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化·情感·命運:流散視域下《地下鐵道》中的共同體書寫

2024-06-05 13:58:50鄭映雪
關鍵詞:情感文化

鄭映雪

摘 要:《地下鐵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是美國普利策獎得主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的代表作,該作品再現了女性黑奴科拉乘坐地下鐵道,一路向北,逃離南方種植園的故事。懷特黑德以細膩的筆觸揭示了種族主義和奴隸制度帶給黑人種族的傷害,本質上展現出黑人流散群體構建共同體的心理投射。因此,以《地下鐵道》為研究對象,從文化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三個維度入手闡釋黑人流散群體對構建共同體的實踐和愿望,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而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時代意義。

關鍵詞:《地下鐵道》;科爾森·懷特黑德;流散;共同體

科爾森·懷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1969-)是著名的美國非裔小說家,曾獲懷丁作家獎、古根海姆獎和麥克阿瑟天才獎等一系列獎項,被譽為“文學變色龍”。他的著作《地下鐵道》(The Underground Railroad)以獨特的創作視角和深刻的主題問鼎201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策小說獎,一經出版就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達利爾·迪克森·卡爾(Darryl Dickeson Carr)認為“對科爾森·懷特黑德的解讀為認知當代美國文學上最復雜的作家提供了一個全面的移入式學術指導”[1]。該作品以女性黑奴科拉(Cora)的視角出發,講述科拉乘坐地下鐵道,從慘無人道、飽受摧殘的蘭德爾種植園一路向北,逃離人間煉獄的故事。在逃亡過程中,科拉目睹了美國各州對待黑人不同的態度和政策,再現了美國歷史最黑暗和沉重的一頁。懷特黑德以細膩的筆觸揭示了種族主義和奴隸制度帶給黑人種族的傷害,本質上展現出黑人流散群體構建共同體的心理投射。

《地下鐵道》翻開了非裔文學歷史中最黑暗的一頁,“糅合了大量的歷史史實,運用豐富的想象力,賦予作品以完美的血肉”[2],展現了懷特黑德獨特的歷史認知。由于出版時間較短的緣故,有關小說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身體隱喻、創傷書寫、敘事及技巧等方面,幾乎沒有學者注意到該小說的流散性質和其中豐富的共同體思想。1965年,因為看到了猶太人的流散和奴隸貿易導致的非洲人流散的相似之處,喬治·謝珀森(George Shepperson)首次將非洲人納入到流散(Diaspora)的范疇之中。在謝珀森之后,“非洲流散”或“黑人流散”漸漸被非洲研究者所使用。由于大西洋奴隸貿易,數以百萬的非洲黑人被迫離開家園,漂洋過海,這些黑人流散者們被分別送往不同的港口和貿易站,深受奴隸制和種族主義的迫害。保羅·吉爾羅伊(Paul Gilroy)在其著作《黑色大西洋:現代性與雙重意識》(The Black Atlantic: Modernity and Double Consciousness)中以跨大西洋為背景,將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受害者作為流散群體的象征。因此,《地下鐵道》中突出的海上奴隸貿易和美國根深蒂固的奴隸制度賦予了它流散文學的特征。自21世紀以來,對共同體(Community)的研究已從強調地理屬性轉變為強調社會心理和社會文化屬性。費迪南德·唐尼斯(Ferdinand T?nnies)首先指出,傳統社會中的共同體是由共同的地域、血緣和相同的工作方式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并提出三種類型的共同體,“血緣共同體表明存在的原始統一性,它更具體地發展為地域共同體,首先表現為彼此毗鄰而居。這反過來又成為精神共同體,為同一目的和目標而共同努力”[3]27。史蒂文·布林特(Steven Brint)強調情感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認為共同體是“一群有共同活動或信仰的人,由情感、忠誠、共同的價值觀和個人情感紐帶聯系在一起”[4]。通過這種情感,盡管黑人流散者之間存在各種分離因素,但在本質上仍然能夠團結在一起。因此,本文將從流散視角出發,對《地下鐵道》中的共同體思想進行探索,從文化、情感和命運共同體三個維度入手,闡釋黑人流散群體對構建共同體的實踐和愿望,為全球化背景下的流散群體和全人類提供共同體建構的策略,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時代意義。

