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昶俊 高曉健
摘 要:新財經改革為財經類高校專業課程的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近現代經濟史課程在經濟學專業課程組成中屬于專業必修或專業選修類課程。回顧學科發展歷史與探究學科功能,中國經濟史課程設置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課程教學使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熟悉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過程;二是培養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具備求真務實的專業素養。因此,在新財經視域下,中國經濟史課程改革要在充分融入課程思政體系的基礎上在以下三個方面著力:一是突出具備中國特色的經濟史理論成果;二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線;三是堅持“用中國話說中國故事”。
關鍵詞:新財經改革;經濟史學科;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鄔昶俊(1989- ),男,湖北宜昌人,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講師,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經濟史;高曉健(1998- ),男,河南汝州人,湖北經濟學院會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一、引言
新時代,中國面臨新的形勢,高等教育面臨新的任務,為財經類高校的高質量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發布,提出“持續推動教育教學內容更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引入課堂、寫入教材,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新文科”的提出為財經類高校的課程建設改革注入新的動力。如何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持續不斷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果、新理論融入到新財經課程教學內容,實現新財經課程建設與時俱進,是當前高等院校特別是財經類院校課程改革中需要重點關注的議題。
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是一門“年輕”的課程。進入21世紀后,為適應歷史發展與教學改革的需要,高等院校經濟學專業的經濟史課程才逐漸由中國近代經濟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兩門課程合二為一[1]。兩門課程合為一門,打通了1949年界限,有助于了解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整體過程,有助于了解中國社會經濟形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向社會主義變遷的動態過程,有助于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經濟實踐的發展過程,這是為了適應新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所進行的一次教學改革。進入新時代,新的形勢、新的育人目標、新的專業建設要求為中國近現代經濟史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在新財經改革背景下,經濟學專業的教學育人體系建設中,中國近現代經濟史課程應該擔負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理論、新成果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同時為經濟學其他專業開展課程思政等教學內容提供必要的歷史素材。
二、經濟史學科的發展歷史
現代意義的經濟史學產生于西方,在經濟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后,隨著新古典經濟學派與歷史學派的爭論的發展,從歷史經濟學演變而來[2]。20世紀四十年代,新古典經濟學家們認為,經濟史的功能在于為經濟學研究提供歷史資料[3]。“二戰”以后,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開始致力于研究經濟波動的歷史與歷史上的國民收入問題[4]。
經濟史作為一門課程早在清光緒時期便進入到京師大學堂的授課章程。在其授課安排中,商業史學是當時商務科學生的必修課之一。除此之外,還開有各國理財史課程,并規定第1~3學年每星期授課1小時。1911年,京師大學堂修訂了大學制及其學科的相關內容。其中,經濟學門類所開設的課程包括財政史、經濟史、經濟學史等。大學商科下的銀行學門與外國貿易學門均開設經濟史課程。[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需要大批熟悉我國經濟發展過程的財經工作人員。因此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國經濟史的教學。1953年,高等教育部要求各綜合大學經濟學(院)系,各財經學院各系都要求開設經濟史課,重點開設中國近代經濟史[6]。
從學科的發展路徑看,世界范圍的經濟史學科的產生有三條路徑[7]:
其一,19世紀中葉以后,經濟學從歷史科學中分離出來,并成為與之并列的獨立學科。隨著經濟學研究的深入,原本包含于經濟學中的經濟史有了自身特有的發展方向,逐漸形成經濟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產生了經濟學中的經濟史。
其二,歷史學的研究開始細化,產生了專門研究經濟史的分支學科即歷史學中的經濟史。趙德馨認為,二者的區別在于前者以經濟學理論為指導,重視理論邏輯,其研究成果偏重對經濟運行機制的分析;后者以歷史學理論為指導,重視歷史邏輯,其研究成果偏重經濟實踐的考證與歷史還原。
其三,到了19世紀末期,隨著專業的經濟史學研究工作者的出現。經濟學的經濟史與歷史學的經濟史開始融合,互相取長補短,促成了一種“混合型”的經濟史學出現。這種“混合型”經濟史學的研究成果既用經濟學理論,又用歷史學理論;既用經濟學方法,又用歷史學方法;既注重歷史邏輯,又注重理論邏輯。它們既有歷史學要素又超越了歷史學邊界,既有經濟學要素又超越了經濟學邊界。它既不屬于歷史學,又不屬于經濟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在中國,經濟史學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歷史時期:從20世紀初至1949年,是現代意義的中國經濟史學科的形成時期;從20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是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史學為主導地位的時期;從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今,是學科多元化發展的時期[8]。
三、經濟史學科的功能
經濟學不同于自然科學,難以通過單純地反復實驗去演繹理論。經濟學絕大多數的理論成果來自歷史。經濟史作為經濟學的分支學科,首先講的是歷史。是“研究過去的、我們還不認識或認識不清楚的經濟實踐”[9]。但從方法論的角度,經濟史是一門經濟分析方法[10]。因此,它兼具歷史學的基因與經濟學的基因。相比于其他理論經濟學的分支學科而言,有其獨到的功能。
首先,經濟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向學生呈現經濟發展的真實面貌,這體現了經濟史學科的求真功能。經濟史學科的求真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道德層面的求真,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形成求真的精神。二是學術層面的求真,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開展求真的實踐。
