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藝銘
【摘? ?要】伴隨著第十七屆文華獎的公布,舞劇《五星出東方》的巡演掀起歷史文物活化與跨文化交融熱潮,獨特的選題使舞劇文化宣教的“外交屬性”進一步提高。歷史舞劇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再次以嶄新的面貌回歸主流視野,舞劇《五星出東方》在契合“一帶一路”文物考古真實歷史背景的選題基礎上,以文物“織錦護臂”為依托,串聯舞劇矛盾沖突,在“陌生化”的敘事手法中打造原創故事情境,以“一帶一路”下的東方審美為抓手,升華“一帶一路”歷史題材舞劇中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價值,用藝術轉化的形式為中國歷史文物的現象級“破壁”提供范本。
【關鍵詞】 《五星出東方》? 歷史題材舞劇? 文物活化? “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4)04-0165-06
本文以文物活化下的家國觀和人民性選題為出發點,聚焦討論文物活化選題中家國意識的符號性載體和文物歷史語境中的人民性藝術立意,并由此展開對該類作品選題的多角度解讀。本文以文物串聯下的“小人物”形象為抓手,提煉總結舞劇中豐富的角色,力圖以人物和劇情喚醒觀眾基因中的文化認同。本文研究意義不僅在于從典型案例出發分析當下文物活化主題舞劇個案的選題、創作手法和角色塑造方式,更在于探尋文物活化下舞劇創新多維話語的主題探索,從本體傳統審美挖掘和舞劇價值與市場雙向認同的多角度聚焦討論當下藝術創作的實踐意義和社會價值。
一、文物活化下舞劇的家國觀和人民性選題
在“一帶一路”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的時代背景下,舞劇《五星出東方》應運而生。該劇摒棄傳統歷史舞劇人物傳記式敘事套路,以“一帶一路”沿線我國新疆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為紐帶,借藝術創作的形式,喚醒多民族文化共同的歷史記憶。舞劇力圖在促進各個國家藝術交流的同時,溯源藝術形式下多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根基和人文紐帶,通過展現地區認同建構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區全方位多領域的命運共同體和交流融合的建構主義認知。
(一)家國意識的符號性載體——織錦護臂
原創歷史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在選題方面與華夏多民族文化具有同根同源的天然基底。主創團隊為了更好凸顯“一帶一路”時代訴求下的文藝感召力,曾多次深入和田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在新疆厚重的歷史背景下深挖舞劇創作源頭,最終將全劇構想聚焦于新疆尼雅遺址出土的東漢末至魏晉時期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現為國家一級文物,其出土也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舞劇的名稱由此而來。
主創團隊對文物的選擇是別具匠心的。與另一部文物活化的典型舞劇案例《只此青綠》所描繪的千里江山與青綠山水不同,舞劇選取的漢代織錦以實用性、具象性的特征給予作品更多敘事空間與幻想可能。據考古發現,漢代織錦為五重平紋經棉,圖案題材新穎別致,有孔雀、仙鶴、辟邪、虎、龍等傳統東方瑞獸,領先于世界的鍛造技藝不僅映射出漢代獨特的審美風格屬性,而且護臂作為實用器具較山水圖畫更具生活性,在原創敘事情節的選題與編排中,織錦更易彌合古代歷史與當代劇場的時空縫隙,伴隨主人公一起完成源自東方的藝術穿越。
為了更好地使“文物”活起來,舞劇立足漢代西域歸屬大漢管轄的真實歷史背景,朝廷設立西域都護府守境安土的史實,對漢代中原樂舞與西域文化的史料進行藝術化處理。以護臂的紅色為著力點,將身著紅色象征莊嚴的戍邊將領“奉”與身著藍色象征自由的北人首領之子“建特”進行藝術化區分。舞劇創作的過程中,以文物為出發點,創新護臂的符號性想象,文物護臂作為全劇索引,“利中國”字樣本體便蘊含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厚重家國情思。另外舞劇中護臂作為戍邊將領“奉”的御賜護臂貼身佩戴時,原創的故事情景賦予主人公風沙、血火考驗的同時,也在視覺化創作中將華夏民族穿越千年的家國一體“大一統”內核根植于舞劇之中。
(二)文物歷史語境中的人民性藝術立意
