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挖掘思政元素、講好中國故事是當前《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而將思政元素融入本土化案例教學的研究還較為欠缺。將思政元素挖掘與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實踐相結合,體現中國的國情和制度特征,堅持大歷史觀的視野,設計包括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和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等兩個模塊的本土化案例庫。通過案例教學試點和問卷調查,發現融入思政元素的本土化案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宏觀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和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社會影響,堅定四個自信,但是也存在部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模糊以及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搭便車等問題。為了達到思政育人的目標,教師應當加強業務學習,弄懂課程思政的內涵并在課堂強化對課程思政的解釋,虛心聽取學生的聲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采用更加積極、平等和友善的態度開展案例教學,以及加強課后對學生的學業指導。
關鍵詞:課程思政;本土化案例;宏觀經濟學;案例教學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院省級教學研究項目“《宏觀經濟學》課程本土化案例庫建設與實踐探索”(2022384)
作者簡介:鄒曉涓(1979- ),女,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經濟史。
一、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1]。2020年頒發的《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指出,“要在課程教學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2]。課程思政逐步成為高校各類課程教學改革的工作重心,并形成了較為豐富的成果,這為《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借鑒。截至2023年8月,筆者在知網以“宏觀經濟學”和“課程思政”為主題檢索到論文總計58篇,其中涉及案例教學的論文僅10篇。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觀經濟學》課程如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如何設計課程思政的評價指標體系,如何體現課程思政的內涵和目標等,但是對思政元素融入案例教學的研究較少。
案例教學是《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重要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理論知識,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推導能力,提升理論聯系實際的應變能力。目前,國內高校使用最多的權威教材是“馬工程”重點教材《西方經濟學(下)》和高鴻業主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這兩本教材雖然知識體系完整,邏輯推導嚴謹,政治立場堅定[3],但是并沒有配套案例,這給教師圍繞中國國情開展案例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許多一線教師嘗試將中國的時事新聞引入《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案例教學,但這些案例選擇往往呈現碎片化的特征,教學形式也大多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學環節表現為教師對財經新聞的快速講解,教學過程缺乏案例教學必需的課堂研討和師生互動,留給學生思考、討論和展示的時間很少。鑒于此,本文嘗試從課程思政的角度研究《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設計和教學實踐。
二、課程思政視角下《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設計的基本依據
第一,《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設計要與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實踐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4]“我們要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5]這一論述揭示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是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經濟高質量發展、國企改革、精準扶貧、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和雙循環戰略等方面的經濟發展戰略布局和實踐成就,就是我們搜集思政元素和本土化案例的寶貴財富。結合《宏觀經濟學》課程的知識點,梳理中國政府在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節能減排、技術進步、普及教育、改善醫療等方面的一系列努力,將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史融入本土化案例設計,不僅有助于教師在課堂講好中國故事,而且有助于學生理解中國式發展為什么“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6]。
第二,《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設計要體現中國的國情和制度特征。《宏觀經濟學》是高校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必修課,主要講授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和宏觀經濟政策的社會影響。然而,宏觀經濟學理論主要源自于西方經濟學家對經濟大蕭條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反思,是西方經濟學家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理論概括。宏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基本假設沒有考慮到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特征,并不適用于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不同于西方政治中執政黨的頻繁更換,中國共產黨作為百年大黨,不僅長期執政而且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領導核心。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從局部執政發展到全面執政,取得了包括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創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等一系列偉大成就,這些成就里包含著豐富的執政智慧和經濟管理成就。將這些智慧和成就融入本土化案例設計,有助于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執政能力,認同黨的全面領導地位,幫助學生堅定社會主義的制度信仰。
