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衛東
摘 要 文本細讀是初中散文教學的一種有效方法,細讀活動中具有多元性的細讀姿態和指向素養發展的語言活動,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文本內容。以《濟南的冬天》教學為例,從標題、內容、主旨三個方面探究散文教學中文本細讀的運用策略,提高散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 散文教學? 文本細讀? 標題? 內容? 主旨
恰當的閱讀切入點是散文教學的關鍵,能幫助學生把握文本細讀的鑰匙,提高散文閱讀水平。統編初中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經典散文。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著眼文本細讀的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進入散文意境。教師要以語文要素為導向,梳理文本內容,把握情感線索,助力學生理解文本知識,積累語言經驗,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下面以統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濟南的冬天》教學為例,探討文本細讀在散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
一、標題細讀,激發學生的散文閱讀興趣
散文教學中如何開展文本細讀?這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標題細讀是開展文本細讀的第一步。標題是散文的眼睛,能概括文本主旨。作者在創作時往往會采用高度凝練的標題,吸引讀者的眼球。精巧的標題是散文作者獨具匠心的創作風格的體現。標題具有提煉主旨、設計懸念等功能。閱讀散文,從標題入手可以快速進入文本中心。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標題并提取關鍵詞,由此開展深度解析,挖掘散文中的重要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為后續的文本細讀作鋪墊。
教學老舍的經典散文《濟南的冬天》,教師要從標題入手,指導學生展開細讀,使其了解本文描繪了濟南冬日景色,從而產生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從標題中提取出“濟南”“冬天”兩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何要寫濟南?濟南的冬天有什么特點?”由此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讀前猜測,引導學生細讀標題,把握散文閱讀的重點。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以獨特視角和生動語言,描述濟南冬天溫晴之景,表達自己對濟南的熱愛和贊美之情。從標題入手,探究這篇散文的情感色彩和人文內涵,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急于了解老舍為什么特別熱愛濟南的冬天,濟南的冬天到底有怎樣的美景。
細讀標題就會發現,作者在標題中直接點明“濟南”,強調了地域特殊性,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元素。標題以時間名詞“冬天”一詞明確限定散文的寫作內容。學生在閱讀散文標題后能對文中景物、情感描寫的內容形成初步認識,對濟南冬天的獨特之處作讀前猜測,產生閱讀興趣。細讀標題,學生能猜讀出作者所要描寫的內容、所要抒發的情感、所要揭示的主題,因為標題暗示了濟南冬天的美景及作者的情感,蘊含了豐富的內容。所以,細讀標題是散文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方法。
二、內容細讀,洞察作者的散文寫作思路
散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需要以文本內容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梳理文本結構,深入把握文本要點,洞察作者的寫作思路。在老舍《濟南的冬天》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內容要點,分析寫景散文的行文思路以及寫作側重點。散文內容細讀需要學生透過對客觀事物的描述,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繼而發現寫作思路。《濟南的冬天》主要表達老舍對濟南冬景的贊美和熱愛之情。細讀文本內容可知,作者開篇點題,寫濟南冬天的溫情,然后分段敘述濟南冬天不同特色的景象,如陽光、雪后山景、薄雪、冬水等。最后總結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印象,再次強調主題,起到首尾呼應的作用。
縱觀全文的寫作思路,可以發現老舍在結構方面采用“總—分—總”的形式,先寫濟南冬天的溫情,再寫各個景點的溫情,最后概寫濟南冬天的特點,全文結構清晰明了。在文本細讀中,學生能根據標題,初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隨著對散文結構的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逐漸明了,老舍對濟南冬景的喜愛之情一覽無余。從散文的結構切入,細讀有關寫景的文本,學生能從中獲得重要啟示,即濟南是老舍的第二故鄉,投身于抗日救亡運動的老舍,受到時局形勢影響,寫下此文,寄托對家國的深切關心和無限熱愛。
散文教學中的內容細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從語言運用、情感表達兩方面入手,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與人文內涵。《濟南的冬天》的語言運用方面,老舍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濟南的冬景。內容細讀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山尖全白了”“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微微露出點兒粉色”等語句,感受文本語言的詩意和畫面美,與作者共情。老舍感受到了濟南冬天的溫暖和舒適,才創作出《濟南的冬天》這篇飽含深摯情感的散文,語言清麗含情。《濟南的冬天》的情感表達方面,老舍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對濟南冬天的贊美與熱愛。細讀內容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剖析有關寫景的字詞句段,引導學生分析除了對濟南冬天的熱愛之外,老舍在文中還融入了其他情感。結合創作背景,通過細讀內容,學生能從老舍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中,理解老舍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體會他的人文精神和家國情懷。
三、主旨細讀,體味散文深刻的主旨意蘊
散文教學中從主旨切入有助于學生深刻體味文本的主旨意蘊。《濟南的冬天》的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主旨段。主旨段中的關鍵句子是散文層次、邏輯線索推進的關鍵點,也是文本細讀的焦點。在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從主旨入手,帶領學生分析關鍵句,增強他們對文本結構層次、思想感情、主旨的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用問句作總結,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其中“請閉上眼想:一個老城……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一句話揭示文章主旨,是文本細讀的關鍵句。關鍵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了解濟南的冬天景色,可以引發學生更為深入的思考。
老舍在第二自然段中引導讀者想象濟南冬景,感受濟南冬景的獨特藝術美,突出對濟南冬天景色的喜愛之情。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聯系創作背景及老舍的生平經歷,討論分析老舍的思想感情。在討論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老舍創作的其他散文,引導學生對比細讀,幫助他們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疑問句在《濟南的冬天》中并不少見,為何第二自然段中的疑問句能統攝全文、彰顯文本主旨?原因是老舍通過提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能使學生深入探究文章主旨和要點。
主旨細讀時,可以用提問引發學生對主旨的探究,引導學生結合第二自然段的關鍵句,體味文章深刻的主旨意蘊。溫情的元素貫穿主旨段始終,清麗的語言傳遞出作者對濟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向往。老舍用溫情、舒緩的格調描繪濟南風情,盛贊時令之美。第二自然段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展現老舍樸實親切的語言風格。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濟南冬景的情韻,感受老舍洋溢在字里行間的獨特感情,體味熱愛自然的主旨意蘊。
綜上所述,散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教師可從標題、內容、主旨三方面出發,引領學生分析文本,結合具體語境進行探究、感悟,透過散文中的客觀物象,感知作者情感,挖掘文本中蘊含的哲理。文本細讀在散文教學中的應用能讓學生深入文本,與作者共情,逐步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學生在文本細讀中對散文的語言表達效果進行體會,深入理解散文內容、結構、情感、主旨,領悟人文內涵,開闊文學視野。所以,在初中散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讀標題、內容,圍繞主旨段落開展不同形式的文本細讀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理解能力。
[作者通聯:河南周口市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