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政府主導下我國高素質農民培育效果比較研究

2024-06-03 22:49:46張貽茜朱麗娟
新疆農墾經濟 2024年5期

張貽茜 朱麗娟

摘要:政府主導下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途徑。文章通過對我國四大經濟區域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橫縱比較,結果顯示:培育高素質農民的專項扶持政策力度總體有下滑趨勢,區域差異不明顯,但在普惠性金融政策上存在地區差異,西部地區呈現出貸款“高需求高滿足”態勢,東北地區表現出較強的農業保險購買力。高素質農民隊伍壯大及其生產經營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在各地區都有一定程度的改觀,東部地區經濟效益最為顯著,東北地區的培育效益總體低于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因此,亟需分區分類采取不同的傾斜政策,引導和激勵高素質農民在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中堅力量”作用。

關鍵詞:政府主導;高素質農民;培育效果;區域比較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1BJY186);河南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項目編號:2024-JCZD-22);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研究生教育類)(項目編號:2023SJGLX089Y)。

[作者簡介]張貽茜(1999-),女,山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通訊作者:朱麗娟(1981-),女,河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

一、引言

高素質農民培育作為一項兼具公益性和基礎性的長期工作,當前我國主要以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推進實施。從政策演進上看,自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展“農民綠色證書”培訓工作以來,歷經了“綠色證書培訓工程”(1994年)、“跨世紀青年科技培訓工程”(1999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2012年)到“高素質農民培育”(2019年)等漸進決策政策。相關培育經費主要來自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和各省、市、縣匹配的資金,且經費投入不

斷提升,目前中央政府的補助標準大致提高到每人

1 000~3 000元[1]。根據《2023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國家培養高素質農民達到75.39萬人,云上智農APP高素質農民注冊用戶超過了700萬,全國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輻射超過1.85億人次。高素質農民培育延續了職業農民、新型農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框架,由理念引導、體系構建、規劃領航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2]。那么,在高素質農民數量與質量并舉提升事實下,探討政府主導下相關培育政策的惠及程度,以及對高素質農民生產經營產生哪些影響?影響效應表現在哪些方面?不同地區有何差異?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有助于揭示培育高素質農民的政策意蘊及其效果,對探究如何提高農村人力資本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高素質農民培育績效的相關研究,國外較少對其進行評估,多側重于對一般化培訓績效評估體系的構建[3],且因培訓組織或評估組織成熟度與環境制約[3]不同而構建不同的評估方法。由于國內外培育政策、內容與方式的不同,國際上的評估體系并不適合我國高素質農民培育績效的考量。國內現有相關文獻主要聚焦于對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演進、培育體系構建以及培育效果影響因素等分析[4-5],且多采用區域小樣本去分析各地的培育成效,聚焦于對其農業生產經營收入的評價[6-9],結果基本都表明培育政策初見成效,但鮮有對培育績效進行區域比較。但作為政府主導下的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由于受各地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培育績效必然會呈現出區域差異。根據《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的測算,我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由2018年的0.4435上升到2021年的0.5100,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指數同期分別增加了0.0759、0.0946、0.0627、-0.0005,對標2035年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設計的理想值,四個地區的發展指數得分分別為0.7417、0.7514、0.6725、0.6186[10-13]。盡管衡量一個地區高素質農民發展水平和培育效果不能僅由發展指數來判定,但可由其初步判定各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育總體向好,且存在一定的地區差異。

基于上述各地區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差異的基準判斷,以及已有文獻對各地政府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的績效缺乏地區比較,本文采用《2018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2018年調查數據涉及31個省份的10 879個有效樣本)、《2019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和《2020—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的數據(2019—2021年的調查除西藏外的30個省份10 052、9 510、9 552個有效樣本的數據),嘗試對我國政府主導下的高素質農民培育績效進行區域差異比較研究。為此,將我國區域劃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考察各地區培育政策對高素質農民惠及力度的差異、生產經營狀況及其產生的影響。對于培育政策,本文主要考慮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專項扶持政策以及普惠性的金融政策。其中,專項扶持政策的指向非常明確,主要聚焦于提升高素質農民的生產經營能力,而對于生產經營中遇到的資金掣肘問題,仍需要依托于普惠金融來緩解或解決。因此,高素質農民培育效果的提升需要系列政策綜合發揮作用。

