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廉精神是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宋代楊時,作為“程氏正宗”“閩學鼻祖”,他的孝風廉行基因深厚,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揮積極作用。楊時孝廉精神在鄉村建設中的價值和實踐途徑,已成為閩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和重要內容,在涵養鄉村文化建設,提升村民素質上起著積極的作用。該文簡要闡述了楊時孝廉精神的主要內容,重點論述了楊時孝廉精神如何結合新時代發展的需求,通過多維融合宣傳內涵、打造全域實踐陣地、擴充志愿服務隊伍、實現文化產業轉化等多個途徑,推動閩學楊時孝廉精神的挖掘、傳承,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楊時;閩學;孝廉精神;鄉村文化建設;時代價值;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3(c)-0189-05
The Times Value and Realization Way of Yangshi Filial Piety Spirit in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aking Jiangle County,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XIAO Min
(Fujian Jiangle County Clean Government Education Center, Sanming Fujian, 3533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Yang Shi in Song Dynasty, as the \"authentic Cheng family\" and the \"originator of Fujian learning\", had a profound gene of filial piety and played an active ro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valu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of Yangshi filial piety spirit in rural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new field and important content of Fujian studies, which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illagers' quality.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 of Yangshi's filial piety spirit focuses on how to combine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integration of propaganda connotation, creating a global practice position, expanding volunteer service team,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other ways to promote the mining,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Fujian study of Yangshi filial piety spiri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Yangshi; Fujian studies;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value of the times; Implementation path
孝廉精神是樹立良好家風、培育淳樸民風的豐厚滋養。宋代將樂人楊時,被尊“程氏正宗”“閩學鼻祖”,他的孝廉品格深深地影響著后人,也成為閩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是楊時誕辰 970 周年,作為楊時故里的將樂,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挖掘、傳承楊時孝廉精神,推動楊時孝廉精神融入鄉村振興,對改善人居環境、涵養鄉村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1 楊時孝廉精神的內容
