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妹
摘要:PBL模式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為中學歷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引入PBL模式,可以打破傳統歷史教學的束縛,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貼近實際,從而更好地實現歷史教學的目標和價值。文章闡述PBL模式的內涵,分析PBL模式在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中的優勢和價值,提出基于PBL模式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實踐原則,探討基于PBL模式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策略,旨在充分發揮PBL模式的優勢和價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PBL模式;中學歷史;教學設計;實踐原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3-0121-04
PBL模式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種引導學生主動探究與合作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其核心理念在于將學生從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問題解決的主導者,讓他們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培育批判性思維。如何科學、合理地應用這一模式,以實現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創新,已成為教育界關注的焦點[1]。本文探討基于PBL模式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策略,旨在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
PBL,即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種基于問題學習的教學模式。在PBL教學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簡單傳授者,而是轉變為問題設計者、學習引導者和反饋提供者,他們精心設計出與課程內容緊密相關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學生通過自主研究、收集資料、分析數據等方式來探索可能的解決方案[2]。同時,教師會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適時的引導和支持,幫助他們克服困難、發現新問題,并鼓勵他們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總結。對于學生而言,PBL模式強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學生需要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探究和解決中,與同伴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作,共同完成任務。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知識的深刻理解,還能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
1.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PBL模式下,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首先,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PBL模式通過精心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置身于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歷史環境中,這種設計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當學生面對一個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時,他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解決問題的沖動,從而主動地去搜集相關資料、深入閱讀教材,并嘗試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一過程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多樣化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在PBL模式下,教師會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制作海報等,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3]。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而且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究。最后,小組合作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能力。PBL模式強調小組合作,鼓勵學生通過團隊協作來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團隊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自己的合作學習和溝通能力,還能夠相互學習、啟發,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促進知識整合和深層理解
PBL模式有助于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合與深層理解。首先,PBL模式強調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教師不應局限于歷史學科本身,而要有意識地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科學、數學、藝術等,這種整合方式使得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有效地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幫助學生建立起更廣泛、更完整的知識網絡[4]。其次,PBL模式強調歷史知識的整合。在問題設計情境中,教師會巧妙地融入歷史事件、人物、概念等元素,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真實的歷史背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這些歷史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從而將零散的歷史知識整合起來,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這種整合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還能夠提高他們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PBL模式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他們可以運用歷史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這樣,不僅能夠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還能體會到歷史的實際價值。
3.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PBL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首先,PBL模式需要教師具備廣博的專業知識。在設計問題情境時,教師需要準確運用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并結合實踐經驗,為學生提供精準、實用的引導。這要求教師必須持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緊密關注學科前沿動態,以確保能夠為學生提供與時俱進的教學指導。其次,PBL模式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方案,這就要求教師擁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能力[5]。最后,PBL模式需要教師具備出色的組織和管理能力。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要協調學生之間的合作關系,確保問題解決活動能夠高效、有序地進行。這需要教師具備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能夠妥善處理各種突發情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力的支持。
1.主體參與性原則
在PBL模式的中學歷史教學中,主體參與性原則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歷史問題的提出、思考和解決。通過設計開放性問題或情境,教師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們自主思考、主動構建歷史知識結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6]。同時,學生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和方法,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式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效果。
2.合作探究性原則
合作探究性原則是PBL模式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實踐原則,它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和解決歷史問題。在小組合作中,學生相互分享觀點、交流思想,共同探討歷史事件的多個層面,從而促進對歷史知識的全面理解。這種合作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還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合作中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優勢,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高效的協作,取得最佳學習成果。
3.歷史與現實結合原則
歷史與現實結合原則是PBL模式中學歷史教學設計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它強調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和任務時,要注重歷史知識與當代社會的聯系和呼應。通過引導學生將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事件、現象進行對比和分析,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歷史對現實的影響和意義,同時也能培養他們將歷史知識應用于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他們的歷史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1.創設歷史問題情境
首先,在PBL模式中,創設歷史問題情境并非簡單地提出一個問題,而是要設計一個能夠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知識并培養技能的情境。這種情境不僅要求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更需要教師通過及時的引導和有針對性的反饋,幫助學生逐步梳理思路,深化對問題的理解。其次,創設歷史問題情境可以為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會相互溝通、協作配合,不僅能夠提升個人技能,也能夠增強團隊凝聚力。最后,創設歷史問題情境有助于打破傳統歷史課堂單一、刻板的教學模式。通過引入生動、具體的歷史情境,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事件,感受歷史的鮮活與厚重。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升歷史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也能有效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獨立思考的學習態度。
