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柳
【摘? ?要】隨著電影經濟的逐漸成熟、投資規模的不斷提升、電影產品類型的日益豐富,以及觀眾觀影需求的日漸提升,建立兼具藝術表現和產品觀念的電影成為電影制片管理的主要目標。電影制片人的專業化發展成為提升電影工業化水平和推動電影產業強國發展的重要動力。
【關鍵詞】電影制片人? 專業化? 電影工業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4-0135-06
電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期盼的重要精神產品。作為文化強國戰略格局下一種深廣的藝術實踐,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工業體系是電影強國的基礎。工業化發展最重要的理念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電影工業化的本質是,形成電影組織架構中崗位職責的專業化,形成由精神文明、觀念認知、思維方式等共同織就的嚴密邏輯。電影制片業作為電影工業化發展的關鍵點,是現在產業發展相對薄弱的部分。電影制片人作為熟悉電影產業全流程的高端復合型人才,是電影項目的核心領導者。他們需要有較高的職業素質,對電影政策、管理、創作、金融、市場等方面有系統性、規律性認知,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維度知識有全面的了解。制片人的專業化發展在電影工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進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提升電影制片人的專業化發展是推動電影強國建設的重要動力。
一、電影制片人的定義及其專業化的體現
電影制片人是現代產業經濟體系下職業經理人制度在電影行業中的體現。作為電影項目的領導人,制片人是企業家和藝術家的結合,是創意的發掘者、團隊的建設者、成本的控制者、流程的管控者、質量的把控者、工作的評估者、績效的考核者,是保證電影工業發展和電影藝術積累的中流砥柱。中國電影制片人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亞細亞公司的依什爾委托張石川拍攝的第一部國產短片《難夫難妻》。在20世紀20—30年代,民族資本開始涉足制片業,形成了自主制作、發行、放映一體化的生產體系。這促使了張石川、邵醉翁、黎明偉、羅明佑等早期專業電影制片人的形成,并推動了早期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程樹仁在1927年主編的《中華影業年鑒》中記錄了電影制片的誕生過程。文中記載“新式影戲由洋人輸入”,即電影制片萌芽于美國,發展于法國,隨后傳入中國。電影制片的定義在2005年12月出版的《電影藝術詞典》修訂版中得到明確闡述:電影制片主要指電影創作和生產活動的全過程,它融藝術創作、科學技術和管理為一體,涵蓋電影項目的策劃、籌資、制作,以及宣傳、發行等一系列活動,涉及編、導、演、攝、錄、美等眾多生產技術人員。制片人作為電影制片活動運行中的項目管理者和第一負責人,負責管理所有項目工作人員,協調各部門工作,整合電影項目運行期間所需的全部元素并將其合理使用,對項目運營有核心控制權。其主要職責是決定影片生產的制片方案、主創人員組成及影片銷售方式,并監督影片的整個制作過程。從購買劇本的文學素材版權、組織撰寫電影劇本,到為制片方案籌集資金、決定資金預算及最后的利潤分配方式,再與主創人員談判及簽訂合同,批準制作開支,直至影片完成銷售,制片人的職責貫穿始終。制片人需要有獨到的眼光、敏銳的洞察力和魄力,要能夠選取優質的故事或劇本,明確項目目標,建立劇組核心工作團隊并明確各自責任,確定電影預算,籌得項目資金,雇傭演員,策劃并監督項目執行計劃,協助導演進行拍攝創作,確保項目安全有序地運作,孵化成電影并獲得市場的認可。
