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高等藝術教育中,如何有效地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語言,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任何藝術都不是無本之木,其創作表現都植根于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水彩畫作為一種流行的視覺藝術形式,在中國的藝術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探索高校水彩畫教學中的中國化語言傳承,思考如何將源于西方的水彩畫與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相融合,并實現發展與創新,是美術專業基礎課程改革首先面臨的具有策略性和方向性的問題。闡述高校水彩畫教學理念,從筆意、墨韻、材料、意境、題材五個方面,對高校水彩畫教學的中國化語言傳承進行探索,這不僅有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將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有效結合,還有助于中國水彩畫的本土化發展煥發新的生機。
關鍵詞:中國化語言;水彩畫教學;高校
基金項目:本文系長沙師范學院2021年校級改革研究項目“新美育視域下高師美術學專業課程教學新途徑的探索與實踐——以《水性材料表現》為例”(14)研究成果。
明清以來,“西學東漸”,西方水彩畫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同時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孕育出具有中國本土氣質、民族藝術情結的新型水彩畫。著名畫家李鐵夫積極探尋將傳統墨色融入水彩的方法。對此,遲柯先生曾評價李鐵夫“氣度雄渾、格調高雅,顯示了他探求民族風格的卓越成就”。水彩畫以流動性為獨特屬性,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水墨一樣,與水有著天然的聯系,其自身的抒情氣質與中國“尚意”情懷十分契合。因此,中國人在進行水彩畫創作時,往往能流露出一種獨特的視覺審美韻味,植根于傳統文脈是中國當代水彩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基礎。
一、高校水彩畫教學理念
方李莉教授在《引領世界文化潮流:中國缺什么》一文中提到:“美國人類學家薩林斯認為,在后現代主義社會里,整個世界發生了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再是一對矛盾,而是成為可以融為一體、相互促進的力量……傳統文化不僅不會和現代文化產生沖突,還會成為現代文化的發展基礎。”將當代的審美觀念、藝術方法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有機融合并拓展,既有希望探索出美術學基礎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式,又是高校文化傳承與時代創新有效結合的途徑之一。高校水彩畫教學應立足于自身傳統藝術文化的特點,傳承寫意手法,體現透明性與非透明性的融合、濃與淡的結合,將筆法、墨法、空間虛實的詩意相融合,從而迸發煥然一新的生命力,傳達出獨特的文化內涵。同時,要緊隨當代藝術發展潮流,在材料的創新性、作品的觀念性上多做停留;根植于特色社會語言,在多元整合、民族性與人文主義內涵等方面不斷引導探索。
二、高校水彩畫教學中的中國化語言傳承要素及方法
(一)筆意
水彩畫的完美呈現對于筆法的要求特別高。在作畫的過程中,抑揚頓挫、富有韻律的用筆可以使畫面產生豐富的藝術效果。水彩畫的筆與中國畫的毛筆在材料與構造上極為相似,同時,作為中國特有藝術形式的書法尤其重視筆畫勾連、間架結構、脈絡氣韻和章法布局等方面。于是有的中國水彩畫家會直接用毛筆創作水彩畫,放筆直取,強調手隨心至,寓情意于生動用筆、融主觀意念于客觀之中。例如王維新的《河埠》(圖1)、周剛的《山西高平申家村》(圖2)等作品,其狀物造型猶如中國書法強調用筆的蒼勁、古拙或使畫面具有裝飾效果等,以達到松動靈變的視覺效果。
