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曉萍
摘要:近年來,黨和國家日益重視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強調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在中學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推動法治實踐教學,借助基層法庭或青少年模擬法庭等平臺,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普法教育體驗。文章結合實施沉浸式普法教育的現狀,通過從課堂到法庭感受法律權威、從旁聽到參與學習法律精神、從出去到進來維護法律尊嚴、從理論到實踐踐行法律原則等方面對實施沉浸式普法教育提升中學生法治素養的策略進行探討,旨在推動法治教育在中學階段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中學;沉浸式普法教育;法治素養;法律精神;法律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3-0141-04
青少年法治教育事關我國法治建設的未來。《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特別強調,要“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推廣法治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1]。思政課是學校對中學生進行法治啟蒙的主陣地,其教學實踐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更應結合當下時代背景,靈活開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活動,以培育學生的法治素養?!俺两币辉~,原本指“浸泡”,后來引申為“完全處于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2]。沉浸式普法教育正是基于此意,通過為學生營造一個模擬或真實的法律環境,讓他們能夠親身體驗并學習法律知識。這種教育模式,有助于學生構建清晰的知識框架,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并逐步提升其法治素養,從而引導他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思政課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在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方面。這門課程不僅傳授法律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政教師在這里扮演著關鍵角色,他們不僅傳授知識,更傳遞思想,為學生的成長播撒智慧的種子。通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思政課為青少年法治素養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堂法治教育的基礎作用在于普及法律常識,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他們的自我保護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講解法律條文、分析法律案例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法律知識,幫助他們建立起對法律體系的初步認識。課堂法治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還能夠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通過學習法律,學生可以深刻認識到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樹立起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的意識。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能夠了解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學會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然而,僅僅依賴課堂教育來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是遠遠不夠的。課堂教育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往往缺乏實際情境的體驗。法律條文和原則在沒有具體情境支撐的情況下,顯得抽象而難以理解。學生往往難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行動指南。因此,為了彌補課堂教育的不足,法庭實踐成為了一種有效的補充方式。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庭審旁聽等活動,他們得以親身感受法庭的莊嚴氛圍和法律的威嚴。在法庭上,學生可以直觀地觀察到法律程序的實際運作,以及法律如何在實際案件中發揮作用。這種實踐體驗,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權威性和實際應用,還能夠增強他們的法治觀念??梢?,從課堂到法庭的轉變,對于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具有深遠的意義。通過這種轉變,學生得以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法庭實踐相結合,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法律認知。這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權威性和實際應用,還能夠培養他們的法治精神和責任感。在未來的生活中,這些學生將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為維護社會的法治秩序作出積極的貢獻。
例如,在教學“做守法的公民”一課時,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把最近發生的真實案例引入課堂,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之外,還可以將學生帶出課堂,引入真實的法律環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知識。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以通過PPT或者視頻等形式,向學生介紹我國的基本法律體系和法律原則,使得“做守法的公民”這一課題變得生動而具體。