作為負責宏觀決策、統籌全局的復合型人才,電影制片人的專業化體現在對項目投資人、觀眾、電影市場、導演及創作團隊后續的良性循環上。在快速變化的經濟市場中,制片人的責任是確立電影項目開發的方向,明確電影主題與劇本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組建電影創制團隊,確保電影能在預算范圍內安全、有序、高效地完成生產和銷售,并持續開發電影的后續價值。在項目具體的執行管理中,制片人需要建立柔性的制片管理團隊,負責將宏觀戰略落地執行,形成項目制片執行計劃,明確項目運行的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項目的拍攝制作過程。制片人在電影項目中的角色猶如公司的總經理,是電影項目的管理者。他們負責開發項目,監督項目的運行,也有權解聘團隊中的任何工作人員,隨時叫停不合時宜的計劃安排。通過平衡各元素,制片人使電影能夠順利生產,并獲得市場的成功。作為電影項目運營的核心推動力,制片人通過精準的策劃、有序的管理和權變的思維,領導劇組所有成員創制并銷售一個具有社會價值、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的電影產品。依據電影項目運營模式、生產規律以及產品化的綜合需求,完成對電影創意的發掘與鑒賞,挑選合適的電影題材。在深入分析和判定市場趨勢后,制片人需平衡觀眾的喜好和藝術表達后,決定電影的開發方向,形成電影開發策劃方案。他們領導編劇與導演確定創作方向,并全力配合創作工作,以提升電影的藝術質量。而在項目的具體執行中,制片人需要精準地控制電影成本,明確生產周期,有序管理劇組團隊,高質高效地推動電影創意的實現。
二、電影制片人專業化發展的困境
歷經三十年的市場化發展,國產電影產量從2002年的100部增長至2023年的超1000部。隨著電影制作數量的快速增長,對電影制片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然而,行業卻面臨著專業制片管理人才的極度缺乏。制片人的非專業化導致了作品生產質量的不穩定,投資風險增高,使觀眾逐漸缺失對電影的信心,阻礙了電影制片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其中,制片人專業化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制片人崗位職責的系統性認知不清晰;制片人培養體制不完善,導致制片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制片人授權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制片人領導權利缺失,制片人的專業性無法充分發揮。
(一)制片人崗位職責的系統性認知不清晰
在中國電影制片發展過程中,由于電影生產體制、市場環境等要素的變化,制片人群體的角色定位發生多次改變。在多種生產機制共存的市場環境下,行業中出現了多種類型的制片人,對電影制片人的專業定位并沒有形成共識。在傳統電影制片廠體制下,電影項目管理由制片主任擔任,其主要職責是對電影制片生產流程進行控制,管理電影生產成本,扮演服務者、組織者的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形成了以導演創作為中心的電影生產機制,人們普遍認為電影制片人應是輔助導演創作生產的“服務者”角色。隨著電影單片制作權限的放開,民營電影公司逐漸成為制片業的中堅力量。制片公司的老板開始成為電影出品人并兼任制片人。這些老板作為電影制片人,更側重于電影的投資、融資和發行管理。在電影具體制作的環節,他們會選擇將工作承包給專門的承制公司。因此,電影制片人逐漸從服務者、組織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項目的決策者、管理者。然而,由于缺乏對具體生產內容的組織管理,電影制片的內容開始向同質化、空心化、形式化發展,投入產出比成為電影制片人核心考量的要素。
除此之外,隨著生產數量的不斷增加,行業對制片人的需求不斷增加。其中,部分知名制作者獲得資本的青睞轉型成為制片人。這類制片人更專注于電影的藝術創作以及創作者的個人表達,但缺少對電影市場的了解和影片投資回報率的計算。因此,他們的作品在發行之后常遇到觀眾無法欣賞與共情的狀況。目前,各種類型的制片人構成了電影產業的多元化格局,但也阻礙了制片業的進一步發展。這使得行業缺乏對電影制片管理人才的系統性認知。專業的制片人需要對電影項目運營有系統的規律性認知,從項目的確立到融資、從拍攝到宣發、從投入到產出回收,需要始終全面負責項目。
行業中制片人群體主要來源于以下幾種方式:傳統電影制片廠體制下的制片主任角色轉換、出品人兼任制片人,以及相關電影制作人員轉型成為制片人等幾種方式。傳統制片廠的制片主任側重于電影制作期間的流程管理和對電影生產成本進行控制,對電影項目商業運作了解不深;出品人兼任制片人則側重電影投資、融資和發行管理,對電影生產規律一知半解;而電影制作人員轉型的制片人則更專注于影片的質量和藝術創作,往往忽略電影成本管理和投資回報率的計算。甚至部分制片人不了解電影的生產規律,僅僅因為與投資人相熟便成為一部電影的制片人。這導致行業中并沒有形成對制片人崗位職責的明確共識,使得制片人專業化發展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