與近些年流行的大人物敘事不同,舞劇《五星出東方》從文物護臂與小人物戍邊將士奉的糾葛展開。中國古代華夏一統的歷史夙愿和當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探索并非僅為帝王將相個體的期許,相反,這種文化認同根植于歷朝歷代每一位普通人的民族認同之中。舞劇塑造出奉、春君、建特、僧人等人物形象均屬于漢代絲綢之路背景下邊疆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他們是自己,也是特定歷史中的眾生。以“小人物”與護臂的故事視角展開舞劇,將傳統歷史舞劇塑造出的凌駕于平民的君王、英雄拉下神壇,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平民感、真實平等的人性本真。以小見大,由此出發的舞劇選題架構不僅秉持當代“文藝為人民”的政策方向,更能使廣大觀眾在有限的觀劇時間內帶入主線故事情節,付諸具身直觀感受,在獨立思考中激發舞劇深層情感共鳴。
另外,“崇高的退場和英雄的消解,是一種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勝利。”舞劇作為一種可消費的藝術形式,觀眾群體的直觀感受決定了其消費程度的高低。從考古隊“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實地挖掘引入,到僧人善意相救,再到精絕城內邂逅天真爛漫的春君,全劇所有主線人物都具有與當代人共通的勤勞與善良,從而使受眾群體在織錦護臂的牽動下看到更為生動、真實的歷史,在消費主義潮流主導的當下,讓“文物說話”代替“英雄說話”,讓藝術作品真正做到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崇高立意。
二、文物護臂串聯下的“小人物”形象塑造
舞劇《五星出東方》中文物織錦不只是歷史文化與故事背景的象征,同時對角色生成軌跡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v觀舞劇,主人公奉的形象塑造與其他角色的故事脈絡、矛盾沖突都與織錦護臂是緊緊相連的。另外,舞劇《五星出東方》以護臂的歷史真實為中心,圍繞主人公奉的成長經歷形成身份各異、性格多元的邊疆眾生相。“故事要素由表及里的構成是背景、事件、人物和性格,但構思舞劇故事時,切入點往往是人物及其性格?!逼渲芯^城內少數民族代表善良聰慧的春君和不避世俗縟節、調和矛盾沖突的僧侶成為小人物形象塑造動態成型的重要一環。
舞劇由現代考古隊員對新疆尼雅遺址的考古勘查現場為序,以前置嵌入式舞臺的今人視角帶領觀眾見證漢代織錦護臂的出土現場。當鮮艷如初的紅色護臂在棺槨與黃沙中露出真容,不僅掀開漢代塵封多年的絲綢之路歷史,也借護臂塑造出豐富多元的形象,以此回望絲綢之路上多民族融合發展歷程,凸顯當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意義。
(一)勇:“將士舞”以文物凸顯角色身份象征
沙暴肆虐的舞劇開場不僅將主人公所處故事環境定位于西域茫茫大漠,而且用沙塵暴所帶來的自然環境危機構建人物之間的戲劇矛盾。于黃沙中,身為主人公的中原戍邊將士奉與北人建特相遇,并引發由不同陣營信仰而展開的斗爭。此時,該劇意欲活化的文物織錦護臂在打斗過程中貼身佩戴全程,系于舞者左臂,成為“奉”中原身份的不二象征。于黃沙中那一抹鮮艷的紅色不僅給予觀舞者最為直觀的身份認證,也成為劇中人物“奉”貫穿全劇深沉家國責任最為外顯的象征。自古顏色便具有極強的情感內涵。在漢語文化中,“紅色”是基本崇尚色,也是褒義色彩最濃的詞,有喜慶、成功、吉祥、忠義等意義,在漢語中紅色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具有革命、進步的內涵。創作團隊借助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的鮮明色彩優勢,對戍邊將士和北人軍隊進行人物派別區分,固化觀眾對主人公中原身份認同的同時,也強調織錦作為歷史文物本身的文化寓意與歷史傳承,呼應“讓文物講故事”的創作出發點。
(二)趣:“僧侶舞”“洗澡舞”借文物營造西域文化氛圍
三位僧侶是另一組圍繞護臂塑造的“一帶一路”特色形象。舞劇《五星出東方》中的僧侶堅持佛家因緣、普度的善惡觀,反之打破了以往沉悶、嚴肅的固化僧徒形象,以詼諧、樂觀的游僧形象塑造出多種舞段風格。在舞劇中,僧侶并非出世得道的神仙,而是入世修行的普通人,同樣具有以人為本的家國向心力。
