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STEM教育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新型教育方式,強調學科知識的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由于STEM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因而課程設計模式與開展形式也多種多樣,不同的STEM課程應根據實際需要制定評價標準?;诖?,長沙市開福區清水塘鵝秀小學以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為基,凝練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等核心素養關鍵指標,依據學段學業質量標準,開發STEM課程評價量規,凸顯促進學生學習的評估。本文以“桿秤”項目課程為例,談談學校STEM課程學習評價設計與實施的具體方法。
一、指向作為學習的評估——將學習結果作品化
STEM課程的學習評價不容易實現,因為教師習慣于做學科評價,不習慣做綜合性課程的跨學科評價。那么,跨學科評價怎么做?首要條件是要做綜合性評價。STEM課程的綜合性評價跟傳統意義上每個學科的綜合性評價不同,學科的綜合性評價是知識評價,可以通過考核來建立,而STEM課程的綜合性評價不是考核,需以產品為依據。因此,教師要聚焦項目產品,設計指向學生對項目本身的知識與理解、思考與探究、方法與技術、表達與交流、合作與優化五個方面具體發展水平的評價。在開展“桿秤”項目課程時,要評價學生上完課后是否真正掌握桿秤的原理、制作等知識,還需要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展示桿秤作品,在這個過程中考量學生是否能自主或通過小組合作做出作品,并在作品中體現桿秤的原理等知識,以及桿秤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有所創新。例如一些學生制作的桿秤雖然外表美觀,但是無法用來稱重,沒有體現桿秤的實用價值,那么此桿秤就只是一個手工品,而不是一個成功的STEM作品。又如某個學生制作出了一個手電筒式桿秤,既有實用性又有創新性,這樣的作品證明該學生學習效果是良好的。
二、指向針對學習的評估——舉行項目成果答辯會進行展示性評價
項目課程結束后,一般會舉行項目成果答辯會,這是學生進行一個階段學習之后的展示評價環節。針對這個環節,教師應設計重點考查學生思維水平的評價。在“桿秤”項目課程結束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答辯會上帶著制作好的桿秤上臺展示并做作品介紹,然后接受評委教師以及臺下伙伴的提問,不斷反思和優化自己的創意制作。
答辯會上,學生展示的桿秤作品各不相同,有的制作得很完善,有的仍需要改進。例如有一個學生制作的桿秤沒有刻度,但是該學生始終堅持自己的桿秤可以用來稱重。當評委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沒有刻度怎么知道物品有多重?該學生回答:放一個砝碼就知道物品有多重了。這是學生對杠桿原理還沒有理解清晰的實例。在答辯環節,為了更好地考查學生的思維水平及能力,除了評委教師外,其余人也可以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在師生和生生互評中獲得能力和品質的提升。
三、指向促進學習的評估——由整個項目開展學習品質評價
除了舉行項目成果答辯會進行展示性評價外,教師還可以設計針對學生學習品質的評價,引導學生跳出這個項目來觀察、評價自己。評價的維度包括為自我改進的自我評估、學習力、伙伴關系、成功與成績,這是依據STEM教育理念設計的,重在訓練學生站在更高處審視思維反饋回路。為自我改進的自我評估即學生對自己的興趣點、經驗和才能進行自我評價。學習力即學生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锇殛P系即學生在項目中是否樂于分享,是否能與伙伴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成功與成績即學生在完成一個項目后,將自己的收獲與體會呈現出來,這是引導學生對自己整個學習過程的一個復盤式整理。
四、指向促進課程建設的評估——STEM主題課程博物館的建設與運用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運用智能教學系統、智慧校園學習平臺等信息化手段,將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課后反饋、作品展示等一系列教學過程轉換為可保存、可觀看、可傳播的課程資源,并將課程資源進一步豐富和積累,從而形成課程博物館,既能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評價,又能將整個學習過程當作一門課程來宣傳和分享,以其創新的方式輻射影響區域范圍內的學校學生。
學校創新發揮STEM活動空間的功能,建設湖湘文化視野下的STEM主題課程博物館,把學生在項目中所做的貢獻轉化為學習資源,便于教師反思和優化課程建設、學生反思學習過程,實現借助網絡空間來進行課程的推廣與輻射。STEM主題課程博物館的建立,一是為了給后學者提供參照,二是為了陳列學生作品,將學生的學習記錄留下痕跡。
評價是課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好的評價能促進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激勵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學校將繼續完善STEM課程學習評價設計,聚焦借助評價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湖湘文化視野下的STEM課程開發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HNETR2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