經過培育的高素質農民是農業農村人才隊伍中的領頭羊,具備“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等特征,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式農業現代化實現的進程。高素質農民培育作為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涉及教育、培訓、管理、服務等多個環節。因而,在考察各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育效果時,僅關注培育政策的惠及力度是不夠的,還應從農業現代化發展維度和可持續發展維度進行考察。根據《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中對高素質農民“產業水平”設置的二級指標來表征其生產經營現代化程度,即以高素質農民是否走向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組織化、信息化和品牌化等來加以反映,進而以其不同農業生產方式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表征其農業生產經營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研究結果預期能夠為各地政府調整政策精準扶持對象、完善高素質農民培育思路、推進新型經營主體農業增產、增效、增綠提供決策借鑒和參考。

二、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的惠及程度

(一)高素質農民含義

與傳統農民相比,高素質農民主要是指能夠利用現代生產要素進行農業生產和經營[4],是新產業、新業態的先行者,新技術、新裝備的操作者,新主體、新經濟的實踐者,對推動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轉型升級,以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揮著重要作用[5]。高素質農民是農民中最具發展活力的群體,其涵蓋的范圍也較廣,結合研究數據囊括對象,本文的高素質農民包括農業職業經理人及專業經營者、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經營者、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農業創業創新帶頭人和返鄉入鄉創新創業者、專業種養加能手等。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認定為高素質農民。

(二)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惠及程度

高素質農民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堅力量,是鄉村振興的“頭雁”隊伍,各地政府都出臺了高素質農民培育的相關政策。當前,高素質農民培育已經上升到國家法律層面,為高素質農民的發展創造了穩定的政策環境和良好的發展契機[10]。自2017年以來,農民教育培訓專項工程實施范圍擴展至全國,2018年基本覆蓋了全部農業縣,同時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從表1可以看出,近年來80%的高素質農民能夠享受到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可能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政策到位率較之前略有降低,平均每人享受到1.65項優惠政策,總體上政策扶持力度有下滑趨勢。其中,中西部地區高素質農民享受到政策扶持的力度總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及東部和東北地區。整體而言,培育高素質農民的專項扶持政策力度總體有下滑趨勢,區域差異不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于當前針對高素質農民培育的政策未能因地因時因人而針對性安排有一定的關系。

高素質農民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主力軍,金融保險政策支持為其重要推進因素。從全國調查樣本看,有一半的高素質農民有貸款需求,其中西部地區的需求最高,2017—2020年有貸款需求的高素質農民占比在65%~59%之間,需求雖略有下降但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占比高于東北與東部地區20%左右。在有貸款需求的高素質農民中,成功獲得貸款占比最高的也是西部地區,2017—2020年間占比分別達到73.51%、76.43%、77.08%、76.31%,同時貸款滿意度也處于高位,2019年獲得貸款需求滿足度超過2/3的達到24.4%,受2020年疫情影響,貸款需求下降3.53%且依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地區貸款需求較高但獲得貸款占比最低,2017—2020年間成功獲得貸款占有貸款需求農民的比例分別為45.81%、46.49%、60.06%、68.56%,其間貸款滿意度不足1/3的占比提高了10%左右。其間,東部和東北地區高素質農民的貸款需求占比有所下滑,與全國平均水平一致,但下降幅度高于中西部地區和全國平均水平,而其中貸款滿意度超過2/3的占比雖較低,但有提高趨勢。總體上,2017—2020年間高素質農民貸款需求略有下降的同時,其成功貸款滿意度雖逐年提高,但滿意程度不足1/3的仍占主體,并占到獲得貸款農民總量的30%左右。由此可見,高素質農民尚面臨金融貸款可得性和滿意度較低的困境。此外,面對農業的高風險,高素質農民表現出極大的理性,購買農民保險的積極性較大,2020年有59.03%的高素質農民購買了農業保險,比2017年提高了4.31%,其中東北地區購買比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維持在70%左右,中部地區略高于東西部,這也表明農業大省對農業保險的重視程度相對較高。因此,因地制宜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惠及率,不斷為農業發展注入更多的金融“利好”,推進農業保險的高質量發展,因勢利導發揮好農業保險在各區域的支農、惠農、助農、強農作用,是金融政策賦能高素質農民培育的重要通道。

