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天
相比于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創作,室內樂在他的音樂生涯中并沒有占據突出的地位。除了1847年為三支長號創作了一首室內樂作品外,布魯克納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在跟隨指揮家奧托·基茨勒學習曲式與配器之后,才正式接觸到室內樂這一體裁。布魯克納在這段時間創作的作品被收錄于一本草稿中,這本草稿一直由布魯克納的學生兼音樂顧問約瑟夫·沙爾克保管。這些作品在布魯克納生前并未出版,直到1949年才被發掘出來。除了大量作曲練習之外,這本草稿中還收錄了《C小調弦樂四重奏》(1862)和一首鋼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與這段時間創作的合唱曲不同,布魯克納的室內樂風格較為保守,主要受到了門德爾松和舒曼的影響。

《C小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一樂章,四件樂器奏出了一個沉思的主題,隨后的第二主題帶來的音樂情緒熱烈生動,并出現了一個直截了當的終止。在呈示部的反復之后,展開部出現,整體的音樂氛圍緊張而激烈。到了再現部,音樂情緒再度緩和,但與呈示部不同的是,主題的再現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隨后緊跟著一個簡短而明確的尾聲。第二樂章是一個行板樂章,以一個充滿探索性的抒情主題開始了音樂的鋪陳。接著,音樂進入一個以附點節奏為主的段落,這個段落節奏活躍、情緒豐沛,讓音樂到達高潮。之后是這個抒情主題伴隨著更飽滿的織體再現,行板樂章以平靜的方式結束。第三樂章諧謔曲有著典型的古典風格,尤其是三聲中部的寫作優雅而美麗。末樂章則是一首高度緊湊的回旋曲,主題性格十分緊張,插部的風格則較為輕松,能夠有效緩解主題帶來的緊張情緒。終曲有一個頗具規模的尾聲,以強調主調的方式為作品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可能布魯克納覺得最后一個樂章過于簡短,因此不久之后他又寫了一首《C小調回旋曲》。這首回旋曲的主題與《C小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三樂章在素材上有著明顯的關系,但旋律樂句不像諧謔曲那樣棱角分明。在這首回旋曲中,素材的展開相比于弦樂四重奏的第四樂章更加復雜,但主題的再現則被作曲家弱化了。在尾聲中,布魯克納使用了更多的模仿技法。
隨著布魯克納創作技法的成熟,他在室內樂作品上的成就更加顯著。他在1878年12月到1879年7月創作的《F大調弦樂五重奏》是其成熟期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該作品是為時任維也納音樂學院院長、赫爾姆斯伯格弦樂四重奏團長約瑟夫·赫爾姆斯伯格而作。不知道是否因為這是一首弦樂五重奏,還是演奏難度太大,赫爾姆斯伯格直到1885年才演出這首作品。演出廣受好評,這首作品也逐漸成為布魯克納在世期間廣為流傳的作品。

第一樂章開始于一個舒展廣闊的主題,隨著主題的鋪陳,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按照布魯克納成熟期的創作慣例,第二主題會比第一主題更加抒情。在兩個主題的呈現之后,布魯克納為呈示部補充了一個小結尾,各個樂器以有力的齊奏進行。隨后是一個平緩的過渡,引入樂章的展開部。在素材的展開過程中,最初的主題以簡潔的獨奏形式講述,隨后各種樂思蜂擁而至,音樂逐漸變得緊張。隨著小結尾主題的再次出現,音樂突然安靜下來,但仍然保留了一絲緊張的氛圍。尾聲就像浪潮一樣,一波推著一波,五把弦樂器幾乎奏出了管弦樂那樣排山倒海的氣勢。
第二樂章諧謔曲可以說是布魯克納最奇怪的樂章之一,樂章中的第二主題有著尖銳的和聲與怪異的節奏,這些要素使音樂變得十分緊張。在隨后的三聲中部中,布魯克納使用了撥弦手法,音樂風格很詼諧。赫爾姆斯伯格認為這個樂章在技術上太具有挑戰性,因此建議布魯克納創作一個替代樂章。布魯克納答應了他的請求,于1879年創作了一首《D小調間奏曲》。在《D小調間奏曲》中,首部和諧謔曲的主題有明顯的關聯,但其創作技法更加簡單,對位與和聲也更容易預測,而其三聲中部則與《F大調弦樂五重奏》中的諧謔曲一樣。
《F大調弦樂五重奏》的第三樂章柔板是布魯克納最動人的樂章之一,有些弦樂團也會單獨演奏這個樂章,其音樂的深沉和舒緩與布魯克納后期交響曲中的慢樂章十分相似。兩個主題交替出現,音樂隨著主題的鋪陳與展開到達情緒的頂點。第四樂章的第一主題以第二小提琴和兩把中提琴的旋律開始,隨后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加入,五把樂器的對話精彩紛呈。第二主題的節奏相比第一主題更均勻,風格也更為溫和,但其和聲則顯得有些模棱兩可。在兩個主題結束之后,是布魯克納標志性的小結尾主題,這個主題強勁有力,其音樂構思也為簡潔的展開部鋪平了道路。在再現部中,第二主題的進入伴隨著一絲猶豫,在音樂恢復平靜之后進入了洶涌澎湃的尾聲。