一、隱匿的非洲記憶:文化共同體

文化共同體的建構是將族裔“經歷理論化”[5]的過程,是在主流意志的權力下反抗族裔文化失憶,構建族裔共同體的過程。從十六世紀第一批非洲人被運抵美洲港口起,種族主義的暴行和主流社會對黑人文化的歧視性建構導致黑人流散群體的文化記憶被扼制。面對文化遺失的困境,黑人流散群體記憶中被壓制的文化自覺意識被喚醒,重現血液中隱匿的非洲記憶,他們對文化身份認同的需求促使共同體意識產生,由此構建了黑人流散群體的文化共同體。

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導致非洲黑人遠離家園,在新的土地上遭受主流文化的壓迫和排斥,他們無法言說自我。作品開篇以主人公科拉的祖母阿賈里(Ajarry)的視角對大西洋奴隸貿易的場景進行描寫。在橫跨大西洋的販奴船上,有來自非洲不同部落的黑人,“競價大戰圍繞著一群阿散蒂族的青年展開”[6]5,被販賣到種植園的黑人奴隸中“六個是芳蒂族和曼丁戈族的”[6]4。來自非洲不同族群的黑人被當作商品運往不同的地點,“南尼號是從利物浦出發的,之前兩次經停黃金海岸,船長要把買來的東西打散”[6]4。阿賈里與親人被迫分離,被賣往歐洲各個國家,“她其余的親屬還是讓維維利亞號快帆船上的葡萄牙商人買走了”[6]4,阿賈里自己也多次易主,先是“成了一個威爾士人的資產”[6]6,后來又被轉賣,“最終,佐治亞州。一位蘭德爾種植園的代理人用兩百九十二美元將她買下”[6]7。阿賈里的經歷就是黑人流散歷史的縮影,他們被當作資產販賣,往往家破人亡,骨肉分離,殖民主義的剝削和掠奪使得非洲黑人流散于世界各地。與占統治地位的白人相比,黑人奴隸在文化上常常是受支配的,處于邊緣的。來自不同部落的黑人常常因語言不通而無法交流,加上白人掠奪者為更好地對他們進行控制和管理,他們很難擁有屬于自己的語言,“要是他的俘虜都說同一種語言,誰知道他們會釀成什么大禍呢”[6]4。更有甚者,黑人流散群體閱讀和學習的權利也被剝奪,在文化上處于“失語”的狀態,“主人說過,只有一件事比黑鬼拿槍更危險……那就是黑鬼拿書”[6]306。這些來自非洲的奴隸在異環境中艱難生存,面臨著文化身份認同的壓力,“從跨越大洋開始,隨著時間的流逝,詞語和他們陰陽永隔。為了簡明扼要,抹掉了他們的身份,為了扼殺起義,所有的詞語都沒了,只有那些仍然記得自己此前是誰的人珍藏了一些”[6]108。