三、高素質農民生產經營發展狀況比較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農業經營主體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質農民作為我國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是否具有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規模化、組織化、信息化和品牌化等基本特征,是研判相關培育政策對高素質農民生產經營行為影響的重要考量依據。

(一)規模化

農業規模化經營是加快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隨著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推廣,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迅速,尤其體現在高素質農民經營主體上。根據農業普查對規模農業經營戶的界定標準(全年農林牧漁業各類農產品銷售總額達到10萬元及以上的經營者),2017—2020年間,我國高素質農民中的規模農業經營戶占比不斷提高,2020年有約六成的高素質農民成為規模經營戶,其中中部規模經營戶占比最高,達到69.81%,其次是東部和東北地區,西部地區的規模經營戶最低,僅為56.24%,這與西部一些地區(如貴州、四川、云南)的土地資源稟賦有一定關系,總體上拉低了西部地區(如新疆)規模經營的平均水平。

從高素質農民土地經營面積看,2020年全國有近一半的高素質農民經營面積超過100畝,東北和中部地區占主體,占比達到66.10%和60.09%,分別比2018年提高了18.91%和14.00%,其間西部占比一直最低。經營面積超過500畝的規模戶總體上較少,比較而言,中部地區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營表現出了超大規模化的傾向,這一定程度上與該地區的土地流轉政策有一定關系。經營面積在100~200畝之間和200~500畝之間的高素質農民規模戶,仍集中分布在東北和中部地區,年際間變動趨勢一致。總體上,中部與東北地區高素質農民在土地經營面積上呈現“橄欖型”結構,低于50畝的小規模經營和高于500畝的大規模經營占比低;而東部與西部的高素質農民在土地經營面積上呈現“倒金字塔型”結構,低于50畝和高于500畝的占比呈現一高一低態勢。

就不同生產經營類型高素質農民而言,其經營面積變化趨異。從2020年的調查結果看,高素質農民土地經營面積較之前有大幅度提升,平均達到172畝,其中種植業經營戶為175畝,種養結合型為162畝,但中位數均為50畝。可見,當前高素質農民農業經營還處于規模化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各地區基于農地集中的規模經營模式與服務規模經營模式的實踐探索,均為高素質農民的規模化發展的可行路徑。

(二)組織化與信息化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農業組織化程度也隨之提高,高素質農民融入農業產業組織的步伐在加快。從全國調查樣本看,近一半的高素質農民通過加入合作社和加強與龍頭企業的聯系提升了組織化程度,中部地區這一比例最高,其次是東部和西部,最低的東北地區與中部地區。從加入合作社來講,高素質農民的積極性呈現下滑趨勢,由2017年43.60%下降到2020年的36.77%;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接龍頭企業有較大的積極性,由2017年的22.28%占比提高到2020年的31.92%(見表3),其中東、中西部提升幅度高于東北地區,一定程度上表明,東北地區的企業組織成長性相對較弱。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大,且各地資源環境稟賦不同。東、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應結合各自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優化現有合作機制,提升農戶組織化程度,使小農戶有效對接市場,有效整合內外部資源。

信息技術正悄然改變著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互聯網作為農業信息化的重要媒介,約占八成的高素質農民家里接通了寬帶,且通過線上銷售的農產品占比在提高,但總體上低于線上購買的農資占比,2020年高素質農民網購農資的占比較2017年提高了19.80%。總體上,運用手機或電腦搜集農產品市場信息、購買農資、銷售農產品以及線上學習農業知識的高素質農民接近六成,東北地區這一比例仍處于低位。在數字信息賦能農業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14],地區高素質農民信息化差異的存在,需要引起各地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可見,強化對高素質農民的數字技能培訓,提升其數字素養與科技素質是當務之急。

