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實現“五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還需語言互通來搭建橋梁。云南位于中國西南邊陲,與緬甸、老撾和越南接壤,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窗口和門戶。另外,云南還是中國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鑒于云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樣的民族文化,對云南邊境地區語言使用狀況和語言教育概況進行調查,了解邊境地區的主要語言需求至關重要。然后根據語言需求,從國家語言戰略出發,制定合理的語言教育規劃,來提升邊境居民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克服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時的語言困難。
關鍵詞:“一帶一路”建設;云南;邊境地區;語言;戰略;規劃
中圖分類號:H00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3(c)-0019-04
Language Strategic Planning of Yunnan Border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PAN Linghua
(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Yunnan, 650500, China)
Abstract: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ive links\", namely, policy communication, facility connectivity, smooth trade, financial integration, and people to people connectivity,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s also needed to build bridges. Yunnan is located on the southwestern border of China, bordering Myanmar, Laos, and Vietnam. It is a window and gateway for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and South Asia. In addition, Yunnan is also the province with the most cross-border ethnic groups in China. Given Yunnan's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diverse ethnic cultures, it is crucial to investigate the language usage and language education situ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Yunnan and understand the main language needs of the border areas. Then, according to the language needs, formulate a reasonable language strategy and language education plan in border areas to improve the language abilit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border residents and overcome the language barrier of communication with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Yunnan; Border areas; Language; Strategy; Planing
語言是人類溝通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交流媒介,不僅能夠傳達思想和情感,還能夠傳播文化和知識。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字,使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反映。每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語言,語言中蘊含著該文化的特征和價值觀念。只有通過語言的代際傳遞,各種文化才能一代代地延續下去。“一帶一路”沿線官方語言和非官方語言數量非常多,是全球語言多樣性最為豐富、文化差異性最為突出的地區。從地理位置角度分析,云南對于南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間具有難得的地緣區位優勢。本文對我國“一帶一路”沿線云南跨境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語言的資源價值、社會功能、瀕危現象等語言問題進行探討,制定出云南跨境地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發展實施方略,以期為明確云南語言文字事業規劃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參考,以及滿足“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服務需要。
1 語言戰略的內涵
早在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孫子兵法》就提出了軍事戰略思想及實際應用。“戰略”一詞為西晉司馬彪所創;而在古希臘時期,戰略被稱為“將帥之道”。可見“戰略”一詞最先運用于軍事方面,但自20世紀中葉起,戰略研究范疇不再局限于軍事層面,而成為跨越政治、經濟、歷史、外交、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多個領域的跨學科研究。英國政治學者赫得利·布爾(Hedley Bull)認為, “戰略是在任何領域的沖突中,如何運用手段達成目的的藝術或科學” 。語言戰略“可以理解為宏觀語言規劃,是把語言視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要素。把語言活動看作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環節,以戰略眼光看待語言的整體、長遠和全局性發展問題”[1]。現在,語言已和國家地區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也是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
