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艷玲
摘 要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教學中應緊扣“工匠”與“品質”兩個關鍵詞,讓學生認同工匠、品質的同時,在自己的心目中種下工匠與品質的種子。多元的時代帶來了思想的多元性,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認同工匠的價值。要讓學生在解讀課文中相信工匠是有精神的,其精神能雕琢時代品質。
關鍵詞 《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 工匠? 品質? 種子
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第二單元收錄了《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這雖然是一篇實用性較強的新聞評論,但極具美感,這種美感和文學類作品帶給讀者的美感有所不同,它更加偏向于理性層面。該文的美感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邏輯之美,思想之美,語言之美。所以在閱讀該文的時候,自然要去感悟其邏輯、領悟其思想、品味其語言,并且要在邏輯、思想和語言的基礎上領悟其中的美。但是面對任何事物而感知其美的過程,注定不是一個空洞的過程,空洞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只有能夠影響學生言行、能夠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借助對這種美的理解激勵自己欣賞美、創造美才是真正的美。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完全基于文本中的文字描寫去領悟其邏輯和思想,并感受語言的魅力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教學還是前置于教學的課文解讀,應當透過文字描寫,進一步向所描寫的內容靠近,要將相應的文字轉化為能夠讀懂的生活場景,這樣才能夠讓美有堅實的根基。
教材將這篇課文安排在本單元是有目的的,根據本單元的導語,可以明確發現“本單元作品,或報道優秀勞動者的杰出事跡,或倡導踐行工匠精神,或歌詠勞動的美好與歡樂”,從而實現“從不同角度彰顯勞動的偉大意義,體現勞動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所以勞動才是本單元的主題,對勞動者的謳歌才是本單元的主旨,讓學生認識到勞動者的偉大以及勞動的光榮才是本單元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就《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一文而言,必須緊扣其中的“工匠”與“品質”兩個關鍵詞,讓學生認同工匠、品質的同時,在自己的心目中種下工匠與品質的種子。待到他日,當這一種子生根發芽的時候,就是高中語文教學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時候。
一、 從文中讀懂工匠與品質的價值
課文開篇說:“今天,我們迎來了一個更加注重精細品質和獨特體驗的時代。”這句話的意義在課文解讀的過程中不能被忽視,這不僅交代了當下的一個具體時代背景,實際上更指出了當前每一個高中生成長的方向。或許學生在將來會從事不同的職業,但無論是哪種職業都必須有精細的品質,只有精細的品質才能支撐一個人在他的崗位上做出更大的貢獻。所以學生閱讀這篇新聞評論,就必須讀懂類似于此的描述,這才是能夠體現工匠與品質價值的描述。
有語文教師提出:“工匠精神”一詞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熱詞。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對當下社會具有怎樣的作用和意義呢?筆者在課文解讀的時候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問題,同時還思考在面向學生進行課文解讀的時候,要不要提出并解決這一問題。思慮再三之后,筆者以為是有必要的,原因就在于即使課文是以新聞評論的形式出現的,但既然其進入了教材,那就必須面向學生發揮教育的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在新聞評論所獨有的工具性價值上,同時也應當體現在新聞評論應有的人文性價值上。帶著這樣的理解再來看工匠精神,可以通俗地認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這樣的解釋看似淡然無味,但仔細想一想就可以發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工匠與匠實際上是不同的,后者通常是指普通的工人,也可以理解為運用工具工作的人,而工匠在當下的時代中有著明顯的指向,匠也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那就是具有精湛技藝、能夠將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在本領域內推到更高水平的人。正如課文所言,“今天的‘匠,已成為心思巧妙、技藝精湛、造詣高深的代名詞”。
工匠所要雕琢的品質不僅屬于手中的那一份技術活,更屬于一個時代。因此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實際上就是想讓工匠精神成為一個時代的優良品質;當一個時代的人尊重這個時代的所有工匠時,這個時代也就有了品質。因此工匠與時代品質之間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帶著這樣的理解來引導學生,就可以發現讓學生認同工匠的價值,相信工匠可以雕琢時代品質是非常重要的。
這是一個多元的時代,多元的時代帶來了思想的多元性。客觀地講,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認同工匠的價值。面對這樣的情形,這篇課文也就起著引領學生認識的作用。對當下的學生,要讓他們相信工匠是有精神的,是可以雕琢時代品質的。這也就可以在學生面前鋪就一條與世界觀和人生觀聯系密切的通道,并且期待學生能夠在這一通道上行穩致遠。
二、 工匠的價值在于“工匠精神”
一個社會的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個社會的工匠發展史。有著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工匠在歷史長河當中的地位不斷浮沉。曾經的士農工商在商品經濟的引領之下已經沒有了原先的先后次序,以“工”為主要特征的制造業正成為中國的一張閃亮名片,“基建狂魔”讓無數國人為之欣喜和自豪。這在客觀上就已經在凸顯工匠的價值。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工匠的價值的話,這毫無疑問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工匠精神。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工匠是中國千年歷史發展進程中百姓精湛技藝的智慧結晶,是在傳統生活情境下職業發展的底色,部分老工匠技藝雖然在工業時代沖擊下逐漸淡出現代社會,但工匠精神始終永垂不朽。因此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使學生成長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是社會發展與時代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教學這篇課文就需要將這種理論上的必然性轉化為學生的內在認識,而這也就依賴于教師借助多元化途徑在學生的心目當中種下工匠的種子,讓工匠精神永遠橫亙于學生的精神世界。