僧侶形象的肢體表達與主人公“奉”的中國古典舞身體語言、西域精絕城內新疆民族民間舞的肢體語言均不相同,更多采用現代舞單一直線、幾何立體的定點動作元素展現符號性視覺構圖,為舞劇創造更為多元的可舞化空間。這種極簡的動作使舞者肢體語言清晰明確,趨近于僧侶日常簡單行為的節奏化、隊形化演繹。三者的舞蹈調度更像一種可視的空間符號,通過精確的動作指令在不同空間的協調配合中完成舞段的空間節奏配比。這種動作設計在歷史舞劇中是獨特的,三位僧侶沖破古典舞、民間舞限定的學院派肢體語言,利用運動肢體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忽視的交流感、標識感和形式性,構成“僧侶舞”極具東方韻味的舞蹈創作邏輯。多元融合作為該舞劇角色塑造的涂底關系,在推動舞段動作設計更為跨文化多元選擇的同時,也促進了舞劇眾生相由單一性格到不斷立體共存的秩序感持續運行。
作為全劇主人公為數不多摘下護臂的時刻,精絕城內的“洗澡舞”可謂是全劇編排最為詼諧幽默之處,觀劇時不僅連連引發現場觀眾大笑,更有效緩解了奉與建特間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舞段僅有奉、建特和三位僧侶這五人構成,較其他的大群舞片段,雖在畫面上略顯單薄,但細細品味卻妙趣橫生,極具琢磨趣味。該片段雖只有五人參演,卻因歷史背景劃分出三方派別,一方是中原維護邊疆和平的戍邊將士奉;一方是效忠北人的北人之子建特;一方是游歷四方、慈悲為懷的僧侶,三者看似毫無命運交疊,卻在一場意外中相識于精絕城,并在西域多元包容的文化中放下芥蒂成為朋友,這才展現了一場滑稽可愛的“洗澡之舞”。從這個視角來看,戍邊將士奉于舞段中摘下織錦護臂不僅是舞段情節的需要,而且摘下了對異域文化和塞外人民的心中芥蒂。創作團隊從情節出發,創造可舞性場景,以舞劇獨有的身體語言與動作表達講述劇中人內心邊界消融后的文化互通和中外友誼。
另外,小人物僧侶的形象也是動態生成的,當面對天災降臨時,他們可以在奉的號召下與民眾一起修筑城墻,亦可在戰爭后以宗教信仰的獨特屬性安撫無依的民眾。以此出發,舞劇中的人物形象是立體的,這種僧侶形象既是“一帶一路”交融文化下的普通人,又是寒光戰影下每一位普通民眾情感依附的神,是活動的佛像,更是文物護臂的精神載體之一。
(三)融:“燈舞”“仕女舞”以文物觸發女性角色歷史生動
值得一提的是,織錦作為源自中原的古法技藝,在舞段中引領觀眾完成自邊疆至中原的第二重空間穿越。舞劇曾以漢樂府的“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作為第三幕引言,一方面以漢樂舞的祥和昌明之景映射精絕城災后的破敗與重建,也借奉對故鄉的動情講述暗含其對家鄉的思念與牽絆,以小見大,彰顯小人物于細微之處的家國責任意識。身在邊疆的奉與中原此時最為切實的聯系便凝聚于緊系手臂的五星織錦護臂之上,因此在漢代民間與宮廷的樂舞塑造中,不論是“燈舞”整體舞美燈光的色彩運用,還是“仕女舞”仕女服裝的顏色選擇,都選取與護臂呼應的赤色系列,以達到串聯呼應前文的同時,豐盈文物本體的意涵。
同時,為豐滿小人物主人公形象,舞劇圍繞奉的故事結構,創造出精絕城內的新疆少數民族角色代表春君。作為全劇唯一一位具有姓名的女性角色,春君的角色亦由主人公文物護臂因風暴至精絕城的情節引起,但她的人物塑造是獨特且具有文化內涵的。春君的角色一方面凸顯出少數民族能歌善舞、敢愛敢恨的果敢形象,滲透出漢代西域平等互惠、安居樂業的歷史風貌;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傳統舞劇中女性角色的固有形象特征。在春君與漢代“仕女舞”舞段的舞蹈動作對比中,舞劇賦予其女性形象更高的立體感與多義性。對于女性而言,身體的意義不同于男性,不僅是生理的、肉體的意義,更是文化的、社會的意義,是女性性別的符號。漢代宮廷的樂舞舞段不僅營造了中原安定、和平的社會氛圍,同時也通過春君大量跳躍、仰首、揚臂等強張力動作話語,突出角色的力量與成長,塑造生動立體的舞劇角色,展現舞劇中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征。
舞劇在絲綢之路文化互鑒的背景下積極對史實展開合理性想象,并付諸于藝術化創作。近些年,借助舞劇對文物IP進行藝術解讀與創作的例子并不少見,但在情節、人物、矛盾沖突等方面均能從文物本體特性出發,在小人物與小人物間尋求對比沖突,并試圖填補女性角色意涵的舞劇卻不在多數,這也是本文行文選題的核心所在。
編舞與舞蹈是一種政治行為,它們總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根據編導的需要、意圖和想象而活動,這些意圖將進一步激發想象,滲透進不同的文化表述系統中。在這種舞蹈表演過程中,舞蹈文化就是舞蹈政治。舞劇《五星出東方》通過敘述護臂背后中原和西域小人物的故事,暗含對文化背后歷史的討論,硬性歷史制度下“一帶一路”沿線人與人的情誼是柔性的,文化信仰間的交融交流更在互通發展中潤物無聲、影響深遠。
三、文物活化下舞劇創新多維話語的主題探索
