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雙
摘 要 《涉江采芙蓉》一詩的主題歷來爭議較大。分析該詩的主題要解決的是抒情主人公的定位問題。這就需要參照相關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弄清采蓮的人是誰,進而判斷抒情主人公行為的合理性。此詩主題既可以是游子思親,也可以是居者思夫,還可以是游子與閨婦的同心互念。
關鍵詞 《涉江采芙蓉》? 主題? 游子思親? 居者思夫? 同心互念
《涉江采芙蓉》是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古詩。《古詩十九首》在中國詩歌史上有巨大影響,被稱為“五言之冠冕”,詩作句意淺顯、意義深遠,鐘嶸《詩品》高度稱贊它“幾乎一字千金”。《古詩十九首》上承詩騷,語言平白如話,自然質樸,但卻易讀難懂,《涉江采芙蓉》就明顯具有這個特點,其雖只五言八句,四十個字,但韻味悠長。《涉江采芙蓉》一詩的主題歷來爭議很大。朱自清在《古詩十九首釋》中力主“游子思家”說,力排“居者思夫”論。朱光潛在《藝文雜談》中肯定該詩是“閨怨的情調”,主張“居者思夫”說。我們在教學中該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題呢?其實,詩無達詁,詩是沒有一成不變的解釋的,這是古典詩詞最動人的地方。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關乎愛情題材的詩作,具有敘事詩的特點。既然詩中有愛情故事,那么故事的主角是誰,就顯得尤為關鍵,我們稱詩中故事的主角為抒情主人公。游子思家與居者思夫兩個主題的區別正在于抒情主人公的不同,而這在情感上也就有了細微的區別。
一、誰在采蓮,為何采蓮
芙蓉即是蓮花,采芙蓉就是采蓮。讀多了古典詩詞,有人誤以為只有女子才會采蓮,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說“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其實不然,采蓮人既可以是女子,也可以是男子。
采蓮是一種農事活動,采摘活動的參與者自然是以女子為主,比如《詩經》中的《芣苢》,就是女子采摘之歌。采蓮也是一種民俗活動,采蓮者有男有女,比如梁元帝《采蓮賦》中所說“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妖童”指的就是衣著艷麗的少年。采蓮還是一種游戲活動,參與者就未必是女性,南朝《神弦歌·采蓮童曲》中描寫的就是游玩的情景,“泛舟采菱葉, 過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侶, 齊聲采蓮歌”,這更像是一個男子帶領著童侶游玩,一邊采荷葉,一邊采芙蓉,并且用船槳擊打著船舷,命令童侶齊聲同唱采蓮歌。可見,男子采蓮并不是不能發生的事情。
古人有以物傳情的傳統,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純潔真摯的情感就寄托在這簡單而樸素的物上,這物可能是一枝花、一片葉。一枝一葉總關情,物雖簡單易得,但所含之情深,所寄之意重。朱光潛說:“中國人民很早對于自然就有很深的愛好,對自然的愛與對人的愛往往緊密地連在一起。”《詩經》中就出現了多處以花草相贈的情節,年輕的男女表達愛慕之情就互贈花草,用這大自然中最原始、最簡單、最美好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純真之情。《邶風·靜女》中是“貽我彤管”,《鄭風·溱洧》中是“贈之以勺藥”,《衛風·木瓜》中是“投我以木瓜”,彤管、勺藥、木瓜,何其簡單,但所含之情又何其純真而圣潔。