黑人的流散活動“從表面上看是一種人與人、人與家園之間的分離和割裂現象,卻從另一個側面展現出人類團結統一的原初動機”[7],黑人流散群體的身份和共同經歷促使了共同體意識的萌生。面對白人對黑人種族文化的排斥,黑人流散群體依然無法割舍融入自己生命的非洲文化,他們對黑人音樂的認同和向往是構建文化共同體的體現。“對于黑人來說,歌曲不僅跨越繼承和傳播群體價值,還可以表達人們不易用語言來表達的各類情感”[8]82-83,也就是說,非洲音樂能滿足黑人奴隸的內心需求,并建立和培養黑人的集體意識。在經歷漫長且辛苦的勞動后,科拉和種植園的其他黑奴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當音樂響起,跳舞開始……他們圍成一圈,把人的精神留在里面,與非人的外界隔開”[6]33,對于流散黑人而言,非洲音樂是歷史的記憶,也是非洲大陸的生活。“音樂停了。眾人圍成的圓環破裂了……在永遠為奴的狀態里,只有這微芒般的一刻,你還算是一個人”[6]34,只有浸潤在非洲音樂當中時,他們才得以互相分擔痛苦,暫時忘記壓迫和剝削。后來,科拉從佐治亞逃亡到南卡羅納后參加了一次有色人的聯歡會,“他們認為,音樂和舞蹈,食物和潘趣酒,映著燈籠曖昧的光影,在草地上一一展開,對飽受摧殘的心靈必是一劑大補”[6]116,這些黑人流散者能夠在千差萬別的歷史情況下采用非洲大陸的文化形式來表達他們的集體經驗,是因為非洲傳統文化是他們對過去非洲生活的懷念,也是流散在各地的黑人群體的集體追憶。黑人音樂不僅是黑人奴隸發泄情緒的工具,也是他們實現自己文化身份的媒介,因為“沒有本民族的音樂就會喪失文化的靈魂”[9]99,流散的黑人群體在非洲音樂的幫助下得以構建文化共同體。與此同時,“在音樂的表達形式中,形成了一種流散美學,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10]48,《地下鐵道》中有關黑人奴隸在非洲音樂中重新凝聚的畫面是對黑人流散群體遭受身體和心理折磨的控訴,也是對資本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根本性反思。

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導致部分黑人流散于異國他鄉,在非洲大陸文化共情機制的作用下,黑人流散群體由此產生的文化共同體可以被看作是為黑人對自身民族傳統和文化認同的體現。在揭露和批判美國“文化霸權”的同時,懷特黑德向讀者展現出黑人流散群體記憶深處無法磨滅的非洲文化,而這種文化上的共同性正是構建黑人流散群體文化共同體、化解失語危機的有效途徑。

二、精神上的共鳴:情感共同體

《地下鐵道》中的黑人奴隸看似獨立,實則緊密相連,“歷史和創傷從來都不是個體獨自的經歷,歷史就是我們互相解讀對方創傷的方式和過程”[11]24。對黑人流散者而言,他們經歷過同樣苦難,共同擁有對美好未來的愿望,這種相似性使得黑人流散群體有共同的情感,創傷使得他們感同身受,為身份認同提供了基本驅動力,為建立情感共同體奠定了基礎。

科拉祖孫三代人都有著同樣被傷害的經歷,抽打科拉的監工也是“那個用鞭子抽過她外婆也抽過她母親的人”[6]42。在佐治亞,日日勞作的黑人奴隸不斷受到身體上的摧殘,無論是親身經歷的還是親眼看見的,所有的黑人內心都恐懼無比,“除了日復一日地奴役,他每天都能感受到一種人人都有的緊張,一種集體的恐懼”[6]33。更重要的是,對黑人流散群體而言,這些經歷最終都是不可磨滅的創傷性記憶。盡管逃離了煉獄般的種植園,但一路向北的路途中,這些創傷性記憶仍如夢魘般不斷侵擾科拉,“她不喜歡的念想老從旁邊,從地下,透過裂縫,從她已經打了封條的地方悄悄地擠進來”[6]100。成為自由民的黑人也無法抹去種植園的記憶,“工廠里的男人仍受著種植園的折磨,不管有多少里路,他們還是把那段生活背到這兒來了……它仍住在他們所有人的心里,一等到機會出現,便會嘲笑他們,傷害他們”[6]119。在南卡羅來納州躲避獵奴者的時候,科拉忍不住幻想同胞被殘忍殺害的場景,想象“西澤成了一團飽受折磨的活肉泥”,“好心的薩姆進了監獄”,“她從此萬劫不復”[6]162。在北卡羅來納,當她在閣樓上看到白人對黑人的屠殺狂歡后,她驚恐萬分,立刻爬向墻角縮成一團,這些創傷記憶隨著科拉在逃亡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不斷侵蝕、折磨著她。創傷性記憶往往“以幻覺和其他侵入性現象的形式對這些事件做出的往往是延遲的、反復的反應,是一種無法控制的表現”[11]11,科拉和其他黑人流散者永遠也無法擺脫這些不斷重現的記憶,“可我們一直都留著烙印,就算你看不見,它也烙在你的心里”[6]286。雖然遠離非洲故鄉的黑人都曾試圖改變自己的處境和命運,但是他們注定和其流散者前輩一樣,不可避免地會被這個種族隔絕的社會所排斥和傷害,也不可能忘記種族主義帶給他們的傷害。