(二)制片人培養體系不完善導致制片專業人才供給不足
電影制片人的核心目標是同時對項目投資人、觀眾及電影市場、導演及創作團隊后續良性循環負責。為此,他們需要具有政治素質、藝術素質、管理素質、經濟素質、法律素質、人際交往素質等綜合素質。制片人應熟知電影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規章,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發展的深刻內涵,完成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相統一的高質量作品。同時,他們也必須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此外,制片人還應具有較高的藝術創作和審美能力,并有豐富的文學、歷史、哲學等學科知識的積累,以便在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展現生活中的亮點。他們還應懂得組織管理、流程管理等管理方式,熟悉甚至精通電影生產流程和主要環節,控制電影生產成本,做好時間規劃,平衡電影創制與市場需求。通過專業的方式創作雅俗共賞的內容,并通過合理的營銷發行為電影獲得效益。
除了電影項目運行的專業素養之外,制片人還需要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穩定的情緒控制能力、直面困境的責任感、靈活變通的思考能力以及百折不撓的毅力。這使得培養一位專業制片人具有較高的難度。但完善的制片人培養體系的缺乏,使得制片人的培養教學更側重于服務者、組織者的訓練,而缺少作為管理者、決策者的訓練。然而,在工作實踐中,他們卻被要求同時扮演管理者、決策者、服務者、組織者的角色,這造成了制片人培養和實踐體系中的行為認知偏差,導致制片人在執行權責時無法達到專業要求。如大投入大制作的《上海堡壘》,由于各種不同要素的胡亂拼湊,導致從編劇到創作完全脫離原著小說和基本邏輯,最終使得電影口碑崩盤,票房慘敗。再如電影《阿修羅》,雖然集結了眾多實力演員,并擁有強大的制作班底,但由于故事單薄、主題簡單、世界觀無法被觀眾認同,在上映之后被迫撤檔,最終票房不足5000萬,被稱為“精致的爛片”。這些失敗案例都是由于制片人在項目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專業判斷而導致。
(三)制片人對劇組領導權力的缺失
制片人對電影劇組的領導權力由出品人授權,但在具體電影項目管理中,制片人很難在項目運行中真正地擁有領導權力。內外部復雜的因素導致制片人領導權力的旁落和缺失,具體表現為:一是,劇組其他人對制片人領導權力的影響。制片人的主要工作是為了保障電影產品的生產銷售,但有名氣的導演、演員在很大程度上會成為制片人執行領導權力的掣肘。這些有名氣的導演和演員能夠為電影吸引資金,因此在談判和博弈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利用資金和觀眾的關注度來削減制片人對劇組的領導力。二是,電影行業內部人才市場不透明,導致出品人無法公開選取合適的制片人進行影片管理。這使得出品方選擇制片人的考量標準由專業性調整為熟悉性,或者削減對制片人領導權力的授權,讓制片人在管理項目時無法進行系統性決策。三是,制片人自身專業性不強,在電影項目管理過程中逐漸失去劇組成員的信任,從而失去對電影項目的管理權力。
三、電影制片人專業化發展展望
制片人有別于出品人、導演等職位,他們是電影生產的領路人,是電影團隊溝通的橋梁。他們不僅需要對電影生產的策劃、創作、制作、發行有全面的認知,還需要對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制片人需要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人文素養、藝術素養、經濟素養、法律素養、管理素養等,并運用這些綜合知識對電影發展進行架構,以確保對電影發展方向判定的準確性。制片人專業化發展的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升制片人的察覺力與鑒別力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制片人需要在符合國家政策基礎上,找準電影生產的著力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探索藝術創作規律,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要做到經濟效益服從社會效益、市場價值服從社會價值,以電影精品奉獻人民。