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國公司理論一直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與其在母國國內的擴張割裂研究,且多是靜態研究,彭羅斯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可彌補這一缺陷。作為企業成長理論的提出者和跨國公司研究的先驅,彭羅斯認為對外投資是企業成長的自然表現,企業的跨國經營和在國內的擴張并無本質差異,且是動態演進發展的。從企業成長理論出發,在母國國內設立多個分支機構、越出母國到東道國投資、在東道國國內設立多個分支機構可以統一于“三位一體”的、動態演進的分析框架中,中國和美國多家典型企業在國內外的擴張可詮釋這一框架。引入空間費用和區位選擇微觀機制,企業成長理論可以一般性地、動態地解釋公司在母國、跨國和在東道國的投資行為。
關鍵詞:企業成長;對外直接投資;跨國公司;空間擴散;動態演進;壟斷優勢理論
本文索引:邱慧芳.<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10):-065.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5(b)--05
1 引言
自壟斷優勢理論(S. Hymer,1960)以來,包括內部化理論(P. Buckley & M. Casson,1976)、產品生命周期理論(Vernon,1966)、國際生產綜合理論(J. Dunning,1970)、資本化率模型(R. Aliber,1970)、防御性對外直接投資理論(F.T.Knickbocker,1973)、邊際產業轉移理論(K.Kojima, 1975)、國際生產決策模型(S.Hirsch,1976)等在內,明確以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為研究對象并命名的理論有數十種之多。近年來,梅利茨(Marc J. Melitz)的異質性企業理論對企業跨國投資行為的解釋也受到了廣泛關注。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解釋了源自發達母國、有一定壟斷或所有權優勢的企業的部分行為特征,但迄今為止尚無公認的能較全面地解釋企業跨國投資動因和地點選擇的一般理論,且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一直被與其在母國國內的擴張行為割裂研究。此外,除了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之外,絕大多數跨國公司理論都是靜態研究,少有理論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視為動態過程,這些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研究的重要不足。另一方面,經濟學家彭羅斯 (Edith T. Penrose,1914—1996年)對跨國公司富有價值的研究長期被忽視。一般認為,彭羅斯的經濟學貢獻是其于1959年提出的企業成長理論(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事實上,彭羅斯還是國際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研究領域的開創者,這一點幾乎被學界長期忽視。例如,人們普遍認為海默(S.Hymer)1960年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經營:對外直接投資的研究》是關于跨國公司和國際直接投資最早的研究,其實早在1956年,彭羅斯就發表了《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Growth of the Firm》(《對外投資與企業成長》)研究跨國公司的海外經營。之后,彭羅斯還發表了不少與跨國公司和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著述。彭羅斯不僅是對外直接投資研究的先驅,她將企業在海外擴張與在母國國內擴張視為本質相同的行為,將企業擴張視為動態演進過程的基本觀點對當前跨國公司理論研究仍有重要的補充和啟發意義。
2 彭羅斯關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著述和基本觀點
2.1 彭羅斯關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著述
