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

[摘 要] 伴隨社會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審美理念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音樂藝術能夠發揮陶冶情操、愉悅精神的作用,藝術歌曲是聲樂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9世紀藝術歌曲在歐洲誕生,問世以來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美學特征受到世人的喜愛。青主、黃自、譚小麟是中國近代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史上最杰出的三位作曲家,相同的社會背景、相似的受教經歷、相同的愛國之心,使他們的藝術歌曲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這些作品在創作技法上也形成了一些相通之處。[1]歷經歲月悠悠,藝術歌曲呈現百花爭艷的發展態勢,青主的《大江東去》是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集中體現了我國藝術歌曲的獨特魅力與風格。本文試圖通過對《大江東去》的分析,進一步認識藝術歌曲這一西方聲樂藝術體裁在我國的發展,以及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特征。[2]
[關鍵詞] 藝術歌曲;特點;《大江東去》
[中圖分類號] J605?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4)05-0098-03
一、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對我國藝術歌曲傳承與發展的啟示
(一)創作的啟示
藝術歌曲是雅俗共賞的音樂體裁,在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創作實踐中創作者既對西方先進的創作理念進行了整合,同時也融入了我國絢爛的民族文化,集中體現出了一種開放性的思維,是一種先進的文化思想,這對我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是一種啟示,在進行藝術歌曲創作過程中需要樹立傳承與發展辯證統一的理念,既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傳承,又利用新穎的方式對其進行創新。另外,在創作藝術歌曲的實踐中需要對我國受眾的價值訴求以及審美方式及其特征進行全面地分析、把握,創作出能夠滿足我國聽眾的作品。這不僅是藝術歌曲創作過程中需要集中關注的節點,也是文化領域發展中需要共同樹立的意識。
(二)演繹的啟示
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是以凝結著中華民族文人藝術思想以及智慧的詩詞為基礎呈現在聽眾面前的藝術形式,所以在對藝術歌曲進行演繹的過程中是對漢語言文化價值的提升,更是對我國傳統文化藝術價值的升華。所以實踐對藝術歌曲進行演繹的過程中需對詩情畫意進行集中的展現,不僅需要將美的聲音進行呈現,同時需要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恩、對生命的敬畏之抽象美。首先,演唱者需要對古詩詞進行充分的研究,將詩詞的創作背景,對其中蘊含的情感以及語言表達的特征進行把握,使得演繹過程中能夠將其中古樸的韻味進行充分展現;另外,在對藝術歌曲進行演繹的實踐中,無論是演奏者還是演唱者需要同時把握詩詞的意味,呈現演繹的整體性。與此同時,在傳播過程中需要對高雅藝術進行宣傳,進一步鞏固中國藝術歌曲的陣地,使得藝術歌曲真正發揮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
(三)傳播的啟示
隨著社會的發展,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音樂領域呈現出了全新的發展態勢,藝術歌曲在傳播過程中所面臨的競爭環境變得復雜。根據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發展特征,在傳播藝術歌曲的過程中需要繼續樹立融合與創新齊頭并進的理念,以集中滿足受眾需求為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
二、《大江東去》作者及歌曲簡介
(一)青主及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將文學藝術與音樂藝術實現了完美的結合,在演繹過程中能夠帶給聽眾多重審美價值的音樂體裁,在藝術歌曲演繹的過程中能夠集中體現樂器的美妙和演唱者聲音的藝術魅力,具有超強的音樂表現力和欣賞特征。新文化運動以后,藝術歌曲以陽春白雪的魅力進入華夏兒女的視野中,迅速成為音樂領域廣泛關注的音樂藝術形式,涌現了一批創作者,其中青主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1912年,青主先生以功臣資格受廣東政府派遣留學德國進入柏林大學法學系學習,在求學期間同時學習音樂創作和鋼琴演奏,最終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學成回國以后,其并沒有在法律領域繼續鉆研,而是憑借著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將畢生精力投入于祖國的音樂事業,主要研究音樂理論以及藝術歌曲創作。其音樂著作《樂話》《音樂通論》等在國際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同時創作了諸多藝術歌曲,如《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紅滿枝》等,其中《大江東去》是其代表作品。