電影制片涉及眾多要素,受到資金、制作環境、時間、人員等要素的限制,需要制片人在制片過程中將眾多的要素進行整合,形成最優搭配。如對影片上映時間的判斷,制片人應綜合考慮影片定位、檔期、競爭對手、影片質量、明星效益以及可能會涉及的突發性社會因素等。如熱門檔期意味著高競爭壓力和高宣發投入,但也需要評估電影是否有競爭力,其題材是否能夠吸引觀眾,以及高額投入是否能夠滿足電影資金的投資回報期待值。同時,制片人還需考慮同檔期是否有類型相似的競爭影片。這都需要制片人具有精準的鑒別力。例如,《中國機長》選取全國熱議的飛機事故話題作為題材,聚焦于“英雄機長”的人物形象,通過抓住觀眾對事件的同理心,成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自電影誕生以來,它已經發展出了豐富多彩的類型,從最早的紀錄電影到各種類型的劇情片,從好萊塢歌舞片到法國新浪潮,從政治電影的意識傳遞到科幻電影的科學展現,電影總是伴隨著當下社會環境、觀眾心理和地區文化需求所產生的,并與技術的更替和經濟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成功的電影總是能準確地抓住外部環境的需求,獲得市場或者社會的強烈反饋。作為制片人,需要對電影題材有敏銳的洞察力,加強題材規劃,圍繞未來三至五年的重要時間節點、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時事熱點,組織開展題材策劃會,廣泛征集意見,充分論證,提前規劃,跟蹤服務重點題材;需要分析市場形勢,結合熱點話題,在商業類影片上搜集題材,重點在愛情、懸疑、喜劇、藝術等題材上發力;在精選題材基礎上,找好視角,通過對社會發展、經濟狀態和集體文化訴求等要素進行分析,對接市場需求,拓展主流影片類型片風格,創新商業化運作模式,打造新主流電影。
制片人還需要對電影本身和行業發展情況以及人才情況進行全面了解,能夠根據項目的需求,尋找合適的電影制作團隊,打造拳頭產品。由于題材類型的區別,電影藝術創作者有不同的擅長領域,這便需要制片人善于發現人才的優勢,甚至一些并非電影領域的專業人才也可以加入電影的制作。電影資金也是電影拍攝時重要的資源,其資金可以來源于國家資助、行業內部、團隊內部,也可以從商業廣告、保險、風投、貸款、個人資金等社會資金籌出。制片人需要能發掘不同的融資渠道,為電影的拍攝籌措資金。
(二)建立敏銳的決策力和系統的判斷力
制片人需要審時度勢兼顧各方利益,其能力直接影響項目的成敗。面對不同要素的影響和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制片人需要有果敢的決策力,以不斷平衡電影的藝術創作和工業制作、項目投入和商業價值。明確目標是電影制片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電影項目是否能成功啟動的關鍵。作為項目的領導者,制片人需要明確對項目的控制力,對項目有全面的了解,確定項目明確的主體目標,這有助于提升制片人對項目決策的判定。精準快速的決策能為制片人建立在團隊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團隊在運行過程中有較強的穩定性,提升執行效率,從而加強制片人對項目組織的領導力。作為策劃階段的主體責任人,制片人需要遵循政治邏輯、社會邏輯、經濟邏輯、生產邏輯,將電影生產的冒險之行變成風險可控、策劃可行、執行可落地的計劃之行。
此外,電影創作是一個復雜的人工系統,需要整合導演、編劇、攝影、美術、后期、演員等所有人的藝術想象和創作能力。制片人作為這一系統的組織者、管理者,需要選取合適的創作者組建系統架構,為系統設立明確的目標,并提供適當的時間、成本以支持系統的運作。從創作團隊的組建到創作內容的生成,制片人作為管理者需要明確把握創作方向,對電影創作有清晰的認知。電影藝術創作不能僅僅是主創們的自我藝術表達,更是要滿足人們的觀影需求,展現社會文明的發展,表達文化藝術之美。電影創作的成功是藝術表達、文化呈現、技術展現、成本投入和市場認可等綜合表現的成功,任何單一的突出表現都不能讓電影獲得觀眾的認同。
(三)培養良好的組織協調和人際溝通能力
組織協調能力是指根據工作任務,對資源進行分配,同時控制、激勵和協調團隊活動過程,促使團隊相互融合,從而實現組織目標的能力。電影制作是一個依靠群體力量共同完成拍攝、制作影片的過程,中間需要涉及制片組、導演組、攝影組、美術組等部門。制片人作為劇組的管理者,需要領導所有劇組成員完成電影的拍攝制作工作。制片人的組織協調能力主要包括:組織能力、授權能力、沖突處理能力、激勵下屬能力。組織能力要求制片人能夠組織起一個團結穩固的劇組去完成電影制作。授權能力針對的是劇組具體事務的管理。制片人作為劇組的掌舵者,更多是對宏觀方向的把控。在具體事務上,應該授權制片主任進行管理,使管理措施能夠具體落地。