彭羅斯關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最重要的論文是《對外投資與企業成長》,該文以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GM)1954年公開年報為基礎,詳細研究了該公司在澳大利亞的全資子公司——通用-霍頓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Holdens Ltd,GMH)的發展簡史、股權變更、產量、利潤、市場份額和集中度、鋼鐵、玻璃、橡膠等零部件供應、產品種類的增加等。該文還分析了外國分支機構的利潤來源、成本和收益、負債、對外投資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外國分支機構的獨立性等。雖然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對外投資”而非 “對外直接投資”,但全文明確研究的是“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這與當前人們更習慣使用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不僅沒有區別,還強調了“直接”含義,以區別于更早研究跨國證券投資等間接投資行為的理論。
此外,彭羅斯于1962年、1964年、1973年分別針對發展中國家私人直接投資的政策問題、國際石油企業的壟斷與競爭、欠發達國家的國際化專利等發表了多篇與對外直接投資和跨國公司密切相關的論文,還在1987年撰寫了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多國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條目。此后,彭羅斯于1989年發表了關于跨國公司的歷史、社會科學及經濟理論問題的論文,1990年發表了有關跨國公司內部 “傾銷”和“不公平”競爭問題的論文。這些著述都是彭羅斯跨國公司和國際直接投資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2.2 彭羅斯關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觀點
彭羅斯對企業跨國經營有廣泛研究,其中關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觀點有兩個:第一,認為擴張(Expansion)是任何企業都具有的天性,企業總是強烈地傾向將其所擁有的內部資源擴大應用到更大的范圍和更好的機會領域中。當擴張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就產生了跨國經營,即對外直接投資是企業擴張的自然結果和表現,跨國公司只是國內多種經營活動和(或)多任務企業的自然擴展,是企業成長的自然結果。換言之,將自身活動限制在一個國家的公司不可能充分達成基于內部資源的擴張;只要企業充分利用內部資源進行擴張,就一定會突破僅在母國國內經營的地理限制。
第二,對外直接投資基于企業成長,并服務于企業成長。彭羅斯并未將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作為獨立現象來研究,而是將其放在企業成長的大背景中,從論文題目《對外投資和企業成長》可明顯看出,這是該論文一以貫之的主題。彭羅斯認為,對外投資是企業成長的自然延伸,它既是企業成長的自然結果,又構成企業成長的一部分,并服務于企業成長。外國分支機構可能面臨更大的風險和更高的收益,這也是企業成長的一部分。她還認為,一旦建立了某個外國公司,那么這個公司的新增投資就更合適在“企業成長理論”內,而不是在“對外投資理論”內理解。基于此,彭羅斯并未單獨命名其對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研究,因為她認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理應包含在企業成長理論中。
3 彭羅斯對外直接投資觀的重要特征
3.1 并不刻意區分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其在國內的擴張
彭羅斯在1956年的論文中明確提出,對于母公司來說,在外國設立分支機構和在母國國內設立分支機構并沒有特別的差異性。她認為,雖然國內企業和跨國企業有許多不同,但這種區別并沒有大到需要在理論上將這兩種組織形式進行區別的程度。在1987年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詞條中,彭羅斯再次陳述了這一觀點,即國內企業和國際企業之間存在差異,但并不需要在理論上對這兩類組織進行區分,彭羅斯只承認國界對國內外企業的機會和成本產生了差異,不認為這些差異是本質性的。
3.2 以真實具體的企業案例研究企業成長和對外直接投資
案例研究是彭羅斯的重要研究方法,彭羅斯將其既用于企業成長研究,又用于對外投資研究。在企業成長研究方面,1960年彭羅斯以赫克力士(Hercules)粉末公司為案例,單獨撰寫了一篇16頁長文,詳細描述了該企業的來源,規模的擴大、產品種類的增加及經營地點的擴散。赫克力士因1907年《反托拉斯法》施行而由杜邦公司分拆而成,總部位于特拉華州,1913年正式成立時該公司有9000名雇員、9個工廠(Plants),僅生產黑色火藥和甘油炸藥兩種產品。到1956年,赫克力士已有11365名雇員,在美國有22家工廠,總資產1.7億美元,成為按總資產排序的美國第165家最大的工業企業。論文中,彭羅斯不僅詳細研究了該公司產品的不斷擴張(Expansion),如硝基纖維素、纖維素化學品、松脂和萜烯、石油化學品、造紙化學品、保護涂層、農藥、塑料、油品添加劑、食品工業等,還記錄了赫克力士在生產經營地點上的擴散,如1920年在密西西比州建立工廠,1926年在弗吉尼亞州購買了當地的纖維素公司,1954年在亞拉巴馬州建立了合作企業等。類似地,彭羅斯也以真實具體的案例通用-霍頓汽車公司研究企業跨國經營。前文已述,此處不再贅述。