因此在高校水彩畫教學實踐中,可以引導學生挖掘筆意中蘊含的傳統美學優勢。清代畫家惲南田說過,“有筆有墨謂之畫”。水彩畫用筆技法中拖、掃、揉、皴擦、鋪潑的方法,即可對應中國水墨畫中勾、皴、點、染、擦的用筆技法,加之破色、點染、勾勒、引流等技法,或遒勁有力、流暢柔和、枯筆飛白等靈動且富有形式意味的筆觸之韻,在實踐中引導學生以對客觀物象的感知為基礎,為主題氛圍服務,親自體驗,多練多畫,做到隨心揮灑,形隨筆走。
(二)墨韻
中國傳統繪畫有“墨分五色”之說,在墨色的無限韻味中,中國繪畫的色彩審美抵達了它與茫茫宇宙生機異質同構的可能門徑。關于墨的闡述,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就寫道:“運墨而五色具。”五色皆備,則天地之象俱在。“墨分五色”是對用墨變化豐富的形容,將自然萬物都涵蓋在不同程度的墨色中。水彩畫作為西方舶來品,在進入中國后充分展現了它的“因地制宜”。早期吳冠中便偏愛將墨韻與水彩相融合(圖3),當代也有不少中國水彩藝術家如牛廣德等,以綠、橙為主要基調,把握干濕的時機,利用點染等手法,在紙上鋪陳出濃淡相宜、墨團暈化的美感(圖4)。從“墨分五色”之層次到水彩畫的隨類賦彩、水色交融,使得水彩畫作品具有水色透明的格調和特征,與中國水墨藝術以墨為色,二者一拍即合。因此,色彩和筆墨如何交織、運用就成了豐富當代高校水彩畫教學實踐的可行性研究方向。
色與水的相互滲透、調和,是水彩畫教學中的重點基礎,其與中國畫以水帶墨、以水調墨、以水破墨的方法異曲同工。在教學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積墨法、破墨法、潑墨法等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并觀看鑒賞具有東方水墨意蘊的水彩畫作品,在水彩干濕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將傳統的墨韻精神與水彩的色彩技法一脈傳承,做到在墨中見形,在形中見筆。
(三)材料
隨著當代水彩畫內涵的不斷延伸,水彩畫材料的范圍也隨之擴大。材料所蘊含的豐富“物性”精神與文化內涵,存在著更多被挖掘的可能,材料語言也是繪畫觀念的視覺呈現。水彩畫材料語言的包容性,讓其在材料本身的物質內涵、肌理的視覺呈現上都有“由技進道”的東方美學可能性,許多當代藝術家已經做出了此類嘗試。例如,畫家王剛在畫面中嘗試將各種不同材料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精神”的水彩畫。在開始鋪設顏色之前,他會在局部運用馬克筆或者油畫棒做底。在他的作品“太行山系列”(圖5)中,畫面蘊含了凝重而樸素的神韻和精神氣質,能看到作者運用材料肌理來呈現東方空靈的禪意和文人雅趣。此外,還有另一種形式,即藝術家梁銓的“跡系列”(圖6)利用茶、色、墨在宣紙上進行創作,將茶水這一本身就具有東方美學內涵的材料融入畫面中,更加深入地挺進中華文化的核心,以細節堆砌來實現“空”的境界,運用“以繁馭簡”的留白呈現中國傳統美學的淡遠禪意。
材料語言與觀念的適應關系是在水彩畫教學中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之一,藝術觀念的傳達和表現材料的屬性密不可分。例如畫家鄭起妙在創作中,將繪畫觀念指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上,他說道:“在水彩中不是把中國畫簡單化,不是將傳統水墨樣式概念化地融入作品,我的作品沒有那些東施效顰的表面現象,而是在審美的可能性空間里表現出純粹的傳統文化精神。”因此在水彩畫的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實驗的方式去探索材料特性,嘗試將傳統繪畫材料和非傳統繪畫材料等進行綜合實驗,以豐富學生的生活基礎及創作源泉;大膽實驗不同介質,以尋跡積淀于自我意識中的中國化精神圖式;熟悉肌理媒介的質感特性,在實踐中尋找個性化的表現材料與肌理語言。把握好觀念、材料與技法三者的關系,從而呈現相互滲透的畫面效果。
(四)意境
