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辭濤 蘇祥
摘 要: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需求呈現多樣化發展。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以培養符合養老服務行業需求的綜合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然而,目前在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面臨教學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目標體系脫節、養老服務理論傳授與實踐缺乏有效融合、人才培養供給與養老行業需求錯位等諸多挑戰。基于此現狀,可以從產教融合為切入口,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實踐導向,培養綜合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加快推進校企和校地合作,貫徹產教融合;緊抓智慧養老機遇,培養智慧養老服務人才四個方面進行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路徑的探索,最終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和市場需求的合理匹配,進而有效推進養老服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破解我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瓶頸”。
關鍵詞:養老服務與管理;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青年項目“基層公共文化建設中校地合作模式與路徑研究”(JY2020C05)
作者簡介:劉辭濤(1987- ),女,四川成都人,樂山師范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政策與民生問題、危機管理;蘇祥(1975- ),男,湖北仙桃人,樂山師范學院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社會救助、社會政策、社會分層。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969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13.26%上升到21.1%[1]。老年人口數量和占比的變化表明我國處于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進程中。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以及失能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的養老照料需求也呈逐步上升的趨勢且存在較大的供需缺口,需要社會化的養老服務供給予以彌補[2]。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 [3]。然而,當下養老服務人才的緊缺影響著我國養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目前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普遍存在從業能力和素質良莠不齊、流失率高等諸多問題[4],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因此,為提高養老服務人才的高質量供給,我國各類院校也陸續開設養老服務有關專業,積極培養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然而,各類學校在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也面臨人才培養模式和行業需求錯位等問題。因此,如何以產教融合為切入口,進行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培養出符合養老服務行業需求的綜合型人才,是當前各類院校在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
一、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
(一)教學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目標體系脫節
目前我國開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方向的院校數量較少,專業發展定位模糊且發展經費支持有限,養老服務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和培養層次也較為單一,尚未構建完整的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首先,在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方面,培養目標寬泛,缺乏產教融合的理念,導致人才培養供給和養老行業的實際需求出現偏離情況。例如,體醫融合的復合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等[5]。其次,在師資力量支持方面,一是養老服務專業的授課教師大多是社會學或社會工作專業畢業,更多具有的是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而缺乏養老服務專業理論知識和實際工作經驗,因此在授課過程中難以將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進行有效結合,一定程度影響了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二是部分高校采取聘用具有養老服務相關社會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作為代課教師的授課辦法,雖能彌補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但也存在缺乏系統化傳授專業知識的現實性問題,不利于專業的持續性發展。
(二)養老服務理論傳授與實踐缺乏有效融合
養老服務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大多采用傳統課堂講授的教學模式,傳統課堂講授有利于學生和老師直接面對面溝通以及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但由于傳統教學大多以教材理論內容為主,教學形式單一,因此容易造成理論知識和現實實踐的分離。一方面,由于養老服務的對象主要是60歲以上老年人或失能失智老年人,而高校學生正處于青年期,對老年期的具體生活情況缺少具象化的認知和了解,養老服務專業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日常生活缺乏關聯性,理論知識的傳授會顯得抽象并且也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以及對專業的熱情。另一方面,由于學生是較為被動地在課堂上獲得專業知識,缺乏養老服務管理工作實踐和對養老機構老年人真實案例的接觸,這些容易使得學生難以切身體會到養老服務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而僅停留在被動和抽象理解專業知識的階段,無法在理論與實踐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閉環。
(三)人才培養供給與養老行業需求錯位
養老服務行業具有一定的專業門檻,目前高校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學生的教育培養大多停留在理論課程培養階段,實踐課程也大多通過課堂案例展示或者養老機構走馬觀花式的參觀進行,沒有讓學生深入了解并實際參與養老服務工作實踐,進而出現人才的培養供給與當下養老行業需求錯位的現象。在此教育培養模式下,一方面容易造成學生停留在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負面認識階段,缺乏從業興趣或難以形成對職業的認同感和榮譽感,造成其步入實際工作崗位后也很難長久任職的現象;另一方面,高校關于高層次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基地和實訓基地較少,學生大多是掌握一些理論管理知識,其畢業后只能擔任養老服務機構的行政人員,缺乏勝任多元化專業崗位的能力和知識,例如對失能老年人的專業照料能力。而養老機構對管理崗位從業人員的需求相對較少,更多需要的是具有專業照料技能的老年照料服務人員,因此學生畢業后在養老服務管理領域的就業率普遍不足,進而導致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出現。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探索
伴隨人口老齡化發展產生的養老服務需求為養老服務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產教融合促進了應用型大學課程實施創新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6]。因此,為更好促進養老服務綜合型人才的培養,可以以產教融合為切入口,從整合教學資源、強化實踐導向、推進校企校地合作以及緊抓智慧養老機遇等方面探討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實現路徑。
(一)合理整合教學資源,優化人才培養體系
