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君
摘要:分層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和多樣化需求的教學方法。在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分層教學法,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針對每個層次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文章強調分層教學的內涵,分析中職歷史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作用,闡述分層教學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討中職歷史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實踐應用,旨在推動教育改革,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關鍵詞:分層教學;中職歷史;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3-0133-04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傳統教學模式已無法全面滿足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師亟須探索更為高效的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質量。在這一背景下,分層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領域中,旨在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分層教學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是對新課程改革精神的積極響應,更是對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深切關注和有力支持[1]。
分層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知識水平、能力、興趣等多方面因素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會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并為每個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制相應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這種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提升整體教學質量[2]。在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尤其是實踐應用能力。此外,分層教學強調與其他教學方法的融合應用,如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和小組合作等,這樣能夠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1.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和效果
在傳統中職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個體差異,傾向于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果。然而,通過采用分層教學法,教師可以更全面地關注學生的個性,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興趣和能力水平,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和評價方式,確保學生能夠接收到更適合自己的教學資源,從而有效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3]。同時,分層教學能夠讓教師更好地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2.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中職歷史分層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和興趣來挑選學習內容。這種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設計,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促使他們更加主動地探索歷史知識,從而有效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在實施分層教學時,教師可以融入小組合作學習等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一個相互協作、共同進步的平臺,使他們在歷史學習中能夠相互幫助、互相促進。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傾聽他人的觀點,還能夠學會如何與他人有效溝通和協作,從而培養合作精神和團隊合作能力。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在中職歷史分層教學中,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如興趣、能力水平等,為他們量身定制合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這種針對性強的教學方式,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找到與自己的興趣點相契合的歷史知識,從而更容易產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當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會被激發出來,更加主動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4]。
4.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中職歷史分層教學強調教師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和尊重,這要求教師必須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一位學生,包括他們的學習需求、興趣愛好以及面臨的挑戰等。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變得更加頻繁和深入,有助于建立起一種更加親密和信任的關系。當教師能夠真正理解并關心學生時,學生就會更加愿意向教師敞開心扉,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從而形成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1.科學合理分層
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科學合理分層是實現個性化教學和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為確保分層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教師要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一位學生,包括他們的學習狀況、能力層次、興趣點以及獨特的學習風格。通過綜合運用問卷調查、能力測試等多種評估手段,教師能夠更全面地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潛能,從而為后續的分層教學奠定堅實基礎。根據學生的具體狀況,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提高層和發展層[5]。基礎層主要面向歷史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學重點在于培養他們的基本學習技能,幫助他們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并逐步加強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層主要針對那些已具備一定歷史基礎但仍有提升空間的學生,教師需要在這個層次上加強對歷史知識的鞏固和深化,同時注重提升學生的歷史意識和文化素養。對于發展層的學生,他們通常已經擁有扎實的歷史基礎和較高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的教學重點要轉向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拓寬他們的歷史視野。
2.制定分層教學目標
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為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得到適當的發展,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6]。對于基礎層的學生,由于他們的歷史基礎相對薄弱,可能缺乏系統的歷史知識和學習方法,因此教學目標應側重于夯實基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事實、年代和人物,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形成有效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對于提高層的學生,由于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但仍有提升空間,所以針對這一層次,教學目標應著重于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應用,以及解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鞏固已有知識,發現并彌補學習中的不足,進而增強他們的歷史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發展層的學生,由于他們通常擁有扎實的歷史基礎和較高的學習能力,所以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學目標應更加注重知識的拓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探索感興趣的歷史課題,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實施分層教學內容
為滿足不同層次中職學生的學習需求,歷史教師應精心設計與之相對應的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和梯度感,同時保持時代性和實用性,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教學內容應以夯實歷史基礎知識為核心。教師可以通過簡明扼要的歷史時間線、重要事件等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歷史框架,掌握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并逐步提高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對于提高層的學生,教師應在教學內容中適當增加難度,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7]。例如,通過分析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歷史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實現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運用。對于發展層的學生,教學內容應更具挑戰性和探索性。教師可以選擇性地引入歷史文獻、原始資料等研究材料,鼓勵學生獨立分析和研究,從多角度、多層次深入探討歷史事件。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歷史研究項目,通過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這種分層次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師不僅能夠充分照顧到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促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最大程度的提高。
4.采用分層教學方法
鑒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接受能力上存在差異,教師在中職歷史分層教學中應靈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教學方法應以直觀性和形象性為主導。教師可以利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教學資源,將歷史事件和人物以更生動的形式呈現出來,從而降低理解難度,幫助學生更直觀地把握歷史基礎知識和技能。對于提高層的學生,教學方法應更注重問題引導和實踐操作。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他們深入剖析歷史事件,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和對文化的認識。對于發展層的學生,教學方法應更加具有挑戰性。教師可以引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等模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深度追求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8]。這樣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他們的未來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這種分層次的教學方法應用,教師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效果,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進行分層教學評價