3.3 強調企業是多種經營活動和(或)多任務的組織
彭羅斯認為,企業是資源的集合體,并以資源來定義,是多種經營活動和(或)多任務的組織。在彭羅斯看來,企業不是被產品定義的, “多樣化”是企業擴張的正常狀態。前文中,彭羅斯對赫克力士多種產品的詳細案例研究是典型的例證。確實,企業是包含生產、管理、研究與開發、營銷等在內的資源集合體,而且世界幾乎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只生產一種產品,因此彭羅斯的這一觀點與其說是個人視角,不如說是對企業行為的真實刻畫和把握。彭羅斯的這一洞察對理解企業的地點選擇非常重要,正因為會有多種經營活動(如生產不同類型的產品)和(或)多任務(如生產、研究與開發、廣告與營銷、財務管理等),企業才會擁有多個分支機構,且這些分支機構會因不同需要而選擇在不同地點。
3.4 強調企業成長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態演進特征
彭羅斯認為,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市場機會之間的創造性和動態互動決定了企業的成長,企業總是從一種非均衡狀態發展到另一種非均衡狀態。因此,企業成長是“動態的、非均衡的”,而不是“靜態的、均衡的”。基于同樣的邏輯,跨國公司是企業將內部資源利用到更廣闊國外市場機會的自然結果,而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環境都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必然是“動態的、演進的、非均衡的”。
4 從彭羅斯對外直接投資觀反思當前跨國公司理論研究的不足
4.1 人為割裂了企業在國內和國外同時擁有多個分支機構的行為
海默以來,主流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多專注于解釋企業“越出母國到外國”的“跨國”投資這一孤立、單一、狹隘的現象而對企業在母國國內設立多個分支機構、在多個東道國設立分支機構、在同一東道國國內設立多個分支機構等現象視而不見,即這些理論既不解釋企業在母國國內的擴張,又不解釋企業在多個東道國及某一東道國國內同時擁有多個分支機構的現象。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該公司于1886年成立于美國亞特蘭大,現在非洲、亞太、歐亞腹地和中東、歐洲、大中華區和蒙古、印度和西南亞、日本和韓國、拉丁美洲、北美共116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擁有近250個裝瓶合作伙伴、近900個工廠和2400萬個全球零售網點。在母國國內,可口可樂公司幾乎在美國所有的大城市都有罐裝廠或其他形式的分支機構;僅在中國,該公司就在北京、大連、南京、西安、武漢、杭州、廣州等地建有46家工廠。但當前的跨國公司理論只孤立地解釋可口可樂 “跨國到中國投資”這一單一現象,而對公司“在美國多地設有眾多分支機構”及“在中國多地設有眾多分支機構” 等重要行為視而不見。換言之,這些理論割裂了企業在國內和國外的擴張行為,未系統解釋企業在母國國內和東道國國內同時擁有多個分支機構的動因和機制,未建立起“國內、國外相統一”的一體化解釋框架。
4.2 尚未建立起企業跨國投資的動態研究機制
以可口可樂公司為例,在對外直接投資之前,該公司就在亞特蘭大以外的美國國內其他城市建立了多家分支機構以供給當地市場。之后,公司開始海外投資,其中重要事件包括1906年在古巴、加拿大和巴拿馬三個國家建立了美國以外的第一批裝瓶廠,1912年在菲律賓成立了亞洲第一家瓶裝廠,1919年在法國巴黎和波爾多成立了歐洲最早的裝瓶廠等。在中國,可口可樂于1927年首次進入,當時在天津和上海設立了裝瓶廠,之后于1949年隨美國大使館的撤離而撤出中國。1978年12月19日,中美宣布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之后的第二天,可口可樂公司在美國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重返中國,并很快于1981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條罐裝生產線,之后陸續在北京、大連、南京、西安、武漢、杭州、廣州等地建立46家工廠,至今累計在華投資130億美元。顯而易見,可口可樂的對外直接投資并不是在某一特定地點的單一、靜態行為,而是隨著時間變化不斷調整的一連串的、動態的行為,這些行為既包括最常見的擴張,又包括可能的縮減和退出;既包括在不同東道國的擴張,又包括在某些東道國的多地擴張或退出,還包括并未因對外投資而停止的在母國國內的繼續擴張。顯然,當前的跨國公司理論僅研究企業對外投資的單一的、靜態的、孤立的行為,未能動態解釋企業隨時間演進、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而新增或減少在母國和東道國分支機構的現象。