產教融合下的教學資源整合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在人才培養體系設計方面,按照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職業發展的能力需要深化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詳細的拆分和分類,教學標準的制定要與行業需要和相關證書標準對接,實現課證融通,并根據已畢業學生的實際工作情況反饋反向進行人才培養體系的設計。其次,在教材選擇方面,根據行業需求反饋和學生意愿,采取定期調整、更新教材的選購目錄。最后,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優化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結構,除了固定的專業教師講授以及聘請校外行業專家授課外,通過積極組建養老服務管理專家資源庫,進而促進專業知識的系統化、持續化傳授。此外,通過開展養老服務管理專任教師去養老相關企業掛職鍛煉的活動,以學促教,進而有效提高專任教師養老服務管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能力,加強專業教學支持。
(二)強化實踐導向,培養綜合型養老服務專業人才
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不僅要培養理論研究人才,更要培養實踐型人才。通過產教融合,保證理論和實踐的有效融合,促進學生對所學專業的具象化認知。一是通過課堂案例的展示和分析增強教學互動性,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為具象的現實問題展示。二是通過課堂情景實訓增強學生的專業學習體驗,以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情況檢驗教學成果。例如通過課堂小組展示,讓學生模擬實際養老服務工作中的各種實際情況,在促進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感的同時,有助于學生更好掌握養老服務有關知識和技能,提高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的綜合能力。三是召開專題系列講座。圍繞我國老齡化相關問題邀請專家學者和養老服務一線工作人員開展系列講座,對養老服務的具體現狀和問題進行宣講與分析,以此提高學生對養老服務相關問題的認知水平,將專業課的學習目標和社會責任感相結合,樹立正確的從業觀念。四是設立“養老服務發展研究中心”,以研究促教育,推進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有效結合。
(三)加快推進校企和校地合作,貫徹產教融合
通過校企和校地合作共建,貫徹產教融合理念,打破傳統課堂案例展示和校外走馬參觀式的實踐實訓模式。一方面,校外實踐采用輪崗模式,豐富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的技能實訓。為學生提供走進社區、走進養老服務機構等長期性實踐崗位,在此過程中要注意保證有效的實踐實訓時間和不同類型崗位的實訓。另一方面,通過校企校地合作共建,共同制定完善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路徑,為培養綜合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創建良好的外部條件,進而有效提高專業學生的適崗率。一是高校要主動出擊,在掌握養老服務行業發展和用人需求標準動態的同時加強對用人單位的宣傳和合作,在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進一步完善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使其與實際行業需求契合的同時,協助用人單位解決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招工難和易流失的問題。二是借助校企合作的實訓平臺開展雙導師制,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深入接觸,促進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縮短學生和崗位的“磨合期”,更好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而提升畢業適崗率。三是探索通過校地共建,校對校搭建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學生留學路徑,借鑒發達國家經驗,促進養老服務管理人才培養的多元化。
(四)緊抓智慧養老機遇,培養智慧養老服務人才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養老服務領域的逐步應用,傳統養老服務模式正處于向智慧養老服務模式轉變的階段。智慧養老服務的應運而生,在緩解伴隨老年人生理機能下降產生大量照料服務需求的同時,也能對接不同需求層次的老年人,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智慧養老服務的發展需要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撐,加大智慧養老服務人才培養是智慧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因而國家也陸續出臺有關政策推進智慧養老服務的人才培養。例如工業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里指出,“支持和指導高等院校、職業院校設立相關專業,開設智慧健康養老相關課程,提升養老服務人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水平,打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 [7]。并且在2021年教育部新版專業目錄中原“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也更名為“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 [8]。因此,在此背景下,為更好滿足智慧化養老服務的發展需求,可從培養體系和評價體系兩方面入手,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以促進綜合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一是在培養體系方面,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融入人工智能、信息管理等課程,或支持部分高校在康復療養、養老服務管理、人工智能等學科招收研究生,形成多層次的人才梯隊[9]。并通過構建養老服務數字化教學平臺,將“互聯網+養老服務”等新興數字技術應用引入課堂實訓中,對學生展開智慧養老服務等技術實務培訓。二是在評價體系方面,突出智慧養老職業能力導向,根據就業需求和行業需求,形成集“知識、實訓、實習”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三、結語
在目前國家老齡化趨勢嚴峻,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緊缺的背景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具有改革的天然優勢。針對養老服務管理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在增加養老服務專業人才數量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科學培養其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以及對養老服務崗位的職業認同與職業精神,最終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和市場需求的匹配,進而有效推進養老服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從而破解我國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瓶頸”。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人口總量有所下降 人口高質量發展取得成效[EB/OL].(2024-01-18)[2024-02-17]https://www.stats.gov.cn/xxgk/jd/sjjd2020/202401/t20240118_1946711.html
[2] 張沖,蘭想,王艷,等.中國社區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變遷及影響因素——基于CLHLS 2005—2018年的縱貫分析[J].調研世界,2022(5):3-11.
[3] 求是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EB/OL].(2023-04-27)[2024-02-17]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3-04/27/c_1129569692.htm
[4] 李健生,李忻之.基于健康養老趨勢的應用型養老服務人才產教融合培養研究——以廣西為例[J].廣西社會科學,2021(11):134-139.
[5] 黃璇,徐盛富,熊小月.新時代體醫融合助力養老服務質量提升的困境與對策——基于“兩個大局”視角[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21(1):62-65.
[6] 胡萬山.產教融合視域下應用型大學課程實施:理論構想、現實問題與改革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2,40(11):137-142.
[7]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三部委關于印發《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10-20)[2024-02-17]https://wap.miit.gov.cn/zwgk/zcwj/wjfb/tz/art/2021/art_a94683e447ba4ff5af7873d5d25fd6cd.html.
[8] 方波.智慧化背景下老年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改革[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2(4):11-14.
[9] 吳雪.“十四五”我國智慧養老發展的態勢分析與實現路徑[J].經濟體制改革,2022(3):3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