然后,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青少年相關的法律案例,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分析案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和法律后果,從而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通過討論和合作探究,學生不僅能夠學習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法治素養,他們開始認識到法律知識的重要性,并學會如何預防犯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然而,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等同于實際行動的轉化,極少數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仍然可能因為一時沖動或缺乏法治意識而犯錯。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法律的威嚴和違法的后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庭審旁聽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旁聽一場真實的庭審,從中體會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在庭審現場,學生能夠目睹法官如何公正無私地主持正義,檢察官如何嚴謹地舉證,以及辯護律師如何為當事人進行有力的辯護。每一個法律程序的細節,都能夠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法治的嚴謹和公正。庭審結束后,學生還有機會與法官、檢察官和律師進行互動,向他們提問并了解法律的實際運作。這些法律專業人士的解答,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法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夠激發他們對法律職業的向往。這種直觀、生動的教育方式,比課堂上的任何講解都更有說服力。從課堂到法庭的轉變,不僅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法律的威嚴和力量,也能夠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權威性和實際應用。
在法律學習的過程中,從旁聽者的角色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這一跨越對于深入理解法律精神至關重要[3]。通過單純的旁聽,學生可以初步領略法律程序和案件審理的概況,但這僅僅觸及法律學習的表層。為了真正領悟法律的精髓,學生需要成為法律實踐中的一員。模擬法庭活動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絕佳的平臺,使他們有機會親身參與并體驗庭審的各個環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分別承擔起法官、公訴人、辯護人等角色,通過實踐應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對案件進行深入的分析和判斷[4]。這種參與式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法律思維,更能夠讓他們深刻體會到法律的莊嚴、公正與嚴謹。因此,在旁聽了一場真實而精彩的庭審之后,學生提議利用學校新建的青少年模擬法庭教室,開展一次身臨其境的模擬法庭活動。這個提議得到積極響應,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并在南平市司法局、南平市建陽區人民法院等單位的支持下,青少年模擬法庭活動得以有序展開。
1.精心準備劇本,貼近學生實際
一個成功的模擬法庭活動,首先需要一個精心設計的劇本。為了確保劇本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并以學校中經常出現的矛盾沖突作為撰寫劇本的起點,融入當前備受社會關注的校園欺凌現象,同時選擇中學生群體中的打架事件作為劇情核心。在法律層面,為了確保劇本的法律準確性和教育意義,教師要積極與指導法官溝通,從他們那里獲取寶貴的法律建議。在法官的協助下,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系列的知識卡片,內容如下。(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2)法庭現場的紀律要求。(3)完整的庭審流程。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法律知識卡片,深入研究“案情”,對違法犯罪行為進行精準認定,并嘗試進行合理的量刑,從而初步完成劇本的撰寫。為確保法律層面的嚴謹性,最終劇本必須經過指導法官的嚴格審核方可使用。通過劇本的討論和撰寫,不僅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法官和公訴人的工作內容,還能進一步鞏固對我國司法機關的認識。
2.完備設備,增強學生代入感
模擬法庭活動中,完備的設備對于增強學生角色代入感具有重要作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沉浸在各自的角色里,精心的設備準備是必不可少的。專業的法庭設備,如莊嚴的法袍和精致的法槌,都要被細致地復制,以真實還原法庭環境。當學生穿上正式的法庭制服,踏入裝飾一新的模擬法庭教室,他們仿佛真正置身于一個法庭審判現場。這種切身體驗,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威嚴和法庭審判的嚴謹性。此外,利用先進的互聯網設備,模擬法庭的庭審過程可以進行直播,使得更多學生在不同場所都能觀看和參與討論。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實踐能力,還能進一步強化他們對所扮演角色的認同感和代入感。
3.正式開庭,體驗法律威嚴
為了模擬法庭的順利開庭,學校和相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同時教師和指導法官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的指導,確保每個參與庭審的學生都明確自己的角色和任務。在模擬法庭正式開庭的那一刻,伴隨著法槌的清脆敲擊聲,庭審正式開始。學生分別扮演“審判長、書記員、公訴人、辯護人”等角色,全情投入到模擬的校園故意傷人刑事案件的審理中。整個庭審過程嚴格按照真實的法律程序進行,從宣布開庭到庭審調查,再到法庭辯論和宣判,每一個環節都力求真實還原,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深刻體驗法律的威嚴和司法的公正,也能夠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法律知識,提升法治素養。同時,旁聽的學生也通過這一活動,近距離了解法院的工作和審判流程,對法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4.交流感悟,深化法治教育
在生動而真實的法治教育“課堂”中,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法庭場景和審判貼近學生實際的案例,得以“沉浸式”地學習、理解和遵守法律。模擬法庭的活動雖已落幕,但對學生的普法教育仍在繼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行深入的歸納與總結,并探討以下問題。(1)通過這次活動,你掌握了哪些法律知識?(2)違法行為有哪些類型?如何區分?(3)如何看待庭審中被告未穿黃馬甲、未佩戴戒具的現象?(4)你對我國的司法機關有何新的認識?(5)此次活動對個人的學習和生活有何影響?