(二)《大江東去》創作背景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成功,但是卻對文化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915年前后,社會上的有識之士開始接受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在文化領域掀起了一場對中國歷史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在這一運動的影響下,一大批青年才俊開始接受先進的民主與科學思想,青主就是其中一員。1920年,青主在柏林大學求學期間,憑借自身的天賦以及在學習中獲得的理論知識,同時,滿懷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以及時代的敬畏,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與藝術歌曲體裁實現了完美結合,創作了名揚海內外的經典藝術歌曲《大江東去》?!洞蠼瓥|去》的創作奠定了中國特色藝術歌曲的基礎,同時也是中西融合的音樂創作理念的開端。
(三)《大江東去》的音樂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宋代豪放派詩人蘇東坡的代表詞作,是宋詞中最具吸引力的作品之一,在字里行間體現出的正氣凜然,為讀者營造了浩然坦蕩的意境,極具震撼力,處處閃耀著光輝歲月中英雄人物之熠熠光輝。《大江東去》將古詩詞與鋼琴伴奏進行了完美的整合,將詠嘆性和宣敘性旋律進行集中的運用。在河曲中集中體現鏗鏘的力度、均勻速度與節奏,同時有效融入合適的調性轉換,為受眾呈現出了壯闊的山河景象,講述了風流千古的往事。歌曲采用二段體的結構形式,朗誦方式的音調使得歌曲展現出了山河以及英雄人物的詠贊,將憤懣的情感進行了抒發,展現了極強的藝術魅力。
(四)《大江東去》藝術成就以及歷史意義
對現有的資料查詢過程中,并沒有找到在《大江東去》之前創作的藝術歌曲,所以《大江東去》很有可能是我國藝術歌曲發展歷程上的第一首藝術歌曲,也是比較典型的一首歌曲,雖然此歌年份久遠,但是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遺忘,從開始到現在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不僅廣為流傳,聽眾對其的熱愛程度也沒有退卻,在很多音樂賽事上依然頂著光環被演唱者傳唱。由此可見,《大江東去》的藝術成就極其奪目,具有特別的歷史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歌曲的創作實踐中,青主先生將語言的韻律進行集中把握,根據漢語言的音律特征設計了歌曲的旋律,使得歌曲呈現出了起伏、波瀾之美感,在旋律中所體現出的時值與詩文朗誦基本一致;第二,對宣敘風格進行了集中的使用,使得歌曲展現出了一定的生活化特征,將歌曲的情感更加明確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對日后的藝術歌曲創作影響深遠,例如賀綠汀《嘉陵江上》這一作品就是借鑒青主先生的宣敘風格的集中體現;第三,在《大江東去》這首藝術歌曲中不僅展現了西方音樂藝術中的調式,同時也體現了中國古典音樂調式,將中西方音樂藝術的精華進行了完美的對接,使得歌曲融合性明顯,集中體現了藝術不分國界的理念,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對中西方音樂理論的全面認知;第四,利用鋼琴將間奏部分進行完美的展示。
歌曲8—12小節集中運用了鋼琴伴奏,似乎向聽眾展現江水的驚濤與壯闊,將聲樂無法呈現的情境和藝術魅力進行集中的體現;第五,在歌曲的情感宣泄上既沒有將詩詞的情感進行轉移,同時又結合了時事的特征,這是一種將贊美憤懣合二為一、同氣連枝的集中詮釋。
三、以《大江東去》為例分析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發展的性質
(一)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概述
中國藝術歌曲產生在特殊的歷史階段,憑借著新穎的形式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粉墨登場,吸引萬千藝術工作者的關注,得到了聽眾的青睞。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從《大江東去》開始,一直到新中國成立,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都是在借鑒西方浪漫主義音樂風格基礎之上進行創作的,通過對《大江東去》的分析可知,這一時期藝術歌曲基本上都是以景抒情,在感情的融入上無不體現出一種對于河山的贊美、對于時代的不滿與憤懣,盡管其中許多是在贊美英雄人物,但是其中也都蘊含著一定的悲愴。在創作上,這一時期的歌曲都是借鑒的成分比較多,缺少一定的創新性,但是這種借鑒依然體現出一種創新,也就是突破了藝術的空間限制,為中國音樂藝術的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念基礎。