5 彭羅斯補上的“缺環”:企業在創始國和東道國的擴張及其動態性
5.1 企業在創始國國內的擴張和多地點經營
企業在創始國國內擴張是很常見的現象,它伴隨企業的成長而自然出現,既包括經營規模或產品種類的擴張(Expansion),又包括生產經營地點的擴散(Diffusion)。例如,娃哈哈公司1987年初創時僅在杭州從事生產和經營,現已在中國29個省市自治區建有81個生產基地、187家子公司;又如,匯源果汁1992年初創于山東沂蒙地區,1994年將總部搬到北京順義,至今已在全國10多個省規劃建設了20多個農業產業化園區,在全國優質水果產區建立了10個水果深加工及38個灌裝工廠,在北京密云、河北衡水、山東萊蕪等地建設了40多家現代化工廠,在全國建立了140多個經營實體。由此可見,隨著企業的成長、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產品種類的增加,企業在創始國國內多地逐漸設立多個分支機構是自然的、常見的現象,它是企業成長在地理上的表現。
5.2 跨國公司在東道國國內的擴張和多地點經營
跨國公司進入某一東道國投資,當然未必只選擇在一個地點經營并停留于這一地點,而是完全可能建立多個分支機構,這也是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必然的選擇。除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建立了46個工廠的典型例證外,現實經濟中還有大量其他典型例證。例如,福特汽車公司在我國上海、南京、重慶、南昌等地建有共計8個全資及合資企業;肯德基1987年在北京開設第一個餐館以來,已在中國各城市和鄉鎮開設了8100多家連鎖餐廳,遍及中國大陸所有省、直轄市和自治區;麥當勞1990年在深圳開設第一家餐館以來,截至2022年9月已在中國內地開有近5000家餐廳。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在某一東道國擴散和多地點經營是很普遍的,而這一現象顯然并未被跨國公司理論所充分、細致研究。
5.3 企業的成長與跨國公司經營地點的動態性
上文中,娃哈哈、匯源公司等在中國的多地點經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的成長和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而陸續、漸進出現的;同樣,可口可樂、福特、肯德基、麥當勞等在中國的多地點經營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漸進、動態發展的。從彭羅斯企業成長理論出發,如果把隨時間的變化而出現的企業內部資源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視為企業成長的內、外部約束條件,那么在母國和東道國設立多個分支機構就是企業隨內外部條件不斷變化的必然選擇。無論是企業在母國國內的擴張、從母國到某一個或多個東道國的跨國經營還是在某一東道國的擴張或收縮,都可以視為基于企業成長的、適應企業成長和外部環境變化而動態調整的演進結果。
綜上,彭羅斯的對外投資觀、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不足、彭羅斯的觀點對當前對外直接投資理論的啟發和意義可總結于表1。
6 進一步說明:解釋和評價
6.1 彭羅斯對外直接投資觀點被忽視的可能原因
彭羅斯的觀點在跨國公司研究領域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可能是因為她只是從“企業成長”和“經營擴張”角度,而不是特別地從“跨國”角度來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現象,且其多次明確說明并不認為需要有獨立的跨國公司理論。直到晚年,彭羅斯仍然認為雖然國際邊界造成的差異使得對國際企業單獨處理有合理性,但這些差異來自文化、語言和類似差異相關的“附加障礙”,在一般意義上并不需要獨立的國際企業研究,這一率直、樸素的觀點顯然不會被熱衷于“理論創新”的人們所接受,這可能就是彭羅斯雖然做了開創性研究,但并未被認可為跨國公司理論研究先驅的原因。除了極個別學者(楊曄和楊大楷, 2015)外,我國的國際投資學和跨國公司相關教材和論文中極少有人將彭羅斯視為跨國公司研究的先行者。但筆者認為,彭羅斯的這一觀點有重要價值,正因為不將企業在國內和國外的經營割裂,才可能將企業在“母國國內的經營和擴張”“從母國到一個和多個東道國的跨國經營”“在東道國國內經營和擴張”這三種不同表現形態的活動建立在統一的分析框架內,而彭羅斯所開創的企業成長理論是這一分析框架較合適的起點。
6.2 彭羅斯的不足:忽視了企業經營地點轉移的微觀機制