第三,《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設計要堅持大歷史觀的視野。現代社會海量的信息,容易使得《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選擇陷入碎片化的局面,即教師選擇的案例研討主題過于關注碎片化的突發事件,而沒有關注對歷史發展規律和歷史發展趨勢的講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全黨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性、預見性、創造性。”[7]教師在進行案例研討的時候,需要從大歷史觀的視角看待中國經濟的發展和成就,需要結合中國的制度特征和國情開展教學研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比如在討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的時候,要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百年經濟管理經驗相結合,在討論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理論的時候,要體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服務于人民的立場和宗旨等。
三、課程思政視角下《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設計
(一)教學要求和思政目標
《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設計需要將課程思政與人才培養目標相結合,重點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養目標等三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表1所示,知識目標即通過案例教學,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包括國民經濟核算的基本指標、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菲利普斯曲線、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等宏觀經濟學的知識結構和邏輯體系。能力目標即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數據搜集能力、信息識別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和邏輯推導能力等,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素養目標即通過案例教學,引導學生理性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及當下面臨的各種挑戰,辯證看待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科學性和局限性,進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本土化案例庫設計
根據《宏觀經濟學》課程的章節內容和知識結構,結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工作實踐,逐步設計和撰寫較為系統的《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庫。案例庫設計包括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和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兩個模塊。其中,數據信息搜集案例主要包括一系列宏觀經濟數據的搜集和整理任務,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網絡資源搜集數據并總結數據變化趨勢,重點考查學生搜集信息、處理數據和熟練使用各類辦公軟件的能力。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主要包括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典型宏觀經濟案例,要求學生能夠利用網絡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搜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梳理并還原歷史事件的運行過程,分析社會影響,重點考查學生的甄別信息、歸納觀點和邏輯演繹的能力,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式經濟發展的根源。
根據馬工程教材的課程內容,《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庫的設計思路如下。
第九章宏觀經濟指標及其衡量,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中國的GDP數據、CPI數據、失業率數據等;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GDP錦標賽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史上最嚴環保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經濟新常態的特征等。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使學生能夠辯證看待中國宏觀經濟總量指標內涵和經濟數據的變化,理性認識中國經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不足,培養學生的制度認同和制度自信。
第十章收入-支出模型,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中國各地的消費券發行數據、投資數據、退稅減稅數據等;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中國各地的消費券、投資、退稅減稅政策對地方經濟的影響。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引導學生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十一章IS-LM模型,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收集和分析中國財政部發布的財政收支數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M1數據等;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中國的財政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中國的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等。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中國的產品市場與貨幣市場的改革發展歷程和特點,樹立正確的國情觀。
第十二章AD-AS模型,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中國的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進出口等數據;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科教興國戰略的意義、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及對策等。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使學生了解經濟總量與經濟結構的關系,能夠辯證看待中國經濟增長伴隨的結構性問題。
第十三章失業、通貨膨脹和經濟周期,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中國的通脹率和失業率數據、畫出菲利普斯曲線等;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戶籍制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價格雙軌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國企改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等。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讓學生科學理解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經濟體制及宏觀經濟運行方式發生的顯著變化,培養學生的制度自信。