然而,這種集體情感的同一性成為連接黑人流散群體的紐帶,因為“共同的記憶是共同體定義自身的主要方式”[12] 。正是因為科拉“見過男人吊在樹上,任由禿鷹和烏鴉啄食。女人被九尾鞭打到露出骨頭”[6]39,所以她在目睹年幼的黑奴被白人雇主抽打時,他們之間產生了情感的融合,“這種情感又一次涌入她心間……她已經做了肉盾,撲到男孩身上”[6]39。科拉在遭到白人奴隸主的懲罰后被關進專門放逐黑奴的伶仃屋,在這里有著同樣痛苦經歷的女性黑奴照料起了科拉,她們“用鹽水和泥敷劑打理她皮開肉綻的身體,并確保她能吃下東西”[6]44,在情感共同體的滋養下,科拉遭受的苦難與傷痛逐漸得到緩解。在瓦倫丁農場,黑人社區的建立成為黑人流散群體精神凝聚和情感融合的象征。黑人流散者們被瓦倫丁農場所吸引,來到農場組建家庭,共享房屋,享受教育,互相幫助,他們常常在周六晚上聚在一起享用美味佳肴,感受發自內心的幸福。在這里,科拉等黑人流散者得以修復在種植園里被同胞欺凌的創傷,“每天都有某個美好的部分綻放出新花。比如一個小姑娘牽她的手。比如她對一個男人動了心,百般牽掛”[6]281。“所有類型的感覺和反應都只能通過它們在有機體統一性中的共同起源來解釋”[3]113,種族團結的意識通過黑人流散者情感上的共同性將他們團結在一起,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歸屬,并撫平他們的創傷。黑人流散者對同一災難的相似經歷激發了他們情感與道德上的共鳴,白人的偏見和暴行都源于種族主義,而黑人奴隸共同的經歷使得他們共同憎恨種族主義帶來的悲劇。

黑人流散者差異性經歷背后的情感共同性賦予了其共同體建構的意義,這些最終成了他們團結一致的堅實基礎。作品中的黑人流散者雖然來自不同的部落,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背景,但他們能夠在精神的共鳴中得到慰藉,在苦難中提高集體凝聚力,在共同創傷經歷中團結在一起,實現情感的相互連接?!兜叵妈F道》再現了黑人流散群體在精神上的共鳴,這是構建情感共同體的深刻體現。

三、種族平等的美好愿景:命運共同體

在《地下鐵道》中,黑人奴隸在文化和情感上具有“共同性”,這些“共同性”成為了構建他們命運共同體的基礎,懷特黑德用觸目驚心的筆觸展示了黑人流散群體在黑暗中摸索光明,在絕望中尋求生機,夢想實現命運共同體的過程。與此同時,《地下鐵道》表現出種族主義的難以消除性,展示出實現命運共同體的夢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暗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實現的過程中必定不會一帆風順,構建命運共同體成為黑人流散群體,乃至全人類的美好愿景。

