原料可以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見空恃技巧卻造出好的器物來。所以必須探到根本,討究思想、情感的事,我們這工作才得圓滿。”說的正是內容指導必須重于和優先于形式指導。
已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錫慶先生,在“寫作學”研究領域著作等身,領先全國。他說,作文有能教的東西,如寫作知識、語法知識、修辭知識、邏輯知識等,但對寫好文章作用不是很大;還有不大好教的東西,如觀察、體驗、思考、想象等,天賦、氣質、才氣等完全不能教。恰恰是不好教或不能教的東西,在文章的優劣上起著重要、關鍵的作用。
“怎么寫”之所含即劉先生所謂“能教”的東西,主要是寫作知識。無數理論和事實都證明,它對于完成寫作任務、提高寫作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具有決定性。因此,從“怎么寫”入手,并側重于此,雖給課堂帶來“能教”之便利,但那是本末倒置,是做無用之功。這就是上述兩種方案教學效果截然不同的根本原因。
三
新世紀課改以來,小學語文低年級寫話教學,不知何故,逐漸流行起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四素寫話”法。各級各類學業水平考試或質量監測,寫話題目清一色:給張能找到“四素”的圖片,配上提示“四素”的文字。依“素”而寫的“話”大都是諸如此類的簡短句子:“周末,小紅在樹下學畫畫。”“早晨,媽媽在廚房做飯。”道是寫話,實質仍然是造句。
新中國成立以后直到新世紀課改的歷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都將低年級寫作定位于造句。從200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開始,將造句
改為寫話。“話”至短為一句,長則無限。“四素寫話”中,“四素”是句子的支架或一種結構,實質上還是教語言形式。這是從“怎么寫”入手教寫作在低年級寫話教學中的體現,此外低年級寫話還有給定一些詞語或者句式讓學生寫話的。
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語文園地中的寫話訓練是看圖寫話,四幅連續的圖,分別畫著蝴蝶、螞蟻、毛毛蟲玩雞蛋蹺蹺板和雞蛋殼熱氣球,在雞蛋殼小屋躲雨,在雞蛋殼小船休息,并配上表示時間的文字:“早上、過了一會兒、到了下午、天黑了”。教材設計與平時測試題目區別甚大,但深受“四素寫話”影響的教師,沿襲舊例施教,學生寫出的“話”便是這樣:早上,蝴蝶、螞蟻、毛毛蟲把雞蛋殼當作蹺蹺板,過了一會兒,他們把雞蛋殼當作熱氣球,到了下午他們把雞蛋殼當作小屋,天黑了他們把雞蛋殼當作小船。文字看似多于學生平時所寫,但四個分句結構同質化,比之于平常造句式的“四素寫話”,并無多少提升。
本人建議老師們這樣教:導入新課后,第一步,教師示范編故事。從四幅圖中選擇一幅,根據畫面內容,用適合學生的方式,講一個童話故事——實際上教師要事先根據一個畫面編一個故事,然后引導學生把故事的要點提取出來:玩的主意是誰提出來的?他們是怎么變的?又是怎么玩的?最后他們會說什么?在黑板上板書:誰想?變?玩?說?第二步,師生合作講故事。選擇另一幅圖,讓學生看圖,教師就黑板上的板書逐一提問,學生根據畫面內容并借助適當的想象,一一作答然后指名學生把四個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變成一個完整的故事。第三步,學生拓展講故事。先讓學生發揮想象,回答黑板上的第一個問題——誰又想出了什么新主意?指名10~15位學生作答,再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誰又想出新主意,他們怎么變,怎么玩,最后說什么。第四步,學生動筆寫故事。出示寫話要求:(1)把誰又想出新主意、他們怎么變、怎么玩、最后說什么四個要點寫全了,得8顆星。(2)用上平時學過的好詞,用一個得1顆星。(3)注意使用標點,得1顆星。(4)書寫正確、端正、整潔,得1顆星。第五步,組織評價。展示學生“作品”,根據寫話要求進行評價。讓學生根據評價,完善“作品”。第六步,課后繼續編故事。第一,回家后,把今天編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第二,用今天編故事的方法,口頭把教材里的四幅圖都編成故事,用上“早上、過了一會兒、到了下午、天黑了”幾個詞語,講給爸爸媽媽聽。
四個故事要點,是建構故事情節的支架,也是引導學生怎么“想開去”,運思的結果便是“話”的內容,是側重于教“寫什么”,也滲透著“怎么寫”。結果,學生寫出的“話”,內容豐實,用詞豐富。基礎不好的學生至少可以達到寫出意思連貫的幾句話的保底要求,而基礎好的學生則上不封頂,寫出的“話”往往就是一個具有完整情節的故事或準故事,讓人驚喜不已。
寫作教學從“寫什么”入手,側重引導學生開啟思維路徑,這才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書面語言的發展。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市東海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