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人們思來想去、說來說去,歸根到底,無非人生,更確切地說,無非讓自己與他人的人生更美好:人們談論醫學、藥物、養生,無非為了健康;人們談論政治、倫理、道德,無非為了能在社會中安全且有尊嚴地生活著;人們探索教育,只為讓人盡可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以便更有享受人生的能力;人們談論生產、消費、貿易與金融,只為能創造更多更優質的物質財富供人享用;人們談論宗教與超驗的神靈,則多為靈魂的安頓與死后的皈依……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探索人生,在不同的層面思考人生,終究是為了我們人生的豐盈、充實、安康、健美、怡然、幸福與恒久,為了盡情盡性、無怨無悔地享受人生。
02
很多年前,我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個小標題——《享受失眠》,今天看來,我心依舊。我幾乎就沒有必須做的事,必須按時完成的任務,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我歷來主張充分地享受人生:一個連失眠都可以享受的人,享受的領域就會更為寬廣——除了常人享受的美味佳肴、錦衣華服、男歡女愛、風景名勝、美術美聲,享受煙火人間熱氣騰騰的生活,還可以享受探索與發現的樂趣,享受打磨文字、提煉金句的快樂,享受朋友間推心置腹、抵膝而談的酣暢……有人曾說:“即使不愿意遷就這個時代,也請你要像野草一樣活下去!”其實,任何時候,人都可以挺直腰桿、器宇軒昂地活著,而不必那么卑微。生命,是用來享受的。
03
我享受著生命,我生活得不錯,我常常這樣想。這或許有些自戀。但如果一個人的自戀,并不妨礙與消解別人的自由與幸福,那就是無害的。這樣的人最好多一點,而且是多多益善。假如有人對我說:他是世界上最幸運最幸福的人,那我一定會為他感到高興,并向他學習。如果他這么說,引發了我的失落與嫉妒,那一定是我有問題:不夠坦蕩、光明與寬廣。我們所有的人都乘坐在終點站為“死亡”的列車上,差別僅在于有的人的終點站遠一點,有的人的近一點,但遲早都會到站。人們明智的生活態度便是向死而生,以欣賞的眼光享受我們擁有的一切:我們有親人與朋友,有同道和玩伴,有人類文明的精神滋養,有生長于大地的五谷雜糧、飛禽走獸供我們享用,有數不盡的名山大川、秀美景色供我們觀賞,有各種各樣的娛樂令我們心醉神迷……偶爾的沉溺其中也都無傷大雅。我之所以覺得自己生活得不錯是因為,我沒有什么壓力,閑適輕松,這時不時使我淺薄地覺得自己“智如泉涌”;其次是我的人際關系簡單而純潔,這也使得我的內心有一種“豐富的單純”,捫心自問時常有自然流溢出來“暖暖的心流”;第三,我雖不是什么清心寡欲之人,但我覺得我還算富足,沒有感覺任何方面的匱乏。如果說我有什么遺憾,那就是我知道的東西還太少。這不是故作謙虛,的確是因為學海無涯。我領悟到很重要的一點,一個人要能無怨無悔、毫不自欺地享受生活,需要一種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它包含著現代文明的精義。
04
享受生命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樂于分享我們作為人類一員的思想與情懷。不滿足于做一個“自了漢”,而是熱衷于關注與參與公共事務,熱衷于表達與展示個人的獨特風貌和才情,并在這一過程中有著濃烈的生命的自豪感與豪邁感。任何生命的存在本身并不需要證明,但表達是生命力的張揚與激蕩,是人們思想的切磋與品格的砥礪過程。生命在于表達,表達實現著交流與分享,有助于達成共識,形成思想市場。享受生命,也就當然包含著享受生命表達與展示的樂趣與興致,享受不同形式的表達所具有的形式美與內容美以及二者完美的統一,享受著展示自我、發現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快慰與歡愉。生命,只有在享受中,才能更強烈地感受到意義。人們并不會因為苦難而變得更加真誠、坦蕩與純凈,變得更加仁慈、睿智與機敏,而是更容易變得猥瑣、瞻前顧后、麻木不仁、自顧不暇、冷漠甚至殘忍。這就是享受生命的意義所在。
05
人生,是生命得以展開的過程。享受生命,歸根究底是享受人生。人生的美好,在于日常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歡喜。享受生命,帶給人的是喜樂。人,有好的心情,才會有好的運氣、好的遇見。
我們希望別人給我們自己以美好的祝福,也可以給別人以美好的祝福。用極簡的言辭、對人最好的祝福莫過于“安康喜樂”。安,是會意字。我們漢族人的祖先以“女坐室內為安”而造“安”字。其間究竟是有著母系社會的印跡還是男權社會的印跡,就需要古文字學家來回答了。“安”與“危”相對,即不存在危險與威脅。今天的漢語中可以構成“安全、安寧、安心、安詳、安嫻”等。平安、安全地生活著,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都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們需要安全教育。其次是“康”。“康”當是“穅(糠)”的本字。所以,“康”是象形、會意、形聲三種造字法兼而有之的字。其含意除了“健康”,還要“富裕、安寧”。因此,我們總說“小康之家”“心身康泰”。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因此,我們需要健康教育。第三是“喜”。喜,既指好的事情,“喜事”,也指因為喜事而帶來的愉悅,故有“歡喜”;對于好事,人自然會“喜好”。歡天喜地、喜氣洋洋、大喜過望、雙喜臨門……這都是人們熱愛、樂見因而真心期盼的。最后是“樂”。樂,其本義是一種弦樂器,引申指愉悅、使……愉悅等。樂,代表著積極的情緒、情感:樂觀向上、樂不可支、樂不思蜀、樂此不倦、樂見其成……“樂”與前面的“安”可構成“安樂”,與“康”可構成“康樂”,與“喜”可構成“喜樂”,而這三者都有著非常美好的寓意。安康是喜樂的條件,喜樂也有助于安康!如果一個人能夠擁有“安康喜樂”,那他就什么也不缺,也就達到了生命的幸福、圓融的狀態。而人們要擁有這四者,需要許多的主客觀條件。教育能對此條件的成熟與滿足貢獻什么,這就是生命教育力圖尋找與揭示的。
06
享受生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生命姿態。在我們的一生中,都可以去發展我們健康的興趣與愛好。旅游,尤其是在異域風情中的旅游,就是一個健康的愛好,也不失為人生中可以擁有的一大享樂。自由行與跟團游,各有各的好處:前者自由、隨性,適合于歐美發達國家;跟團游適合于治安狀況不很理想、景點不集中的國家。未來的日子里,我主要想去南美與非洲。去一個地方的最大意義就是讓那個地方在自己的心中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單薄的地理概念,而是有豐富的視覺印象與生活的記憶,從而使日后的了解(包括文字閱讀與影像觀賞)有感性認識的支持,激發出與那塊土地豐富的具身聯結,即所謂的“切膚之感”“感同身受”。世界猶如一本厚厚的書,若不出去走走,你看到的就總會是同一頁的內容。而人生無非是一場體驗,只要不違背道德,不觸犯法律,那你的享樂本身就有意義。我鼓勵人們“讀萬卷書”,也“行萬里路”——看路上的風景,也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我們都只能有一生的時間供我們走走看看。
(責任編輯:林彥)
肖川,教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育基本理論研究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生命教育研究團隊負責人,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進會會長。出版《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方向與方法》《有“我”的教育學》等20多部著作,在全國各地講學2000余場,受到廣泛的好評,是我國生命教育領域的開拓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