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娟 張麗雅 葉靜

【摘 要】珠算,是古老的計算方式。算盤,被譽為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但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算盤逐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珠心算”是珠算的高級發展,把算盤記在腦子里,可以達到快速計算的效果。同時,珠心算學習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多種感官的協調能力等都有促進作用。珠心算進校園成了學校全方位育人的熱門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把珠心算的研究融合在多門學科中,思考、實踐、再思考,發揮團隊合作能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結合學校校園博物館課程,開辟一方空間展示我們的珠心算,讓中國珠算再放異彩。
【關鍵詞】珠心算 項目式活動 統整課程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漢朝徐岳撰寫的《數術記遺》中談到了“珠算”一詞。算盤,一直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計算工具存在,它曾為國家的經濟、科技、教育等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如今,我們很少能看到撥弄算盤算賬的情形,算盤作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難道就這樣湮沒在歷史長河里了嗎?
敬愛的周恩來同志曾作重要指示:“要告訴下面,不要把算盤丟掉,猴子吃桃子最危險。”我們沒有忘記總理的囑托,一直在為珠算文化的傳承默默努力。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珠算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申遺成功是對歷史發展的最好見證,也再一次點亮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
2019年7月,我校申報成為江蘇省第二批珠心算實驗學校,開啟了珠算和文化的融合研究之旅。經過四年的實踐,我校已完成一輪一到三年級學生的珠心算教學。學習的效果究竟如何?筆者有幸成為珠心算實驗教師,從一年級認識算盤開始,一路走來,見證了學生的成長變化。2021年10月,筆者對珠心算實驗班學生和普通班學生計算速度進行調查,發現實驗班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明顯高于普通班,而且,在練習中還發現,普通班的學生把數字看錯、抄錯的人占了25%,實驗班的學生卻只有5%。這樣的調查結果讓實驗班的學生信心倍增,三年的學習,學生不僅僅在計算速度上有了顯著提升,他們的專注度、觀察力、記憶力、動手操作能力也在悄然提升,這些都將成為學生一生受用的學習能力。
同時實驗班的學生開始好奇:珠心算這么厲害,它是誰發明的?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以前的人都是靠算盤計算的嗎?學生就自己的疑問展開了研究……經過上網查閱資料,他們有了重要發現:珠算已經伴隨中國人經歷了一千八百多年的漫長歲月。它以簡便的計算工具和獨特的數理內涵,被譽為“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中國珠算已被日本、阿聯酋、印度等幾十個國家學習應用。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統文化要傳承更要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讓珠算重新煥發生命和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項目式學習是以問題為驅動的主動學習,知識的獲得不僅在課內,更多的研究和實踐都在課外發生,是真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統整學習。在珠心算教師的鼓勵下,學生以“神奇的珠子”為主題共同策劃了一場珠算文化展,讓珠心算學習走進千家萬戶,以傳統文化的再現感染人,以身邊的“最強大腦”激勵人。
一、提煉“珠算文化學科知識與能力圖”
指向素養的項目式學習,需要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并應用各學科能力,自主獨立或與同伴合作展示項目成果。跨學科教師團隊提煉“珠算文化學科知識與能力圖”。學校成立以信息技術、語文、科學、音樂、美術、數學為主的跨學科教師團隊,不同學科教師依托課程標準、現行教材等素材,尋找并梳理與項目相關的關鍵概念和主要能力,提煉并形成珠算文化學科知識與能力圖(見圖1)。
二、設計可行的實踐路徑
基于項目驅動任務,我們與學生進一步探討,什么是展覽?你參加過哪些展覽?“神奇的珠子”展覽可以用哪些形式?展覽內容從哪里獲取?如果我是觀展人,我想要了解什么?哪些形式的展示能引起觀展者的共鳴?參展者可能會對哪些內容感興趣?經過師生共同頭腦風暴,項目的實踐路徑逐漸清晰。
我們整合校內外資源,邀請張家港市珠心算協會秘書長徐巍來校講課,觀看央視科教頻道《影響世界的珠子》紀錄片,聆聽張家港市博物館浦楊館長關于布展的專題講座,引導學生與外面的世界進行對話。以微信公眾號“珠算文化”為學習的主渠道,聆聽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劉魁立的:珠算非遺保護工作的重點。在認識、學習的基礎上,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以怎樣的形式進行珠算文化的傳承?怎樣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如果以《影響世界的珠子》這部紀錄片作為策展的參考,讓你來設計珠算文化展覽,展覽包含哪些內容?以什么方式來呈現?