孝、廉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無法也不能割舍的精神命脈。楊時非常重視孝行的品質修養,他用一生踐行讀書重道和行孝崇廉。
1.1 孝敬父母,重禮崇教
楊時是將樂出名的孝子。敬父如天,敬母如地。他在《孝思堂記》中強調:“孝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彼簧荚诜e極踐行和倡導孝道。楊時的學生呂本中在《龜山先生行狀》中記載,楊時年幼喪母,由繼母撫養長大,對繼母好似親生母親。元豐八年(1085年)七月,楊時繼母病逝,他辭去官職,攜夫人余氏和幼兒,趕回將樂縣城北郊龜山家,奔喪守孝三年。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時任虔州司法的楊時久不見寄來家書,為此常常夜不能眠,作《久不得家書》一詩,表達了對家中老父親的掛念。元祐五年(1090年)十月,楊時父親楊埴病逝,他又一次辭官回到將樂縣城北郊龜山家,奔喪守孝三年。
在重禮崇教上,他特別重視未成年人教育。一方面,楊時堅持以身作則,程門立雪、尊師重道的故事更是成為他的“名片”,深深影響著將樂子孫;另一方面,楊時在教育未成年人時多采取敘事的手法,不直接批評或表揚,而是通過一些故事啟發其思考,促使未成年人在生活、學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發揮潛能。比如:孩子們因為貪玩而忘記做功課,他就講了《孔子家語》里孔子教育子路的故事,來引導孩子們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1.2 睦族和鄰,勤儉持家
處平凡則求敦親睦鄰,只要力所能及,楊時都愿意造福桑梓。建炎四年(1130年),楊時上章告老,高宗皇帝準奏。楊時以朝散大夫、龍圖閣直學士致仕,并按貫例,賜官絹二百碇、白銀三百兩,作為楊時頤養天年之用。楊時卻上章,婉謝說,“惟乞恩惠于八閩,山無米,地無租?!备咦诒粭顣r這種忘我為民的精神所感動,準奏。修橋鋪路,澤惠鄉里。楊時后裔謹遵祖訓,在明代的子孫中有楊華、楊富、楊泰和楊友四兄弟,在將樂南交通要道蛟湖上修建了一座300多米寬的浮橋,以及蛟湖到縣城的驛道。
楊時還非常注重勤儉節約這一良好家風的養成,他致仕還鄉時,在家鄉的生活十分儉樸,身居祖宅,一日三餐吃的米蔬與當地農戶無異。寶文閣直學士胡安國在《龜山先生墓志銘》中稱:“視公一飯,雖蔬食脆甘,若皆可于口,未嘗有所嗜也;每加一衣,雖狐貉缊袍,若皆適于體,未嘗有所擇也;平生居處,雖敝廬廈屋,若皆可以托宿,未嘗有所羨而求安也。故山之田園,皆先世之所遺,守其事業,亦無所營增豆區之入也。”[1]楊時逝世后家徒壁立。
1.3 清正廉潔,愛民恤民
楊時一生清正廉明。北宋晚期,朝廷內外交困,腐敗成風。不少官員不敢直言朝政弊端,更不敢反對腐敗,以求保身。楊時卻以敢于抨擊時弊、正言直諫而稱著朝野。楊時力諫廢止花石綱腐敗之風,在楊時、李綱等一批忠義之臣的一再諫言下,行害20多年的花石綱腐敗之風終于被廢止。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楊時任湖南潭州瀏陽知縣。楊時了解到,瀏陽有的官吏借官賣酒業,竟經營起妓院,還美其名曰:“與民同樂”。楊時怒斥當地官員污染當地教化,魚肉百姓、為官不為,在征得潭州府和湖南提刑司的同意后,依法懲處經營妓院的官吏,派人封閉妓館,遣散妓女,革除以權謀利惡風,瀏陽百姓拍手稱快。楊時逝世后,瀏陽百姓建名宦祠供奉他,至今猶存。
楊時雖然擔任諫議大夫的職務只有90天,但是,所論列的,都是切中時弊、關乎國事的大事。楊時還努力宣傳、謳歌那些孝敬父母、尊老愛幼、勤儉持家、誠實守信、崇尚公益、和睦家族鄰里的人物,撰寫了《梁明道墓志銘》《白云庵記》《孝思堂記》《王母朱氏墓志》《俞氏墓志銘》《楊氏墓志銘》《俞氏墓志銘》《楊氏墓志銘》《令人吳氏墓志銘》等文章,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起了推動作用。
2 楊時孝廉精神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時代價值
楊時是一位杰出的歷史人物,楊時孝廉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當前構建老齡友好型社會、未成年人成長成才、增強農村的凝聚力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2.1 楊時孝廉精神有利于老齡友好型社會建設
“孝”的核心就是養老敬老?!鞍偕菩橄?。”“自古忠臣良將,皆出孝子之門。”楊時認為,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準則?,F在重視“孝”文化建設就是要將養老敬老的思想由單純的家庭推廣到鄉村建設的各個方面。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凸顯,老年人因生理、心理的變化,正式的社會參與逐漸減少,逐漸退出社會功能。切實回應滿足長者的需求,使其感受到社會的關懷,營造老齡友好型互助氛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在家庭,落腳點在鄉鎮,家庭養老問題的處理直接關系到鄉鎮的穩定和發展進步。楊時的“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思想和行為后世子孫做了表率。