第十四章開放經濟,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和分析人民幣兌換美元的匯率數據等;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人民幣匯率升值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高質量發展目標下“雙循環”戰略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中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成就、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等。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使學生認識中國匯率制度的改革過程,引導學生具備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大局觀和國家意識。
第十五章宏觀經濟政策,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中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等;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組合的影響、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的對比等。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使學生認識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穩定就業、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第十六章經濟增長理論,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包括搜集中國的GDP、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進出口數據,估算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搜集三胎政策后中國的人口數據等;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包括分析中國GDP的變化趨勢及原因、“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精準扶貧”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等。本章學習的思政目標是使學生熟悉中國經濟發展的探索歷程,認同經濟發展式的中國道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四、課程思政視角下《宏觀經濟學》本土化案例教學實踐和評價
(一)教學實踐
2022年,湖北經濟學院開始建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宏觀經濟學》案例庫,并在2023年上半年的授課班級試點開展教學實踐,授課對象是大一金融學專業兩個班的學生,共計102人。具體教學實踐流程如下。
1. 開課前的準備階段。在學期授課開始前,教師通過《宏觀經濟學》課程的學習通平臺發布學習任務,要求學生瀏覽課程網絡資源,了解本門課程的基本情況和學習要求,如表2所示。
2. 案例教學的授課環節。首先,課前任務發布階段。每次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案例研討主題會在學習通平臺提前發布,學生可以根據視頻資源先自學理論知識,然后搜集相關的案例信息和
表2 《宏觀經濟學》課程的網絡資源建設情況
[網絡資源的構成 具體內容 建設情況 教學大綱 每章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參考文獻、考核要求等。 已完成。 課程章節視頻 每章的核心知識點講解和重點習題講解的微課視頻。 已完成。目前處于不斷更新改進狀態。 章節練習 每章的練習題,包括選擇題、填空題、計算題、作圖分析題等。 已完成。目前處于不斷更新改進狀態。 閱讀資料 經濟學經典文獻、網絡評論和時事新聞等。 已完成。目前處于不斷更新改進狀態。 作業和考試 教師發布作業和考試,并進行在線批改的平臺。 已完成。 討論和答疑 師生課后互動的平臺。 已完成。 本土化案例庫 根據每章知識點,設計數據信息搜集案例和真實宏觀經濟事件案例兩個模塊。計劃完成約60個案例設計,目前已經完成約40個案例設計。 在建。后期計劃不斷更新改進。 ]
資料。每次案例研討的數量大概是1-2個,不必太多。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學生掌握了分析問題的方法,就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和發現更多問題。案例庫的其他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沒有用于課堂討論,也可以作為學生課后閱讀的參考資料。其次,課堂案例教學階段。在課堂上,教師主要以分組討論、分組匯報、教師點評等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案例研討一般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教師不作任何解釋和說明,鼓勵學生充分發表對研討主題的看法,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之間辯論等形式表達各自的觀點。然后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公式推導、模型演繹、觀看視頻等方式,結合中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歷程向學生講解相關的經濟學知識、經濟模型和制度背景。在此過程中,教師會要求學生獨立思考自己的觀點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第二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在充分思考后,開展第二輪研討并分組匯報觀點。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兩次分組討論的設計初衷是引導學生反思自己觀點變化的原因。第三,課后總結階段。課后,教師會要求學生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完成案例分析報告,并進行批閱和反饋。
3. 結課后的教學效果評價。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教師通過開展學生問卷調查和個別談心的方法,調查案例教學的實踐效果。根據調查結果,設計改進方案[8]。
(二)教學效果評價
2023年6月中旬在《宏觀經濟學》即將結課的時候,筆者借助問卷星對試點開展案例教學的授課班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并回收問卷101份,其中有效問卷91份,問卷有效率為90.1%。通過問卷分析,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第一,本土化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熟練掌握宏觀經濟學的邏輯體系和知識結構,有助于正確認識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社會影響,堅定四個自信。調查顯示,超過90%的受訪學生通過本土化案例教學深入理解精準扶貧、退稅減稅、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雙循環、延遲退休等當前中國的經濟政策的內涵及社會影響。96.7%的受訪學生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是中國政府管理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手段。85.71%的學生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在中國起到了重要作用。86.81%的學生認為宏觀經濟學課程的學習有助于認識中國經濟問題,理解中國的制度特點,樹立四個自信。72.53%的學生認為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模型在解釋中國問題的時候存在局限性。
第二,學生對課程思政的理解存在偏差。59.34%的受訪學生表示知道課程思政,且認同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教學融合,但是也有40.66%的受訪學生表示沒有聽說過課程思政。在課后跟學生的個別交流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誤解了課程思政的內涵。有些學生把課程思政等同于宣講最新的中央文件精神。有些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就是講思想政治課。有些學生認為課程思政僅僅跟大學期間學習的《毛澤東思想》《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等課程相關,跟專業課程的關聯不大。還有個別學生表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課程思政。