將文物賦予生命,將歷史搬上舞臺,舞劇《五星出東方》有史、有事、有舞,在“一帶一路”的氛圍營造下,為觀者帶來跨越時空的“穿越”體驗。該作品以文物文化歷史為基底,在促進國際交流的時代要求下,凸顯舞劇藝術宣傳教育的社會功能,抓取家國責任的主流價值觀,以創新發展彌合主流市場,針對現階段舞劇“千場億元”的商業化濫觴提出自己的“新主流”舞劇思考。舞劇以“創作潮流”反映文藝思潮重要面向,完成當下藝術的多維話語轉化,并通過精良的制作展現出一代人、一代代人跨越時空的民族國家意識與人類情懷的認同想象。
(一)文物活化本體的傳統審美挖掘
在經典文物的舞劇重塑中,大家看到的不應只是完美的舞臺呈現,更是背后創作團隊對護臂歷史與傳統文化的尊重,只有精益求精的創作理念才能帶來無愧于時代的經典作品。從舞蹈創新的本體出發,分清仿古與創新的區別,認清當下舞蹈作品的創新并不單純指動作創新,更是通過不同藝術手段對精神、價值觀的判斷與解讀,實現并完善“審美‘當代性認知上的多元”。
“陌生化”是藝術的一種創作方法,被陌生化的東西并非藝術創作最終目的。筆者認為創新表達后的審美挖掘才是本質所在。舞劇《五星出東方》極善于運用這種敘事策略達到傳統文物活化下的審美考究目的,使廣為流傳的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以一種被陌生化的嶄新形態出現于觀眾面前,從而引發大眾對其價值審美的再度關注。舞劇以科考隊考古發現的現代視角為引,在織錦即將面世之際以一場風沙引導觀眾進入時空穿越,用科幻的敘述手段將文物歷史進行解構,使觀眾在奉出場之始便帶有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觀感效果。舞劇以前置舞臺的考古現場到主舞臺的歷史敘事,穿越古今的敘事方法從選擇之初便具有與生俱來的陌生化敘事特性。
這種“陌生化”敘事最直觀的優勢在于打破觀眾司空見慣的“看劇”思維定勢,削弱以往劇情推進下觀眾習以為常的麻木感與置身事外的功利性,使其回歸舞劇劇情場域。在拉近舞臺與觀眾心理距離的同時,完成從“單純看”到“參與其中”的模式轉化,從第一視角加深身份認同,帶領觀眾在主人公與文物護臂的糾葛中體會多民族“中和之美”。以現實社會中的厚植于每一位中國人血脈中的儒家中庸融合之道,通過多民族舞者肢體的審美表達領會舞劇和諧發展意旨。作為劇中人“拋棄了自己通常觀察事物的方式,一個用另一種觀點看待不同的經驗世界展現在他的面前”,以代入式情感聆聽文物講述的故事,喚起大眾對“一帶一路”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自覺與情感共鳴。
另外,中國出土的文物自身具有色彩、樣式、技法等不可忽視的美學特質,以此為基點的舞劇創作要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真實,以歷史視野融合現實認知,在當代自由的創作環境下講好中國故事。舞劇創作團隊把握現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矛盾,借助深諳于“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中的邊疆民族家國情懷與共同體價值歸屬講出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舞劇從選題定調至作品呈現成功打造文物活化的一體化舞臺,在文物本身特質與舞劇角色融合建構中,探索歷史題材舞劇敘事多樣性的表達可能?!段逍浅鰱|方》向人們展示了舞劇的恰當敘述方式是調和歷史生硬的柔性力量,借助藝術獨特的視聽效果,提高文物本身的感染力,以肢體縫合護臂與舞劇的美學縫隙,這便有可能回答當下內部群眾文化需求與藝術思潮轉向的時代之問。
(二)共同體歸屬下舞劇價值與市場的雙向認同
舞劇《五星出東方》的成功與其“一帶一路”共享文化構建出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是緊緊相連的。舞劇多次出現的多民族共舞的舞段,以舞蹈元素的融合實現民族文化認同的價值整合,以理解、認同、創造的舞蹈創作理念彌合“互信、融合、包容”的“一帶一路”號召,在歷史的浪潮中找尋多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認同。
歷史題材舞劇《五星出東方》的成功與其主題定調和價值選擇是緊密相連的,具有濃濃的“新主流”藝術論斷特色?!罢齽☆}材、精良制作、低起點人物、個體視角、國族情懷、認同想象”是被定義的新主流電影特點,筆者認為與舞劇《五星出東方》及近些年“千場億元”的舞劇發展趨勢具有可貼合的共性,故引用此理論對該舞劇主題探索方法進行分析。舞劇《五星出東方》以歷史文物五星織錦護臂為選題出發點,原創故事情節敘事,以劇場藝術的審美性、舞蹈肢體的敘事性構筑獨特的藝術表達。舞劇通過對文物本身歷史文化的多元文明認同,縫合現代主流市場中的視覺審美傾向,用重大歷史事件“絲綢之路”描繪從古今至中外的“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合作影響,完成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合流。