此外,楊時孝廉精神中提出“仁”與“孝悌”本源是一致的,由于“仁”必須從“孝悌”推及出來,而后才能成為“仁”??鬃釉唬骸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贝藷o待乎推之也。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贝送浦?。推之,所謂為仁[2]。
楊時孝廉精神中的“仁”“孝悌”思想豐富了老齡友好型社會思想內涵,在教育中傳承、挖掘楊時孝廉精神,有助于楊時孝廉精神在廣大家庭與社會中的傳播與認同,對于家庭和諧、鄉村和諧有著深遠的意義,是服務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推手。
2.2 楊時孝廉精神有利于服務未成年人成長成才
家庭是未成年人獲得基本需要并學習社會行為的重要場所。楊時非常重視孝廉教育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他強調“夫學者,學圣賢之所為也。欲為圣賢之所為,須是聞圣賢所得之道?!盵3]這里的“聞”多為學習、模仿的意思,即讀圣賢書,聽圣賢所得之道,從而影響自己的行為。例如:楊時四子楊適不小心撞破了一個水缸,但由于內心害怕就沒承認是自己做的,楊時就講了子張“書諸紳”的故事,把孔子對“忠誠老實,忠厚嚴肅”的理解講給孩子們聽,引導孩子去領會這幾個字的真正含義,反思自身行為。同時,楊時又以看圣賢行,見圣賢所行之道,對標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例如:楊時9歲那年,到含云寺經齋讀書,拜師慶真禪師,慶真常對學生說,為學者讀書做人,不要為追求名利而學,這對楊時日后淡泊名利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楊時的孝行廉風,對后人影響極其深遠,他的5個兒子和6個孫子都中了進士,個個都是學問淵博、行孝崇廉、敢于擔當的好官。
楊時教育未成年人成長的思想,與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有異曲同工之效[4]。圣賢作為被觀察者,未成年人作為觀察者,通過觀察學習,觀察者將被觀察者視為“模仿對象”,經自我系統作用,“模仿”了被觀察者(圣賢)的行為的表現,進而表現出相似的行為。未成年人的模仿行為能力強,辨別是非能力弱,有強烈的好奇心,也易受到外界影響。孩子如果生長在愛的家庭環境當中,他們往往有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別人也更加容易共情。楊時認為應讓未成年人在熏陶中感知愛、獲得愛、學會愛,從而擴大到關愛鄰里、幫助弱小,再將愛無私化。這種思想對于促進未成年道德發展,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著深遠的影響。
2.3 楊時孝廉精神有利于增強鄉村的凝聚力
孝廉視為修身、齊家之寶。孝可以使家族得以延續和發展,廉可以讓祖先的事業得到發揚和光大?!洞髮W》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5]。楊時認為《大學》篇中提到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根源在于正心,意念真誠、心思端正后,才能夠修養品性,經營好家庭、家族,最終治理好國家。
鄉村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尊老護幼、明禮立德社會體系形成的過程。一個家庭、一個鄉鎮能夠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是家庭和社會幸福的體現,是鄉村文化建設的目標。楊時孝廉精神中提倡的“孝敬父母重禮崇教”“睦族和鄰勤儉持家”“清正廉潔愛民恤民”[6]思想,通過對家人的愛泛化為對他人的愛、對本地區村民的愛、對社會國家的愛,使得家庭責任感得到提升,鄰里感情、鄰里關系得到促進和改善,村民文化認同感有大幅度的提高,從而增進鄉村的凝聚力。
2.4 楊時孝廉精神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楊時孝廉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豐富了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孝廉因子。楊時的“愛國愛鄉、廉政恤民、方正剛直、孝順父母”情懷操守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有著密切的聯系。
通過了解楊時孝廉精神、宣傳楊時孝廉精神、重視楊時孝廉精神,發揮楊時孝廉精神對社會風氣的正向引導,培育崇儉抑奢的風氣,促進社會風氣的向善,推動構建孝順廉潔的社會環境,為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7]。