蓮花純潔美麗,在《楚辭》中多次出現,屬于香草,如屈原在《離騷》中將其作為自己的衣裳:“制芰荷以為衣兮, 集芙蓉以為裳。”其后芙蓉、蓮花直接成為抒寫愛情的主要意象。與東漢末年相去不遠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大量以蓮花寫相思的詩作,不少詩作以《采蓮曲》為題,可見蓮花與愛情主題之間已經建立了緊密的聯系。比如《子夜四時歌·夏歌》中“乘月采芙蓉, 夜夜得蓮子”,比如《秋歌》中“處處種芙蓉, 婉轉得蓮子”。樂府具有民歌的特征,而民歌又多用雙關的修辭,借助漢語的諧音形成雙關,言再此而意在彼,含蓄委婉,“芙蓉”諧音“夫容”,“蓮”諧音“憐”,所以詩中“蓮子”就是“憐子”,“憐”是愛的意思,“子”又是第二人稱代詞,“蓮子”就是“愛你”。很多魏晉采蓮詩作中以女子為抒情主人公,是與“芙蓉”“蓮子”的諧音大有關聯的。
二、《涉江采芙蓉》的多元主題
1.游子思親
游子思家的主題最易于讀者的理解、接受。抒情主人公是身在異鄉的游子,整首詩中只出現了這一個游子的形象,詩里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感都產生于游子一人。中國古代的社會環境決定了出門在外的一般是男子,出門在外不外乎從軍、為宦、經商、游學幾種情況。“蘭澤多芳草”是異鄉之景,游子見美景而駐足欣賞,見江中有芙蓉便渡江采摘。
男子可以采蓮,芙蓉與愛情緊密相關,《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一見芙蓉便忘情。忘情之中的人容易產生幻覺,他看到芙蓉,就好像看到了所思所念之人的臉龐,如此陷入思念中。他急切地冒著重重危險,奮不顧身地涉江采摘芙蓉。眼中只有芙蓉的人,來不及細看沿途的風景,一定是辜負了這蘭澤中的芳草。他終于采到了芙蓉,然而采到之后卻突然發現,自己無人可贈,欲贈之人在那遙遠的道路的盡頭,遙不可及。他自然也就回到了自身所處的現實之中,開始審視周圍,審視自我。詩歌在這里發生了逆轉,羈旅途中偶然與芙蓉相逢的美麗欣悅,突然逆轉到了思念的綿長憂傷之中。這是一個戲劇性的變化,游子涉江采芙蓉的所有熱情頓時煙消云散,似乎連天地也為之黯然失色。他想到了所思之人的所在——舊鄉,他癡癡地站在原地回望遙遠的故鄉,那是漫漫長路,遙遠得望不到盡頭。“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是游子的無限傷感,“同心”就是有情人之間相親相愛,有情人本該結良緣、成眷屬,但對詩中游子來說卻不得不“離居”。同心離居是愛情的悲劇,不管出于何種原因,這悲劇的“憂傷”且漫漫無盡期,直至“終老”。“憂傷以終老”就意味著游子無力解決“同心而離居”的困境,不是情不得已,而是現實不容許,體現了人在現實世界之中的無力和無奈。
2.居者思夫
居者思夫又可稱思婦盼歸人。“居者”就是居于家中的思婦。采芙蓉的人是思婦,她在故鄉的蘭澤中采摘芙蓉。蘭澤是一片鮮花漫野的優美之地,充滿了生命的的氣息。芳草與采摘芙蓉的女子交相輝映,人面芳草,足以見出女子的美麗。她采到以后卻發現欲贈之人遠在他鄉。傷心的人是女子,思念的人也是女子。“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是多情女子的想象,她手把芙蓉,遙望遠天,那是丈夫所在的方向。她想象到此時的丈夫正駐足于路旁,回望故鄉。正所謂,詩從對面飛來,或者說,以己之情揣度他心,正是女子自己濃烈的思念在她的心中幻化出丈夫望鄉的情景。“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也只能是女子的喟嘆,款款深情與剪不斷的相思之愁油然而生,盈溢女子心田。
3.游子與閨婦的同心互念
《涉江采芙蓉》的主題還可以是游子與閨婦的同心互念。采蓮的是女子,她在家鄉的蘭澤涉江采摘芙蓉,采來以后才驚醒,欲遺之人在遠道,無言的寂寞與傷感襲上她的心頭。此時此刻,漂泊的游子正在異鄉“還顧望舊鄉”,有情人心有靈犀,相同的時間中,相同的思念發生在了不同的空間里。“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是詩人的感慨,詩人如同全知全能的上天,俯瞰著人世間的悲歡,他看到了居家采蓮的思婦,也看到了望鄉思親的游子,他一聲長嘆,充滿了憐憫與同情。
詩無達詁,這是詩的魅力。正是因為詩無達詁,讀者才有了苦苦尋覓的興致。但詩可以有多解,每一種對詩合理的闡釋,都是一次對詩心的細心觸摸。
[作者通聯:山東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