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智時代帶來產業的深刻變革,承擔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服務的地方高校財經學科面臨人才培養的巨大挑戰。以探索數智時代地方高校新財經人才培養為主題,指出新財經的起源和時代特色,闡述新財經人才需求特征,分析傳統財經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的短板,從三個方面提出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路徑:制定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建立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外引內培”構建交叉型師資團隊。高等教育新財經人才培養直接影響學生的就業和職業成長愿景,地方高校應充分整合多方資源,協同新財經數智化教育實踐,為人才培養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數智時代;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本科高校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數字智能背景下財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FBJY20230268)
作者簡介:吳雪(1981- ),女,重慶人,三明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財務管理、學科建設。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深刻論述,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加快建設數字中國。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2024年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1] 以人工智能、5G、人形機器人、衛星互聯網、腦機、自動駕駛等科技的迅速創新與落地應用,顛覆和重塑了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不斷引發和催生社會進行一系列深層次改革。為順應數智時代的要求,地方產業面臨數智化轉型的艱巨任務,而承擔為地方產業服務和輸送人才責任的地方高校財經專業,必須積極主動地以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為導向,深度推進財經學科供給側改革,構建“價值教育-文化融合-技術植入-素養提升”的新財經課程體系,重塑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賦能“智能型、本土型、專業型、創新型”新財經人才培養,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新財經的起源和時代特色
2018年8月,黨中央明確提出“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新財經是新文科的組成部分,是數智時代對高等教育財經學科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特別是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對高等教育財經人才培養提出的新挑戰[2]。
新財經與傳統財經相比,具有非常顯著的時代特色。
(一)新財經具有數字化的鮮明特征
傳統財經高等教育立足的經濟形態是工業經濟,面對的產品形態是基于大工業生產。而新財經高等教育立足的經濟形態是數字經濟,面對的產品形態是基于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
(二)新財經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鮮明特征
傳統財經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上呈現高度分化的特點。而新財經高等教育在學科專業上要求掌握大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神經網絡、邊緣算法、區塊鏈技術等理論和方法。
(三)新財經具有協同創新的鮮明特征
傳統財經在高等教育環境上,采用學徒制,以老師講授為主,教室相對比較固定,在人才培養上強調專業化、標準化、同質化,培養方式以知識傳授為主,重點在老師和課堂中心。而新財經在高等教育環境上,采取產教緊密協同,建設數字化場景,呈現泛在化時空,在人才培養上強調跨學科融合、創新創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培養方式以學生的復合能力培養為主,重點打造數字化場景,呈現泛在化時空。
(四)新財經具有發展的動態性
隨著數智時代的發展,新科技不斷涌現,新經濟現象層出不窮,新經濟問題實時爆發,需要新財經高校學生保持動態化思維和不斷學習的態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學習,在學習中不斷實踐和調整。
二、數智時代地方高校新財經人才需求特征
新財經建設具體的內涵包括學科融合、課程建設、師資建設、人才培養、產業服務等多個層面,其中人才培養是核心。人工智能的迅速落地應用,越來越多的制造業已陸續采用具有人工智能通用模型的機器人進行加工制造,越來越多的品牌已上線數字人主播和數字人客服,越來越多的傳統工作崗位將會被智能技術替代[3]。就業形勢的變化和就業壓力的增大倒逼地方高校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數智時代產業需要什么人才?地方高校新財經學生需要提升什么能力?如何培養這些能力?這三個問題不僅僅關乎地方高校財經學科的發展,更關乎地方高校財經學科的生存。低階的重復勞動將會被人工智能機器人所取代,而高階的智力創造復合技能將會更好地滿足智能時代的崗位。例如,華為自主創新,華為HarmonyOS的開源,鴻蒙開發人才緊缺,目前,已經有23家985高校和46家211高校已經開設或準備開設與鴻蒙相關的課程,受到在校學生,包括財經類專業學生的熱烈追捧。通過梳理招聘信息發現,智能時代市場對新財經人才的需求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專業的智能職業素養