開題大課緊扣“關于珠算,你已經知道了些什么”“你對珠算還想了解什么”“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你能為中國珠算文化做些什么”三大問題,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展覽內容的設計,明確本次項目學習的任務是舉辦一次珠算文化展覽,主題是“神奇的珠子”,展覽內容將從“珠算之源、算盤之形、創意融合、互動體驗”四個板塊體現珠算文化的源遠流長和蓬勃發展。
三、設計“我是珠算文化傳承人分組活動圖”
以兒童的視角進行活動內容的設計,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儲備出發,教師引導學生把自己代入事件的進程中。除了學習珠算技能,人們還想了解什么?千年珠算之路留下了怎樣的點點滴滴?未來的珠算又將去向哪兒?基于此,師生團隊設計了“珠韻流長”“珠意盎然”“珠聯璧合”三個大組分組活動并開展研究。通過豐富多樣的實物、作品和活動,讓傳統文化生動起來。
(一)珠韻流長
珠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它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怎樣的演變和發展呢?參觀“運籌千秋——中國珠算文化展”是最直接的方式。如何更好地做好這次參展活動呢?在參觀前,研究小組通過問卷調查、上網查閱、尋找古書籍等方式提前了解珠算文化起源、發展和演變,并完成學習單。
帶著“如何開展好珠算文化研學之旅”這一驅動問題,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和研究。大家認為,到博物館參觀,不能走馬觀花式地觀看展品,于是學生學習了“參觀之禮”,設計了“尋寶手冊”和“評價表”,通過看展品、聽介紹、說感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體驗和認識。
(二)珠意盎然
在“珠意盎然”子項目中,學生圍繞驅動問題,以我是“神奇的珠子”展廳策展人的身份思考:怎樣讓更多的人了解珠心算?“珠意盎然”團隊通過珠心算展示、自編舞蹈、制作文創產品等活動發現珠算的神奇,從準備期到實施期學生創意無限,精彩無限。
1.社團展演
為了讓大家感受珠心算的神奇魅力,展示組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策劃了一場“最強大腦”珠心算展示,邀請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們和家長觀看珠心算社團成員的心算能力。活動中,評委老師出了三筆加減混合計算,在規定時間3分鐘內學過珠心算的學生正確率是72.16%,沒有學過珠心算學生的正確率是41.08%;五筆加減混合計算,在規定時間5分鐘內學過珠心算學生的正確率是58.96%,沒有學過珠心算的學生正確率是30.08%。通過活動,讓更多的學生認識珠心算,體會珠心算在學習上所帶來的幫助。
2.自編舞蹈
算盤不僅可以用來計算,它可以結合柔美的舞蹈展現舞韻美、聲律美。藝術組的學生發揮想象,設計動作,選取音樂,彩排表演,將舞蹈《算盤聲聲入詩韻》搬上了舞臺,給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學習體驗。學生隨著音樂舞動,在視覺和聽覺上都賞心悅目,不禁讓人聯想到算盤生生不息的演變。在小評委點評環節中,學生提出自己的感想進行互動交流,進一步提高了大家對算盤的認識。
3.算盤創新
如何將珠算文化更好地融入我們的生活,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在人們的眼前,從而喜歡并愛上珠心算?文創組的學生請教了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師的指導下,啟動有關美術知識與生活經驗完成了一系列任務:用畫筆美化算盤,用彩泥捏出算盤,將卡通小算盤和珠算口訣印在了白色T恤、環保布袋、帽子上。受文化衫的啟發,學生還想到了在瓷盤、圍裙、紙袋上繪畫。
在科學教師和綜研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用各種材料制作算盤。首先,分組討論并設計制作草圖。其次,選擇材料。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用木料、鐵皮或塑料材質做框架,紐扣、圍棋、亞克力珠子做算珠。最后根據不同材料分組收集材料進行制作,最終完成了自己獨創的小算盤。通過活動,學生也學會了積極地探討方案,獲取知識,配合協作,展示成果。
(三)珠聯璧合
1.前期準備
各項目小組作品初步出來以后,怎樣來進行布展呢?作品是否需要根據布展的需要再次進行加工?策展小組的學生帶著問題和教師們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收集、分享、交流、匯報中,串起珠算文化的過去、現在、未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更堅定了要把珠算傳承下去的決心。
2.獲取支持
珠心算社團選派代表和鎮相關領導交流想法,介紹了我校珠心算學習的情況,以及學生對珠算文化的理解。鎮領導非常支持這樣的活動,在文化中心吳超主任的建議下,學生確定了布展的場地,并結合吳主任的建議,科學合理規劃區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過查找、搜索、詢問積累了布展的經驗,學習了從美學的角度來進行場館選擇。
3.現場考察
學生在圖書館、體育館、多功能教室進行實地考察,根據周圍環境確定布展地點。大家向美術教師請教,怎樣把珠算文化在有限的空間里進行最大化展示和最好的呈現?在科學教師的建議下,學生選擇了體育館進行首次布展的場地。在現場考察的過程中,學生利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科學劃分區域規劃場地,讓美學、數學、珠算文化完美融合。
結合現場測量的數據,學生先查找資料。在美術教師和數學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文案設計和布展平面圖的設計。最后大家統一思想,把此次布展分成四個區域:珠算之源、算盤之形、創意融合、互動體驗。在一次次的設計和修改中提高了審美能力,平面圖的設計從一無所知到初見雛形,大家用自己的智慧來傳播非遺文化的影響力。
4.成果布展
布展進入最后環節,書籍、古算盤、學生文創作品布置到位,每一塊區域都凝聚了師生的心血。從布置到展品,再到墻上的文字,處處充滿了學習和研究的元素,充分體現了學習是如何發生的。
布展的內容如何讓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學生覺得每個布展區域需要解說員,讓參觀者看到并聽到算盤的聲音。學生根據四個區域的布展內容進行解說詞的文稿撰寫,隨后,學生又進行現場解說自我推薦。通過參與布展、寫解說詞、當解說員等一系列活動,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學生撰寫的心得與體會、學生設計的相關資料設計完備、豐富,形成了可借鑒、可遷移的統整課程學習資料。
本次研究,在珠算文化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從珠算到珠心算,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數學、美術、信息技術、語文等多學科的統整、融合,利用團隊合作、調查采訪、網絡搜索等形式,挖掘了珠算的前世今生,有深度有廣度地研究與學習,為學生的持續發展與終身發展提供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