“千場億元”的舞劇商業化現象觸發人們思考,如何在國家“主旋律”的指引下尋找舞劇本身與市場導向的最大公約數,舞劇《五星出東方》給予人們一個明確的回答。以“新主流”論為基準,歷史舞劇《五星出東方》以“一帶一路”視域下的新疆出土文物“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臂為引,構建出多民族文化命運共同體的絲路普適性價值觀。在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多元民族獨特文化風格下,精準把握市場導向中的審美風格,打造性格豐滿、舞種多元、情節完備的現代舞劇,用舞劇藝術的柔性特征激發觀眾社會國族的使命與認同。
舞劇“一帶一路”文化互通的歷史選題自帶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文化涂底,易于在多民族人物的矛盾沖突中完成對主流價值觀的藝術表達,在藝術滿足的同時滿足不同群體對政策、民族、國家的共同體認同。“一帶一路”共享文化的價值體系借助舞劇實體完成主流價值觀與觀眾的關系構建,使觀眾在立體、精致的故事情節中獲得認同感、光榮感,并內化為觀劇人的自覺認識與使命擔當。
四、結語
舞劇《五星出東方》是一部兼具審美觀感與文化厚度的歷史題材舞劇。在“讓文物動起來、讓文化活起來”的時代號召下,舞劇成功以文物護臂打造原創敘事故事,在家國意識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旋律”架構下,實現主流市場與主流價值的合流。
在歷史題材舞劇創作中,藝術的發展需要尊重歷史,也需面向未來。如何在文物的尋根中有選擇地挖掘歷史文化,建立歷史題材舞劇自我話語體系,這對舞劇的自身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同時,以舞劇講好中國故事,讓觀眾看得懂、分得清、記得住,打破文化壁壘喚醒大眾共同體基因中的文化認同,真正做到與現實同頻、與時代共振,是現階段舞劇發展行穩致遠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劉淼.舞劇《五星出東方》:一次艱辛的藝術考古[N].中國文化報,2021-09-09(005).
[2]王晨.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J].西域研究,1997(01):98.
[3]周憲.文化表征與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04.
[4]于平.舞劇構思及其文學表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0(01):144-153.
[5]明芳.漢英色彩詞聯想意義的對比分析——議“紅綠黑白”的漢英內涵差異[J].科技視界,2015(23):163.
[6]戴葉瑩.北京當代芭蕾舞團舞蹈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1年.
[7]凱瑟琳·米祖爾.文化交流的局限與不對稱性:政治如何塑造藝術和舞蹈[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S1):67-73+229-237.
[8]慕羽.潤物之道:文化力與中國舞蹈創作思潮[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8.
[9]慕羽.文藝思潮衍變下的中國當代舞劇[J].民族藝術研究,2022(02):114-122.
[10]朱狄.當代西方藝術哲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289.
[11]陳偉光,王燕.共建“一帶一路”:基于關系治理與規則治理的分析框架[J].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06):93-112+158-159.
[12]尹鴻,梁君健.新主流電影論:主流價值與主流市場的合流[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8(07):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