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要:高職語文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課程之一,肩負著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當前,高職語文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教材資源挖掘不足、經典誦讀流于形式等。教師可以通過深度挖掘教材資源、巧妙滲透傳統文化,借助古典詩詞之美、傳承文化核心精髓,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深刻感悟文化韻味,結合地域民俗文化、切實增強文化認同,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激發文化學習興趣等路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高職語文教學,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效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語文教學;教材資源;古典詩詞;經典誦讀;民俗文化;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4-0017-04
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了深厚的智慧和底蘊,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紐帶。當前,面對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與全球化的挑戰,如何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巧妙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掌握現代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不忘本來,堅守文化根脈,成為教育領域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教育者需要積極采取多種策略,推動高職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深刻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1]。
1.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可以通過對經典文學、歷史典故、哲學思想等的學習,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領悟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如愛國主義、自強不息、和諧包容等,進而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而且,隨著全球化日益深入,堅守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有重要意義。
2.拓展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涵蓋詩詞歌賦、書畫藝術、戲曲音樂、民俗風情等多個領域,為高職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不僅可以打破傳統教學的單一性和局限性,還可以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和內涵。通過對古典詩詞的鑒賞、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對傳統藝術形式的體驗等,學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審美情趣[2]。
3.提高人文素養,助力職業發展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傳統文化中的許多智慧和理念,可以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指導,幫助他們在職場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1.教材資源挖掘不足,傳統文化內涵未顯現
目前,高職語文教學在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存在明顯的短板,尤其在教材資源的挖掘上顯得力不從心。教材中的經典篇目雖然豐富,但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文本的表層解讀,沒有深入挖掘文本中的傳統文化內涵,使得經典篇目所蘊含的深厚的歷史底蘊、深刻的人文思想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無法顯現出來。由于缺乏對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入剖析和闡釋,學生難以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無法體會到其蘊含的智慧和價值[3]。這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受到影響,也限制了學生在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上的發展。
2.古典詩詞教學薄弱,教學深度有待拓展
部分教師在古典詩詞教學中只關注經典詩句講解,對其他內容往往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使得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再加上部分教師的古典詩詞素養有限及其所采取的教學方法陳舊,導致古典詩詞的獨特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無法得到充分展現。這使得學生無法提高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無法產生深入學習、理解和掌握的動力。這些問題共同導致古典詩詞教學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邊緣化,不僅影響到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興趣培養[4],也制約了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傳承與弘揚。
3.經典誦讀流于形式,學生對文化韻味感受不深
盡管經典誦讀是傳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學生由于缺乏對經典文化內涵的深入了解和教師的有效引導,他們機械地背誦經典篇目,難以真正體會到經典詩詞中所蘊含的智慧和美感。同時,由于教學安排的緊湊和課堂時間的限制,經典誦讀經常被壓縮成簡單的背誦任務,沒能給予學生深入品味和思考的時間及空間。此外,一些教師在經典誦讀中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個性化的解讀,使得文化韻味在誦讀過程中流失,無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不能有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4.民俗文化融入困難,學生難獲共鳴
由于地域差異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地的民俗文化呈現出獨特的風格和特點,這給教師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教師難以找到一種普遍適用的方式來介紹和解釋各種民俗文化現象,而學生也因為缺乏相關背景知識和親身體驗無法產生共鳴。此外,由于教材編寫和教學安排的限制,民俗文化在高職語文教材中的呈現往往比較零散、簡單,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這也給民俗文化的融入帶來了困難[5]。
5.教學手段創新不足,傳統文化融合困難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語文教學的融合中,部分教師缺乏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有效運用,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如單一的講授和板書,對多媒體、互聯網使用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教學手段的單一也限制了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使得一些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元素不能在課堂上得到充分展現。
1.深度挖掘教材資源,巧妙滲透傳統文化
高職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充分挖掘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教師可以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歷史人物故事的講述及傳統道德觀念的闡釋,將優秀傳統文化巧妙融入語文教學,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6]。以《紅樓夢》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講解《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社會背景等內容,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傳統道德理念。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分析賈寶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表現,引出“仁、義、禮、智、信”等傳統道德觀念。賈寶玉作為《紅樓夢》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性格特點體現出“仁”的特征。他天生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對身邊的人充滿關愛和同情。他對晴雯的深情厚誼、對林黛玉的細心呵護等,都體現了他的仁愛之心。通過分析賈寶玉的行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仁”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以及如何以仁愛之心待人接物、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等。又如,在《紅樓夢》中,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社交場合,人物的言談舉止都遵循著嚴格的禮儀規范。教師可以通過分析這些場景,幫助學生了解古代禮儀文化,并告訴他們在現代社會中依然要注重禮儀、尊重他人,這樣才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認知和理解“仁、義、禮、智、信”,教師可以引入一些社會新聞或身邊的事例,讓學生討論和分析其中蘊含的道德觀念,思考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踐行“仁、義、禮、智、信”。另外,《紅樓夢》有“百科全書”之稱,其對古代節日的描繪生動而細膩。如元宵節這一小說中的重要節日,作者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它的喜慶氛圍。教師不妨結合小說中的描述,向學生介紹古代元宵節的習俗,如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等,讓學生感受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習俗背后的文化內涵,如團圓、祈福等,并將其與當前的節日習俗進行對比,使學生認識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創新。
2.借助古典詩詞之美,傳承傳統文化精髓
古典詩詞以其獨特的語言藝術和深邃的意境,成為連接古今、溝通心靈的橋梁。引導學生欣賞、解讀古典詩詞,可以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人生哲理、道德情操,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因此,教師應重視古典詩詞教學,讓學生在古典文化的浸潤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培育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自覺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7]。以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為例,這首詩以磅礴的氣勢和深邃的哲理,展現了詩人在人生旅途中的迷茫與堅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逐句解讀詩句,帶領學生領略詩歌的意象和情感變化。比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描繪了豪華的宴席,卻反襯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則通過生動的動作描寫,展現了詩人的迷茫與無助。這些詩句不僅語言優美,而且情感真摯,能夠深深打動學生的心靈。在詩句解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詩人面對人生困境時的態度。雖然詩人表達了自己的迷茫和苦悶,但他并沒有放棄理想,而是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種樂觀向上、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生在理解和感受這種精神的過程中,能夠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介紹李白的人生經歷,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這首詩的內涵和價值。
