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音樂是怎么變成免費午餐的?這個問題真是戳到了音樂出版人的“肺管子”,盡管當年也是興致勃勃在胡同小店淘碟。在勢不可擋的時代洪流中,你以為下載音樂很先進嗎?其實它早被流媒體淘汰了,而未來又會如何呢?在這股洪流中,我們或許都是“幫兇”,也深陷其中。上海音樂出版社曾經做過一個文創布包,用的就是巴赫頭像,旁邊“淡定”二字是絕對的引流。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巴赫,但是“淡定”倒是當下所需。要是像推薦者所說,讀書時輔以巴赫的作品,感官的“升維”會對這兩個字更有認同。最后的兩本書,書名直白明了,就不贅述了,對歷史和演奏感興趣的,可以一讀。

作者:斯蒂芬·維特
譯者:蔡哲軒
河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出版
推薦人:胡斌
剛翻開這本書,我就立刻被開頭的一段文字吸引了。“我是‘盜版一代的一員,1997年當我開始大學生涯的時候,都沒聽說過什么是MP3……2005年當我搬去紐約時,我已經收集了1500G的音樂,差不多等于一萬五千張專輯。”大約在相同的那段時間,我也染上了相似的收集癖,只不過不是音樂MP3,而是光盤,先是CD,后來是 DVD。我的很多經典影片的觀影經驗,都是來自那些路邊小店里淘來的DVD,比如大衛·里恩的《日瓦戈醫生》、特呂弗的《400擊》、安哲羅普洛斯的《霧中風景》、侯麥的《人間四季》等等。
當然,本書作者維特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下載的興趣上,而是進一步去想:從購買音樂光盤,到免費下載MP3,這一切究竟是如何開始的?為了一探究竟,他的足跡跨越了三大洲,從MP3的研發地德國埃爾朗根,到唱片業精英聚集的紐約、倫敦、東京。他采訪到的人物,從音頻軟件研發工程師,到“軟件破解社區”的黑客;從音樂光盤制造廠的工人,再到跨國唱片公司的CEO。作者的寫作前后歷時五年,其間他想方設法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還包括一些聯邦調查局的監聽記錄和嫌疑人證詞,甚至跟隨了蘇格蘭場特工的調查活動。讀完全書,除了情節的曲折、豐富讓人覺得特別過癮以外,也不得不驚嘆于作者的調查手段和超常耐力。
隨著維特的調查,關鍵事件在某個時間點上往往會聚焦到某個人物身上,這個個體的某個決定似乎左右了歷史。但是縱觀數十年來曾經超級龐大的音樂唱片產業在全球范圍的起落,實在不能不說是時代使然。如今,曾被唱片公司告上法庭的便攜式MP3播放器早已淡出了市場,在線“免費共享”的潮流和流媒體的發展,正在從根本上縮減著實體媒質設備的存在空間。
書中提到了一個細節:1989年,MP3的主要研發者勃蘭登堡為了對軟件做關鍵性聽覺測試,在新澤西的實驗室反反復復聽的一首歌是蘇珊娜·維嘉的《湯姆的餐廳》;而差不多時候在大學里的我,也正醉心于維嘉的歌聲。讀到這里,真是恍如隔世,記得當時我用的是一臺手提收錄兩用機。
推薦閱讀音樂:蘇珊娜·維嘉《湯姆的餐廳》

作者:蒂姆·道利
譯者:湯蓉
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
推薦人:蔣曦健
“巴赫的音樂代表著極致的音樂邏輯”。童年的鋼琴老師對我的教導,我直到十余年后的作曲課上才真正領會——當我被要求為期中考試創作一首賦格,看著自以為靈感乍現的樂思在嚴格的巴洛克對位要求下坍塌成不協和的噪音時,我對巴赫的敬意打心底油然而生。但是巴赫的音樂魅力又絕不限于邏輯。對信仰的參悟,對人生的凝練,對情感的宣泄,在那個作曲家仍鮮有自由度可言的年代,巴赫將它們全情投入自己的音樂中。
只針對文本內容而言,本書是一本頗為直白的關于巴赫生平事跡的記敘式傳記;然而,與其說我今日是在推薦這本書,不如說我是在分享并推薦一種借助這本書來欣賞巴赫的體驗。我強烈建議各位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主動將自己的感官體驗“升維”——在書桌旁放上一個播放器,讀到哪一章,就播放與該章節相關的巴赫作品。本書貼心地以巴赫的人生軌跡為敘述順序,因而順著它的節奏便能完整地以視聽結合的方式感受一遍巴赫的人生。作曲家的能量,最終還是應當回到音樂本身去感受,而文字在此應起到的作用是營造一個讓人回歸音樂的環境——這便是本書曾帶給過我,并將會帶給你們的價值。
推薦閱讀音樂: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

作者:黃天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年出版
推薦人:肖明霞
《“起來!”我們的國歌》是一本精彩的國歌小史,其中很多細節令人感動、感懷、感嘆。
自晚清以降,因洋務運動及政權更迭,“國歌”的設立被提上日程,但前后竟頻繁更換達八次之多,且多為贊頌君賢國豐的陳朽故聲;而從戰火中來的《義勇軍進行曲》,于民族危亡之際,鼓舞著中華兒女,真正地凝聚、塑造了民族之魂。
作者挖掘整理了豐富的史料,甚至親自到聶耳遇溺之海濱追尋真相,生動地為讀者展現了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書中既有對宏大歷史背景的闡述,也有對聶耳、田漢個人成長經歷的細膩梳理,帶著讀者見識了他們的才情、抱負,見證了國歌誕生的歷程。當我讀到田漢被捕入獄、聶耳避難赴日卻命殞海濱的部分,更是不禁落淚……最早提出以《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的是徐悲鴻,書中披露了臨近開國大典之際國歌協商會議的部分發言記錄,讓讀者得以一窺討論現場的情景。
從清末李鴻章出訪時急就章的“國歌”到嚴復作詞的《鞏金甌》,再到蕭友梅作曲的《卿云歌》……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義勇軍進行曲》,國歌的誕生與確立歷經坎坷。透過這本小書的文字,我們感受到的是時代的更迭、思想的革新,更是民族的進步與國家的強大。
推薦閱讀音樂:《義勇軍進行曲》

作者:鮑利斯·貝爾曼
譯者:湯蓓華
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年出版
推薦人:吳宇欣
作為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國際知名的俄羅斯鋼琴學派演奏家與教育家,本書作者鮑利斯·貝爾曼將他畢生所學及教學經驗匯聚成了一詞一句。他運用多種譜例和解釋,向讀者詳細論述了從巴洛克到二十世紀各個時期的作曲家關于觸鍵、踏板、音色、技巧、運音法等話題,還提醒我們“在琴房”和“在臺上”應具備的不同演奏心境。
在近現代鋼琴藝術教育史上,本書是無數鋼琴學者心中的經典。對于癡迷俄派鋼琴演奏藝術的學者來說,它更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在橫跨鋼琴藝術歷史的四百年時光中展開一場現實與過去的對話,這是作者送給我們的禮物——獨屬于所有熱愛鋼琴的人們的浪漫!
推薦閱讀音樂:貝多芬《D大調第七鋼琴奏鳴曲》(Op.10,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