遭受多方面的排斥是黑人流散群體共同的經歷,他們不僅受到白人的歧視與剝削,也深受黑人內部的壓迫和欺詐,面對雙重生存困境,黑人流散者們意識到他們命運的共同性。脫離種植園魔爪的科拉來到了南卡羅納,在這里黑人奴隸獲得了自由民的身份,但他們仍然被白人視作是低劣的民族,是為白人服務的實驗品,“這些黑鬼正在參與一個研究項目,內容是潛伏期和第三期的梅毒”[6]137,白人通過絕育戰略實現減少黑人數量的目的,“我們對黑鬼的生殖模式做些調整,消滅那些帶有憂郁傾向的好不好呀?別的傾向,比如性攻擊和暴力本能……這樣就能保護我們的女人和女兒,免受他們身上種種叢林沖動的傷害”[6]138。更可悲的是,種族主義使得黑人流散者們無法訴說和解決他們正在經歷的苦難,“黑鬼不會砸警長的門,也不會到報館糾纏。沒有哪個警長理會他們的報案,沒有哪個記者肯聽他們的訴苦”[6]157。從白人種植園的黑人奴隸到成為淪為白人實驗品的黑人自由民,黑人流散群體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被剝削和排斥的形式,他們對種族平等和種族融合美好愿景依然沒有實現,“不像從前那樣是純粹的商品,而是家畜:按需繁殖,仍人閹割”[6]141。除此之外,黑人內部也存在著背叛和壓迫,這一點加劇了黑人流散群體的生存困境。地獄般的種植園生活讓一些黑人奴隸萌生了逃跑的想法,然而,即使能逃開白人雇主或監工的眼睛,也逃不過同種族的黑人的告密,“逃奴總是被抓回來,叫朋友背叛”[6]46-47,因此,這些黑人流散群體意識到了在白人和黑人同胞雙重壓迫下的生存危機,“白人會吃掉你,但有些時候,有色人的同胞同樣會把你生吞活剝”[6]61。

隨著故事的發展,科拉逃到了印第安納,在這里黑人流散者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社區,在一次社區大會上,社區負責人提出黑人流散者們超越族群和文化的共同性,“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我們的膚色。我們的祖先來自整個非洲大陸”[6]320-321,并強調社區居民對構建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望,“我堅信我們將作為一個整體,起伏,興衰……我們可以不知道穿過森林的路,但我們可以在跌倒時相互攙扶,我們也必將一起抵達”[6]321。這些黑人流散者們在生存危機中相互扶持,共同憧憬未來美好的社會,凸顯了“一種超越親緣和地域的、有機生成的、具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體形式”[13]。黑人社區為流散者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場所,在這里他們能滿足生活和情感的基本需求,在某種意義上這些黑人流散者的命運早已交叉,無法分割,因為“流散行動事件和對流散之后幸福、完整、穩定生活的期許將流散者的前途命運和與之相關的他人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由此構成不同類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7]。不僅黑人流散群體中發展出了共同體思想,黑人和白人之間也萌生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望。在《地下鐵道》中,無數白人前赴后繼,為黑人奴隸創造乘坐地下鐵道逃離種族主義者追殺的機會,例如幫助科拉和西澤(Caesar)離開佐治亞的弗萊徹(Fletcher),幫助黑奴秘密搭乘地下鐵道的站長薩姆(Sam),掩護科拉不被獵奴者發現的白人夫婦馬?。∕artin)和埃塞爾(Ethel)等等,這些白人為解救黑奴、發展地下鐵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共同的追求和目標將黑人流散群體與白人聯系起來構建成集體,形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