在智能時代的工作環境下,數字技術成為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交互的必備技術。隨著智能技術嵌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專業的智能素養成為新財經高校學生能否適應智能時代要求的最重要的基礎素養[4]。地方高校新財經人才培養應聚焦于評價人才培養模式成效的關鍵指標:數據思維、批判思維、創新思維、智能應用,這四個指標也是影響地方高校新財經學生職業勝任力的關鍵因素。地方高校應以數字經濟發展的國家和地方產業需求為導向,制定“智能+”交叉融合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重塑地方高校新財經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通過開設《Python程序設計及應用》《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概論》等作為必修課,提升新財經高校學生的高階智能職業素養,增強新財經高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勝任力。
(二)熟練的人機協作能力
數智時代的特征是數字化、智能化、虛擬化,學習和工作的普遍方式是采用人機協同。隨著ChatGPT等生成式大模型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商業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 Generated AI)已成為輔助人類進行高效工作的工具助手。經過海量數據訓練和價值對齊的GAI能輔助人類進行文字撰寫、多媒體制作、動畫設計、代碼編寫、文字翻譯等基礎性工作。人機協同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倒逼地方高校財經學科重塑人才培養理念,鍛煉學生的跨專業溝通協作、創新創造、深度理解智能系統工作邏輯的復合型能力,具備“專業+”的復合型知識、“技能+”的復合型能力、“創業+”的復合型素質。高等教育新財經人才不僅僅能從人類視角思考問題,還需要深度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的工作原理和邏輯,熟練掌握智能系統工具的操作和運用,利用人機協作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5]。
(三)自主的創新學習能力
智能化時代,以ChatGPT為代表的GAI經過海量工作場景的數據訓練后,即時輸出所需的既有知識內容,并啟發和輔助生成創新知識,知識獲取、生成、傳播的效率將極大提高,因此,將會巨大的沖擊就業市場。目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GAI已經替代人類從事低階性和重復性的常規工作。例如,大量企業開始將人工智能與數字人技術相結合,生成企業數字人主播,取代傳統的真人主播,實現24小時全天候在直播間與客戶進行互動。2023年12月8日,上海交通大學融媒體中心上線本校落地轉化的科技成果:數字人主播,在抖音、視頻號、B站等平臺進行學校新聞發布、要聞播報和活動宣傳,下一階段將發布精品課程直播。眾多智能技術成果的落地應用,不單單針對高校學生,甚至對高校教師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這就倒逼勞動者需要不斷主動學習,根據行業最新的招聘要求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學習,通過各種教學網站,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利用各種實踐平臺進行自主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鍛煉自己的創新性學習能力,讓自己知識和技能與時俱進,不斷增值和升級。
三、數智時代地方高校傳統財經人才培養的短板
(一)教育理念陳舊,交叉育人薄弱
大部分地方高校財經學科的教學理念比較陳舊和傳統,依舊保持以“教師為中心”權威知識傳授理念,強調傳統課堂的理論知識傳授。課程分為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通識課程一般由基礎學科分院的老師承擔,專業課程則由財經學科分院的專業老師承擔?;A學科分院的老師和財經學科分院的老師缺乏溝通和交叉,導致在低年級開設的通識課,授課老師沒有導入和挖掘財經專業的相關知識。而在高年級開設的專業課中,授課老師沒有結合最新的智能技術講授專業知識的實踐應用,交叉育人薄弱。例如,很多地方院校金融學專業在低年級開設通識課《數據結構與數據分析》,授課老師一般來自學校信息工程學院,授課老師由于不屬于財經分院,授課過程中基本不會涉及金融投資領域的數據結構與金融數據分析。而在金融學高年級開設的專業課《投資學》,由于專業課老師大多數是高校碩博士畢業后進入學校任教,理論知識豐富,但嚴重缺乏行業實踐,特別是在量化工具的應用上缺乏實操經驗,加上專業課程在傳統教室進行,授課過程中基本不會涉及金融投資領域的數據結構和數據分析。由于缺乏交叉授課,學生無法將金融理論知識與實踐中的數據量化分析工具有效貫通和融合,在求職時,面對金融機構當場展現量化投資和算法交易技能的要求手足無措,就業競爭力嚴重不足。
(二)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協同培養
大部分地方高校財經學科的教學模式單一,依托于本分院的教師和教學資源,沒有將教學資源拓展到全校,也沒有聯合企業和聘請企業技術人員來校進行協同指導,導致教學環節嚴重缺少“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的實踐訓練。例如,很多地方院校的財務管理專業依舊在開設手工做賬的實踐課,占用課時較多,但嚴重與市場需求不符,已經不能滿足時代需求。而與財稅機器人有關的智能財務系統卻沒有被引入教學資源,導致學生在校內學習的知識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有些地方高校的財經專業由于未能獲得校級或省級一流專業立項,缺少專業建設經費進行智慧財務實驗室建設和智能財務系統購買,很多本應該在智慧財務實驗室開設的實踐類課程只能在傳統教室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授課,本應該要求學生不斷強化練習的智能財務系統因缺少智慧實驗室和相關系統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學生無法進行實操練習,智能財務系統操作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提升。部分地方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雖然獲得校級和省級一流專業的經費支持,建成智慧財務實驗室,購進智能財務系統,但大部分專業授課老師擁有理論基礎,缺乏智能系統的實操經驗,無法深入和全面指導學生進行智能系統的操作和應用,導致學生在校內學習實踐與校外實習工作缺乏協同。
(三)雙師資源緊缺,引進力度較弱