(三)品牌化

實施“三品一標”和“綠色農產品”認證,是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農業綠色轉型,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舉措。高素質農民接受新事物快,有市場意識,在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上較為重視品牌化建設。在高素質農民中,目前主要將綠色食品認證作為重點,其中東部地區高素質農民綠色認證的積極性較高,中西部次之,東北地區最低,2020年東北地區落后于東部15.41%,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約10個百分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推行有機農業,推廣地理標志農產品,已經成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我國有機農業還屬于“小眾農業”,有機農業規模小,農產品有機認證和地理標志認證還未得到足夠重視。從全國調查樣本看,在綠色農產品認證中,高素質農民的這兩項認證比例都較低,其中東北地區處于最低位,中西部地區的高素質農民也未因農業自然資源的相對豐富,而發展壯大有機農業及區域特色農產品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素質農民作為區域綠色農業和特色農業發展的“領頭羊”,還缺乏一定的內生動力。區位條件與產業發展水平是農業品牌化的重要影響因素。各區域應充分發掘各自的農業資源優勢,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

四、高素質農民生產經營效益比較

相較于傳統農民,高素質農民生產經營呈現出高質量發展趨勢。生產方式的轉型,是否帶來其經濟收入、社會認可和生態自覺行為的變化?為了對其做進一步分析,以高素質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以及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平均收入比較表征其培育的經濟效益,以帶動周邊農戶生產方式轉型以及獲取社會榮譽等表征其培育的社會效益,以“一控兩減三基本”的實施情況表征其培育的生態效益。

(一)經濟和社會效益

高素質農民是有文化、有技術、善于管理的現代農業從業者,在農業生產經營中保持良好的經營狀態,有較為穩定的務農收入。從表8可以看出,高素質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性收入處于持續增長態勢,由2017年的2.78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3.69萬元,分別相當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7.22%和84.25%,是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和2.15倍。其中,東部地區高素質農民純收入最高,2020年達到4.57萬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0.88萬元,其他地區都不足4萬元。總體上,全國近三成的高素質農民農業生產經營性人均純收入高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各地區該比例都在波動中增長,由2017年的27.68%提高到2020年的29.72%;相比較,高素質農民中農業生產經營性人均純收入高于同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占比,較其與同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高出近2倍,且該增長幅度在漸進增加。可見,培育高素質農民的經濟效應較為顯著。

培育高素質農民不僅體現在其經濟收入的提高上,還表現在其示范帶動的社會效應上。高素質農民中大多是家庭農場主,或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等新型經營主體,其生產經營行為具有“羊群效應”,2020年高素質農民平均帶動周邊農戶17戶,最高達到150戶。從四大區域來看,東中西部高素質農民的輻射帶動作用基本相當,東北地區高素質農民中帶動周邊農戶的占比最低,2020年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高達21.46%。高素質農民在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中,也能夠充分感受到社會的認可。無論是獲得縣級及以上榮譽、擔任村干部,甚至當選為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東中西部高素質農民的占比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相近,東北地區仍是最低的,不過東北地區受到縣級表彰的高素質農民逐年提高,由2017年的10.53%提高到2020年的20.86%,其他榮譽在年際間的波動較大。總體上,高素質農民的社會認可度不斷攀升社會效果逐漸顯現。

(二)生態效益

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把化肥農藥用量減下來,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的“一控兩減三基本”政策實施以來,農業面源污染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農業領域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分別下降19%、48%、25%,表現出一定的“增產減污”效應。

在農業生產中,有七成高素質農民對農田進行了灌溉,其中采用噴灌、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的占比由2017年的16.70%提高到2020年的27.88%,其中東西部的節水灌溉比率較高,東北地區最低。灌溉與施肥施藥緊密相關,自2015年化肥農藥“雙減”政策施行后,水肥一體化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高素質農民由于其生產經營規模相對較大,因此愿意采用新技術,2017—2020年間,其減施化肥的比例提高了15.17%,農藥提高了19.04%,任減其一和雙減的比例分別提高了20.18%、14.63%。其中,中部地區的“雙減”效果最佳,東西部次之,東北地區最差。