3 楊時孝廉精神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實現途徑
楊時孝廉精神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鄉村建設中發揮積極推動作用,要傳承好、保護好、發展好楊時孝廉精神,社會工作者宜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創新雅俗共賞、多維融合的宣傳路徑
村民借助文化導向功能,通過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感受楊時孝廉精神的力量。一是把理念“講開來”。利用“納涼點文化”及“擂茶文化”,在居民閑暇時,社工通過邀請居民喝擂茶嘮家常,宣講楊時孝廉精神及培育深受孝廉精神影響的先進典型者,引導居民學習先進典型。同時,推選出年紀稍大的有威望的“十星戶”“標兵戶”到村夕陽紅理事會任職,發揮他們在環境衛生、遵紀守法、鄰里關系等方面的協調作用。二是把節目“演好來”。將楊時的家規家訓編寫成《家訓歌》,將身邊涌現出來的道德模范、好人好事排成小品小戲,以“半臺戲”“庭院文化”、南詞說唱等文藝形式進行傳唱,變“單一說教”為“柔性傳唱”。三是讓廣播“響起來”。針對農村居民普遍居住分散、不易集中的特點,發揮好“村村響”廣播便于管控、高效實用、直達末梢的獨特作用,時常播放法規政策、家風家訓、移風易俗、村規民約等內容,不定時播報身邊的先進事跡,激發群眾見賢思齊的思想意識。四是把電影“送準來”。從省級電影庫挑選一批反映農村群眾遵紀守法、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鄉土電影,提供給村文化中心戶,由村民點單在各村放映外,群眾還可以把感興趣、節目單里沒有的節目寫下來,由鄉鎮幫助查找。五是把故事“講好來”。挖掘楊時孝廉故事、優秀家風家訓、勤政孝廉故事、“十星”文明戶事跡,利用蘇區紀念館、楊時紀念館、將樂縣廉政教育基地等愛國主義教育場所、鄉村文化陣地,向廣大群眾講好將樂故事,傳播將樂好聲音,推動楊時孝廉精神進村入戶深入人心。
3.2 打造全域覆蓋、功能完善的實踐陣地
鄉鎮可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充分挖掘自身特點和孝廉精神資源,為楊時孝廉精神進鄉鎮提供有利條件。一是強化陣地建設。堅持以孝廉共建為抓手,將廉潔文化建設融入城市建設、鄉村振興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激活楊時孝廉精神,在將樂縣、鄉、鎮,行政村建設孝廉文化館,孝廉文化長廊,廉政文化墻,以及村民聚集區、公共設施、服務窗口、鄉村集市等地利用LED走字屏顯示或張貼楊時孝廉精神宣傳公益字畫、發放孝廉宣傳單。二是統籌資源聯動。在廉潔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堅持“一盤棋”思想,以楊時誕辰為契機,將樂縣探索建立“激活、整合、下層、共享”資源體制機制,整合各級黨群服務中心、楊時紀念館、時代先鋒館、縣廉政教育基地、博物館、研學基地等公共服務資源,變“各自為戰”為“集團作戰”。三是發揮陣地功能。在機關企事業單位,結合實際開展“清風潤鏞州”系列活動,通過開展一次專題學習、開展一次警示教育、組織一次現場教學、舉辦一場專題展覽和開展一次主題宣傳等“五個一”活動,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宣傳和踐行楊時孝廉精神的自覺。在居民間,以“創十星評十戶”為載體,把“孝行廉風星”擺在首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道德基本規范、村規民約、家規家訓等內容融入群眾生活,通過評先進、樹典型、揚正氣的方式調動村民積極性,通過設立教育基金,對重視教育的家庭給予獎勵,引導打造“最美庭院”,建設和諧家庭,助力文明鄉風代代相傳;在師生中,結合將樂南詞文化,依托文化名師工作室,將已創作的《村規民約歌》《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等一批文藝作品在師生中傳唱,將《程門立雪》典故推選至第七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編印發放本土孝廉讀本《孝行廉風潤鏞州》,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孝廉精神理念。
3.3 建設數量充足、活力充沛的志愿隊伍