2 “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邊境語言文字發展規劃的重要性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被簡稱為“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通過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交往 、外交政策等手段推動和促進同沿線各國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貿易、經濟文化、公共外交、軍事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具體來說,就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指導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動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及民心相通,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南亞和東南亞具有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同周邊的南亞、東南亞多個國家建立了長期穩定、睦鄰友好、務實合作的外交伙伴關系;經濟上,東南亞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2013年雙邊貿易額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雙邊貿易總額的50%以上;文化上,東南亞華人占世界海外華人總量的80%以上,是中華文化圈最大的輻射影響區域。
云南位于中國與南亞、東南亞接合部,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唯一能夠通過公路、鐵路和水路進入環太平洋和環印度洋地區的省份。云南邊境線長達4 060 km,與緬甸、老撾、越南三國山水相連,其中25個邊境縣同鄰國接壤[2],邊境地區雙方人民歷來有通商互市的傳統。云南邊境居民以少數民族為主,民族語言活力很強。正是由于這些特點,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云南從對外開放的邊緣地區和末梢變為開放前沿和輻射中心。 基于服務“一帶一路”建設,云南的語言文字事業地位很重要,需要在服務國家語言戰略的前提下精心合理地規劃,因此,需要了解邊境地區當前的語言使用狀況,并根據現狀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語言文字發展規劃。
3 云南邊境語言概況
3.1 云南邊境語言大致使用狀況
少數民族語言和當地方言是云南邊境地區民族的日常交際用語,他們的母語是民族語言,主要通過代際傳承和村落交際習得而來。民族語言教育最為傳統的方式是家庭教育和自然習得,形式靈活多樣,如在村寨的火塘邊、田埂邊的閑聊和干活指令等。這些方式可以使邊境少數民族民眾從小耳濡目染地學會民族語言。民族語言是他們使用最為頻繁的語言,絕大多數使用民族語言交流[3]。但是邊境少數民族的年輕一代,更多時候是在學校接受知識教育,學校會要求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普通話,以實現不同民族學生的無障礙交流,所以云南邊境年輕一代通過接受學校教育能說普通話,但普通話水平不高,帶有濃重的民族口音。在放學后的社交生活中,他們不習慣用普通話和同伴進行交流,更習慣用民族語言和當地朋友交流,或用當地方言與本地雜居的漢族人交流。而年老一代普遍能聽得懂普通話,但不太會講,也不太愿意用普通話交流。年紀更大一些的老人甚至聽不懂普通話,也不會說普通話,只會自己民族的語言。除了精通本民族語言之外,邊境部分居民還兼通本地區其他民族的語言,如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的拉祜族、哈尼族、佤族中有一部分人兼通傣語。怒江的怒族、白族、彝族中有大多數人兼通傈僳語[4]。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會與其他少數民族或邊境國家的民族通婚、互市貿易及社會交往。
3.2 云南邊境語言教育概況
云南邊境地區是中國的多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語言資源和文化資源。云南邊境地區的語言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3.2.1 國家通用語言教育
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各民族走向現代化必須順應的時代潮流。國家通用語言作為中國的官方語言,是云南邊境地區學校的主要教育語言。云南邊境地區學校都會開設國家通用語言課程,幫助少數民族學生掌握標準通用語言文字的口語和書寫能力[5]。目前,在云南邊境,接受過在校正規教育的學生都具備良好的普通話交際能力和文字書寫能力。
3.2.2 民族語言教育
云南邊境地區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語言文字。為了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和傳承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云南省主要在學前和小學階段,面向14個少數民族的幼兒及少年開展雙語教學來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建設。全省共有16個州市68個縣(市、區)開展雙語教學,開展雙語教學的校點共計1 295所,5 298個教學班,雙語教師5 366名,而且政府加大了對25個邊境縣的教育投資,在25個邊境縣投入2 000萬元啟動“班班通”建設工程,改善邊境民族地區辦學條件,建設邊境口岸和重要通道的中小學[6]。例如,德宏傣族地區的小學第一年就開設民語、民文和漢語拼音課,高年級教學中也有傣語和漢語兼通的教師在課堂上借助傣語進行教學。
3.2.3 外語教育
根據資料收集整理得知,云南邊境中小學開設的外語課程都是英語。外語能力成為國家未來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在中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符合國家的外語規劃,也有利于邊境學生今后的個人發展[7]。但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小學英語教育未得到重視是一個普遍現象。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幾乎沒有開設英語課,更沒有認識到孩子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城市小學雖然開設了英語課,但沒有像語文和數學一樣受到重視。高等教育中,邊境高校都開設了大學英語,有的高校還開設了東南亞語言。例如:臨滄的滇西科技師范學院和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都開設了緬甸語和應用泰語;保山學院開設了緬甸語;紅河學院開設了越南語、泰語、緬甸語、柬埔寨語、老撾語。
總體來看,云南邊境地區學校的國家通用語言和民族語言教育開展得非常好,鄰國語言教育開展較少,除了高等教育開設鄰國語言專業外,中小學幾乎沒有開展鄰國語言教育,這難以突破“一帶一路”建設的語言關卡。
4 服務“一帶一路”的云南邊境地區語言文字發展規劃構想
4.1 發揮家庭民族語言教育的主戰場作用
應充分利用家庭沉浸式語言環境對孩子進行民族語言的啟蒙和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語言的地方,也是孩子語言習得的基礎。因此,家庭應該積極推動和支持民族語言的學習和使用,父母和家人應成為孩子的榜樣,主動使用民族語言與孩子交流,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重要性和美妙之處,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孩子能夠更加自然地學習和掌握民族語言[8]。
父母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學習民族語言的態度,尤其跨境居民通婚和邊境貿易現象比較普遍,家庭成員族別和國別存在多元化現象,部分父母和孩子就會淡化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到外地甚至國外求學,長時間離家導致他們接觸到民族語言的機會較少,就會影響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認同和情感。因此,家庭應該發揮民族語言教育和傳承的重要作用,讓孩子從小能夠熟練掌握本民族語言,從情感上認同本民族文化,堅定民族文化自信,以此加強邊境地區穩定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4.2 倡導語言多樣性