在中職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采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以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進步程度。同時,教學評價應具有激勵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基礎層的學生,教學評價應著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應用。由于這些學生剛接觸歷史學科,教學評價的重點應放在他們對歷史基本事實和概念的掌握情況上。教師可以通過選擇題、填空題等考核形式,檢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熟悉程度。對于提高層的學生,教學評價應更加注重歷史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解題能力的提升。這些學生在基礎層之上已經有了較好的掌握,因此教學評價的重點應轉移到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靈活運用以及解題能力的展現上。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論述題等考核形式,評估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水平和思考深度。對于發展層的學生,教學評價應更加關注知識的拓展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這些學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歷史素養和學習能力,因此教學評價的重點應放在他們的研究能力、創新思維以及綜合表達能力上。教師可以通過要求學生撰寫歷史論文、參與歷史展覽或演講等活動,全面評估他們在歷史學科學習中的高階能力和發展潛力。通過這種分層教學評價的實施,教師不僅能夠更加精準地把握每個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需求,還能有針對性地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和支持[9]。
1.課例描述
本課例以中國古代史中的“秦朝的統一”為教學內容,旨在通過分層教學法的實踐應用,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他們的歷史學習效果。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根據學生的歷史基礎、學習能力和興趣等因素,將學生科學地劃分為三個層次。A層(基礎層):這一層次的學生歷史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弱,對歷史學科的興趣不高,需要更多的指導和幫助。B層(提高層):這一層次的學生歷史基礎一般,學習能力中等,對歷史學科有一定的興趣,但缺乏深入探究的動力。C層(發展層):這一層次的學生歷史基礎扎實,學習能力較強,對歷史學科有濃厚的興趣和較高的探究欲望。
2.教學目標
教師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需求,制定以下教學目標。A層教學目標:了解秦朝統一的基本事實和背景,認識秦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自信心,通過簡化的歷史故事和案例,讓他們感受到歷史的魅力;針對學生的基礎薄弱點,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確保他們能夠跟上教學進度,逐步提升歷史學科素養。B層教學目標:掌握秦朝統一的基本史實,包括關鍵事件、人物及其作用,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通過課堂互動和討論,培養他們的歷史理解力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較為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為后續深入學習打下堅實基礎。C層教學目標:深入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詳細過程及深遠影響,探討其在中國古代歷史演進中的地位;培養高階歷史思維能力,包括批判性分析和創新性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對歷史事件提出獨到見解;通過研究秦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并激發其探索歷史的熱情。
3.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秦朝統一的相關歷史圖片和視頻,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些生動的歷史場景和人物形象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及其深遠影響。通過這一環節,學生的注意力被有效吸引,可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2)講解新課。A層學生教學重點:講解秦朝統一的基本史實,如六國統一的過程、秦始皇的統治以及郡縣制的實施等;注重史實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采用簡明易懂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基礎歷史知識;通過這些基礎史實的講解,提升學生對秦朝歷史的初步認識,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B層學生教學拓展:在A層內容的基礎上,增加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和影響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其歷史意義;探討秦朝統一前的戰國紛爭局面以及統一后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通過這些內容的拓展,培養學生的歷史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C層學生教學深化:深入探討秦朝統一的原因、歷史影響以及對后世的啟示;引導學生分析秦朝統一的歷史必然性,理解其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過這些深入探討,培養學生的高階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奠定基礎。
(3)課堂小結。對于A層學生,教師要強調秦朝統一的基本史實和背景,確保他們能夠牢固掌握基礎歷史知識。對于B層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進一步思考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以及秦朝在統一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對于C層學生,重點引導他們總結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和價值,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見解和思考。通過課堂小結,教師可以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鞏固所學內容,提高學習效果。
4.實踐效果
分層教學實施后,各層次的學生均受益于針對性的教學和輔導,教學效果有了顯著提升。
A層學生的基礎歷史知識得到鞏固,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也有所增強,他們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秦朝統一的基本史實,為之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B層學生在歷史興趣和學習能力上有一定進步,他們能夠掌握秦朝統一的基本史實,對其歷史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可為他們的歷史學習提供更堅實的基礎。C層學生的歷史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顯著的培養和加強,他們能夠更加深入地探索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和影響,并能夠提出獨到的見解和觀點。
綜上所述,分層教學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在中職歷史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為了推動分層教學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教師要科學合理地分層,制定分層教學目標,實施分層教學內容,采用分層教學方法,進行分層教學評價,以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魏立.中職教師將思政教育和德育有效融合的教學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22(34):9-11.
[2]邵啟富.新課程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教學實效性[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20):123-124.
[3]關文娟.運用歷史圖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23(04):95-97.
[4]朱雪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歷史學科素養[J].天津教育,2023(22):52-53.
[5]李秀蕓,張元.歷史自信助力文化自信自強的理論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8):13-18.
[6]張曉勇.高校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策略[J].哈爾濱職業學院學報,2022(04):82-84.
[7]姜黎黎.運用史料教學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J].廣西教育,2022(02):114-117.
[8]朱漢國.以歷史教育夯實新時代職業學校育人基礎———《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研制說明[J].歷史教學,2020(04): 44-49.
[9]許梅.中職歷史教學加強對學生責任意識培養的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09):10-12.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yered Teaching in History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Zhang Yanjun
(Guizhou Province Cengong County Vocational School, Cengong 557899, China)
Abstract: Layered teaching is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that fully respec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diverse needs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teaching, teachers can use the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 to divide students into different levels based on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needs, and develop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each level, thereby maximiz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meeting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connotation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analyzes the role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teaching, elaborates o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teaching,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hierarchical teaching method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history teaching, aiming to promot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achieve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layered teaching;secondaryvocationalhistory; teachingquality; teachingeffectiveness;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