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全祥
(深圳市海灣中學,廣東深圳 518102)
教育部發布的新課標強調共通性素養教育和課程一體化設置,對于初中體育課程設置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初中體育教學面臨體育中考備考,實施教學評一致性設計的體育大單元教學方案有助于破解應試化現象,可以包含課程結構框架、大單元內容、每節課的任務與評價,實現“教會、勤練、常賽”目標,使學生在一般條件下能進行運動專項學習。
體育大單元教學依托學校課程構建,進行結構化管理。規劃課程包括課程設定、主題內容和學習評價。強調運動能力發展,通過教、學、評的過程分析,形成一體化教學方案,明確具體的結構化知識。設計思路如下:
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在于分析教學內容間的邏輯關系與目標,并根據學生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進行專項化教學。通過結構化梳理和歸納總結,明確學習內容方案,并根據課程需求將大單元教學任務分解至課時目標。以單元評價任務為導向確定學習內容,提升學生體能與專項技能,掌握運動基本技能。最終形成以學習內容為載體、以評價任務為驅動、以大概念為統領的課程內容。
設計課程方案應結合新課標與體育中考,旨在提高學生體質。方案圍繞體育中考項目構建大單元結構,避免應試化訓練。選擇有導向性的運動專項,按照課程目的進行分類和整合,解決相關體能、技能、戰術和競賽問題。借鑒運動訓練經驗,將初三學年設為備考備賽周期進行獨立設計。前兩年每學期進行三個大單元教學,留有機動課時調節。通過兩年12個大單元的課程,覆蓋深圳市除游泳外的所有體育中考項目教學。
確定單元主題,細分教學方案為若干個小單元,注意難度區分,融入每節課中。按照能力發展目的設置課程,而非運動類別。如新課標對體操水平四課程要求提高專項運動能力、創編組合動作能力等學以致用的能力,我們可以將相關能力進行分解重構。以深圳市體育中考為例,將體操類項目的引體向上和仰臥起坐按運動功能劃分課程目標,可以把引體向上劃歸于上肢力量功能范疇,仰臥起坐劃歸于核心力量功能范疇上肢大單元則設置肌肉耐力、上肢爆發力等要求,又包括推力、拉力的動作模式,按實用性劃分的課例則可以有動作模式課或專項體能課,以此靈活地設計教學內容。
教學評一致性設計的評價標準包含同步性、多樣性、獨立性等關鍵設計要素,要對每個要素進行量化賦權。核心素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方面不是獨立評價,而是一個綜合評價,是運動中體現出的多要素集合。初中體育大單元課程方案中包括技能表現30%、比賽表現25%、作業量化15%、理論測評10%、競技表現10%、專項相關能力10%。以體育家庭作業為例,完成體育作業的質量作為量化測評依據,所有項目量化分數累加則可以較為明確地看出學生學業質量的完成情況,從而形成教學評一致性的標準。
為建立初中體育大單元的教學評一致性設計方案,本研究以深圳市體育中考為例進行案例設計。依據新課標理念和體育考試內容及評分標準,將深圳市初中畢業升學體育考試方案中的項目分解成若干學習內容,對應相關主題,結合學校實際設計課程大單元結構。
深圳市現有體育中考項目包括200米、800/1 000米、立定跳遠、實心球、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跳繩、籃球、游泳,2024年將會新增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毽子項目。結合各學校實際,創建特色課程和專項競賽大單元,設定初中前兩年12個大單元的課時結構。因筆者所在學校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和廣東省籃球項目推廣學校,有固定的特色課程和班級聯賽,故以體育大單元形式進行課程呈現,也符合新課標的全面性聯動與協同的思路。同時,因乒、羽、網“三小球”項目對技術和場地要求較高,學校受此影響不宜大規模開展課程,故合并至同一個大單元作認知性了解。
大單元主題結構劃分為四類: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體能大單元,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的技能大單元,提高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和競爭力的競賽大單元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和特長的特色課程大單元(圖1)。每種大單元都有其獨特的目標和教學內容,以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需求。雖然體能大單元數量眾多,但其每個單元都有與之相對應的專項運動。如速度大單元包含了籃球、足球等技術項目的專項體能要求,對側滑速度、曲線速度、后退速度、減速后再加速的能力都有所細分。還融合了體育升學考試項目,以此優化學生學習結構,同時也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圖1 初中體育大單元課程主題結構化樣例
以籃球特色大單元編制為例。深圳市體育中考對籃球項目的考試規則簡述為:半場籃球考試起始點運球至籃下投球,投中后至另一側水平線的折返點,踏線后運回上籃,成功后返回起點。結合核心素養要求和“教會、勤練、常賽”的課堂要求,將籃球教學分為運球、投籃、傳接球和綜合比賽4個主題單元,包含6個學習任務。分別是: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或比賽、規則與裁判、觀賞與評價,共計18課時。通過每節體育課,將單元教學任務落實,設置熱身、基本技術、技能練習、比賽等環節。補償性體能設計將專項體能發展練習融入主題任務,實現教學評價一致性對接。可見通過有效的結構劃分能為提高學生的綜合體育表現力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與碎片化的學習方式相比,該學習方案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體質健康水平。在體育中考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師可以更好地發揮體育學科的價值。同時,在大單元教學方案實踐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以待繼續研究:
針對大單元項目特點,課堂設計應側重核心素養的二級指標,使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運動技能。只有如此,學生才能更投入地參與運動項目,享受其中的樂趣。在技能項目輪換聯動上,應選擇適當的頻率和節奏,使學生保持新鮮感,激發學習熱情。同時,應注重體能大單元與具體運動項目選擇和輪換之間的關聯性,將各項技能技巧融合,互補互促,使教學方案具有延展性。
各學校設計的大單元教學主題需基于學段學情。學生體育基礎與個體差異影響教學效果,學校應分析各學段學習目標,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結合學校特色與資源,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流程與評價方式;按學期分配體能與技能課程,提升教學實效性。新課標教學六要素需精細化融入大單元教學方案,針對體育基礎好的學生,采用骨干領學激發熱情,基礎差的學生則確保完成學習任務;教學注重學科融合,靈活調整教學進度;教學評價以促進全面發展為目標,選擇高難度標準與針對性方式,激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
跨學科融合背景下,大單元教學方案不斷拓寬與深化。運用信息技術推動多元混合式教學和跨學科結合,能豐富大單元教學內容,結合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更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例如,結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創造更多元化的體育教學環境,提升學生興趣和參與度。通過與智能穿戴設備和學習平臺的緊密融合,實現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化和可視化,運用AI進行學情分析和個性化指導,使教師能更精確地定位教學,直觀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和需求,提供精細高效的教學服務。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并融合體育中考政策的大單元教學方案,在實施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和可行性,可有效提高教學連貫性,改善體育教學中的應試化現象。本文為深入探討大單元體育教學方案的改進方向與實踐策略提供了可操作、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