不論中國還是西方的史學家均崇尚求真精神的發揚與傳承。春秋時期晉太史董狐寧死而書“趙盾弒其君”的記述,開我國史學秉筆直書的先河。修昔底德把真實視為史學的根本,他提出,“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自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里聽到后,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的。”[11]
經濟史學科的求真精神最終體現在求真的實踐。傳統的經濟史學被稱為“食貨之學”。我國歷朝歷代修正史均著《食貨志》并專門開設經濟史篇章。主要內容是記載歷代的人口、農田、貿易、稅負、銀錢、漕運、礦冶等。歷代史官為保證所述內容的客觀性與真實性,往往窮盡畢生精力去挖掘歷朝典章制度與地方志書。充分發揚了我國史學家的求真精神。現代經濟學盛行的實證主義本質上也是求真精神的體現。經濟史的實證與經濟學的實證又存在一定的差別。經濟學的實證是以量化的經濟數據為基礎,通過經濟理論去解釋現實的經濟問題。而經濟史的實證是對歷史的考據,以歷史檔案為基礎,去重現歷史的經濟,并為認識現實經濟問題提供歷史資料及理論。
其次,經濟學是解釋經濟如何運行、經濟個體如何作出決策、市場如何配置資源等問題的科學。經濟史同樣具備經濟學的解釋功能。因此,經濟史學科的第二個功能是求解,是解釋經濟歷史的事實,既回答“是什么”也回答“為什么”的問題。具體而言是解釋歷史經濟實踐過程中經濟現象的發生原因,發掘經濟現象的運行規律,探尋歷史經濟的運行機制并測算其運行實績或績效。
要充分發揮經濟史學科的解釋功能,離不開經濟理論。因此,經濟史的課程教學不能脫離經濟學的理論學習。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史課程的教學中,由于中國經濟運行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從古至今的發展過程從未中斷;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形態經歷了多次的變遷過程:由習俗經濟到指令經濟,由指令經濟進入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市場經濟,同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區開始產生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又經歷了由新民主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形式的計劃經濟形態,再通過改革開放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解釋中國經濟的歷史過程,需要豐富的經濟理論,任何單一的經濟理論無法去解釋中國經濟歷史的整體。例如,合作化與集體化時期,去分析中國的經濟增長問題,若使用西方經濟學體系下的經濟增長理論,因為與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假設前提不符合,將難以解釋此段時期中國經濟的增長問題。
最后,經濟學的一大作用是服務現實。同樣,經濟史學科的第三大功能也是服務現實,即求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為現實提供歷史借鑒;二是通過歷史上的經濟實驗抽象出服務現實的經濟理論;三是通過歷史脈絡的考查預見未來并為當下提供借鑒;四是教化今人[12]。
例如,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關稅政策的爭論中,休因斯根據英國經濟的發展歷史提出了關于關稅改革的系列主張,并成為當時英國開展關稅改革時的“公共政策指南”[13]。抗戰期間,當時的大后方區域的交通條件無法滿足戰時運輸的需要,梁方仲在西北數省進行實地考察并結合我國歷史上的驛站運輸系統完成《對于驛運的幾點貢獻》一文,建議國民政府恢復驛站運輸制度以緩解大后方區域交通困難的情況。國民政府接納了梁方仲的研究成果,全面恢復驛站運輸制度,并在交通部設立全國驛運管理處,統籌全國的驛運工作[14]。
經濟理論的形成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假設達到簡化經濟問題的目的,然后通過演繹而得出;二是將經濟運行的歷史看成經濟實驗,在歸納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得出。因此,經濟理論有助于解釋經濟歷史,經濟史的教學又有助于經濟理論的理解。例如,杰文斯的《論周期性商業波動》一文是通過統計方法從經濟歷史中歸納出的經濟規律。諾思的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是在考查西方世界自“黑暗的中世紀”后的經濟運行歷史而歸納得出。馬克思的《資本論》同樣是在考查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歷史中而得出的理論成果。因此,在經濟史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要適當地開展與經濟理論的“聯動”,介紹經典經濟理論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些理論的得出是以哪些經濟歷史為基礎。
四、經濟學課程思政體系下的中國經濟史課程改革內涵
通過回顧經濟史學科的發展歷史與其學科功能,財經類高校設置中國經濟史課程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課程教學使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熟悉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過程,以更好地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財經工作者;二是培養經濟學專業本科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具備求真務實的專業素養。新財經改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史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是進一步融入經濟學課程思政體系,并充分吸收新財經改革為課程教學提出的新要求,不僅更好地為經濟學其他課程提供更好的歷史素材,還要為高質量發展經濟學本科教育發揮基礎作用。
課程思政的理念緣起于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要求。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課程思政建設進入全面躍升的新階段。
課程思政是在授業中解惑,在解惑中傳道。經濟學各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是在傳授經濟學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向學生傳遞“經世濟民”的理念,向學生展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特殊性與優越性。
中國經濟史課程天然具備課程思政的屬性。因為它是以中國經濟的發展歷史為授課對象。它蘊含著豐富的課程思政案例資源,可以為諸如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等經濟學專業所使用。特別是在新財經改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史課程教學改革內容的一個重點是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線,將散落在各個歷史時期中國追求經濟“現代化”的實踐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首先,中國經濟史課程的改革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盡可能地吸收國內外研究中國經濟史的理論成果,并將這些理論成果系統化。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形成,它是中國近現代時期社會經濟形態迅速轉變的結果。在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經濟形態先后發生了從封建經濟形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形態,再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到新民主主義經濟,最后由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初級經濟形態的轉變,而如此迅速的經濟形態轉變,在世界經濟史上是具有特殊性的[15]。因此,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實際上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形態轉變史。而上述的各種經濟形態中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形態,是中國共產黨利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的經濟實踐中,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的創造,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結晶。
