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日
環節一:我為媽媽倒杯茶。孩子為母親倒杯茶。先自己試一試茶水的冷熱程度,再用口吹到能喝時,雙手捧著敬給母親,并說“媽媽,您辛苦了!”。
反思:現在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受祖輩、家長溺愛,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我為媽媽倒杯茶”旨在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關心母親,孩子本是一張白紙,要在上面畫出美麗的畫,需要不斷用筆細心增畫色彩。
學生A 日記摘錄:媽媽看到我雙手為她敬上茶,露出燦爛的笑容,我從來沒有看到媽媽笑得這樣開心。想到媽媽平日里為我做了那么多,我沒有感動。而我只為媽媽泡了一杯茶,媽媽就感動得說不出話來,我心里感到無比愧疚。
環節二:把心里話寫在紙上。我(媽媽)對媽媽(我)說些什么?雙方寫出最想向對方說的心里話,然后相互交流。
反思:“留守學生”大多與祖輩生活在一起,親子間的交流無法敞開心扉。利用“把心里話寫在紙上”敞開了親子心扉的大門,讓她們進行零距離交流,讓親子間有話可說。
學生C 日記摘錄:媽媽原來也有這么多話要對我說,她壓力也很大的,以后我要加油學習。
學生D 日記摘錄:媽媽的心里也流過淚,她是為我和妹妹流的,媽媽辛苦了。
環節三:親子間表達出來。學生(媽媽)真情實感表達對媽媽(孩子)的愛,講媽媽(孩子)的優點。
反思:該環節實際上,是讓他們都看到對方的好,裝著對方,親子才會和諧相處。
學生E 日記摘錄:從來沒有發現媽媽有這么多的優點。真是太愛她了。媽媽到廣東打工以來,我了解她的艱辛。她也了解了我的優點,真的太開心了。
學生G 日記摘錄:看到媽媽寫給我的優點,心里美死了。總以為自己什么都沒有,從她那里我還發現了自己是有用的人。
環節四:我扶媽媽走一走。媽媽駝背,走路無力,孩子用力扶著媽媽在教室走一圈。
反思:就是這一“扶”,讓親子間懂得了需要相互扶持的重要性,讓學生體會到母親的艱辛,也幫助孩子走出人生的叛逆期。
學生L 日記摘錄:媽媽要是真的老了,我永遠會像今天這樣,扶她,幫助她。媽媽瘦了很多,真讓我心痛。我沒用多大力就扶她走完這一圈,難道媽媽輕了,在外面一定很辛苦,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學習,不讓她失望。
環節五:媽媽再擁抱我一次。親子相互擁抱,對視對方,感受親情的愛。
反思:擁抱是表達愛的形式之一。親子間的擁抱觸動了她們的心靈,消除了內心的隔閡。本來親子間長時間不在一起,情感上就會出現一定的裂痕,“擁抱”成了修補裂痕的催化劑、凝固劑。行為學家實驗表明,“擁抱”最能夠表現對長時間見不到的人的愛。
學生G 日記摘錄:好久沒有和媽媽擁抱了,今天老師安排與媽媽擁抱,讓我太興奮了,沒想到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抱一抱媽媽,好開心哦。
學生H 日記摘錄:媽媽的體溫(身體)像一把火,溫暖著我。
學生T 日記摘錄:我抱著媽媽,還親了她,她開心地笑了。
“留守學生”越來越受社會關注,隔代教育帶來的親子缺位,導致德育缺失、心理健康等問題日益凸顯。孩子對父母外出務工不理解,沒有感恩意識,親情淡薄。利用“母親節”主題班會為學生補上一堂別開生面的親情課,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