為了進一步加強楊時孝廉精神在鄉鎮中的普及度與認可率,隊伍建設至關重要,可以建設志愿隊伍,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點和獨特作用,起到宣傳、服務效果,進而起到滋養、培育作用。一是建設志愿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將樂縣志愿者協會作用,通過理論政策宣講、文化文藝服務、助學支教、幫扶幫困等8類常備宣講隊伍[8]、星級文明特色隊伍、“綠海紅星”文藝輕騎兵、忠華志愿服務等特色服務隊,分層、分類、分級開展教育培訓,全方位、多方面形成相對穩定的志愿服務體系。二是延伸壯大基層隊伍。廣泛調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社會力量,支持和鼓勵“五老人員”、民俗文藝者、健身愛好者、新鄉賢、南詞小傳人等發揮各自專長、優勢,把孝廉精神觸角延伸到戶,依托“志愿三明”注冊志愿服務組織、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壯大志愿服務隊。三是強化服務融合。與文明實踐活動、“創十星評十戶”“六無村”“最美庭院”等活動緊密結合,調動村民積極性,助力鄉村振興,探索實行文明積分制,落實星級評定、積分兌換等關愛措施,激活志愿服務主體力量[9]。
3.4 經濟帶動、實現鄉鎮文化產業發展轉化
在當前文化和經濟日益融合,以文化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正確認識、挖掘楊時孝廉精神所蘊含的時代價值,助推鄉鎮楊時孝廉精神產業發展轉化。一是打造特色旅游。推動楊時“程門立雪”孝廉精神品牌,將本地孝廉精神和廉潔教育有機融合,立足“革命傳統教育(紅色文化研學)+國學(楊時文化及宋明理學研學)”主題推進研學基地建設,探索特色孝廉旅游線路,讓其成為鄉鎮群眾休閑好去處,黨員干部、師生學習好去處,讓黨員干部、師生、鄉鎮群眾全身心感受楊時孝廉精神的魅力,真正把“廉潔清風”送到身邊。二是打造孝廉飲食。打造將樂特色品牌,“楊時家宴”——山水將樂·鏞城名宴,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將楊時孝廉精神、旅游、美食等特色資源相融合,促進“楊時孝廉精神+文旅消費+餐飲業”充分融合。三是打造好人清廉之城。挖掘和培育楊時孝廉精神各類先進典型,將樂縣已有13人入選中國、福建好人榜,10人入選省市道德模范,2個家庭獲評福建省最美家庭,創建省、市、縣級文明家庭28戶;以第七屆福建省道德模范湯順榮先進事跡為題材,制作展播話劇《守墳》;組織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代表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巡回宣講主題活動;印發《將樂縣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實施方案》制定38項任務清單。通過打造好人清廉之城,廣大鄉鎮群眾、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其在家風家訓的傳承、移風易俗的深化、村規民約的執行和鄉村治理等方面的作用,成為促進鄉風文明、引領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實踐者”,廣大鄉鎮群眾以先進典型為榜樣,學習先進、爭做先進,在全社會營造了孝廉傳家、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10]。
4 結束語
新時期,楊時孝廉精神彰顯了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挖掘好、傳承好楊時孝廉精神,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新階段文化建設的客觀需求,楊時孝廉精神只有真正融入鄉村振興等社會事業中,才能枝繁葉茂,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參考文獻
[1] 劉剛.楊時“理學家風”及其當代啟發[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2):44-48.
[2] 包佳道.楊時道學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3.
[3] 申緒璐.兩宋之際道學思想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4] 朱靈熠.正心誠意:楊時理學思想的宗旨[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5] 凝心聚力抓創建" 深化“滿意在三明”品牌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情況綜述[J].福建黨史月刊,2019(9):36-40.
[6] 張品端.從洛學到閩學:以“南劍三先生”與朱熹為考察對象[J].中國哲學史,2023(5):100-106.
[7] 劉蒙露.楊時仁體論對于二程仁學的取舍與融匯[J].船山學刊,2022(5):85-98.
[8] 張稼軒.楊時“溫柔敦厚”之倡成因探析[J].作家天地,2022(8):25-27.
[9] 趙丹.楊時教育方法的借鑒作用[J].明日風尚,2016(14):257.
[10]殷福順.關于孝廉文化的傳承及創新的思考[J].今古文創,2020(11):47-48.
作者簡介:肖敏(1986-),女,福建三明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