彭羅斯基于企業成長理論的國內擴張和對外投資觀可以解釋企業的對外投資,但她并未提供企業生產經營地點“在母國國內擴散”“從母國轉移/擴散到東道國”及“在東道國國內擴散”的微觀解釋機制。換言之,她重視隨著企業成長而出現的產品數量和種類的增加,注意到了其經營地點的轉移和擴散,但未解釋企業經營地點轉移和擴散的基本原因。例如,無論對赫克力士還是通用-霍頓的案例研究,彭羅斯主要關注的都是企業規模和產品的擴張而不是地點的擴散。在對赫克力士的研究中,盡管她注意到了企業經營地點的地理擴散,即從特拉華州擴散到了密西西比州、弗吉尼亞州等地,但她并未具體解釋其擴散的原因,這是彭羅斯理論的不足之處。
筆者認為,這并非彭羅斯的個人疏忽,而是主流經濟學的整體不足,因為主流經濟學直到1990年一直將空間問題排除在研究視野之外。因為對空間費用及相關的區位選擇問題一向忽視,主流經濟學家幾乎完全不研究企業經營中的地點選擇和轉移、擴散問題。在此背景下,彭羅斯當然既不會特別重視企業經營地點的轉移和擴散,又不會分析其微觀機制。筆者認為,空間是企業經營的基本約束,它使得運輸成本、時間費用和額外的信息費用處處存在,它們共同構成的空間費用使得企業的區位選擇至關重要。另外,即使企業最初的區位選擇是合理的,隨著內部成長和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必然要調整區位,其表現就是需要動態地轉移和擴散經營地點,這一過程既可能發生在創始國國內,又可能發生從國內到國外的轉移,還可能持續發生在國外,企業將生產經營地點轉移或擴散到了國外就是發生了跨國經營,這就是主流跨國公司理論的研究對象,它與企業在母國國內的多地點經營和擴張、在東道國的多地點經營和擴張共同構成企業成長的地理表現。換言之,如果從企業經營的空間背景入手,重視空間費用及其動態變化,就可能從微觀上解釋企業生產經營地點的動態變化,并注意到企業從一個地點擴散到多個地點是其成長在地理上的自然結果和表現。
總之,從企業成長理論出發,將被彭羅斯忽視的空間費用和區位選擇一般原理與企業成長結合在一起,可能建立起“三位一體”的、動態的分析框架,既可以解釋企業在母國國內生產經營地點的擴散,又可以解釋越出母國的跨國經營,還可以解釋企業在東道國生產經營地點的擴散。
參考文獻
[英]伊迪絲·彭羅斯,著. 企業成長理論[M]. 趙曉,譯.上海: 格致出版社, 2023: 1-46.
Penrose, E.T.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 growth of the firm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56: 220-235.
Penrose, E.T. The growth of the firm-A case study: The Hercules Powder Company [J].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60: 1-23.
Penrose, P. & Pitelis, C.N. Edith Elura Tilton Penrose: Life, contribution and influence [J].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Economy, 1999, 18(1): 1-3
Dunning, J.H. The contribution of Edith Penrose t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larship [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3: 3-19.
Penrose, P. Sovereignty at Bay: The multinational spread of U.S. enterprises [J].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1972(46): 98-100.
Penrose, P.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M].1st edition. London, United Kingdom: Palgrave Macmillan, 1987.
邱慧芳. 空間費用、區位擴散與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J]. 世界經濟探索, 2022, 11(3): 256-263.
邱慧芳. 對外直接投資的一般動因: 基于空間經濟和企業區位決策的分析[J]. 商業經濟, 2024(1): 130-134.
張為付, 李逢春. 對外直接投資決定因素的演進: FDI決定理論研究新進展[J]. 國際貿易問題, 2011, 13(4): 162-174.
楊曄, 楊大楷. 國際投資學[M]. 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5: 39-72.
盧偉航, 賀小剛. 彭羅斯企業成長內生論及其現實意義[J]. 南方經濟, 2005(1):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