例如,在教學“抗美援朝”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巧妙設計的歷史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相關歷史事件的脈絡與內涵,進而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與團隊協作能力。首先,教師可以設計具有啟發性和挑戰性的問題。如為何新中國在成立之初便選擇派遣志愿軍赴朝鮮作戰?中國志愿軍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要素有哪些?這類問題不僅能迅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為他們接下來的學習指明方向。然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如珍貴的歷史圖片、戰時紀錄片片段、親歷者口述歷史等,為學生營造一個真實且生動的歷史學習氛圍。通過多媒體,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抗美援朝時期的艱苦,從而增強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為了進一步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引導性的互動活動。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重現當時的重要戰役或決策過程,親身體驗戰爭的殘酷與決策的重要性。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問題情境,學生不僅能夠對抗美援朝戰爭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還能在探究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拓展性思維、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探究歷史問題
基于PBL模式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中,自主探究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它能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從自身的興趣和疑問出發,主動去探索、研究歷史問題。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歷史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圍繞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針對性地擴充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起清晰的歷史知識體系。這可以為學生后續的自主探究提供必要的背景和支持[7]。其次,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引導他們打破被動學習的思維定式,鼓勵他們勇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權威。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組織小組討論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他們的探究意識。
例如,在教學“抗美援朝”一課時,教師可以采用漸進式引導策略,促進學生自主探究的深入開展。首先,教師可以針對抗美援朝的基礎知識設計問題,例如戰爭的具體時間、涉及的關鍵人物以及戰爭的基本時間線等。這些問題旨在確保學生對課程的基本內容有扎實的掌握。隨著教學的推進,教師逐漸增加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如抗美援朝勝利后,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采取了哪些具體的外交政策?這些舉措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產生了哪些長遠影響?這類問題鼓勵學生超越基礎知識的范疇,進行更全面的歷史分析和思考。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一個逐步深化的循環:從基礎知識的掌握到深層次的歷史分析,再到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序列,教師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沿著這一路徑進行自主探究,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抗美援朝”歷史事件的理解,也能培養他們更廣泛的歷史研究興趣。
3.小組合作突破歷史難點
基于PBL模式的中學歷史教學設計與實踐中,小組合作被視為一種突破歷史難點的重要方式。歷史學科涵蓋的信息量巨大且復雜,學生若孤軍奮戰,很容易陷入知識的迷宮,難以窺見其全貌。小組合作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共同攻堅的平臺。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夠匯聚各自的智慧和專長,圍繞具體的歷史難題展開深入探討。在這一過程中,不同的觀點得以碰撞、交融,從而激發出新的思考火花。這種團隊協作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歷史知識,還能夠鍛煉他們的溝通協調能力、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教學“抗美援朝”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發組成小組,每個小組選擇一個特定的研究主題,如戰爭起因、中國出兵決策、志愿軍英雄事跡等。這種分組研究的策略使學生能專注于一個領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歷史細節。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教師可以布置撰寫研究報告的任務,讓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更加明確和高效。學生分工搜集資料、整理信息,再通過組內討論,共同將零碎的知識碎片整合成一篇完整、深入的研究報告。這一過程,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更能促使他們對抗美援朝這一歷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認識。此外,小組合作鼓勵資源共享,學生可以在小組間交換和分享各自找到的歷史文獻、資料。這種資源共享機制,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學習材料,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攻克歷史學習中的難點,實現真正的共同進步。
4.科學開展歷史學習評價
在PBL模式中,課堂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其目的在于有效激發學生的歷史思維活力,并提升他們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為此,PBL教學模式可以采用多元評價模式,包括學生自評、同學互評和教師評價,從而能夠全面、客觀地展現學生的歷史學習過程。首先,學生自評是這一評價模式的基石。通過自我反思和評價,學生能夠更主動地挖掘和理解歷史問題的深層含義,并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形成獨到的見解。其次,同學互評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相互學習和交流的平臺。通過同學間的坦誠反饋,學生可以學會傾聽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同時也能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團隊合作中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最后,教師評價在整個評價體系中起著輔助和引導的作用。教師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學生的思維深度和獨立見解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抗美援朝”一課時,教師可以科學地運用多元評價模式來開展歷史學習評價。首先,在學生自評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幾個關鍵問題進行自我評價,如你對抗美援朝戰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有哪些深入的了解?在分析戰爭影響時,是否考慮到了多個層面?在研究過程中,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獨立見解,并能夠合理解釋?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不僅能夠回顧學習過程,還能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在同學互評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展示,讓同學之間相互評價對方的研究成果和表現。在互評中,同學之間可以對研究的深度、廣度、邏輯性等方面給予評價,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這樣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能促使他們從多角度審視歷史問題。在教師評價環節,在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方法的合理性,而不僅僅是答案的正確性。如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在分析抗美援朝戰爭背景時,是否考慮到國內外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多個因素;教師可以評價學生在分析戰爭影響時,是否能夠從多個角度出發,進行全面的分析。
綜上所述,PBL模式在中學歷史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具有顯著的優勢和價值。通過創設歷史問題情境、自主探究歷史問題、小組合作突破歷史難點、科學開展歷史學習評價等策略的實施,教師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因此,廣大中學歷史教師應積極探索并實踐PBL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淑雯.中學歷史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及應用———以人教版必修2“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4):51-52.
[2]馬榮利.初中歷史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實踐初探———以“走進紅山文化”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9(06):37-40.
[3]鄭久利.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教案一體化”模式的運用[J].成才之路,2011(03):16.
[4]楊成.我對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J].學苑教育,2016(03):75.
[5]張丹.中學歷史課堂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02):61-62.
[6]黃燕.項目式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23(21):63-65.
[7]林晶心.“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中學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探究[J].名師在線,2023(35):14-16.
Exploration of the Design Strategy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Based on PBL Model
Chen Xinmei
(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City Zhanghu Middle School, Nanping 353016, China)
Abstract: PBL mode i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that provides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By introducing the PBL model,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history teaching can be broken, making teaching more vivid, interesting, and practical, thereby better achieving the goals and values of history teaching.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PBL mode,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values of PBL mode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design, proposes practical principles f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PBL mode,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PBL mode, and aims to fully leverage the advantages and values of PBL mode,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PBL mode;middle schoolhistory;teachingdesign; practicalprinciples;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