經過熱烈的交流與探討,學生得出以下深刻的認識。(1)面對校園欺凌,應依法維護自身權益,避免以暴制暴,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2)打架行為雖看似相似,但后果不同則責任有異。青少年應學會控制情緒,避免用暴力解決矛盾。(3)被告在正式宣判前不穿黃馬甲、不佩戴戒具,體現了無罪推定原則和司法公正,彰顯我國法治的文明與進步。(4)學生對司法機關有了初步了解,對司法工作有了淺顯認識,部分學生甚至萌生成為法律工作者的愿望。
為了切實推進法治教育,許多學校采取了“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教學策略[5]。這種策略旨在引領學生走出傳統的課堂,深入社會實踐,親身參與各種法治活動。同時,學校要積極引入外部資源,如邀請法律專家和工作者進校園,進行法治宣傳,從而營造濃郁的法治文化氛圍,并為學生提供參與法治實踐的機會。例如,為了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法律體驗,學校組織學生前往建陽區人民法院進行庭審旁聽,同時法官被邀請到校園內,在學校模擬法庭教室公開審理一起販賣“笑氣”的案件。這一舉措與2023年6月的禁毒宣傳月活動緊密結合,對學生進行了深刻的法治教育。“笑氣”,即一氧化二氮,常被不法分子以“快速上頭、不上癮、無害”為幌子向青少年推銷。由于青少年缺乏足夠的法治意識和判斷力,因此容易受騙。此次“寓教于審”的形式,不僅讓學生深刻了解了“笑氣”的危害,還讓他們直觀感受到了法律的威嚴以及違法犯罪的嚴重后果,這無疑為學生敲響了警鐘,使他們意識到法律才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6]。只有當每個人都自覺遵守法律時,社會才能保持穩定有序,每個人的生活才能幸福安康。庭審結束后,法官結合案件對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法治教育,并詳細講解禁毒知識。這種“特殊課堂”,讓學生對“笑氣”和毒品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能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此外,學校積極利用這種法治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法律與自由的關系、法律的作用以及對待法律的態度。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逐漸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并自覺遵守法律,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通過“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教學策略,學校成功地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生動的法治學習環境,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也為他們未來的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教育領域,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7]。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多樣化的法治實踐活動,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法律條文的理解,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法治精神。首先,普法教育的理論深化。在法治教育初始階段,理論學習至關重要。學生通過課堂教育、教材閱讀以及法律講座等途徑,系統地學習法律的基本原則、法律條文,分析相關的法律案例。這一階段的學習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法律體系的整體認識,還能為他們后續參與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例如,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時,學生會接觸到“法治的意義”“全面依法治國”等核心概念,這些知識點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念。其次,提升法治實踐能力。法治教育不能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法治能力[8]。通過參與模擬法庭、法律咨詢、社區服務等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將所學的法律知識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提升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學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法律原則。例如,在遇到糾紛時,學生能夠冷靜思考,尋求合法合規的解決方式,而不是采取沖動或暴力的手段。最后,法治精神的日常踐行。法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將法治精神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成為他們行為的自覺準則。通過持續的教育和引導,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踐行法律原則,不僅自覺遵守法律,還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同時,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明辨是非,主動監督身邊環境,遠離不良場所和行為,對違法行為說“不”。當家人或朋友涉及違法時,學生能現身說法,用所學的法律知識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勸告。這種法治精神的日常踐行,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法治素養,也能為推動社會的法治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綜上所述,如何更有效地實施法治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法治素養,增強他們的法治意識,使之成為新時代合格的法治少年,這已成為眾多思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議題。傳統的課堂法治教育雖然有其基礎性作用,但效果相對有限,而沉浸式普法教育以其新穎且成效顯著的特點,已經在實踐中展現出其獨特的價值和影響力。這種教育方式,能夠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權威,深入學習法治精神,自覺維護法律尊嚴,積極踐行法律原則,以此不斷推進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進程,從而持續提升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歐陽晨曦,項彥.日本青少年法治教育經驗考察[J].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2(03):86.
[2]趙愛玲.核心素養視域的“四史”學習教育長效機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6):45-48.
[3]湯曉鳳.落實法治教育理念培育學生法治素養[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06):45-47.
[4]陳華.情景模擬在中學生法治教育中的實施[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1):53-55.
[5]曹淑霞.弘揚法治精神培養創新人才———中學生法治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01):49-50.
[6]孟凡鎮.新媒體視角下青少年法治教育優化探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3(06):24-27.
[7]李貴忠.新媒體背景下高中生法治精神的樹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35):45.
[8]劉小甫.情境模擬:思想政治課法治育人實踐[J].思想政治課教學, 2023(05):31-34.
Explor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mersive Legal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Legal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o Xiaoping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No.1 Middle School, Nanping 3542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have increasingl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rule of law education for young people,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ivic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actively promote legal practice teaching, and provide students with an immersive legal education experience through platforms such as grassroots courts or youth mock courts.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mplementing immersive legal education and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legal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experiencing legal authority from the classroom to the court, participating in learning legal spirit from the sidelines, maintaining legal dignity from 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and practicing legal principle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leg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Key words: middleschool;immersivelegaleducation; legalliteracy; legalspirit; legal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