意境是最能體現和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獨特追求的美學范疇。水彩畫的特性與中國傳統藝術中的意境論有很大的相通之處。從審美角度來看,中國畫強調虛虛實實、實實虛虛,帶給觀眾的既有真實物象的啟示,又有空靈虛渺的想象。在水彩畫中,處理好畫面對象的虛實相生,即是表現精神內涵與客觀物象的“天人合一”。因此水彩畫在營造意境的過程中,可以從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中汲取養分,如水彩畫家王涌在《屈原故里之五》中對詩境的追求(圖7)。王涌在作品畫面處理上運用濃淡、虛實、對比、襯托等手法,在畫中注入東方審美之理念,都體現出中國人的意境美學。同時,水的流動性與包容性等特征蘊含了東方意境的感性元素,也是水彩畫虛實對比的視覺體現。
清代畫家鄭績在《夢幻居畫學簡明》中說:“凡布置要明虛實,……如一處聚密,必間一處放疏,以舒其氣,此虛實相生法也。”明顯可見,除了水的寄情之外,意境的營造與構圖的虛實留白關系更加重要。在教學具體實操中,教師可多設置小畫幅的構圖與控水彩稿練習課程,鍛煉學生化客觀物象為意境載體的能力。如今在水彩畫教學中,既要將水的表現形式與東方意境的精神內核一脈傳承,又要適應當代藝術與現代文化發展的要求。除了對基本技法的實訓外,還可以適當開展線上線下不同形式的讀書分享會,鼓勵學生將水彩畫與中國文學、哲學等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五)題材
中國水彩畫能取得如今的成績,除了不同時代的水彩畫家對技法語言的突破外,還在于其主題呈現出中國化語言的人文內涵與精神意蘊,這使得中國水彩畫在時代流轉中具有常新的生命力與獨特的視覺表現。明清時期水彩畫傳入中國時,就出現了古明信片,即廣東通草水彩畫、上海月份牌等藝術表現形式,內容題材都是本土的人文生活、民族特色等。清代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任何繪畫現象都是時代的產物。一個國家的美術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民族性和時代性應該是和諧統一的,其藝術價值也充分體現了特定時代的精神本質、特定地域的民族素質風采。然而,水彩畫中的中國化題材也要進行創新,不是一味地學習傳統模式。例如:畫家周剛的“礦工系列”作品,就描繪出了新時代改革建設人的真實樣貌,以新時代的勞動人民為主題,傳達了當代社會的人文精神;陳堅的“塔吉克系列”作品則對展現地域民族特色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為水彩畫中人文主題的民族特色注入了新的活力。
水彩畫中國化題材的把握可以在教學中的創作環節體現出來。水彩畫的中國文化精神與民族特色不僅僅要繼承傳統,更要考慮發展傳統,把握時代精神。在素材的收集與整理方面,既要求學生從“源”——具有時代感的人民生活到“流”——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認真地下功夫,也要求學生結合自身審美喜好與技法語言,建立作品的精神信念。
三、結語
水彩畫固然從西方傳入我國,卻因其水質材料的種種特點而與中華民族用水作畫的傳統習慣和審美意識有異曲同工之妙。隨后,我國畫家將西方繪畫技巧與本土繪畫相結合,傳遞出無限空靈的中國詩境的水彩畫模式。對于高校水彩畫教學中的中國化語言傳承來說,我們既要看到它的同一性,又要看到它的多樣性;不僅要研究繼承傳統的問題,還要考慮發展傳統的問題;將民族性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作才能,進行傳統與當代的銜接對話。
參考文獻:
[1]詹茵茵.當代水彩畫材料語言的中國化研究[D].廣州:廣東工業大學,2021.
[2]張天平.寫意性水彩表現形式語言芻議[J].美術教育研究,2022(4):66-67.
[3]徐海濤.中國水彩的人文主題與精神表現:以陳堅、周剛、王輝宇的人物作品為研究中心[J].藝術研究,2023(1):45-47.
作者簡介:
寧可沁,碩士,長沙師范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水彩教育及綜合造型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