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瀅
語言文字運用廣泛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是在語文情境中體現出來的。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統籌設計,精心選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1.立德樹人
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有機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廣大青少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體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全國乙卷寫作試題和新課標II卷現代文閱讀I的材料摘自習近平總書記講話。
兩則材料分別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和2014年3月27日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雖然針對的是國際關系、文明互鑒等問題,但揭示的道理是普遍的。材料一可以用于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于人與人的相處。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說明部分和整體的辯證關系。大到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小到個人之間的交往,莫不如此。兩則材料并舉,又構成了對話關系。考生寫作空間大,可切入角度多。
新課標II卷現代文閱讀I材料一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第二批入學學員開學典禮上的講話《談談調查研究》。該文文風雄辯切要,論證“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以及如何“學習和掌握正確方法,努力提高調查研究水平和成效”,相關精神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的講話中不斷得到貫徹和深化。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調查研究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材料一選取的是講話中關于調查研究應堅持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原則的兩段,要言不煩,觀點明確,啟發廣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從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中獲得真知灼見。
2.增強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引導考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國甲卷論述類文本閱讀材料節選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學構建中國上古史》,論證中國考古學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文章展現了中國上古史構建的廣闊學術前景。文中列舉的諸多考古發現,有助于考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鼓勵他們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新課標I卷寫作試題以“故事的力量”為中心話題,引導考生思考故事這一載體中蘊含的事實、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講好故事的重要意義。
“深刻道理要通過講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什么是好故事、講好什么故事、如何講好故事,都是好的寫作角度。考生可以聯想精衛填海、愚公移山、蘇武牧羊、木蘭從軍等故事帶給自己的啟發;也可以從新時代中國故事“主講人”的角色出發,探討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生動的中國形象。
全國甲卷文言文閱讀材料選自《隆平集·儒學行義》,文中周堯卿是一位出色的學者,事母至孝、周濟親族、為官愛民。全國乙卷文言文閱讀選自《韓非子·十過》,文中曹君因“無禮”而“絕世”,釐負羈因“守禮”得以保全自身并惠及百姓。試題引導考生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守正而不守舊、尊古而不復古。
3.育人育心,弘揚勞動精神
“勞動可以樹德、可以增智、可以強體、可以育美。”2023年高考語文試題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精心選擇體現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理念的素材,強調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融合,引導考生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真正懂得尊重普通勞動者。
全國甲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選用巴金的散文《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文章贊美機械具有“創造的喜悅”和“散布生命”的詩性,以獨特的視角塑造工人形象,禮贊勞動,引導考生思考“機械的詩”背后是工人的辛勤創造。全國乙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當代作家曹多勇的小說《長出一地的好蕎麥》。小說主人公德貴在得不到眾人理解且多次失敗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耕種河灘地,既反映了中國農民對土地的深厚情感,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引導考生思考“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道理,自強不息,無懼失敗。新課標I卷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用當代作家陳村的小說《給兒子》,文中寫到下田勞動的深切感受,年輕人經受勞動的洗禮,不僅能增強體質,“肩上的肌肉會在扁擔下鼓起”,還能感悟到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