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文
【摘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立足于“雙減”政策背景,從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現狀出發,通過改變作業設計理念,有效設計數學作業,以期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雙減” 農村小學 數學作業設計
一、農村小學數學作業的現狀
(一)數學作業內容枯燥
當前常用的數學教材的課后習題或配套的教輔材料并不是依據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的,脫離學生所處的環境,內容枯燥、乏味,對農村學生的學業水平起不到有效助力。據調查,我國農村大部分小學生課后不喜歡完成作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作業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對此類作業沒有興趣,且小學生的自律性較差,農村家長對學生普遍疏于管教,不完成作業的情況普遍存在。
(二)數學作業設計形式單一
農村學生多為留守兒童,他們的家長外出務工,由家里的老人照顧或寄養在親戚家,這些學生大部分自主性不強,完成作業都有困難,更不用說完成有創造性的作業。他們覺得只有書面作業才是作業,那些閱讀、查找資料、繪制思維導圖等都不算作業。單一的書面作業導致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又“不消化”,學生無法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得到良好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對農村學生進行耐心引導,順應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利用不同形式的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激發學生完成數學作業的興趣,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
二、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
(一)設置多元化作業,增強做作業的主動性
1.布置視頻類作業。教師要改變農村學生單一的作業樣態,設計動靜結合的作業形式,讓學生對作業產生親切感,引發他們完成作業的意愿。以人教版五上“位置與方向”為例,在學生初步掌握了用八個方向來確定物體的位置以后,教師通過創設合理的情境,引導學生用帶方向的數學語言描述行動路線。隨后教師布置課堂作業:“以本校為例,如果有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要來學校參觀,他如何從學校門口走到圖書館呢?”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有的說要先畫出圖紙,然后標出方向;有的說可以讓班級里的同學按今天學習的方向帶著她走;有的說可以拍成視頻,她來學校之前就可以給她看,熟悉學校的環境后就能找到。教師順勢提出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畫出圖紙、拍成視頻,介紹從校門口到圖書館的路線,并在班級內進行分享。通過類似的作業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真實生活,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布置閱讀類作業。在一部分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看來,閱讀類作業是文科的專屬。隨著新課改推進及“雙減”政策的落地,教師要打破自己對數學作業的固有認知和傳統觀念。多向農村學生推薦數學讀物,注重教材中數學閱讀材料的閱讀引導,增加學生對數學閱讀的興趣。另外,可適當減少書面作業的布置,增設一些閱讀類作業,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得數學素養的發展。以人教版四上“三位數乘兩位數”單元中的“你知道嗎”為例,該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格子計算法,在處理這一內容時,很多農村教師讓學生自己看書,或者直接忽略了,究其原因是它并不會在考試中出現。如果可以在這一環節上慢下來,讓學生先自學看書,理解格子計算法的算理,引導學生在探索中經歷從“你知道嗎”到“我知道了”再到“我還想知道”這樣的過程。此外,可以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作業:“除了書本上的格子計算法,還有沒有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其他計算方法呢?”讓學生帶著問題從各種渠道搜索古今中外不同的乘法運算方法,并探索其中的算理,感悟各種乘法運算算法的優劣性。閱讀類作業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懂得學習不僅發生在課堂上,還可以促使他們了解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了解數學的歷史,提升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引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提升作業靈活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融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促進數學教學方式、方法的變革。隨著信息化的發展,人工智能的普及,農村教師也需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讓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作業設計是課堂教學的一部分,教師也要適當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完成數學作業。
教師布置線上作業先要指導學生正確、合理地利用網絡。如在教學人教版“復式條形統計圖”一課前,教師可以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通過搜索引擎搜索復式條形統計圖,并讓他們去視頻軟件里查看教學視頻及該統計圖形的畫法等。
另外,以此課為例,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收集家里每個月的水費和電費支出情況,利用繪圖軟件繪制成復式條形統計圖。回到課上,組織組內先交流家庭水、電費的繳納情況,將自己家的水、電費與小組內其他同學的進行對比,算出小組水、電費的平均值,比較自己家的兩項費用是高了還是低了,原因是什么?再將組內學生的數據進行計算、匯總,用繪圖軟件制成一份組內家庭水、電費均值的復式條形統計圖。最后,讓學生分享在節水、節電上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三)設計跨學科作業,促進作業融合性
未來的社會更需要復合型人才,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融合各個學科的知識。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完成學科融合型作業,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他們成為更符合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數學教師要構建跨學科意識,分析教材、練習中的素材,整合可融合的資源,提取有趣的元素,在日常教學和作業設計中進行學科融合,才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跨學科的作業。
1.融合美術的跨學科作業。例如,在學習完“軸對稱圖形”一課后,學生能夠尋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動手剪出美麗的軸對稱圖形,這時教師可以將數學與美術相融合,布置作業讓學生用這些圖形來布置班級圖書角。在布置時,學生要在腦海里構思相關元素的圖形,可以是一些對稱的文字或剪紙等。學生要結合自己構思的軸對稱圖形,根據班級圖書角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如構圖、色彩、搭配、比例等。學生布置出美麗的圖書角,讓自己的作業變為現實,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
2.融合體育的跨學科作業。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下“平均數”一課時,課前作業讓學生在體育課中收集自己身高、體重,及一分鐘跳繩的數據,在體育課的現實情境中收集的數據較為真切。此時,數學教師布置課堂作業,讓學生利用這些數據求本班學生的平均身高、體重,以及一分鐘平均跳繩的次數,學生將收集到的全國同齡學生跳繩數據與本班的平均跳繩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平均值較低。此時,可以讓學生根據數據對體育課程提出建議。上體育課時,多些時間進行跳繩訓練,讓體育老師多教些跳繩技巧。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再次統計數據,發現身高、體重有了明顯的變化,而班級跳繩平均值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需要尋求體育老師的幫忙,學會了溝通、協作。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在體育課中尋找數學,如“擲鉛球的時候怎樣才能擲得最遠?”“擲鉛球與數學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等問題,讓學生在體育課上也能帶著數學思維思考。
作為農村教師面對“雙減”政策不能夠“躺平”,而應該跟上教育的發展,轉變作業設計理念。教師要把作業看作教學的一部分,從備課時就要精心設計作業,課前,課中,課后都可滲透作業,注重作業的多元化設計,切實讓“雙減”政策落地生根。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江縣敖江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宋曉穎)
參考文獻
[1]陳丹丹.“雙減”背景下優化小學數學分層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3(0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