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對保障生態安全、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目前,直接將糞便排放的情況得到好轉,在從事養殖業的高素質農民中的直排占比者由2017年的9.87%下降到2020年的5.41%。八成左右的高素質農民重視并通過不同方式對畜禽糞便采取了資源化利用,其中將畜禽糞便發酵做有機肥的高素質農民占主體,但總體上有下滑趨勢,東北地區下降趨勢最為明顯。在其他畜禽糞便處理方式中,發酵做沼氣的高素質農民占比高于直接出售和發酵做飼料的比例,地區間差異不明顯。可見,當前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方式還較為單一,“化廢為寶”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農作物秸稈和農膜的資源化再利用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點。首先,高素質農民采用這兩項農業綠色生產方式的占比逐年提高,2020年較2017年分別提高了5.57%和11.74%。在秸稈利用中,機械化還田占主體,其中,中部地區八成左右的高素質農民采用機械還田技術,基本上是西部和東北地區的2倍左右;其次將秸稈用作農家肥和牲畜飼料的原料,西部和東北地區這一比例相對較高,而將秸稈出售給養殖場和發電廠的占比總體偏低,尤其表現在中部地區。在農膜使用中也表現出一定的地區差異,2020年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高素質農民使用農膜的占比分別為47.48%、52.91%、63.44%和31.55%,東北地區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68%。農膜使用后被直接丟棄在農田的現象越來越少,回收利用的比率逐年提高,總體上超過九成的高素質農民對使用后的農膜進行了回收處理,超過了我國在農業現代化規劃中對農膜回收率80%的目標,在農業綠色轉型中發揮了較好的引領作用。

綜上可見,各地區高素質農民培育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生態存在一定差異,這可能主要源于高素質農民綜合能力的非均衡提升。因地施策強化政策支持,針對性提升高素質農民的科技與文化素質,創新性發揮其在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是增強高素質農民培育區域成效的可行之舉。

五、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第一,培育高素質農民的政策環境在逐步改善,但受地區政策傾斜差異,惠及力度分異。2017—2020年培育高素質農民的專項扶持政策力度總體呈上升趨勢,2020年雖有下滑但區域差異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素質農民的金融保險以及公共服務政策傾斜上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西部地區隨著農村金融工作的不斷推進呈現出貸款“高需求高滿足”態勢,東北地區表現出較強的農業保險購買力,而東部地區顯示出醫療和養老保險強大的惠及力。第二,高素質農民的農業產業發展呈現規模化、組織化、信息化和品牌化的趨勢,相比較,東北地區高素質農民農業規模經營的優勢并未顯現,反而低于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在農業組織發育、信息技術使用和品牌建設方面雖有一定發展,但都處于最低位。第三,高素質農民隊伍壯大和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逐漸顯現,地區差異也較為明顯。各地區高素質農民人均純收入均高于同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東部地區的經濟效益最佳,其他三地區基本相近;高素質農民的輻射帶動作用略有下降(可能與新冠疫情影響有一定關系),但社會認可度不斷攀升,東北地區表現較差;在“一控兩減三基本”政策推進下,各地區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增產減污”效益,相比較東北地區高素質農民無論是節水灌溉、肥藥減量還是畜禽糞便、作物秸稈和農膜的資源化再利用上均處于最低位,但也呈現出年際間波動上升的趨勢。

(二)政策建議

1.高素質農民政策扶持需由“培訓導向”向“培育導向”轉變。不同于以往,“高素質農民”既強調職業農民的身份,更強調農民信息和文化素質的提升。高素質農民不再簡單的只是現代農業的生產者,更是現代生產技術裝備的操作者和傳播者。從這個意義來說,高素質農民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抓手,不能僅僅將“獲得職業證書的多少”和接受培訓的人數作為衡量培育效果的指標,而忽視對培訓效果的考核。同時要扭轉當前相關政策的“一刀切”和短期性的普適培訓,要加強對培訓的后端管理,實行培訓的跟蹤服務。科學遴選培育對象,嘗試跳出“農圈”拓展后備人才,向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傾斜,實施對高素質農民的精準幫扶,增強其“愛農”“安農”“興農”意識,并根據各地區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條件,選準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項目,通過搭建長效培育體系助推高素質農民持續務農。