(二)中國藝術歌曲發展性質
1.時代性
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誕生背景是特殊的,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正是新舊思想碰撞最為激烈的時期,青主、蕭友梅、趙元任等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創作者不僅是音樂領域的學者,更是青年愛國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都是站在文化救國的視角上實踐藝術歌曲的創作,在這一階段的藝術歌曲中集中表達的是一種對祖國光明未來的美好期待,但是同時也對當下形勢展現出一定的擔憂。中國早期藝術歌曲這一特征在《大江東去》中能夠深刻的感受出來,青主先生選擇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詩詞就是對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的集中體現,其中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一句又體現出了對于光明的向往。
2.民族性
《大江東去》在創作的過程中,無論是伴奏還是曲式結構,乃至演唱技巧都借鑒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元素和理念,但在歌詞上選擇的卻是中國文學史上閃耀巨星——蘇軾的代表作品,同時在歌曲韻律的設計中又采用了漢語言的基本特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對于中國文化、民族文化的熱愛,是對中國古典文化之敬畏、之傳承、之創新,使得歌曲能夠滿足華夏兒女對于音樂藝術的價值訴求,對于文化藝術的追求與審美。從藝術歌曲演繹的視角進行分析,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歌唱家以及伴奏者都將我國古典音樂藝術進行了應用,集中體現了我國早期民族歌曲的民族性特征,與漢語言基本特征以及受眾在表達過程中的思維模式同氣連枝,為中國特色藝術歌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融合性
通過對《大江東去》這首藝術歌曲進行分析可以清晰的發現,早期藝術歌曲將簡明清晰的音樂藝術特征、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魅力、豐沛的情感呈現在中華兒女的視野中,在其中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以及價值訴求。但是青主先生等一大批早期藝術歌曲創作者都是在借鑒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風格音樂的基礎上,吸收了國外音樂創作過程中的諸多理念實現對藝術歌曲的創作,這就說明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是在整合西方先進理念,同時將我國自古傳承而來的音樂藝術以及經典詩詞進行了整合,同時運用自身的先進思想以及先進理念對其進行創新。所以,在我國早期藝術歌曲中他可以窺探出鮮明的融合性。
結 論
青主是我國藝術歌曲乃至音樂藝術發展歷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藝術家,以《大江東去》為代表的作品集中體現了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藝術特征,在近代中國聲樂藝術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基于此《大江東去》被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價值,成為我國藝術歌曲的開篇,在近代音樂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對“從《大江東去》看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特點”一題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在微觀視角下可以促進音樂領域工作者對于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發展特點進行全面的認知;宏觀視角分析,能夠為我國藝術歌曲創作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促進音樂藝術的發展。但是由于自身在知識體系和聲樂專業素養上存在欠缺,在研究中難免存在不足之處,還望相關專家學者給予斧正。
參考文獻:
[1] 徐明哲.青主、黃自、譚小麟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處理[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4,29(03):132-140.
[2] 溫瀟瀟.淺析青主的藝術歌曲《大江東去》[J].北方音樂,2011(01):109.
(責任編輯:劉露心)
[收稿日期] 2024-01-04
[作者簡介] 韓 婷(1994—? ),女,天水師范學院教師。(天水 7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