“一盞孤燈一刻刀,一柄標尺一把銼,構成一個匠人的全部世界。”其實工匠的世界是很枯燥的,很多工匠從學徒的時候開始就是一把刻刀、一柄標尺或一把銼。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說這就是“一個匠人的全部世界”。這是工匠精神的現實基礎,是一個看起來粗糙、接受起來不容易的現實基礎。所以工匠精神的成長土壤并不友好,形成過程也并不順利。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還需不需要讓自己擁有工匠精神呢?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必須回答的課題。面向當下現實社會可以發現,喧囂的網絡時代已經讓年輕人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態。無論是追尋名利又或者是躺平,都早已讓工匠精神的成長土壤變得更加殘酷。今天的高中生不可能不知道這些社會思潮,而這也就意味著要想在當下的高中生心目當中種下工匠精神的種子殊為不易。
事因難能,尤為可貴,語文教師的價值或許正體現在這個地方。如果語文教師在面對教學困境的時候放下了應有的目標追求,認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再也無處歸依,那就說明語文教師自身就不具有工匠精神。所以在堅守語文教學天地的基礎上,在追求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落地的基礎上,借助《用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篇課文,讓學生的成長空間更加理想,就成了語文教師的天然使命。
于是也就可以從課文中擷取更多的文字與學生分享。譬如,“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盡管這只是作者引用的一句話,但這句話對當下的高中生而言恰恰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學生無論將來走入哪個領域,都需要技術引領或技術支撐,而這個時候就顯現出心性的重要性。何謂心性?或許不需要給學生下定義,只要讓學生知道“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就是心性,“廢寢忘食、盡心竭力的付出”就是心性;“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是心性,“出類拔萃、巧奪天工的卓越”也是心性;“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是心性,“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篤實”還是心性……甚至這么多描述中,只要能夠堅持做到其中的一點,那就是一份可貴的心性。有了這樣的心性作為種子,那就可以開出工匠精神之花,種出時代品質之果。
又比如,文中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氣質”,并且提出了“我們的時代將以怎樣的面貌被書寫,取決于我們每個人的表現”的觀點。這樣的觀點實際上也是有著豐富的營養的,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身處于當下時代的我們,也應當有著屬于自己的氣質;只有當自己的氣質不落后于這一時代甚至可以引領時代的時候,我們才能處于一個值得自己珍惜的時代中。高中生大都是有理想、有情懷的,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些理想與情懷,并且將之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尤其是課文解讀中去。所以當學生理解了工匠精神之后,也就可以豐富他們的理想與情懷,從而保證工匠的種子能夠茁壯成長、品質能夠順利形成。
三、 當下學生需要領悟工匠的品質
教師在任何時候進行課文解讀都不應當是一個人的閉門造車,換句話說,在進行課文解讀的時候,教師心里一定要有學生。當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的時候,課文解讀也就應當服務于學生的精神成長。正如有人所說,以“現實取向”解讀《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這樣的文本,可以讓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獲得理性認知。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鞏固文化基礎、促進認知發展的過程。學生的成長是一個從象牙塔逐步走向現實社會的過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建立面向現實的文本解讀視角,對學生順利實現這種成長有著重要作用。
從象牙塔走向現實社會,不應當只是時間與空間的切換,還應當是學生心性的切換。當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價值時,認識到時代品質的重要性時,尤其是認識到可以用工匠精神去雕琢時代品質時,實際上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心性。坐在課堂里的學生還不需要現實意義上的工匠精神,正如課文中所說,“從贊嘆工匠繼而推崇工匠精神,見證著社會對浮躁風氣、短視心態的自我療治,對美好器物、超凡品質的主動探尋。我們不必人人成為工匠,卻可以人人成為工匠精神的踐行者”。教師就應當通過課文的解讀與課堂上的引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成長確實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不僅在“工”的情境中有價值,在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中也同樣有著價值。這種價值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可以成為學生成長的精神追求,而所有這一切都依賴于學生的認同。
為了實現學生的認同,又可以將課文的解讀回歸到工匠與品質這兩個關鍵詞上,學生不是工匠,但學生需要工匠精神;學生時代的自己需要品質,從學生身份切換到其他身份也需要品質。今天的學習或許并不總是在品嘗著成功,很多時候還要面對挫折與失敗。這個時候又可以借助于課文中的那句話來激勵自己: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為旨歸,卻足以為成功鋪就通天大道。有了這樣的認同,那精神也就屹立起來了,課文的價值也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作者通聯:陜西渭南市澄城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