劇組工作人員來自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教育背景,需要在同一個空間環境中完成不一樣的工作。這導致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對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從而使劇組內部產生矛盾。這就需要制片人擁有較強的沖突解決能力,妥善處理內部矛盾可以使劇組內部更加團結。作為領導者,制片人需要了解團隊中不同工作人員的工作動機,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激勵和勸說,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凝聚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溝通是建立在信任、專業和共同認知基礎上的。制片人與創作者之間的溝通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之上。這需要制片人對電影的創作規律有專業的認知和見解,并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能力。電影是綜合文學、攝影、美術、服裝、表演等要素的綜合藝術,電影創作是藝術家們協同創作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形成正和博弈的團隊合作狀態,各要素的藝術表達需要充分結合,形成目標電影的完全形態。制片人作為項目管理者,是項目溝通的橋梁,需要為創作建立有效溝通的路徑,成為團隊中值得信賴的溝通者。
在藝術創作的溝通中,制片人需要觀察創作人員的創作狀態,了解創作內容,與主創清晰明確地交流創作需求。而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文學劇本能決定電影的市場定位、目標受眾、預期票房,是電影和市場之間溝通的橋梁。而制片人也是創作者和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制片人需要了解市場以及觀眾的受眾心理,與創作者溝通受眾喜好,以此為基礎完成電影劇本創作。在畫面、聲音的創作方面,制片人需要以成本為基礎與創作者進行溝通,以達到最優的投入產出比。
(四)具有快速的危機處理能力
電影制作是一個開放式的人工系統,需要不斷與外界環境交互,并受到多方要素的影響。同時,在電影制作過程中往往會涉及眾多內部因素的調節,例如燈光使用所需要的電力知識,大型場景布置所需要的工程建設,腳手架、威亞、飛貓等拍攝輔助設備使用所需要的機械操作知識,打斗、追逐、撞車場面所涉及的特殊操作等,這些涉及不同行業的專業操作在面臨緊迫的生產進度和工作人員操作失誤等因素時,往往容易導致危機事故的發展。這便要求制片人在制作過程中時刻保持危機處理意識,對危機發生的導火索和先兆有敏銳的意識,且對危機發生時有明確的處理原則和果斷的解決措施。
在具體解決危機事件的時候,制片人還需要兼顧考慮不同對象并采取不同解決方案。在面對受害者時,需要給予重視,認真聽取意見,并勇于承擔責任;面對上級時,需要及時告知并匯報情況;面對劇組其他員工時,需要迅速而準確地把事件的發生和將采取的對策告知員工,使大家齊心協力,共渡難關;如果涉及公開事件,還需要及時對外界做出回應。
四、結語
電影制片人需要正確處理電影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努力推動生產過程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的規范化、硬件技術的標準化;降低電影制作成本,提高產出效益,不斷提高電影制作的整體水準,不斷產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電影作品。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電影創作生產,腳踏實地地提升每一部電影作品的質量,才能推動中國電影從“高原”向“高峰”邁進。
參考文獻:
[1]周潔.上海民營電影制片企業生產經營研究(1913—1937)[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8年.
[2]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6:469-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