第三,學生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存在搭便車的現象。調查數據顯示,90.11%的學生認為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升,也使得課堂更加有趣了。48.35%的學生表示認真參與了案例研討的各項工作,30.77%的學生雖然參與了案例研討,但是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參與度不高,還有20.88%的學生表示主要依靠團隊其他成員完成各項任務,自己基本上沒有參與。出現這種搭便車現象,可能的原因一是案例教學在課程考核中的占比很低,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二是案例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能力、表達能力、邏輯演繹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
第四,在對本課程的改進建議一欄,許多學生都認真寫下了自己的想法,反映出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有的學生希望老師能夠引入更多的中國案例,有的學生希望能夠將中國案例與西方案例進行對比分析,有的學生希望課堂教學形式能夠更生動活潑一些,有的學生則希望老師多講講計算題和模型,還有的學生希望老師講講自己的學業經歷等。這些寶貴的建議為我們后期改進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五、反思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9]《宏觀經濟學》課程思政建設也應該從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不僅要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更要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案例教學是一個人與人互動的過程,在一系列觀點碰撞的過程中,不僅學生獲得了知識和技能,教師也能夠汲取教學經驗,反思自己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堂管理、學生引導等方面的不足,以實現課程育人的思政目標。
首先,教師需要通過加強業務學習,弄懂課程思政的內涵,堅信課程思政的意義,在課堂強化對課程思政的解釋。授課教師可以通過走訪調研兄弟院校學習課程思政的建設經驗、參加暑期課程思政培訓或者學術研討會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校內定期組織課程組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教研活動和經驗交流活動、結合黨支部活動深度學習中共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等方式,真正做到熟悉、理解、認同和堅信課程思政的內涵和意義。教師只有自己認同并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建設成就,才能在課堂上自信地向學生傳遞思政元素的育人理念,才能向學生講清楚課程思政的內涵,才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其次,教師應該虛心聽取學生的聲音,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未來的課程教學設計里,我們計劃補充更多的案例。比如在講解乘數效應的時候,引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中國各地發放消費券的案例,以及美國發放紓困金的案例,然后結合兩個國家的國情差異對比政府購買的乘數效應和轉移支付的乘數效應的差異;在講解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時候,比較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期間不同國家的政策組合的差異及其影響;在講解菲利普斯曲線的時候,結合不同國家的國情討論適應性預期對經濟的影響;在講解失業的社會影響的時候,結合教師的親身經歷分享考研、考公、留學和工作的經驗,鼓勵學生通過努力實現理想抱負,成為未來中國的合格建設者。為了避免學生搭便車現象,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計劃調整課程考核的評價方法[10],適當降低期末考試的權重,增加案例研討和研究性寫作的比重,同時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案例研討報告。
第三,教師應該采用更加積極、平等和友善的態度開展案例教學工作。曾國藩說過,“揚善于公庭,規過于私室。”古人的處事哲學和智慧在今天仍然適用。在案例研討過程中,教師應該多用肯定、表揚和積極的態度引導學生參與討論和表達觀點[11],尊重每一位學生,向學生傳遞平等、友愛和關心的情緒。同時教師也需要換位思考,通過班干部和輔導員老師了解部分學生不能完成課程任務的原因,幫助他們克服困難,進而達到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第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習通、微信和QQ等在線資源,加強課后對學生的學業指導。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借助學習通、微信和QQ等在線資源,師生課后互動交流的機會是很多的。教師不僅應該鼓勵學生思考,鼓勵學生提問,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創新,而且應該積極、及時、善意地回復學生的疑惑、提問等訴求,通過授業、傳道、解惑,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圍繞課堂案例研討的主題,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完成大學生科研項目、三創賽、創新創業大賽等第二課堂活動,學以致用,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這些努力和付出不僅是教師職業素養的體現,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真誠對話的開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推動課程思政建設。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Z].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高[2020]3號,2020-06.
[3] 文建東.財經專業宏觀經濟學教材的使用考察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82-87.
[4] 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0-10(01).
[5]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研究,2021(7):6.
[6]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14.
[7]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11.
[8] 陳銀娥,劉健.關于《宏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J].理論月刊,2009(12):80-83.
[9] 新華社.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王滬寧出席[J].黨建,2019(4):5.
[10] 許勁,林川,鄒小勤.經濟學課程教學國內外現狀對比及教學改革實踐——基于SISU和QUT[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12):103-107.
[11] 劉宗勁.課程思政視域下教師的言傳身教:溝通維度的價值邏輯及實踐路向[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1):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