其次,中國經濟史課程的改革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線。“現代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沒有絕對的標準。不同歷史時期,“現代化”有不同的內涵。它既是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發展的目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例如,地理大發現帶來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形成,工業革命爆發帶來的生產力水平的躍升。在這段歷史時期,“現代化”的標志是生產的機器化與貿易的市場化。19世紀下半葉,中國的鄰國俄國與日本通過自身的改革實現了追趕,取得了現代化的成功。而此時,清政府雖然取得了與太平天國戰爭的勝利,并進入所謂的“同治中興”,但清政府的主要精力在維系自己的統治而非開展現代化的改革。引進機器、學習先進技術的活動多由地方進行。俄國和日本在通過開展政治、經濟等領域的改革后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都相繼入侵中國,并通過與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在中國攫取了豐富的經濟資源,并持續推進自己的現代化事業。而中國卻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并且由于戰爭賠款而背上沉重的財政負擔,難以投入充足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革,由此喪失了近代時期追趕先進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良機[15]。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經過改革開放,中國通過經濟體制轉軌逐漸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充分將所有制中的公有制與私有制、經濟成分中的私營經濟與公有經濟、中國資本與外國資本相互補充、有機結合,形成了極具市場活力的經濟形態,并始終堅持提升生產力水平,時至今日,成了一個現代化國家,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最后,中國經濟史課程的改革要堅持“用中國話說中國故事”。中國經濟史是以中國的經濟歷史為研究對象。1949年以前,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創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又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這是中國所獨有的經濟成就。并且,中國經濟史的第一批專業工作者,來自上世紀50年代在中國人民大學開設的經濟史研究生班。中國經濟史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它所講授的內容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經濟實踐。書寫這部分歷史的人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研究人員,他們使用的經濟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經濟相比于之前又有了新的內容,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經濟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個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因此,在當前的中國經濟史的課程安排中,又要根據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在中國的經濟歷史中尋找這些新內容的歷史對應,并進一步提供歷史借鑒。同時,在理論指導中,要不斷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成果,用貼切中國經濟發展實際的理論去描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并將這些理論成果深入地融入到課程思政的內容中。
參考文獻:
[1] 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 1842—1949[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3.
[2] 關永強,張東剛.英國經濟學的演變與經濟史學的形成(1870—1940)[J].中國社會科學,2014(04):45-65+205.
[3] HICKS,HART A.The Social Framework of the American Economy: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5:10-11.
[4] 約翰·伊特維爾,默里·米爾蓋特,彼得·紐曼.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39.
[5] 楊祖義.20世紀的中國經濟史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6:65.
[6] 鄔昶俊,唐韜,朱培靈.趙德馨經濟史學研究書評[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2:98.
[7] 趙德馨.經濟史學概論文稿[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523-525.
[8] 楊祖義.中國經濟史學術語變遷之歷史趨勢[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3(2):11.
[9] 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J].經濟研究,1995(4):3-9.
[10] 隋福民.經濟史.一門經濟分析的方法[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9(2):97-103.
[11] 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上冊[M].謝德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17-18.
[12] 易棉陽,趙德馨.經濟史學學科功能論的反思與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9(2):53-63.
[13] 杰拉德·庫特.英國歷史經濟學:1870-1926——經濟史學科的興起與新重商主義[M].喬吉燕譯,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37.
[14] 劉志偉編.梁方仲文集[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461.
[15] 趙德馨.經濟史學:理論經濟學的基礎學科[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2(3):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