然而,種族主義的存在使黑人流散群體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道路上注定會受到阻礙,印第安納的黑人社區遭遇了白人的大屠殺,“在大屠殺期間,屋外的白人歡叫,嘶吼”[6]322,已經無法繼續給黑人流散者們提供穩定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復槍射擊、尖叫和玻璃碎裂匯成的大合唱,一種瘋狂的混亂席卷了禮拜堂”[6]322。幫助這些逃亡黑奴的白人也引來了殺身之禍,白人種族主義者“在抄家,在喊叫,撞倒柜子,打翻家具”[6]148,這些參與救助黑奴的白人被市民們毆打,“他們哭泣著,吊起來了”[6]212。可見,盡管部分白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付諸努力,但種族主義幽靈般的存在不斷割斷他們之間的聯結,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成了黑人流散者和部分白人的美好夢想。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必須以消除種族主義為前提,但消滅種族主義絕非易事,世界范圍內的流散群體和與之相關的所有人實現命運共同體道阻且長?!兜叵妈F道》中的黑人流散者之間相互依賴和鼓勵,黑人流散者和部分白人為解放黑奴并肩作戰,這不僅是他們對種族主義的反對和控訴的體現,也是他們對追求美好未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烈愿望。懷特黑德向讀者展示出人類表面差別下相同的本質,所以我們才能理解和認同他人經歷的苦痛,將追求美好生活、脫離苦難作為我們共同的責任和目標。

四、結語

《地下鐵道》以流散文學的方式還原了非裔流散群體所處的歷史語境,再現了黑人流散群體在文化和情感等方面的“共同性”以及他們對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愿望。黑人流散群體面臨的多方面壓迫激發了他們的共同體思想,他們在非洲文化中重新連結在一起,互相依靠和扶持,在絕境中尋求希望;他們共同的創傷經歷和記憶也為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供了力量,他們努力超越創傷,創造美好新生活。文化和情感的共同性幫助黑人流散者團結起來,并成為連接流散共同體的紐帶。此外,正是在構建文化和情感共同體實踐的基礎上,他們得以衍生出命運共同體的夢想,這不僅可以將流散者們團結起來,也促進來自不同種族的全人類爭取自由和平等、重構社會秩序。因此,《地下鐵道》作為流散文學的價值和其中蘊含的共同體思想與意義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 ANDREW PURCELL. Western Advocate[N].The Washington Post,2017-05-20(05).

[2] 龐好農.從《地下鐵道》探析懷特黑德筆下惡的內核與演繹[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5):140-145.

[3] FERDINAND T?NNIES. Community and Civil Society[M].Jose Harris, Margaret Hollis,Tra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27,113.

[4] STEVEN BRINT. Gemeinschaft Revisited:A Critique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Concept[J].Sociological Theory,2001(1):1-23.

[5] ELIZABETH ALEXANDER. Memory, Community, Voice[J].Callaloo,1994(2):408-421.

[6] 科爾森·懷特黑德.地下鐵道[M].康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7] 徐彬.流散文學溯源及其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范式[J]. 外國文學研究,2023(1):17-29.

[8] 胡笑瑛.非裔美國黑人女性文學傳統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9] 陳銘道.黑皮膚的感覺——美國黑人音樂文化[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9:99.

[10] ANGELA MCROBBIE. The Uses of Cultural Studies[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5.

[11]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and History[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P,1996.

[12] 何衛華.主體、結構性創傷和表征的倫理[J].外語教學,2018(4):97-102.

[13] 殷企平.西方文論關鍵詞:共同體[J].外國文學,2016(2):70-79.

猜你喜歡
情感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被情感操縱的人有多可悲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男人天堂伊人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的|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网|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 久久91精品牛牛|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毛片久久网站小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观看| 强乱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黄色在线网|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亚洲天堂伊人|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精品黄色片|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欧美日韩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亚洲综合片|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日本午夜影院| 日韩无码视频播放|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99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天天综合色网| 久久黄色视频影|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欧美日韩资源| 老司机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13页| 88av在线|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福利国产在线|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97色在线| 一级爆乳无码av| 激情乱人伦| 99这里精品|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乱人伦99久久| 国产微拍精品|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一区女同| 正在播放久久| 亚洲第一视频区|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免费aa毛片| 日韩色图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精品视频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