2.瞄準市場,精準定位、定向培育高素質農民。精準解決“培育誰”“培育什么”和“如何培育”的問題,以提高培育精細化程度。同時要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特色農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應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尤其是東北地區,應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創新農業組織模式,重視農業信息技術的賦能作用,樹立品牌意識,努力構建“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產”的區域產業新格局。同時也要對高素質農民返鄉創業提供優先支持,充分發揮農業信貸的擔保作用,不斷推進農村金融創新發展,保障農村貸款可獲得性,切實推進農村產業發展。

3.重視高素質農民主體地位,不斷增強多方培育合力。激勵高素質農民通過采納綠色生產方式拉動地區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同步躍升,地方政府要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依法依規強化高素質農民在培育中的表達和參與權,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大力提高其人力資本水平,為地方發展筑牢人才基礎支撐。

4.增強高素質農民的社會參與度,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及示范引領作用。培育高素質農民,不僅關注其培育效果,同時也要加強農村基層治理,提供高素質農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增強其發展的內生動力,提升其社會地位和幸福感指數,充分發揮其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的作用。在激勵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產業的同時,應發揮政府、涉農企業、高素質農民的協作,共同促進農業產業的綠色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王玉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執行阻滯及化解之道[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06):62-67.

[2]張天添,趙彥彬.漸進決策理論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的變遷歷程、邏輯與展望[J].職教論壇,2022,38(09):96-103.

[3]李寶值,米松華,楊良山,等.職業農民培訓績效評估研究述評[J].浙江農業學報,2018,30(01):167-175.

[4]李谷成.高素質農民新概念與農村雙層經營體制新內涵[J].理論探索,2021(01):5-11.

[5]彭超.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的演變、效果與完善思路[J].理論探索,2021(01):22-30.

[6]周杉,代良志,雷迪.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西部四個試點縣(市) 的調查[J].農村經濟,2017(04):115-121.

[7]李偉,楊仕元,藍定香.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供求差異及對培訓效果的影響[J].農村經濟,2020(02):138-144.

[8]王瑜,秦鳳梅.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效果的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1(13):79-84.

[9]吳易雄.收入預期及環境感知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績效的影響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2,44(10):49-58.

[10]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2021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1.

[11]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2020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0.

[12]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2019年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指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9.

[13]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2018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發展指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14]閆俊周,姬婉瑩,朱露欣.數字經濟、政府干預與區域創新能力[J].創新科技,2021,21(12):29-39.

責任編輯:管仲

引用格式:

張貽茜,朱麗娟.政府主導下我國高素質農民培育效果比較研究[J].新疆農墾經濟,2024(05):33-43.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Farmers in China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ZhangYiqian?? Zhu Lijuan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 Government-led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vitalise rural talent. Through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omparis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in China's four major economic reg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general downward trend in the strength of special support polic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not obvious, but there ar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clusive financial policies, with the western region showing a "high demand for loans and high fulfilment" trend, and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showing stronger purchasing power f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Strong purchasing power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The socio-economic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brought about by the growth of a team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the modernisation of thei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have been improv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all regions, with the most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cultivation benefits in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being general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ern and central-western regions.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adopt different inclined policies by region and by category, so as to guide and motivate high-quality farmers to play the role of "backbone force" in the revitalisation of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leadership of the government ;high-quality farmers; Cultivation effect; Regional comparis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91精品国产福利|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亚洲视频无码| AV熟女乱| 精品国产自|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www.91在线播放| 午夜不卡福利| 亚洲手机在线|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网址|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香蕉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青青极品在线| 嫩草国产在线|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小视频|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 精品午夜国产福利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在线精品自拍| 亚洲91精品视频|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五月婷婷精品|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99精品久久精品| 日韩麻豆小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97|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亚洲h视频在线| 园内精品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青榴视频|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精品日韩欧美|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高清|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波多野结衣AV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91视频免费|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 色悠久久久| 91亚洲精品第一| 国产屁屁影院| 夜夜操狠狠操|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成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青青草原国产精品啪啪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h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日本精品一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网|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激情综合五月网|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在线无码私拍|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