3.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深刻感悟文化韻味
古代文學經典不僅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通過誦讀古代文學經典,學生能夠觸摸到古人的思想脈絡,感受到作品中深邃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智慧。而開展經典誦讀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打開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使他們在誦讀中深刻感悟傳統文化的韻味,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熱愛之情[8]。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以《論語》為主題的經典誦讀活動,在誦讀之前可以挑選其中的幾則經典對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這些對話體現了孔子的思想,既具有哲學性又貼近日常生活。教師需要先向學生解釋這些對話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深刻的含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然后教授學生誦讀方法,讓學生放慢語速,注重語調的變化,領悟誦讀的技巧和精髓,尤其要細細品味那些蘊含著深刻哲理的語句,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接著,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組,讓各組選擇《論語》中的某一章節進行誦讀。為提高誦讀效果,教師可以提前給學生準備注音版的《論語》文本,還可以親自示范誦讀的語調和節奏。誦讀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享,讓學生暢談自己在誦讀過程中的感悟和收獲,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還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讓他們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4.結合地域民俗文化,切實增強文化認同
地域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生動體現,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地方魅力。教師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地域民俗文化,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引導學生從身邊的文化現象入手,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既符合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也順應時代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要求。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家鄉民俗文化”調研活動,讓學生通過走訪家鄉的長輩、參觀民俗博物館、查閱相關文獻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民俗文化,包括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調研結束后,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調研成果進行展示和交流,這樣學生不僅能對家鄉的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還能對其他地區的民俗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講解古代文學作品時,教師應積極挖掘其中蘊含的地域民俗文化元素,使學生通過文學作品了解地域民俗文化,品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例如,學習《南呂·一枝花·杭州景》這首元曲時,教師可以結合杭州的地域民俗文化,對曲中的意象和表達進行深入解讀。“水秀山奇”不僅展現了杭州的自然風光之美,還蘊含著杭州人民對生態環境的珍視和保護意識。“滿城中繡幕風簾,一哄地人煙湊集”既描繪了城市的繁華景象,也反映了當時市民生活的富足和安逸。通過對這些表達的解讀,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杭州地域民俗文化的內涵和價值。此外,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教師還可以組織開展與杭州地域民俗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利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關于杭州的歷史古跡的圖片與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杭州的歷史文化底蘊;邀請當地的民俗藝術家走進課堂,為學生表演和講解杭州的傳統藝術、手工制作技藝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對杭州的地域民俗文化有直觀和深入的了解,增強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5.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激發文化學習興趣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以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教學蘇軾的《前赤壁賦》時,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為學生打造一個互動式的學習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學生可以通過點擊、拖動等方式自主探索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歷史文化背景及相關的注釋和解讀。這種互動式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探究的好奇心。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針對《前赤壁賦》中蘇軾的人生態度等內容進行辯論。為取得辯論的勝利,各組學生需要深入研讀文本,理解蘇軾和客人的思想情感,還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包括赤壁之戰的歷史背景、蘇軾的生平事跡及宋代的文學風格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引經據典,如引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來闡述人生的渺小與短暫,表達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引用“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來抒發對自由與超脫的向往,以及對現實困境的超越態度。對這些經典名句的引用,能夠增強學生辯論的說服力,還能使辯論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洗禮。
綜上所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高職語文教師的不斷實踐和探索。在具體教學中,高職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教材資源、借助古典詩詞之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結合地域民俗文化、創新教學方法等有效途徑,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語文教學的緊密結合,在豐富教學資源、提升高職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同時,為高職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顏青.高職語文教學中如何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10):157-159.
[2]趙麗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5):242-243.
[3]潘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05):130-131.
[4]宓小香.核心素養視域下高職語文教學策略提升路徑探尋[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4,43(01):110-113.
[5]左慧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探討[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23,36(04):103-106.
[6]王悅歡,劉釗.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的路徑選擇[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28(03):22-25.
[7]李莉,張藝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的實踐路徑[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03):50-52+56.
[8]王娜,李彥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大學語文教學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23,25(07):20-23.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Yang Min
(Bijie Medical College,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urs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vocational Chinese bea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rrently,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voc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still faces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textbook resources and classic recitation becoming a mere formality. Teachers can deeply explore textbook resources, cleverly infilt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leverage the beauty of classical poetry, inherit the core essence of culture, carry out classic recitation activities, deeply appreciate cultural charm, combine regional folk culture, effectively enhance cultural identity, actively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stimulate cultural learning interest, and other path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and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extbook resources; classicalpoetry; classic recitation;folk culture;teaching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