地方高校這些年一直在搶抓發展機遇,力爭申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更名大學,為了完成高層次人才的占比指標,正在加大力度引入博士人才。入職地方高校財經學科的博士極少具有跨學科的學術經歷,其本科、碩士、博士三個層次的學位大多屬于同一學科,加上博士人才主攻理論研究,雙師型師資嚴重缺乏。地方高校的年度績效考核分為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項,財經學科的教師為了完成年度績效考核,除了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還得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進行學術能力的提升,完成各種教學科研課題的申報和學術論文的發表,以及指導學生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和創新創業類比賽,用于自身學習跨學科新技術的能力和精力嚴重不足。作者針對四所地方高校近一年入職財經分院的博士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2%的博士本碩博均屬于財經類學科;48%的博士曾經關注過新財經建設的要求;28%的博士表示正在通過各種渠道主動學習人工智能技術,但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加高效地完成高質量論文的撰寫和發表;16%的博士表示關注本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但認為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是分院院長的分內職責。通過本次調查發現,財經學科的新進博士缺乏跨學科經歷,對新財經建設要求關注度不足,由于精力和時間限制,主動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意愿和行動力較低。
四、數智時代地方高校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的推進路徑
(一)制定交叉融合的學科體系
地方高校新財經學科必須迎合智能化時代產業的財經人才需求,設置符合時代發展和地方產業要求的新興專業,跨學科進行深度交叉和融合,聯合產業共建人才培養方案,打造多方協同的教學資源。地方高校新財經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厘清五大關鍵問題:“為誰辦專業?”“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誰來培養人?”“培養效果如何?”[6]。地方高校新財經應打破固有的學科邊界,實現財經學科與理、工、農、醫學科的有機融合,從不同學科視角看待新問題,同時善于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術來解決新問題。新財經學科應按照一流學科的建設標準,主動融合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無人駕駛、物聯網、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布局新興專業,構建交叉融合的新財經學科體系。
(二)建立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
地方高校新財經學科應積極邀請地方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優秀校友,圍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以培養地方財經人才為目的,創建“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的育人機制,共建特色產業學院、特色實驗室、特色實踐基地,聘請企業專家來校擔任實踐課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打通高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的流動壁壘。在學校內部,整合財經分院、工科分院、理科分院的教學資源和科研資源,建立校內聯盟,聯手企業創建數字經濟科研平臺。企業及時向數字經濟科研平臺傳送當前數字行業和技術發展的相關信息,校內聯盟成員將最新的學術科研成果及時傳進數字經濟科研平臺,實現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為學生自主學習創建新場域和提供新平臺。
(三)“外引內培”構建交叉型師資團隊
交叉型的師資隊伍對地方高校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至關重要。地方性高校在高層次人才引進時,政策應適當向具有交叉型學位層次的人才和具有企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人才傾斜。針對已經入編,學位層次屬于同一學科的中青年教師應加大培養力度,搭建成長平臺,派往與學校簽訂了“政、產、學、研、用”協同合作協議的企業進行跟項目學習,提升中青年教師的實踐能力,為后期實現科研項目落地轉化奠定良好的基礎。除此以外,地方高校應整合校內優質教師資源與國內知名學者組建理論研究團隊,聘請政府部分高管和企業高管組建實踐研究團隊,聘請外籍專家和行業技術能手組建技術研究團隊,以國家一流應用型學科的標準打造“金師”團隊,為后期創建特色產業學院奠定堅實的師資隊伍。
四、總結
數智時代,企業處于面臨迅速轉型和升級,對高等教育新財經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在新財經人才培養模式上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必須順應數智時代的需求,加強交叉融合學科體系的頂層設計,爭取和整合多方資源協同培養,加強跨學科高質量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培育高質量復合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梁銀妍.高質量發展是核心主題 科技創新是明年經濟工作第一重點[N].上海證券報,2023-12-14(001).
[2] 董兆偉,柳天恩.“新財經”教育改革的思考與實踐——以河北經貿大學為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3):72-81+142.
[3] 林建華.面向未來的中國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2019,40(12):4-8.
[4] 荊思鳳,劉希未,宮曉燕,趙紅霞.人工智能時代人力資本新需求與教育變革的關系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9):10-18.
[5] 廖春華,李永強,魏華.智能時代“新財經”人才培養的思考與探索[J].經濟學家,2023(4):119-128.
[6] 沈毅,寧永臣.從專業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新工科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