普通話作為云南邊境各民族的通用語言,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應繼續加強普通話推廣,不斷提高邊境居民普通話水平。同時還要遵守國家規定,民族自治地區的主體民族語言文字與普通話和漢字同為該地區法定語言文字,確保邊境民族可以自由使用各民族的語言文字[9]。云南邊境中小學教學語言可以繼續沿用當前的民族語言和普通話,繼續大力開展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和云南橋頭堡戰略的實施,國家發展急需通曉東南亞和南亞等國家語言的人才。云南8個州市的25個邊境縣市分別與老撾、越南和緬甸接壤 ,云南邊境居民經常和老撾、越南和緬甸邊民來往,甚至與這些國家的邊民互結連理,或者到鄰國工作或經商。所以,云南邊境外語教育如果只開設英語單一語種,對邊境地區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云南邊境民族地區可以利用自己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的獨特優勢,大力培養非通用語外語人才,更好地服務于本地區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交往,服務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另外,邊境地區的語言安全與邊境安全和國家安全直接相關。準確理解邊境地區的語言信息,對于邊境安全和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0]。因此,邊境地區的中小學應增設緬甸語、越南語、老撾語或泰語等課程,鼓勵中小學生選擇學習相對容易的鄰國外語語種,如孟連的傣族可就近選擇與傣語相近的泰語或老撾語,滄源的佤族可選擇同屬南亞語系的柬埔寨語等。這樣既可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也為未來的生活或是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4.3 建設語言智庫
云南語言智庫建設的目的主要是應對邊境地區多民族、多語言的特點,提升語言翻譯和交流能力,促進邊境地區的發展和穩定,以及加強云南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實現語言資源開發、保護。“一帶一路”背景下,互利共贏、合作發展及開放包容等許多理念需通過語言智庫建設來實現。建設語言智庫的步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才培養。培養具有語言翻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專業人才,包括翻譯、口譯、語言教育等方面的專業人員,可以通過設立語言學院或培訓機構進行專業的語言培訓和教育。
二是數據收集和整理。收集邊境地區各民族、各語言的語料和翻譯資料,建立龐大的語言數據庫。這樣可以為翻譯人員提供參考和支持,提高翻譯質量和效率。
三是技術支持。建立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等技術平臺,提供語言處理和翻譯工具,輔助人工翻譯和交流。這些技術可以提高翻譯速度和準確度,縮小不同語言間的溝通障礙。
四是專業交流和合作。組織學術研討會、國際交流活動等,促進語言學、翻譯學和跨文化交流領域的專家學者之間進行交流和合作。還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開展講座、培訓和合作研究,提高語言智庫的專業水平。
五是社會參與和推廣。加強與邊境地區各民族的聯系和合作,推動語言智庫的建設和應用。可以組織語言文化展覽、社區活動等,提高人們對語言翻譯和跨文化交流的認識和重視,最終提升邊境地區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水平。
5 結束語
在全球經濟化的今天,語言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地位。云南邊境地區豐富的語言資源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對邊境地區的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云南是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門戶,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與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等國鄰近。在“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邊境地區需要因地制宜地調整語言文字發展規劃、語言教育策略,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護和傳承邊境地區語言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繁榮和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 PEOPLES C L.Strategic Studies and its Critics[J].2009,2011(1):9.
[2] 余江英.“一帶一路”背景下云南關鍵語言政策芻議[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17, 38(1):84-89.
[3] 戴慶廈.跨境語言研究的歷史和現狀[J].語言文字應用, 2014(2):2-8.
[4] 施今語,戴慶廈.一直在路上:民族語言和跨境語言的調查與研究[J].百色學院學報,2022,35(2):30-40.
[5] 吳先澤,陳瑩.廣西邊境地區語言戰略規劃構想[J].文教資料, 2017(9):26-28.
[6] 楊躍瓊.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小學雙語教學現狀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9.
[7] 李克勤,朱慶葆.加強語言戰略研究 確保國家文化安全[J].漢語學報,2009(1):11-14.
[8] 李海英,李現樂.邊疆地區語言規劃與國家安全研究構想:以新疆地區為例[J].江漢學術,2014,33(3):61-70.
[9] 蔡永良.關于我國語言戰略問題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 2011(1):8-15,18.
[10]鄧樺.文化安全視域下中緬邊境傣族語言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38(2):66-70.
基金項目:云南省社科聯智庫項目 “加強對南亞東南亞國家中醫藥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對策研究”(項目編號:SHzk2023332);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背景下推動云南民族醫藥走出去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J0384)。
作者簡介:潘玲華(1985-),女,云南玉溪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醫英語翻譯,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